編者按: 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我們緬懷抗日英雄楊靖宇。在東北零下40攝氏度的密林中,他胃中僅存草根棉絮仍死戰不屈。「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他犧牲前說的這句話,將個體抉擇熔鑄於民族存亡,為當代青年標定了精神海拔——真正的「酷」,是危難中的擔當。在東北全面振興的新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到:今日抗疫、救災、科技攻堅中的逆行者體現出的可貴品質,與楊靖宇將軍展現的忠誠、堅韌、犧牲精神一脈相承。站在英烈們用骨血託舉的今天,我們從楊靖宇的事跡中汲取力量的同時,更以青春之名向黑夜中的舉火者承諾:光,永不熄滅。 今年是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誕辰120周年、壯烈殉國85周年。對於29歲的馬鋮明而言,曾祖父的身影從未遠去,而且越來越清晰。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出生於河南省確山縣一個農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因革命需要,他離開家鄉,留下了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1940年2月23日是農曆正月十六,元宵節剛過。在這一天,已經12年沒回過家的楊靖宇,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倒在林海雪原中。 「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作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的楊靖宇,面對勸降,發出了民族氣節之問。 這擲地有聲的一句話,讓馬鋮明時常覺得「心底有一種不可磨滅的力量在湧動」。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在白山黑水間進行了長達14年的抗日鬥爭。 研究東北抗聯歷史的學者常用「艱苦卓絕」來形容東北的抗日戰場。 馬鋮明年幼時一直在想:曾祖父和東北抗聯的戰士們為何能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缺糧、缺棉衣、缺子彈的林海雪原中堅持抗戰? 「忠誠於黨的堅定信念,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東北抗聯精神,給了馬鋮明最好的回答。 如今,東北抗聯戰士們曾浴血奮戰的林海雪原,用青春和生命守護的白山黑水,已成為遊客爭相前往的避暑納涼之地,冬天的冰天雪地也變成「金山銀山」。 現在,馬鋮明有了新的疑問:在東北全面振興的新時代,東北抗聯戰士們誓死保衛的美好家園,由誰來戍守?如果青年都選擇去北上廣發展,東北該如何振興,白山黑水又如何告慰英烈忠魂? 講不完的東北抗聯故事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從長白山麓到松花江畔,吉林省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把吉林歷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講清講活講好,鑄就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信仰,從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中汲取奮進力量。 對很多人而言,提到東北抗聯,想到的大多是一些關鍵詞,例如:冰天雪地、吃草根樹皮、孤懸敵後、14年抗戰…… 「如果你完整聽過楊靖宇將軍的故事,更深入地了解東北抗聯戰鬥的艱苦,很難不心潮澎湃,會覺得應該為家鄉做些什麼。」吉林楊靖宇幹部學院青年教師姚帥如這樣說。 位於通化市的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每年有近50萬人到此參觀,緬懷革命先烈。 大學畢業後,姚帥如回到家鄉,成為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從講解員到青年教師的10年工作經歷中,姚帥如一遍遍行走在楊靖宇烈士陵園和紀念館裡,將東北抗聯的故事娓娓道來。 10年、3000多場講解,姚帥如對這段艱苦卓絕的歷史已經倒背如流。但每次講起來,她仍難掩激動。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細細品讀,就能知道何為信仰的力量。」這是姚帥如常說的一句講解詞。 當下,吉林省正在把這本「教科書」做得更厚更立體。在吉林,許多有關東北抗聯的歷史和故事正在被挖掘。 從磐石市區出發向西20多公裡,就來到了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這裡對於研究東北抗聯歷史來說,有著特殊意義。 「砬子」是東北方言裡對陡峭山峰和懸崖的稱呼。紅石砬子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中國共產黨在紅石砬子創建了東北地區第一塊抗日遊擊根據地。這裡也曾是東北抗日聯軍誕生和成長的搖籃。 進入紅石砬子根據地遺址,沿著崎嶇的山路拾級而上,崗哨、地窨子、防禦牆、戰鬥工事……陸續出現在眼前。 很多外地人不知道什麼是地窨子,更不知道「窨」字該如何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考古隊執行領隊李寧寧解釋說,就是一種依山而建的半地下營房,門高不足1.5米,內部陰暗潮溼,只能靠火炕火牆取暖,要擠著住四五名戰士。 2021年,國家文物局批准了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五年考古計劃。這是國內對抗聯遺址國保單位的首次發掘。 截至2024年年末,吉林省考古隊在紅石砬子山區調查發現東北抗聯遺蹟點3300多處,發掘面積4000平方米,出土抗聯遺物900多件。昔日抗聯戰士們的生存狀態與戰鬥場景更加清晰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今年是對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考古的第五年。隊員們每天與山為伴,在山上一待就是一天。深山裡沒有手機信號,大家覺得這樣反倒可以靜下心來專心挖掘抗聯遺蹟和遺物。在李寧寧看來,拂去塵土的瞬間,更像是在與未曾謀面的抗聯戰士們對話。對話的內容關乎家國情懷,也關乎艱難時刻的人生抉擇。 楊靖宇犧牲後,日軍對楊靖宇的遺體進行解剖,發現他的胃已經餓得變形,胃中沒有一點糧食,只有未能消化的棉絮、樹皮和草根。 「如果爺爺和抗聯戰士們還活著,會看到一個怎樣的中國?怎樣的東北?」馬鋮明的父親馬繼志,是吉林楊靖宇幹部學院的特聘教師。在馬繼志的黨課上,總是有講不完的東北抗聯故事。 今年7月3日,吉林省通化市檔案館首次對外公布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的筆記本日文譯文檔案。這份檔案出自通化市檔案館館藏「偽通化省偽滿洲國政權時期檔案」全宗。檔案譯文共12頁,包含11項核心內容。 通化市檔案館館長張豔楓介紹說,楊靖宇壯烈殉國後,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被日偽軍警擄獲,內容被譯成日文。 在筆記中,楊靖宇對時局與國際形勢進行了詳細的戰略分析,記錄並分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相關內容,還記載了抗聯聯絡的時間、地點、記號旗等接頭方式,以及部隊戰鬥犧牲及傷病人員的情況等。 「遺憾的是,筆記本原件至今下落不明。」張豔楓說。據考證,這份檔案是目前存世唯一一件楊靖宇筆記本的譯文檔案,為研究楊靖宇事跡及東北抗聯史提供了新的重要實證。 永不過時的東北抗聯精神 據濛江氣象資料記載,1939年冬,當地最低溫度可達零下42攝氏度。在這樣的極寒天氣裡,東北抗聯戰士依舊爬冰臥雪,風餐露宿,堅持抗戰。 1940年2月18日,楊靖宇身邊的最後兩名戰士犧牲。孤身一人的楊靖宇在沒有任何食物補給的情況下,同敵人周旋了5天。 1940年2月23日下午,被叛徒出賣的楊靖宇在濛江縣(今吉林省靖宇縣)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軍包圍。敵人擊中楊靖宇的手腕,他便換另一隻手繼續開火,直到身中數彈,倒在血泊中。 「我們是東北抗日聯合軍,創造出聯合軍的第一路軍。桌球的衝鋒殺敵繳械聲,那就是革命勝利的鐵證……衝鋒呀,我們的第一路軍,衝鋒呀,我們的第一路軍。」這首由楊靖宇作詞的《第一路軍軍歌》,是當年抗聯戰士傳唱最多的歌曲之一。 現在,這裡的小學生都會唱《第一路軍軍歌》。 在楊靖宇殉國地的靖宇縣,不僅有楊靖宇小學,還有靖宇大街、靖宇鎮以及從小聽著楊靖宇故事長大的人們。在這個小縣城裡,到處都有楊靖宇和東北抗聯的印跡。 90後滕奇惠就是從小聽著東北抗聯故事長大的。大學畢業後,她成為楊靖宇小學的一名教師。同時擔任學校團委書記兼大隊輔導員的滕奇惠,一直在嘗試用更多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講抗聯故事。她說,抗聯精神要在一批批學生中傳承下去。 每個學期,楊靖宇小學都會舉辦校園紅色文化藝術節、重走抗聯路等活動,學生們會用「快板說黨史」或「情景劇演繹」等方式來講抗聯故事。 「東北抗聯精神永不過時。」95後創業者、長春蓮花島影視休閒文化園的主理人孫語良這樣說。當他決定在景區裡增加抗聯元素時,未曾想過景區會因此而人山人海。 多年前,孫語良辭去了工作,在父親投資的項目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業。當時,恰巧去吉林楊靖宇幹部學院考察的孫語良,體驗了沉浸式課堂、觀看了楊靖宇最後戰鬥100天的情景劇。 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之時,孫語良也找到了景區未來的方向:把東北抗聯紅色文化作為景區的主打特色。 「東北抗聯所體現的不畏艱險、以少敵多的艱苦奮鬥和創新精神,正是我們青年人最需要的品格。」孫語良說。 孫語良組建了100多人的創作和表演團隊,根據歷史事實,創作了一部實景劇《抗聯抗聯》。 這部劇以東北抗聯歷史為背景,經過4年打磨,融合了馬術、武術、舞蹈以及煙幕彈、火炸彈等多種特效。在1個多小時的時間裡,表演者帶著觀眾一起跨越時空,重回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 觀眾跟著舞臺上的「抗聯戰士」和「村民們」一起怒吼、流淚。很多在長春蓮花島影視休閒文化園看過實景劇《抗聯抗聯》的觀眾在網上留言,「紅色歷史永不過時,東北抗聯精神歷久彌新。」「希望這樣的抗聯劇可以全國巡演。」「震撼,看得我心潮澎湃。」 讓觀眾潸然淚下的不僅是抗日英雄的壯烈殉國,還有默默無聞的抗聯戰士和普通東北老百姓們,為了保護家園和同胞,義無反顧衝向敵人刺刀和槍口的那一刻。 除了實景劇,在這個影視休閒文化園裡,還建設有東北抗聯第一路軍展覽館、楊靖宇生平紀念館、尚德廣場、2000米抗聯小路和50多處抗聯場景。每年,來到這裡開展黨建和團建活動的遊客超過12萬人次。 「東北抗聯故事值得更多人去了解,東北抗聯精神需要一代代青年去傳承。」孫語良對於景區經營方式又進行了新嘗試。 今年4月,長春蓮花島影視休閒文化園專門向全國大學生開展免費觀看實景劇《抗聯抗聯》、免費參觀紅色景點的活動,吸引了5萬多名大學生前來打卡。現場還設置了「青年說」環節,邀請大學生分享觀看後的感悟。 新時代青年戍守東北抗聯守護的熱土 楊靖宇將軍的故事歷久彌新,東北抗聯精神在東北全面振興的時期也被賦予了時代價值。 今年五四青年節期間,團吉林省委推出了青年榜樣系列視頻,講述新時代青年傳承東北抗聯精神、助力東北全面振興的故事。吉林邊檢總站通化邊境管理支隊麻線邊境派出所的政治教導員王鐵映,就是其中一位主人公。 「抗聯戰士們守護過白山黑水,現在我們要振興白山黑水。」在邊境紮根14年的王鐵映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使命,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英雄。 在吉林省邊境小城集安,有個麻線鄉,是王鐵映紮根的地方。他手裡有一幅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地圖。 剛工作時,進村走訪的王鐵映經常迷路,便手繪了一張麻線鄉地圖。隨著走訪越來越多,麻線鄉的小路和溝壑都被王鐵映標註在了他的地圖上,也標記在了他的腦海裡。 一年會有大半年的時間,王鐵映要在村裡走訪,了解每一個家庭的最新情況。他建立起弱勢群體檔案,還設立了鄉村愛心幫扶基金。 不該管的事,王鐵映都想操心。為了能服務好鄉村振興,王鐵映發起成立了「法律諮詢室」和「小鐵夜校」,幫助村民解決法律糾紛、給村民提供種養殖技術。 青山有幸埋忠骨。和平年代,保家衛國的含義更多與瑣碎和平淡有關,不變的是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 「穩邊、固邊、興邊,才有良田美景、安居樂業和東北的經濟振興。」王鐵映斬釘截鐵地說,請黨放心,邊境有我。 如今,在東北抗聯戰鬥過的熱土上,有越來越多願意「到基層去,到鄉村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年輕人在聚集。 去年,吉林省首次實施千人以上規模的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衛國戍邊」項目。「衛國戍邊」志願者奔赴邊境村屯,圍繞鄉村產業發展、農村電商、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村教育、健康鄉村、基層黨團工作7個類別進行為期1-3年的志願服務。 「衛國戍邊」志願者郭明毅,曾在北京衛戍區某師服役,獲得過「四有」優秀士兵、連嘉獎等榮譽。大學畢業前,他從學校團委得知吉林省開展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衛國戍邊」項目,趕緊報了名,並順利通過選拔。 「換一種方式繼續保家衛國,東北抗聯熱土由我們來戍守。」從河北來到吉林邊境,郭明毅聽了多場有關東北抗聯故事的分享會。 今年8月,又有1326名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衛國戍邊」志願者奔赴吉林各地。 在邊境村,志願者會開展助農電商直播、邊境村風光拍攝推介、參與鄉村文旅項目打造,也會教老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陪他們拉家常,給留守兒童送學習用品……吉林邊境有了這些年輕人,有了生機,也有了未來。 在長白山腳下、鴨綠江邊,有一所以東北抗聯精神立校的吉林省省屬本科學院——通化師範學院。 這所大學校園身後就是東北抗聯戰士曾經翻越過的高山密林。在通化師範學院校園內,有靖宇廣場、通化紅色歷史文化紀念館和東北抗聯美術作品陳列館。這些場館是大一新生們開學第一課、青馬團課、主題黨課的教學場地,也是通化市和吉林省多所大中小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鄉村有廣闊天地,可以大有作為。」這句話在85後返鄉創業者楊麗娜身上得到了印證。 楊麗娜喜歡稱自己為鄉村創業者。在她看來,衛國戍邊不僅是邊防戰士的職責,也是返鄉創業者的責任。 返鄉的14年裡,在政府部門的助力下,楊麗娜開發了延邊州的光東村和奶頭山村兩個朝鮮族邊境村的旅遊資源。如今,這兩個村子已經從空心村、老齡化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 光東村有朝鮮族民俗文化和成片稻田。楊麗娜結合光東村的優勢,設計了稻田文旅項目和鄉村研學課程,把光東村打造成為全國首批旅遊重點鄉村之一。 而有「長白山下第一村」美譽的奶頭山村,則擁有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依託冰雪資源,楊麗娜打造了越野車穿越林海雪原、馬拉爬犁、雪屋火鍋等30多種冰雪項目。遊客來自全國各地和多個國家,一天最多接待過5000多名遊客。 兩個村子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東北抗聯戰士們都曾在這兩個村子留下過戰鬥足跡。 青山依舊,熱土未變。變的是村子更美了,村民也更富裕了。楊麗娜說:「東北抗聯熱土,我們新時代青年會接力戍守,也需要更多青年接力戍守。」 以青春擔當致敬東北抗聯 「如果我們不留在東北,不留在吉林,東北如何能振興,吉林如何能發展?」全國勞動模範劉洋提出了和馬鋮明相同的問題。 今年36歲的劉洋,用10年時間,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數控車選手,成為高級技師、站在高校講臺上的教授。 現在,劉洋擔任長春科技學院副院長一職。常年在教學一線的劉洋,通過創新「賽教融合」體系、創辦「機械標兵班」等方式,致力於為吉林省技能人才培養尋找突破和更優方法。 不僅自己紮根吉林,劉洋還積極為學校和吉林省引進高級技術人才。在外參加比賽或會議時,他熱衷於向同行業人才推薦自己的家鄉:「吉林省正不斷升級加碼人才政策,來這裡有機會。」 今年26歲的世界技能大賽冠軍周楚傑,就是在劉洋的引薦下,選擇從老家廣東來到吉林,入職長春科技學院。在這裡,周楚傑被破格提為教授,並被評為吉林省A類人才。 近年來,吉林省圍繞產業升級、科技創新、開放合作、鄉村全面振興等重點領域,用產業集聚人才、項目吸引人才、事業留住人才。 「東北抗聯精神在當下東北全面振興時期更需要被發揚。」劉洋說,政府、企業、高校、青年等多方力量應當聯合起來,團結一心,勇於創新,吹響振興發展的衝鋒號。 「東北抗聯戰士們身上體現的忠誠擔當、不畏艱難等品格,正是我們攻克技術難題的法寶。」中國一汽紅旗製造中心長青廠區塗裝車間裝備維修段長、正高級工程師趙達這樣說。 今年29歲的趙達,是全國汽車塗裝設備智能維修領域的佼佼者。今年他榮獲了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趙達從遼寧到長春上大學,畢業後入職中國一汽。趙達的快速成長,得益於一汽和吉林給予他的機會和平臺。 2019年,為滿足紅旗汽車品牌不斷增長的訂單需求,塗裝車間進行大規模改造擴建,急需一位現場負責人。那時,入廠不到兩年的趙達主動請纓,擔當重任。 他剛接手,就發現從國外最新進口的14臺塗裝機器人頻繁發生故障。這些機器人在國內首次使用,沒有任何相關案例可以參考。國外專家到廠周期長、維修費用高、維修全程保密,嚴重影響了車間的生產進度。 面對一本5斤重、500多頁的英文操作說明書,趙達決定和夥伴們拼一把。查閱外文文獻,嘗試拆解機器人、重新繪製圖紙、分析機械原理……經過三天兩夜的拆解及試驗,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趙達創造性發明了真空彈夾吸附法,解決了國內首次使用CBS機器人無法自主應用的「卡脖子」難題,填補了行業空白。「當你埋頭苦幹、勇於突破難題時,亮光就在前方。」 「東北抗聯戰士誓死守衛的土地,是充滿希望的田野。」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高級農藝師王影說得很有底氣。 吉林作為農業大省,在黑土地保護與農業發展領域有廣闊的施展空間。從東北農業大學畢業後,王影回到農村,學以致用,參與到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的研發和推廣中,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結交志同道合的夥伴,助力農民增收。 在受訪的青年們看來,有擔當、有作為,是新時代青年對東北抗聯最好的致敬。 「曾祖父一生都在衝鋒、都在戰鬥。對黨的絕對忠誠,讓他有血戰到底的勇氣。」馬鋮明說,每次看到大家聽完抗聯故事後熱淚盈眶的瞬間,都更讓他覺得,他應該紮根在吉林這片熱土。 2019年,馬鋮明從天津大學軟體工程專業畢業。他放棄了高薪工作,通過吉林省選調生招錄,來到了楊靖宇將軍犧牲地白山市靖宇縣,成了一名駐村幹部,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此後,馬鋮明被調任到磐石市官馬新村,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 他告訴自己:沉下心去做工作,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不能給曾祖父臉上抹黑。 楊靖宇殉國後,馬家有了三件傳家寶。第一件是楊靖宇生前唯一的一張照片;第二件是一塊抗聯戰士們用來充飢的樺樹皮,那是1958年一名抗聯老戰士專門送給楊靖宇的兒子馬從雲的;第三件是馬家的九字家訓,「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 「我們的家訓,換句話說,就是不主動說自己是楊靖宇後人,不主動向組織提要求,不能給曾祖父臉上抹黑!」馬鋮明解釋道。 「東北全面振興之路還要走多久,重點不在於說,而在於怎麼去做,有沒有人去做。」馬鋮明告訴記者,8月15日是日本投降80周年,在這紀念抗戰勝利的日子裡,他想把這首《歌唱祖國》唱給曾祖父聽——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嘹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5-08-12 04版)
夏日的杭州白馬湖畔,綠樹蔥鬱,蟬鳴陣陣。這裡有一座特別的「村子」——中國網絡作家村。推開展廳大門,《開端》《萌妻食神》《天聖令》等一排網文圈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封面率先與客人見面,它們都出自這個村「村民」的手筆。 這裡是浙江網文產業的大本營。自2017年成立以來,中國網絡作家村已匯聚唐家三少、南派三叔、蔣勝男等325位頂尖作家,孵化出300餘部網絡文學代表作。 浙江文化建設「八項工程」實施20年,類似的文化產業發展案例不在少數。2023年,浙江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3.2%增長至7.2%,文化的力量正通過產業方式聚能增效,成為之江大地上奔湧的經濟活水。 文化產業「出海」 90後作家王譽蓉是中國網絡作家村「村民」之一。她創作的《愛情已到,請籤收》《華妃墓》《上元歡》等暢銷作品不僅全網點擊破百億,部分作品還有望在海外發行。 作為全國首個「國字號」網絡文學產業平臺,中國網絡作家村提供「網絡文學IP直通車」服務,在作品創作、項目孵化、宣傳推廣、版權交易、作品改編、影視動漫遊戲衍生開發等環節提供一站式服務。中國網絡作家村運營總經理沈榮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作家村的核心使命是挖掘好作者、構建好平臺,讓作品轉化為產品,讓作家成為企業家。」 說起浙江文化產業,橫店是金字招牌。橫店位於浙江東陽,既無山水之奇,也無交通之便,更無文化之勝。近30年光影逐夢,靠著敢想敢幹,「無中生有」一座「東方好萊塢」。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是橫店?答案是:宏大的基地、完整的配套和真正懂影視的政府。 2004年4月,全國首個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正式掛牌,率先從財政、金融、人才、土地等方面對入區影視企業進行專項扶持。 導演只要帶幾個主演,群演、服化道、吃住等配套完全可以在橫店解決,真正實現「拿著劇本來,帶著片子走」。 來自全國甚至海外的大量群眾演員,是橫店的「生力軍」。2016年,浙江省文聯、浙江省委宣傳部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扶持「橫漂」發展的若干意見》。如今,所有懷著夢想來的「橫漂」到達橫店,第一站是去演員公會註冊,從而獲得生產安全、群演工傷保險、未成年演藝人員權益保護、群眾演員職稱評定等支持。東陽市還成立全國首個影視業法治中心,重拳打擊偷拍代拍、盜版侵權等影視行業發展亂象。 近年來,橫店投資30億元,建成29個高科技攝影棚,其中一座是全球最大的單體攝影棚。依靠虛擬拍攝技術,可以實現「後期前置」,提高拍攝效率,能為劇組減少近40%的製作周期,節約50%左右的製作成本。 在「影視出海」上,東陽市也積極發揮優勢、先行先試,走在了全國前列。如今,「橫產」影視作品已遠銷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4年,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銷售收入達165.19億元,相較20年前,增長了445倍。 橫店的成功並非個例。浙江省持續推動文化產業促進工程走深走實,歷年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數量穩居前列,全省規上民營文化企業達5900多家,佔全部規上文化企業數量的87%。 近年來,浙江省著力推動網文、網劇、網遊,文化「新三樣」出海。202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更明確提出,支持優秀文化走出去,推動國潮精品、影視出版、文創動漫等優質產品出海。 在浙江紹興上虞的曹娥江畔,與城區隔江相望的e遊小鎮正匯聚起以遊戲、動漫為主的諸多文化產業公司,盛趣遊戲就是其中之一。 盛趣遊戲的前身是中國網路遊戲行業的開創者盛大遊戲,多年來推出《熱血傳奇》《傳奇世界》《龍之谷》等多個經典遊戲IP。「如今我們正致力於經典IP的再造工作。」盛趣遊戲公共事務副總裁王振勇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公司正在整合博物館資源,希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互動體驗,「我們還計劃與e遊小鎮一起打造遊戲出海平臺,讓更多帶著中國基因的好玩遊戲走出去」。 文化賦能文旅產業,「叫好叫座」 哨聲、鼓聲、加油聲……2025年7月29日晚,第三屆西施「村BA」總決賽在浙江省諸暨市西施籃球中心打響。 應店街鎮仕坂塢村球員與陶朱街道三都社區球員互不相讓。伴隨著每次投籃,一陣陣助威的聲浪從觀眾席中傳來。球場上的火熱還延伸到球場外諸暨旅遊市場的火爆。 歷經兩屆培育,這個草根賽事已成為現象級IP,不僅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回鄉參賽,還成為諸暨城鄉振興、文旅融合的重要窗口。依託賽事創新打造的「超級周末」,讓遊客實現了白天遊玩、晚上看賽,把「村BA」的流量變為實實在在的銷量。 浙江文化建設「八項工程」實施20年以來,特色文化活動正在浙江鄉村不斷湧現,吸引眼球的,不僅有「村BA」,還有村晚、村越(越劇——記者注)。 每到年底,麗水市慶元縣月山村的村晚都會吸引不少遊客。舞臺亮起,鼓聲奏響,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總能讓遊客眼前一亮。「最大的感受就是老中青三代共同來享受這臺晚會,鄉土文化和流行文化碰撞與融合。」一位外地的遊客看完演出說。 據了解,目前麗水市1662個景區村已開展村晚運營探索,著手建立遊客點單、公司派單、村民接單、社會評單的市場化運作體系,每年實現「村晚紅利」15億元以上。慶元縣月山村的鄉村春晚還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成為鄉村振興的文化標配。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深刻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 浙江文化建設「八項工程」實施20年以來,在文化的加持下,旅遊產業不斷發展。如今,浙江省擁有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旅遊休閒街區、全域旅遊示範區、世界最佳旅遊鄉村等數量居全國前列。 文化人才為產業提供動能 最近,為了迎接即將舉行的第十六屆浙江省戲劇大賽,鮑陳熱和她的同事一直在「備戰」。 「我們在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還開展了常態化駐場演出,每個雙休日都會開展免費公開展演。」鮑陳熱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2005年,停演近30年的台州亂彈以「民辦公助」的方式重新組建劇團。剛畢業的鮑陳熱在老師的鼓勵下加入該劇團,之後入選浙江省宣傳文化系統多個人才項目。 歷經多年發展,台州亂彈重新煥發光彩。由鮑陳熱領銜主演的原創劇目《戚繼光》《我的大陳島》《我的芳林村》《追星者》先後4次獻演國家大劇院、8次出國演出。今年她在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中成功摘得梅花獎。 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浙江持之以恆推進文化人才工程,實施高層次領軍人才「文杰行動」、青年人才「文新行動」、人才生態涵養「文優行動」,全省入選省級以上人才項目的文化人才共1000餘人次,累計支持培育「六新」青年文化人才培養項目等各類青年文化人才5300餘人,並湧現出許江、麥家、茅威濤等一大批文化界優秀人才,形成了高水平文化人才嚮往浙江、集聚浙江的新局面。 7月31日,2025年「新松人才」浙江省青年戲曲演員大賽在杭州結束。令人振奮的是,多位初露鋒芒的00後新銳演員憑著紮實的功底躋身決賽,展現了浙江戲曲藝術薪火相傳、後繼有人的蓬勃生機。 20年來,浙江積極實施「文化陣地」工程。各地也積極探索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的新路徑新方法,湧現出了定向委託培訓鄉鎮文化員、嘉興的文化「兩員」制(文化下派員、文化專職管理員)、蕭山的「文化管家」等一批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的創新經驗。 2025年7月28日,浙江省委書記王浩在文化建設「八項工程」實施20年省委座談會上說:「20年來我們牢記『把文化的力量融入於經濟發展之中』的殷殷囑託,持之以恆推進文化產業促進工程,加快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推進文化與科技、旅遊等深度融合,形成了文化全面融入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蔣雨彤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5627
32
2025-11-14 01:38
32518
82
2025-11-14 01:38
72518
86
2025-11-14 01:38
14369
91
2025-11-14 01:38
54179
49
2025-11-14 01:38
29718
59
2025-11-14 01:38
23649
61
2025-11-14 01:38
93482
61
2025-11-14 01:38
48127
51
2025-11-14 01:38
34569
39
2025-11-14 01:38
69521
48
2025-11-14 01:38
91638
74
2025-11-14 01:38
67928
43
2025-11-14 01:38
91726
72
2025-11-14 01:38
54283
12
2025-11-14 01:38
81392
39
2025-11-14 01:38
92573
45
2025-11-14 01:38
16987
32
2025-11-14 01:38
63279
21
2025-11-14 01:38
69428
23
2025-11-14 01:38
71583
24
2025-11-14 01:38
61247
26
2025-11-14 01:38
49376
84
2025-11-14 01:38
87351
74
2025-11-14 01:38
53168
67
2025-11-14 01:38
84723
57
2025-11-14 01:38
17256
43
2025-11-14 01:38
48152
58
2025-11-14 01:38
51294
26
2025-11-14 01:38
89753
83
2025-11-14 01:38
94531
25
2025-11-14 01:38
29731
81
2025-11-14 01:38
91842
25
2025-11-14 01:38
38591
95
2025-11-14 01:38
42135
53
2025-11-14 01:38
92647
36
2025-11-14 01:38
76312
74
2025-11-14 01:38
47582
29
2025-11-14 01:38
13974
14
2025-11-14 01:38
83914
15
2025-11-14 01:38
19426
53
2025-11-14 01:38
17945
72
2025-11-14 01:38
35764
84
2025-11-14 01:38
23458
92
2025-11-14 01:38
37124
52
2025-11-14 01:38
42385
86
2025-11-14 01:38
63125
61
2025-11-14 01:38
61847
65
2025-11-14 01:38
49523
29
2025-11-14 01:38
16753
12
2025-11-14 01:38
51986
39
2025-11-14 01:38
| 飞速直播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 魅影9.1直播 | |
| 名模直播 | 看b站a8直播 |
| 蝴蝶直播 | |
| 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 | 蜜糖直播 |
| 快猫 | |
| 趣播 | 桃鹿直播 |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 | |
| 魅影直播视频 | 香蕉app免费下载 |
| 橙色直播 | |
| 桃鹿直播 | 柠檬直播 |
| 彼岸直播 | |
| 富贵直播 | 抓饭直播 |
| 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 | |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黑白直播 |
| 魅影直播视频 | |
| 伊人app | 水仙直播 |
| 魅影视频 | |
| 绿茵直播 | 成人免费直播 |
| 小草莓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