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守護好西藏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1990年6月5日,《西藏日報》在頭版刊發文章《「世界屋脊」的獨特景觀得到有效保護 我區已陸續建成七個自然保護區》。報導寫道:從1985年至今,西藏已陸續建成7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5000多平方公裡。在這些保護區內有我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近40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0餘種,另外還有許多具有很高研究價值的氣候和植被型態。據介紹,西藏自開闢自然保護區、根據有關法令實行專門管理以來,一些珍奇的植物和動物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在保護區內盜砍偷獵的現象很少出現。西藏地域遼闊,地形複雜,珍稀植物和動物繁多,適合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地方還很多。如有「高原野生動物園」美稱的羌塘草原,區內有成群的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等,均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橫斷山脈北部,活躍著與大熊貓一樣有名的滇金絲猴、白唇鹿等稀有動物,亟待劃區保護。 格拉丹東雪山上,「長江第一滴水」從姜根迪如冰川融落,匯成長江源頭;色林錯國際重要溼地內,藏羚羊群如褐色洪流穿越凍土帶,上演生命和諧樂章;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普若崗日冰原這片世界第三大冰川,在高原陽光照耀下愈顯純淨。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在這片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的核心區,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生態守護工程,正書寫著「利在千秋、澤被天下」的壯麗篇章。 從1970年零星劃定禁獵區,到如今持續推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我區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全區面積的36%,使西藏乃至青藏高原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產、自然景觀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 黨的二十大以來,隨著《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實施,西藏六大核心生態區域陸續布局,數量與面積均居全國首位。一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在世界屋脊鋪展綿延。 破局之路: 保護措施不斷完善 「從事生態保護工作多年,我的體會是,生態環境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是客觀存在的,甚至是不容忽視的。」申扎縣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邊巴扎西曾在森林公安崗位上工作17年。他說,「但我們有一條重要經驗——直面困難,勇往直前。」 西藏作為青藏高原的主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同時生態環境脆弱,生態承載力弱,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修復。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區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970年至1980年,零星的禁獵區和資源保護點開始在珍稀物種的核心棲息地、繁衍地設立。 1985至1988年,自然保護地迎來了第一個建設小高峰: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墨脫、察隅、波密崗鄉、林芝巴結、聶拉木樟木溝、吉隆江村以及珠穆朗瑪峰等7個自然保護區,覆蓋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精華。 1993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羌塘、申扎黑頸鶴、芒康鹽井、林芝東久赤斑羚、類烏齊長毛嶺馬鹿、林周澎波赫頸鶴等以大型珍稀獸類和鳥類保護為核心的6個保護區。其中,最具裡程碑意義的是設立面積近30萬平方公裡的羌塘自然保護區,並於2000年成功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保護第一,著眼可持續發展、中華民族的未來,守護好雪域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生態文明之路越走越寬廣。 在那曲市色尼區,記者看到,三江源國家公園科普宣教監測中心的大屏幕上,可全天候實時監測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羌塘國家公園創建區、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重點區域的情況。那曲市建成14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點,配置14套高通量衛星通信系統,實現了那曲市國家公園監測體系從無到有的突破。 隨著一系列舉措的不斷迭代升級,如今,西藏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一張覆蓋森林灌叢、草原草甸、湖沼溼地、冰川雪山等多生態類型的保護網絡基本編織完成。 生命禮讚: 絢爛高原生機勃勃 沿著寬闊的瀝青柏油路,行進在藏北高原,納木錯、色林錯等星羅棋布的高原湖泊串起了「一錯再錯」的旅途。湖光山色映襯下,可以看到藏羚羊、藏野驢等食草動物悠閒地覓食、嬉戲、休憩,人與野生動物實現了和諧共生。 動物種群作為體現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可以直觀地評價保護地生態系統保護效益。而綠色奇蹟的背後,是科學政策與群眾參與的同向發力、雙向奔赴。 尼瑪縣北部,有一座特殊的藏羚羊「保育院」——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那曲片區)措羅木管護站。 「去年我們救助收養了20多隻藏羚羊幼崽,今年我們救助收養得更多,養不下的還送到了其他站點,讓他們幫忙收養。」措羅木管護站負責人阿旺洛卓說。 據了解,措羅木管護站所負責的區域,是藏羚羊的「大產房」之一。隨著遷徙繁殖季到來,成群結隊的雌性藏羚羊會來此產崽。7月,雌性藏羚羊帶著幼崽再次返回棲息地。漫漫返程路,對藏羚羊幼崽是巨大的考驗,尤其是跨越雨季湍急河流的過程中,每年都會有不少藏羚羊幼崽離群或溺水。 措羅木管護站已連續多年在河流下遊組織開展藏羚羊幼崽營救行動,幫助它們重返族群,其中找不到族群的就由管護站收養保育,直到它們能獨立生存後,再放歸大自然。 記者從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那曲市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自羌塘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據調查:藏羚羊從5萬隻增加到20萬隻以上,史詩般的遷徙震撼無比;野犛牛從7千頭增加到1萬多頭,野性的基因庫得以存續;藏野驢從3萬多頭增加到9萬多頭,奔騰的身影成為廣袤草原的風景。 「自然保護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黨組副書記、局長才旺仁增介紹說,目前,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那曲片區)已建立專業管護站36個,聘用專業管護員390名,農牧民協議管護員(野保員)205名。 每年春夏之交,申扎縣城居民都會迎來他們的「國寶級」鄰居——黑頸鶴父母以及它們孵化和撫育的黑頸鶴寶寶。在緊鄰縣城的申扎溼地公園內,記者看到,一對黑頸鶴「夫婦」和一隻黑頸鶴「寶寶」正在悠閒地覓食,公園旁的步道上,居民們在休閒漫步觀光。 「2018年申扎溼地公園建成後,每年都會有黑頸鶴來到這裡養育寶寶。」正在散步的居民瓊達笑著告訴記者,「黑頸鶴是申扎縣的『明星』,也是申扎縣良好生態的一張名片。我們爭當黑頸鶴的保護者,顯然黑頸鶴也把我們當作它們的好朋友了。」 近年來,隨著自駕遊客的日益增多,生態保護也面臨著新的課題。去年,申扎縣專門組建了「雪之傲影」團隊,打造一支專業生態保護尖兵,構建「空中無人機巡航+地面智能檢測+隊員徒步巡邏」的全方位防護網絡。同時,每年重點時期開展「保護黑頸鶴家園」主題宣講等,展示展出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珍稀野生動物影像資料,向遊客宣傳野生動物保護知識。 「欣賞美景的同時,也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態保護課。」來自重慶的遊客易先生說。 制度創新: 國家公園引領帶動 2021年9月30日,國務院的批覆開啟了西藏自然保護的新篇章: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總面積19.07萬平方公裡,西藏實際管轄區——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面積4.87萬平方公裡(約佔總面積的25.54%),涉及安多、巴青、聶榮3縣13個鄉鎮94個行政村。 「2019年買的巡護車,如今行駛裡程已達20萬公裡。」安多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杜鵬程說,「我們最遠的管護站在安多縣色務鄉,地形複雜,極易陷車扎胎。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設,管護站有了更多年輕力量的加入,我們的巡護工作更加系統規範了。」 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從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到2015年陸續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再到2021年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如今我國正在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2022年底,《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的公布,為西藏生態保護擘畫了更宏偉的藍圖:三江源(唐北區域)、羌塘、珠峰、岡仁波齊、高黎貢山(西藏段)、雅魯藏布大峽谷——西藏最具生態代表性的六大區域全部入選國家公園或候選區。展望未來,六大國家公園將如同六枚「生態翡翠」,鑲嵌在「地球第三極」的冠冕之上。 三江源國家公園,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擁有冰川雪山、高海拔溼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等高寒生態系統,素有「中華水塔」「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庫」之稱。這一跨省區的國家公園採用「統一規劃、統一政策,分別管理、分別負責」的創新協同機制,為後續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範本。 記者了解到,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累計落實建設資金9.07億元,主要建設內容為開展保護與恢復、「天空地」一體化建設、自然資源調查、土地沙化治理、河湖生態保護、管護站及配套設施建設、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國家公園大門建設、冰川生態保護、自然教育和培訓與生態體驗、巡護體系建設和生態管護補助等。 特別是「天空地」一體化建設,通過科技賦能,讓守護世界屋脊的「眼睛」更亮、「手臂」更長。與此同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高原深深紮根,保護意識已融入當地民眾血脈。 2021年以來,那曲市國家公園創建與建設領導小組組織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安多、巴青、聶榮三縣工作專班,按照一戶一崗政策,結合本人自願、逐級審批原則,截至目前,共選聘生態管護人員29692人次,兌現生態管護資金2.55億元。在有效增加群眾收入的同時,讓牧民從生態利用者轉變為守護者,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 眼下,我區國家公園創建與建設工作有序推進,西藏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核心骨架——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法治保障: 良法善治行穩致遠 2021年,《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出臺,該條例通過明確生態保護的戰略定位、目標體系及責任機制,填補了西藏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系統性立法的空白。 2025年8月1日,《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辦法》正式施行。這是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重要法治舉措,是全區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史上的又一重要裡程碑。 法治是生態保護的重要保障。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經過數十年的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施,豎起了「鐵規矩」和「硬槓槓」。 2023年7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一批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日喀則市仲巴縣人民檢察院督促整治溼地保護行政公益訴訟案。 仲巴縣人民檢察院在履職過程中查明:因汛期漲水危及附近群眾的住房及牲畜安全,2020年12月,南木拉溼地的下遊修建了一條長約7.9千米的水渠,將上遊來水引流至馬泉河,導致南木拉溼地失去水源,逐漸乾涸沙化,水體面積急劇縮小。 2022年5月30日,仲巴縣人民檢察院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民代表、行政機關代表等參加會議,並取得一致意見:必須嚴格依法保護好南木拉溼地。當天,仲巴縣人民檢察院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發出檢察建議。收到檢察建議後,當地政府制定修復實施方案,相關部門全面啟動溼地恢復工作,整治水渠,恢復水源。同時,為解決汛期漲水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問題,經科學論證,決定另選址修建防洪堤。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構建起了『法律—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地方規章』四位一體的法律體系,特別是在生態補償、國家公園建設、生態監測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促進西藏生態屏障功能顯著增強,實現了法治保障與民生發展的有機統一。」西藏大學政法學院黨委書記平措表示,西藏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取得顯著進步,成為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實踐的典範。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當高原冰川繼續滋養江河源頭,當藏羚羊群自由穿越生態廊道,當牧民群眾用生命守護生靈,這條由冰川融水、野生動物足跡、巡護員腳印共同編織的「生態哈達」,不僅是一道堅實的生態安全屏障,更昭示著生態文明建設的西藏步伐——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記者 汪純 趙書彬 文鳳
《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收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文稿79篇,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和原創性貢獻。認真學習這部重要著作,對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本報邀請多位專家撰寫學習體會文章,深入研討相關問題。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通篇貫穿著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人民立場,生動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至深至厚的人民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環境就是民生。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直接影響人類生存質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替代的。」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已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同時,生態環境具有天然的公共屬性,為所有社會成員共同享有,任何個體或組織都不能為追求私利而將潛在環境風險轉嫁給他人或社會。保護生態環境,有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已經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良好生態環境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盼,是直接回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的體現,對於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向汙染宣戰,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_2.5)平均濃度降低至29.3微克/立方米,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從「奢侈品」變成「常用品」。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0.4%,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和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全國森林覆蓋率超25%,截至2024年底已建設口袋公園超4.8萬個,綠道超12.8萬公裡,開窗見綠、推門見景、出門見園成為高品質生活標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人民群眾感受得最直接最真切,全國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4年超90%,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和實踐性。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新徵程上,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期望值更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容忍度更低,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更好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將美麗中國建設藍圖轉化為全體人民可感可及的幸福實景。持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準確落實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方針,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力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統一。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依靠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生態福祉的公平享有與代際傳承。 當前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要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重點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汙染物治理等方面問題,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因地制宜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效治理農村生活汙水、垃圾和黑臭水體,讓廣大農村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俞 海 作者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城市發展領域的創新實踐,也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對這一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刻系統論述。《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強調,「城市工作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出,「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建設新時代美麗城市」。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美麗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必須以打造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為最終目標。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城市發展曾陷入「重建設輕治理」「重速度輕質量」「重眼前輕長遠」等誤區,城市常被視為經濟增長的「容器」,城市發展往往被簡化為GDP增長、高樓大廈等「物」化指標,而生活其中的「人」的感受和需求常常被忽視或邊緣化。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也強調,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這些都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城市發展從「物本主義」向「人本主義」的價值回歸,建設「美麗家園」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目標,促進「和諧共生」成為城市發展的價值追求。 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必須以優化城市空間格局為前提和基礎。過去「重速度輕質量」「重地上輕地下」「重新城輕老城」的發展模式造成城市空間割裂與資源浪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城市發展要把握好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繫」。這要求我們必須以系統思維推進城市空間結構重塑,摒棄「攤大餅」式的粗放擴張模式,轉向精明增長與內涵提升。當前,我國部分城市仍存在產業布局與生態功能衝突、職住分離導致通勤壓力大、生態空間被大量擠壓等問題。需以「多規合一」為抓手,嚴格控制城市開發強度,科學劃定水體保護線、綠地系統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構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城市空間格局。例如,可打破機械化的城市功能分區,使住宅、辦公、商業、文化等不同功能區相互交織、有機組合,增強城市布局的合理性;打破封閉式小區壁壘,構建開放共享的街區網絡,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盤活存量用地,將工業遺址改造為生態公園或創新園區;推動職住平衡規劃,減少長距離通勤交通帶來的碳排放和環境汙染;等等。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是建設美麗城市的核心路徑,也是重要動力。必須摒棄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貫穿於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和各環節,通過綠色低碳轉型重塑發展新動能。優化城市能源結構,支持城市能源系統進行節能低碳改造,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支持分布式電力系統建設。按照綠色低碳理念推進城市建設,支持發展大運量、高能效、低排放的城市公共運輸體系,加大對現有建築物和城市照明系統的節能改造力度,積極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建設一批零碳園區和低碳社區示範工程等。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堅決淘汰落後產能,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城市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連接。(單菁菁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和有力支撐。《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對這一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論述。《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指出,「要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強調,「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這些重要論述為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態環境直接關係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福祉,關係鄉村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生態環境,提供清新空氣、潔淨飲水、放心食品,可以有效提升農民幸福感,有助於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發達,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從歷史經驗看,我國古代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時代,更要汲取歷史智慧,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將生態振興擺在鄉村振興的突出位置。守護好鄉村的綠水青山,守住鄉村「根」和「魂」,讓鄉村真正成為人們嚮往的美好家園。 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革命。當前,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仍面臨不少挑戰:圍湖造田、過度養殖等破壞生態的行為尚未根除,部分農村「髒亂差」面貌未根本改變,生活垃圾與汙水治理、廁所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仍有短板,一些地方整治標準不高、推進力度不夠,存在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必須著力破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難題,紮實推進農村生態保護修復,讓廣大農民共享生態紅利。 堅持系統治理,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和科學有序的空間布局體系,推動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強化土壤汙染修復、實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以「美麗生態」催生「美麗經濟」,將田園風光轉化為發展動能,讓湖光山色孕育生態農業、鄉村旅遊等業態,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有效施策。農村發展基礎各異,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和人文傳統,聚焦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汙水治理、廁所改造等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既不搞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也不迴避「髒亂差」的現實問題,讓每一項整治措施都貼合鄉村肌理、契合農民期盼。 保持戰略定力,夯實長效善治根基。生態環境改善非一日之功,浙江「千萬工程」二十餘年久久為功、紮實推進,造就萬千美麗鄉村,造福萬千農民群眾,這正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生動例證。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長期任務,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從推進農業面源汙染綜合防治,到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再到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讓農民成為綠色守護人,每一步都必須穩紮穩打。唯有以「釘釘子」精神抓常抓長,才能讓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鄉村畫卷在接續奮鬥中徐徐展開,讓農民在逐步改善的環境中收穫穩穩的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不僅關乎農民群眾生活品質,更是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唯有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系統治理、因地制宜、久久為功,才能讓廣大農民在生態改善中收穫更多獲得感與幸福感,從而築牢美麗中國建設的鄉村根基。 (李 軍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對兩者關係作出深刻闡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這為我們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生態環境和保護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有著豐富內涵。表面上看,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存在一定矛盾,但本質上良好生態自身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綠水青山不僅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還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助於自然資源資產保值增值,使綠水青山得以持續轉化為金山銀山。我們既要避免「要金山銀山就必須放棄綠水青山」的片面化思維模式,又要避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必須平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實現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生態環境和保護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創造性地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深刻揭示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新高度,具有很強的理論創新性和實踐指導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深刻闡明怎樣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問題,創造了最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成功實踐。據統計,從2013年至2024年,我國經濟總量從59.3萬億元增長到134.9萬億元,翻了一番多,而細顆粒物(PM_2.5)平均濃度下降約57%,重汙染天數減少93%,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大幅增加,森林覆蓋率提高3.4個百分點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我國真正實現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跨越。 新徵程上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理念,大力培育發展綠色生產力,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要鼓勵因地制宜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有選擇性地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等特色優勢產業,延長綠色產業鏈條,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綠色生產力發展,加大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投入,加快研發應用節能環保、汙染治理、生態修復等技術,促進傳統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態環境破壞風險,推動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調查監測、價值評估、經營開發等機制,優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和交易機制,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牽引作用,加快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持續探索跨區域、跨流域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強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以更高標準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充分激發並引導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李維明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資源政策研究室主任) 用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保護生態環境,不僅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續的制度安排。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明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收錄的《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等多篇著作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重要論述。這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系統性制度安排和嚴密法律規範約束。制修訂生態環境保護法律30餘部、行政法規100多件,形成以環境保護法為龍頭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賠償、後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並強調「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黨中央推動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等等。劃定生態文明建設的「紅線」「底線」,著力破除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明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2014年以來,人民法院審結環境資源案件200多萬件,生態環境治理取得積極成效。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資源壓力較大、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的國情沒有改變,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然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必須深化相關領域改革,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這其中,有些需要通過立法將改革措施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化,有些需要通過法律制度創新加以引領。 要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法治思維強調以法律作為行為處事的理性思維方式,通過規範人的行為來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法治方式要求我們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方方面面。要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一,完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提高立法工作質量和效率,著力解決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等問題。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生態文明保護法治建設和法律實施監督。同時,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實現法治建設和實施監督協同推進。第二,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水平。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實施是生態環境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其關鍵在於解決執法不規範、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第三,構建綠色司法保護體系。在司法實踐中更多注入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更好發揮環境公益訴訟的積極作用,助力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第四,加強守法教育,鼓勵人民群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要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和法治意識。強化環境信息公開,加快構建環保信用監管體系,通過推行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建立環境損害賠償基金等方式,管控生態環境風險。【李宏偉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93417
89
2025-11-13 15:55
39871
78
2025-11-13 15:55
96578
67
2025-11-13 15:55
14532
52
2025-11-13 15:55
54892
46
2025-11-13 15:55
74863
42
2025-11-13 15:55
56719
67
2025-11-13 15:55
49683
58
2025-11-13 15:55
61534
82
2025-11-13 15:55
45321
47
2025-11-13 15:55
63274
62
2025-11-13 15:55
24967
24
2025-11-13 15:55
61784
27
2025-11-13 15:55
42783
47
2025-11-13 15:55
41237
27
2025-11-13 15:55
97415
84
2025-11-13 15:55
38741
42
2025-11-13 15:55
17429
32
2025-11-13 15:55
56192
73
2025-11-13 15:55
56932
69
2025-11-13 15:55
43951
42
2025-11-13 15:55
15762
89
2025-11-13 15:55
24795
59
2025-11-13 15:55
18796
87
2025-11-13 15:55
71546
53
2025-11-13 15:55
39452
79
2025-11-13 15:55
39857
35
2025-11-13 15:55
29438
48
2025-11-13 15:55
65724
89
2025-11-13 15:55
96812
85
2025-11-13 15:55
52948
31
2025-11-13 15:55
42316
42
2025-11-13 15:55
13297
57
2025-11-13 15:55
57418
93
2025-11-13 15:55
91462
28
2025-11-13 15:55
63579
14
2025-11-13 15:55
86412
26
2025-11-13 15:55
68174
75
2025-11-13 15:55
79123
95
2025-11-13 15:55
29136
19
2025-11-13 15:55
98643
96
2025-11-13 15:55
19873
21
2025-11-13 15:55
28396
41
2025-11-13 15:55
34268
52
2025-11-13 15:55
34981
13
2025-11-13 15:55
37642
39
2025-11-13 15:55
42135
62
2025-11-13 15:55
29341
97
2025-11-13 15:55
67189
13
2025-11-13 15:55
86957
92
2025-11-13 15:55
24873
47
2025-11-13 15:55
| 桃花直播 | 极速直播 |
| 黑白直播体育 | |
| 四季直播 | 深夜直播 |
| 河豚直播 | |
| 黑白直播体育 | 韩国直播 |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
| 97播播 | 私密直播全婐app |
| 比心直播 | |
| 金桔直播 | 直播软件下载 |
| 抖音成人版 | |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美女直播 |
| 苹果直播 | |
| 抓饭直播 | 蝶恋直播 |
| 牡丹直播 | |
| 成人抖阴 | 直播全婐app免费 |
| 暖暖直播 | |
| 花蝴蝶app直播 | 魅影5.3直播 |
| 比心直播 | |
| 彼岸直播 | 夜魅直播 |
| 彼岸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