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總書記的人民情懷) 山河萬裡,映照初心。 「要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全面加強防沙治沙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殷殷囑託。 「要持之以恆加強重點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深化汙染防治攻堅,築牢生態安全屏障。」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明確要求。 為全局計,為長遠謀。 從東北地區到青藏高原,從黃土高坡到東南沿海,一次次考察調研,一場場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心繫人民福祉、矚望民族未來,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視頻:總書記的人民情懷|「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徵,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 這是闊步中國式現代化新徵程的應有之義,也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抉擇。 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 習近平總書記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著深邃思考:「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怎樣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 「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 「走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汙染環境,難以為繼!」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 ………… 定位清,方向明。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加強黨的領導。 「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裡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縱深推進,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解決一些地方多年的生態環境「頑疾」,成為督促地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嚮往更加強烈。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遼寧錦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在山東日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樸實話語,諄諄囑託,化成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堅決行動。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錨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贏目標。 「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安吉縣餘村調研,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 今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爾濱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開幕式歡迎宴會上的致辭中指出:「來到哈爾濱,我們真切感受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 理念一變天地寬。今日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共舉,相關體制機制加快完善。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建成,2013年至2023年以年均3.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年均6.1%的經濟增長。 壯闊起筆,徐徐鋪展。 「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以綠色為底色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將是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共贏之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策劃:田俊榮 劉曉鵬 監製:楊學博 陳振凱 餘榮華 統籌:李翔 朱利 吳玥 李洋 文字:馮華 董絲雨 視頻:王嶸 餘星馨 嶽小喬 馮慧文 海報:王宇峰 校檢:朱利 李金昱
玉米除了吃,還能做什麼?在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青年教師謝騰龍的眼中,玉米不僅是作物,更是凝聚科技與審美的「新農作」。 前不久,「北大荒青年」助農志願服務隊(以下簡稱「服務隊」)培訓交流暨建功競賽活動在黑龍江共青農場舉行。作為服務隊成員,謝騰龍展示了一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彩文玩玉米。 兩年前,謝騰龍帶著多項農業技術來到中國最北邊境縣塔河縣。「1畝地能產1萬多根文玩玉米,精挑細選下來,能有4000根樣式好的,批發價30元一根,利潤很可觀。」謝騰龍說,今年他們在塔河縣種了45畝,已和銷售商對接。 2023年,團黑龍江省委發動全省共青團,依託「三農」青年典型、網絡達人、涉農技術骨幹等青年群體,組建隊伍服務基層農戶,目前已組建種植、畜牧、林業、水產等領域500支服務隊。近5000名志願者奔赴一線,服務覆蓋近千個村(屯)。團黑龍江省委相關負責人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此舉旨在形成示範效應並擴大規模,真正發揮青年在築牢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全鏈條服務農業發展 1998年出生的周建禎,碩士畢業後來到樺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去年加入服務隊。他發現,當地大豆種子包衣技術推廣不好,因為這項技術需要浸泡種子,會增加成本,「但這項技術能有效防治大豆根腐病,保證產量」。 諮詢農科院並查詢大量資料後,周建禎和團隊成員向農民展示採用技術前後的產量對比數據,慢慢改變了他們的觀念。截至目前,他和團隊推動70萬畝地採用該技術。 同樣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的張羽,自2023年加入服務隊以來,在富錦市各地推廣以水稻催芽為代表的多項農業技術。他把自己的電話留給當地農民,現在,他一年要接幾百個諮詢電話。 90後青年葛旭良是北大荒集團黑龍江二九一農場有限公司技術員,對水田頗有研究。他加入服務隊已兩年,致力於帶動農民科學種田。他舉例說,施肥時間不當可能會讓水稻長得過高,越高抗倒性越差,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把每項技術細節、每個環節的標準跟大家講清楚,標準上來了,產量也就上來了。」葛旭良說。 除了傳統農業,服務隊還把目光投向新興農業。 呼瑪縣鷗浦鄉黨委副書記盛玉洋,去年參加了團黑龍江省委組織的服務隊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看中了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孫楠帶來的寒地小龍蝦養殖技術。今年,他們試驗養殖了7畝寒地小龍蝦,「目前看長勢還不錯,我們想多積累經驗,成功後推廣」。 技術落地讓豐收有了基礎,但要真正轉化為農民增收,「賣得好」是決定性一環。為此,團黑龍江省委動員一批有銷售經驗和市場思維的年輕人。「青耘中國」主播、伊春市返鄉創業青年鄭曉昱,不僅助農帶貨,還為當地培養電商人才。截至目前,她和團隊助農帶貨60萬單,培育了20多名電商銷售人才。 團黑龍江省委青年發展部相關負責人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團黑龍江省委發揮共青團組織優勢,主動對接涉農高校、企業及科研院所,整合青年科技人才力量,搭建助農服務平臺,結合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進行從種到銷的多樣化全鏈條服務,幫助農戶增產增收。 把道理「掰碎了」講給農民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服務隊隊員年齡普遍偏小,其中不乏00後。當他們向「爺輩」農民推廣新技術時,常常被拒絕。 為提高豆角產量,團齊齊哈爾市委派到富裕縣紹文鄉勝利村的駐村第一書記、90後楊文博,建議農民將株距由50釐米擴大到60釐米,農民卻說:「你這個小娃娃,我孫子都比你大,你還來教我怎麼種。」周建禎在推廣大豆包衣技術時也遇到過質疑,「他們說我是賣藥的,推廣技術是為了賣產品」。 隊員們想盡辦法,把道理「掰碎了講」,「打賭」是大家常用的辦法。葛旭良曾和一位農民把一個池子的水稻分成兩塊,一塊按照葛旭良的方法施肥,另一塊按照這位農民的想法施肥。到了8月見分曉的時候,用葛旭良方法施肥的水稻,株高比另一邊的水稻更矮、更抗倒伏,稻粒數量卻幾乎一樣。葛旭良說,農民「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已經接受了科學施肥法」。 除了打賭,隊員們還喜歡打「人情牌」。推廣幹豆角產業遇阻時,楊文博想起了村裡的老書記。「他在當地很有威望,知道咋跟大家溝通。在他的幫助下,我們後來進展順利。」 除了號召大家加入幹豆角產業,楊文博還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勝利村村民王麗媛是種糧大戶,她說,起初自己對這個年輕小夥子也不信任,「後來他把我們聚在一起,跟我們拉家常,講農業知識」。村民按照楊文博的方法用肥,發現「比以前省不少,產量還上來了」。 「改變觀念本身就很難。」周建禎的方法是學土話,拉近與農民的關係。樺南縣孟家崗鎮保豐村村民高玉財是大豆種植大戶,經驗豐富,「他用很樸實的話給我講各種農技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怎麼把理論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話。」周建禎說。 將個人成長與農業發展緊密相連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隊員們近距離與農民、農業接觸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將黑龍江建設為農業強省。 如何打通先進技術到農戶田間地頭的「最後一公裡」,是多位受訪者提及的重點。葛旭良提到,小農經營之下,土地碎片化,很難採用大型機械設備。 如何「藏糧於民」也是多位隊員關心的話題。「我們有先進的技術,但可能推不動。喜歡種地、想把地種好的年輕人並不多。」周建禎說。 楊文博也有同感。「我們有時候策劃了一個好項目,但響應的年輕人不多。」他還發現,深加工農產品不多,且同質化競爭十分激烈,影響產品推廣。 走到田間地頭,除了發現問題,每個隊員也有自己的收穫。 葛旭良覺得,兩年志願服務經歷,讓他有更多機會充實自己。「每次下鄉可能都會發現不同的問題,有可能就觸碰到知識盲區。這時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請教專家或經驗豐富的農民,補齊短板。」 楊文博學會了用系統思維看問題。在和勝利村農民一起研究豆角時,從種子到幹豆角成品,過程涉及種植、養護、包裝、銷售等各環節,哪一步出問題都推不下去。「駐村期滿,我會離開這裡,但這種思維方式會讓我受益終身。」 加入服務隊幾年,謝騰龍最大的收穫是教會了一幫當地「徒弟」。他說,幾年下來,塔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技術員水平有了明顯提升。「我們一起做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一起寫論文,這是他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年有個80後技術員考上了瀋陽農業大學的研究生,我們特高興。」 「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紮根黑土地的年輕人的使命。」周建禎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雷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81623
91
2025-11-13 09:07
75162
67
2025-11-13 09:07
46738
53
2025-11-13 09:07
26581
39
2025-11-13 09:07
25794
73
2025-11-13 09:07
46951
75
2025-11-13 09:07
46758
87
2025-11-13 09:07
68321
19
2025-11-13 09:07
46573
93
2025-11-13 09:07
29583
63
2025-11-13 09:07
25731
35
2025-11-13 09:07
19482
73
2025-11-13 09:07
27385
41
2025-11-13 09:07
37946
26
2025-11-13 09:07
29345
39
2025-11-13 09:07
72148
76
2025-11-13 09:07
29615
41
2025-11-13 09:07
26734
85
2025-11-13 09:07
52974
96
2025-11-13 09:07
16925
27
2025-11-13 09:07
65724
63
2025-11-13 09:07
18932
87
2025-11-13 09:07
35169
23
2025-11-13 09:07
26358
31
2025-11-13 09:07
42659
67
2025-11-13 09:07
87645
81
2025-11-13 09:07
43721
58
2025-11-13 09:07
75386
79
2025-11-13 09:07
75834
57
2025-11-13 09:07
81372
72
2025-11-13 09:07
83629
49
2025-11-13 09:07
32184
86
2025-11-13 09:07
21789
31
2025-11-13 09:07
19728
42
2025-11-13 09:07
18546
15
2025-11-13 09:07
86245
38
2025-11-13 09:07
79861
42
2025-11-13 09:07
32589
52
2025-11-13 09:07
68327
26
2025-11-13 09:07
72195
68
2025-11-13 09:07
48523
54
2025-11-13 09:07
72983
67
2025-11-13 09:07
51628
75
2025-11-13 09:07
59678
81
2025-11-13 09:07
15236
62
2025-11-13 09:07
62357
45
2025-11-13 09:07
46758
16
2025-11-13 09:07
58417
41
2025-11-13 09:07
93726
89
2025-11-13 09:07
93715
69
2025-11-13 09:07
95617
32
2025-11-13 09:07
49315
23
2025-11-13 09:07
19276
34
2025-11-13 09:07
| 97播播 | 鲍鱼直播 |
| 蜜桃app | |
| 魅影9.1直播 | 妲己直播 |
| 尖叫之夜免费直播 | |
| 魅影直播 | 伊人app |
| 520直播 | |
| 么么直播 | 魅影直播游客免登录 |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
| 奇秀直播 | 直播黄台app凤蝶 |
| 婬色直播 | |
| 直播黄台app凤蝶 | 青柠直播 |
| 柠檬直播 | |
| 樱桃直播 | 祼女直播app |
| 浪花直播 | |
| 柠檬直播 | 妖精直播 |
| 魅影视频 | |
| 美女直播app | 榴莲视频 |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富贵直播 |
| 黄瓜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