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月11日電 (記者 陳靜)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是一種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疾病,其核心病理機制是患者睡眠期間上氣道完全或部分塌陷,伴有血氧飽和度下降和/或微覺醒。 「在全球範圍內,OSA發病率很高。」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專家李善群教授11日對記者解釋,「對普通民眾而言,OSA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打鼾和憋氣,但其對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長期抽菸喝酒者、年老體弱者發病率很高,女性更年期、絕經期以後也容易出現OSA。」李善群介紹,肥胖患者OSA會加重。此外,鼻炎、鼻竇炎等問題都是導致OSA病情加重的危險因素。「其實,肥胖等疾病的發生與OSA互為因果關係。」這位專家解釋,一方面,OSA病人容易引發肥胖。因為OSA帶來的長期缺氧引起全身代謝異常,容易出現糖原累積、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另一方面,肥胖患者更容易伴有OSA。因為在全身脂肪、皮下脂肪堆積的同時,口咽部脂肪堆積容易導致呼吸暫停和呼吸氣流不暢。根據睡眠期間每小時呼吸暫停或低通氣事件發生次數(AHI),OSA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5次)、中度(>15次)、重度(≥30次)。 李善群教授與患者溝通病情。(記者 陳靜攝) 他為記者分享了相關病例,在臨床診療中,他曾遇到一位50歲上下的男子,不到1.6米的身高,體重超125公斤,曾嘗試各種減肥方法,均無效果。後來,醫生為該名男子開展聯合治療,在OSA緩解的同時,減肥有明顯效果。 在採訪中,關於更年期女性易罹患OSA問題,李善群介紹,這是性別差異,和女性更年期以後激素分泌異常有關。這位專家進一步解釋,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因為性激素分泌異常,可能會出現焦慮、緊張,心血管疾病等問題。性激素差異變化也是導致氣道塌陷、鬆弛的原因,是引發OSA的重要因素。 「OSA容易引發全身各個系統的毛病。」身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臨床專家的李善群教授舉例,嚴重的OSA會誘發或加劇發生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夜間猝死。 中國OSA患者人數眾多,OSA引發全身各個系統器官疾病後,後期會出現診斷困難,治療費用居高不下。「因此,我們要及時防治OSA。」李善群教授說。據悉,數據顯示,中重度OSA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接受治療。關於造成診斷率低、治療率低的原因,這位專家坦言,患者及家人對OSA的相關知識了解不足、對症狀不重視。「科普相關知識十分重要。」他強調。 他同時指出,在臨床上,伴有相關併發症的OSA患者常會因併發症到相關科室就診,相關科室的部分醫務人員對OSA與併發症的關係重視不足,進而可能耽誤患者治療。比如:遇到諸如難治性、頑固性胸悶氣喘,頑固性心律失常等不明原因的病症時,醫生在對其進行全面評估時,應該重視患者肥胖、鼾症及夜間呼吸暫停的問題,必要時前往呼吸科睡眠中心接受診治及呼吸睡眠檢測,進而早期篩查診斷,避免患者發生OSA相關的危險病情惡化。 在採訪中,這位專家十分強調多學科協作。他說:「在人的生命周期裡面,或多或少會出現健康問題,而有些疾病並不是單一學科就能夠治好。因此,在OSA和相關慢病的治療中,多學科協作十分重要。」 「關於OSA的治療,改變抽菸、喝酒、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在控制飲食的同時加強運動鍛鍊等是一個方面。」李善群教授介紹,「對有鼻炎、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合併症的OSA患者,我們採用聯合治療。對輕度、中度病人,我們可以用體位治療,比如:病人側臥睡眠,用口腔矯正器等。呼吸機是治療OSA的有效方式」。但在實際生活中,因為種種原因,呼吸機的普及度、使用率並不盡人意。26歲的患者張先生告訴記者,戴著呼吸機睡覺並不舒服,出差的時候尤其感覺不便,特別期待有藥物能夠幫助他少打鼾、順暢呼吸。他希望更方便地治療疾病。 張先生說,自己經常覺得疲勞,白天昏昏欲睡,注意力很難集中,工作效率下降,也不敢長時間開車。家人反映他晚上打呼嚕特別響,有時候還會在打鼾過程中停一下再喘氣。在體檢中,醫生發現張先生有高血壓傾向,並告知可能與OSA有關。在家人催促下,張先生來醫院就診。通過睡眠監測,張先生的OSA已是中度。 李善群教授告訴記者,他為張先生開出了相關創新藥治療處方。據介紹,此次李善群教授開出的藥物在全球高水平的臨床研究中被證實:其在減輕肥胖合併OSA患者體重的同時,極大改善了OSA病情,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運動能力、活動能力、學習及工作效率大幅提高。這次醫生給張先生開了可以注射的藥物,讓張先生很開心。李善群表示,在各種藥物和非藥物方式的幫助下,OSA患者能夠獲得良好的生活質量。(完)
新增不得利用投訴舉報牟取不正當利益等規定,新增投訴的回訪問效要求和市場監管部門的告知方式,刪除電子商務等具體的舉報管轄規定……8月6日,市場監管總局組織修訂的《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引發廣泛關注。 新規若施行,消費者投訴維權將迎來哪些變化?又有哪些注意事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張嚴方指出,《辦法》緊扣「誰可以投訴、投訴什麼、如何投訴」等核心問題,系統構建起一套以權利要件為基礎、以程序規範為支撐的受理機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制度鏈條。 隨著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消費形態的深刻變化,我國消費維權活動呈現出複雜化、多元化趨勢。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995971件,同比增長27.23%,接待消費者來訪和諮詢33萬人次。面對如此龐大的投訴量,傳統的投訴舉報制度逐漸顯現出適應性不足問題。 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獲悉,總局規章《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暫行辦法》施行5年以來,實踐中逐漸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例如,電子商務領域投訴總量大、增速快,管轄權爭議較多;12345、信訪等渠道導入的消費糾紛持續增長,適用程序不一;各地處理投訴舉報的數位化改革和多元化解提速,有必要完善配套制度支撐,進一步提升投訴舉報處理質效。 作為回應新時代消費者維權實踐需求的重要規章,《辦法》整體制度設計體現了程序治理導向下的法治化、規範化轉型路徑。記者發現,《辦法》共43條,此次修訂新增了8個條款,刪除了4個條款,並對13個條款進行了修改,旨在適應市場監管新形勢新要求、提升投訴舉報處理質效、助力優化消費環境和營商環境。 比如,為提高群眾消費維權獲得感和基層處理投訴舉報的可操作性,《辦法》新增回訪問效要求,規定市場監管部門應當提高投訴處理效能,對投訴進行抽樣回訪,對處理情況進行評估;新增告知方式,規定市場監管部門可據工作實際,自主選擇網際網路、電話、簡訊、電子郵件等途徑進行告知;強化源頭治理,規定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公示消費投訴信息及辦理結果。 2024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對投訴舉報作出了一系列新規定,有些是對《辦法》原有條款的修改完善,有些是填補立法空白。為落實和細化上述條例,《辦法》進行了相應調整,例如在完善投訴處理流程方面,明確市場監管部門對投訴不予受理時,應當告知投訴人不予受理的理由和其他解決爭議的途徑。 對電子商務領域,《辦法》專門優化了平臺內經營者的投訴管轄權,在保持消費者可以選擇「網店或者平臺」投訴的前提下,新增規定平臺未公示其真實經營地址和有效聯繫方式的,平臺內經營者實際經營地的市場監管部門可以將投訴移交平臺經營者住所地的市場監管部門處理,後者無正當理由不得拒收。 張嚴方強調,與投訴制度側重於個人維權不同,舉報側重於維護公共利益,兩者處理要求和程序不同,《辦法》對兩者分開設置。在主體範圍上,舉報不局限於消費者,任何單位或個人均可提出,舉報內容也不限於與自身權利直接相關事項,而是聚焦於違法線索的發現。 舉報程序還體現出對信息來源多樣性與舉報人權益的重視。《辦法》鼓勵實名舉報,同時兼容匿名舉報,並提出相應的保護與激勵措施,增強舉報人信心,且舉報線索經核查可轉為行政立案,實現從社會發現到執法處置的閉環聯動。在投訴與舉報之間,也預留了程序轉換空間,體現出制度設計的靈活性與公眾參與的包容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不僅強調要暢通、也要規範群眾訴求渠道。「《辦法》在投訴處理環節設置了較為系統的程序保障機制,體現了從『被動受理』向『主動治理』的轉變導向。」張嚴方表示,整體機制設計既保障消費者基本權利,也引導其理解程序規則、理性表達維權訴求。 同一投訴人對同一經營者短期內大量投訴,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投訴的問題仍然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僱於他人或者冒用他人名義投訴……近年來,一些人濫用投訴舉報制度滋擾經營主體,損害營商環境和市場秩序,擠佔普通消費者維權渠道。 為此,《辦法》明確,因生活消費需要購買商品服務是受理投訴的前提,新增規定生活消費需要的判斷情形等,以回歸消費者投訴和行政調解制度本源,更好保障消費者維權資源。「其實質並非限制多次投訴、聯名投訴或小額維權,而是強調投訴行為應基於日常生活所需,體現真實、善意的維權動機。」張嚴方說。 比如,對於消費者投訴時應當提供的材料,將投訴人姓名改為真實身份信息,將具體的事實改為具體的事實依據。在規範投訴舉報行為方面,新增總體要求,並新增違法責任,對投訴舉報人騙取經營者的賠償或者對經營者進行敲詐勒索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不過,相關條款不會提高消費者維權門檻,不能簡單理解為「買多了就不能投訴」,也不是一刀切排除特定人群的投訴權利,而是回歸制度本源。非生活消費需要的民商事糾紛,可以通過仲裁、訴訟解決。「《辦法》對此細化,不是對維權權利的壓縮,而是對權利邊界的明確與規範。」張嚴方說。 《辦法》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制度配套、技術平臺與組織協同的整體支撐。比如,推動全國12315平臺功能擴展、數據共享與智能輔助判斷,就是制度數位化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辦法》也新增規定,明確通過12345熱線、信訪等渠道轉來的市場監管領域投訴舉報「一套流程處理、一個尺度辦理」。 「《辦法》標誌著我國市場監管投訴舉報制度正在邁向體系化、程序化與治理化的新階段。」張嚴方建議,在制度運行中更加注重程序友好性和解釋透明性,可以通過發布典型案例的方式指導基層市場監管部門統一尺度,並通過回訪問效等加強業務指導和督促。 「未來,隨著數位化監管能力提升和消費者權利意識增強,投訴舉報制度將承載更多治理功能與社會期待。」張嚴方認為,唯有在法治框架下不斷增強制度的公開性、回應性與適應性,推動規則、程序與公眾之間的三維契合,才能真正構建起一個既能保護消費者權益又能維護市場秩序的現代化治理體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8月12日 05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9524
87
2025-11-14 03:46
68437
26
2025-11-14 03:46
75329
68
2025-11-14 03:46
47958
27
2025-11-14 03:46
69382
79
2025-11-14 03:46
82169
83
2025-11-14 03:46
17532
45
2025-11-14 03:46
82467
41
2025-11-14 03:46
94238
32
2025-11-14 03:46
17385
17
2025-11-14 03:46
15763
67
2025-11-14 03:46
45796
62
2025-11-14 03:46
91347
16
2025-11-14 03:46
31784
52
2025-11-14 03:46
12654
82
2025-11-14 03:46
65813
84
2025-11-14 03:46
98541
13
2025-11-14 03:46
54291
94
2025-11-14 03:46
59178
98
2025-11-14 03:46
56741
82
2025-11-14 03:46
19453
17
2025-11-14 03:46
69742
13
2025-11-14 03:46
18674
48
2025-11-14 03:46
96417
49
2025-11-14 03:46
83529
69
2025-11-14 03:46
28745
16
2025-11-14 03:46
53821
97
2025-11-14 03:46
32964
64
2025-11-14 03:46
58723
62
2025-11-14 03:46
96475
47
2025-11-14 03:46
38251
15
2025-11-14 03:46
57963
78
2025-11-14 03:46
76954
56
2025-11-14 03:46
92165
81
2025-11-14 03:46
62897
16
2025-11-14 03:46
81264
62
2025-11-14 03:46
57941
17
2025-11-14 03:46
16458
31
2025-11-14 03:46
23786
78
2025-11-14 03:46
31894
15
2025-11-14 03:46
79518
18
2025-11-14 03:46
49653
42
2025-11-14 03:46
96352
54
2025-11-14 03:46
79146
35
2025-11-14 03:46
74356
69
2025-11-14 03:46
48231
16
2025-11-14 03:46
31625
48
2025-11-14 03:46
45891
14
2025-11-14 03:46
46395
56
2025-11-14 03:46
16789
47
2025-11-14 03:46
73625
87
2025-11-14 03:46
87246
23
2025-11-14 03:46
| 绿茶直播 | 桔子直播 |
| 绿茶直播 | |
| 嫦娥直播 | 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 |
| 趣爱直播 | |
| 红杏直播 | 牡丹直播 |
| 青草直播 | |
| 四季直播 | 黄播 |
| 奇秀直播 | |
| 樱花直播nba | 樱花直播nba |
| 蜜疯直播 | |
| b站刺激战场直播 | 河豚直播 |
| 金桔直播 | |
| 祼女直播app | 山猫直播 |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
| 小白兔直播 | 雪梨直播 |
| 海棠直播 | |
| 直播软件下载 | 夜魅直播 |
| 凤凰网直播 | |
| 蜜桃视频 | 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 |
| 迷笛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