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宣晶 實習生 劉羽萱 上海的二次元濃度有多高?8月4日,第22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簡稱ChinaJoy)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閉幕。4天展會共吸引觀眾41.03萬人次,同比增長11.8%,創歷史新高;其中約61%的觀眾來自上海以外的地區,海外觀眾1.47萬人次。BTOB展區成為今年展會突出亮點,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巴西等國近208家企業展示交易遊戲創意、創新技術、海外金融法律服務等,充分展現了ChinaJoy集聚配置國際產業要素的能力。 作為首屆「上海之夏」國際動漫月的壓軸大展,本屆ChinaJoy不僅吸引全球遊戲動漫愛好者相聚上海,還聯動熱門商圈、文旅機構推出「痛」遊船、「痛」巴士、「痛」地鐵,以及沉浸式動漫街區等打卡活動,撬動文旅商體展融合的新消費。據主辦方統計數據與大數據監測及綜合測算顯示,展會參與人群帶動餐飲、零售、住宿、交通及其他服務消費約6.61億元。其中,8月1日至4日,龍陽路商圈、小陸家嘴-張楊路商圈和世博前灘商圈三大聯動商圈線下零售餐飲消費3.19億元,同比增長39.6%;僅龍陽路商圈的零售和餐飲消費就同比增長6.7倍。 相約「吃谷」 周末,南京姑娘林雨珉與閨蜜坐高鐵來滬,逛ChinaJoy展會,挑心愛「穀子」(二次元文化IP衍生出的周邊商品)。在N4展館,《明日方舟》遊戲IP的新款「一番賞」(抽獎活動,對應獎品是動漫遊戲的周邊)牢牢吸引了她的目光。 ▼下轉第二版(上接第一版)「《明日方舟》陪伴我好幾年了,沒想到竟在ChinaJoy遇見了全新的『一番賞』,又要『剁手』啦!」林雨珉告訴記者,N4展館的「萬代」展臺、E6展館的「模玩天地」都是必打卡的點位。「這次,我拖著空的拉杆箱來逛展,希望能滿載而歸。」 相約「吃谷」是年輕人愛上動漫遊戲展會的重要理由之一,這個聽起來很小眾的愛好逐漸邁向「大眾消費」。ChinaJoy展會上,多款限量版手辦、藝術家聯名作品首發,其中不乏《007》《變形金剛》《鋼鐵俠》等影視大IP的衍生產品。 擁有177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珠寶品牌老鳳祥,攜手《崩壞:星穹鐵道》《蛋仔派對》等動漫遊戲IP,在70平方米的展區內打造破圈盛宴。「剛踏進老鳳祥展臺,就被『丹恆·飲月之龍』(《崩壞:星穹鐵道》遊戲角色)的黃金雕塑砸中了審美!」網友「三水洵」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的「吃谷」經歷,「非遺技藝和次元文化的破壁太絕了,感覺摸到了遊戲裡的『不朽』命途。建議帶長焦鏡頭,必須拍全黃金龍的霸氣。」 變身「痛城」 以二次元文化為核心,「穀子經濟」的產品涵蓋盲盒、手辦、毛絨玩具、卡牌等品類,通過IP衍生品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和社交屬性。首屆「上海之夏」國際動漫月自7月4日開啟以來,申城的二次元濃度持續提高,壓軸大展ChinaJoy則把年輕群體的熱情推向高潮。將視野放到展館之外,我們可以從更多維度看見大型動漫遊戲展會對城市消費的帶動作用。 走出桂林公園地鐵站5號口,主打二次元潮流的「元界」街區展現在市民遊客面前。在鑫耀·光環live商業樓宇四周的綠地裡,藏著《崩壞:星穹鐵道》《絕區零》《明日方舟》等遊戲IP雕像,吸引粉絲絡繹不絕前來打卡。商場內的泛二次元店鋪已有十餘家,米哈遊、鷹角網絡等都開了快閃店。8月2日下午,《第五人格》線下活動在此舉辦,聚攏了不少身著華麗服裝的Coser(遊戲動漫角色扮演者),他們在商場內結隊巡遊,與聞訊而來的玩家熱情互動。「我衝著活動來拍Coser,沒想到新商場這麼好逛,可以集章抽獎、免費拿周邊。」21歲的汪黎舉了舉手裡的相機,他告訴記者,緊鄰的右江路上,還停著10輛豪華「痛」車,「我一口氣拍了幾十張特寫。」 上海的大街小巷,動漫元素處處可尋。百聯ZX創趣場、靜安大悅城、美羅城、環球港、五角場商圈等推出動漫遊戲IP的快閃店;浦東新區「穀子消費節」、徐匯區「元界嘉年華」、黃浦區「豫園夏日奇幻夜-國創豫宙漫遊季」等活動遍地開花,讓今夏的上海變身「痛城」。
□ 法治日報見習記者 丁一 □ 法治日報記者 趙麗 □ 法治日報實習生 張茗 22歲的張婷(化名)站在醫療美容機構諮詢室的門口,短短十米的距離,她卻感覺「像是走過了一個世紀」。她踏進這裡的本意只是想做個基礎護膚,卻被引導進了面診室。諮詢師對著她年輕的臉龐,竟給出了「皮膚松需要抗衰」「鼻翼寬要切除」的診斷,然後提出打造「幼態臉」的方案。 作為剛考上研究生的應屆畢業生,身高170釐米的她皮膚白皙透亮,眼神裡還帶著校園生活的神採奕奕。而走出門時,被判定為「不合格」的臉讓她心情沉重,「我才22歲啊」。直到親友點醒,她才恍然:「我好像被製造焦慮了。」 《法治日報》記者調查發現,隨著暑期來臨,不少年輕女性希望利用這段相對空閒的時間進行美容護理,提升個人形象。而在「幼態審美」風靡醫美市場的當下,部分醫美機構瞄準這一群體,他們鼓吹「衰老無關年齡」,以「打造幼態臉」為名,誘導消費者,背後隱藏的則是標準混亂的「診斷」和深埋的消費陷阱。 五家機構方案各異 「幼態臉」究竟是什麼?記者走訪多家醫美機構發現,它通常被描述為接近兒童特徵的臉型:圓潤、飽滿、無稜角。然而,如何「打造」它,往往全憑機構「一張嘴」。 記者以消費者身份暗訪了北京5家宣稱精於打造「幼態感」的醫美機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5家機構對記者同一張臉的「診斷」和改造方案竟然南轅北轍。 在第一家機構,諮詢師拿著工具在記者臉上比畫後,提出要「掃除疲憊感」:填淚溝、填充太陽穴、填鼻基底、打瘦臉針放鬆下頜線,最後還要豐個「嘟嘟唇」。「五官骨相沒問題,但精神狀態很重要,你現在看著像「睡不醒」,需要調整五官的比例。」諮詢師說。 到了第二家,重點變成了眼睛:填臥蠶、加寬雙眼皮、填眉弓和三角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得讓它更精神」。這家機構還拋出一堆新名詞:「撒嬌星星眼」「蝴蝶眼」「精靈耳」「嬰兒嘟嘟唇」,「這些部位的變美思路一致,比如眼睛無非就是用「童顏針」做收緊,或者用玻尿酸加膠原的方式作支撐」。 第三家機構更是發明了「幼態辨識度」的概念。儘管記者年齡不到30歲,還算年輕,卻被指「辨識度不夠」:唇不夠飽滿、鼻子不夠高、下巴不夠尖、眉弓平,導致「面部摺疊度不夠,五官不夠立體,沒有深邃感」。諮詢師甚至聲稱「90多歲都有做幼態臉的」。「年輕人是增加辨識度,年長者是抗衰。」見記者猶豫,對方立刻「關切」地問,「是不是總熬夜累呀?預算不足可以先做部分項目,有些項目今天注射完即刻就會有效果。」 第四家和第五家機構則各有側重:一家要縮鼻翼、延長下巴、豐唇,並以個別演員的「幼態臉」為例說明微翹嘴唇的重要性;另一家則要尖下巴、填太陽穴、墊高鼻子和眉弓,甚至拿出小狗圖片類比「頭包臉」的審美,暗示記者做完後「追求者會排長隊」。 話術精密風險輕描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支撐這些五花八門方案的,是一套精心設計的話術體系,核心直擊消費者軟肋——對衰老的焦慮和對即時變美的渴望。 記者以「幼態」為關鍵詞在某社交平臺上檢索,跳出大量相關帖子,有博主通過「骨相老化」和「飽滿幼態」的強烈反差營銷「幼態臉」,還有博主直接宣傳「童顏針」「少女線提升」等項目。 「人每一天都在衰老,明天又比今天老,如果不抗衰,那就會一直變老」「打造幼態臉之後,你找的男朋友肯定比現在好,追你的人數量肯定大幅增加」……這些說辭在記者走訪多家機構時被反覆提及,而對於可能存在的風險卻被隻言片語模糊帶過。 張婷就是被這樣一套組合拳精準誘導的。她向記者回憶,諮詢師先是拿著高倍放大鏡在她臉上仔細檢查,然後對著屏幕上的模擬圖,逐一「分析」她面部的「不足」:太陽穴不夠飽滿顯得「刻薄」、鼻基底輕微凹陷帶來「苦情感」。這些被刻意放大的「瑕疵」,與「幼態臉」的圓潤、飽滿、緊緻標準形成了鮮明對比。接著,諮詢師便拋出了那套「衰老無關年齡」「20歲就該開始抗衰」的理論,並描繪了打造「幼態臉」後「桃花運爆棚」的美好前景。 在這種氛圍下,原本只打算做基礎護膚的張婷,心理防線被一步步擊破,開始認真考慮對方推薦的注射填充方案。而當她詢問注射玻尿酸、肉毒素等項目的風險時,對方輕描淡寫道「風險很低啦」「我們是大醫院(微創科),幾乎沒風險」「材料選對就沒問題」,甚至戲謔地說「如果有風險,那就是讓你變美的風險」。 要想打造一張「幼態臉」,價格並不便宜。 記者走訪發現,有些機構的報價動輒數萬元,高端材料或「套餐」可達十幾萬元。為了促成交易,銷售們使出渾身解數,營造稀缺感和緊迫感。 有銷售以自身「慘痛」經歷現身說法:用了特價產品下巴出問題,最後花萬元補打「童顏針」才解決,暗示「一分價錢一分貨」。有銷售利用促銷節點,「6支玻尿酸打包價12800元,限時!交500元定金就能鎖定,過半個月就恢復19800元了」,更多銷售則是以「長遠帳」說服消費者選擇高價材料,「預算高些,維持久,少修復,長遠看更划算」。 為何「幼態審美」能如此輕易地撬動消費,甚至製造焦慮? 西南政法大學一位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分析道,容貌焦慮容易引發模仿衝動,人在焦慮時容易失去理性判斷,傾向於「隨大流」。網絡上精心修飾的「完美幼態圖」天然帶有引發焦慮的傾向。一些商家深諳當下社會人們追求「即時滿足」的心理,承諾快速變美變年輕,正是投其所好。而追求幼態外貌的深層心理,其實是渴望被喜歡、被接納的安全感,就像在社交平臺上精心修圖求贊一樣。 在北京某知名醫美機構長期擔任美容顧問的李女士坦言,「幼態臉」等概念本質是營銷工具。一些機構利用這些詞彙製造焦慮,讓顧客覺得自己不夠美,它巧妙地模糊了年齡界限,讓任何年齡段的消費者都能被納入「需要改善」的範疇。與此同時,這些機構對於「輕醫美」安全性的過度強調,也誤導了部分消費者。 「實際上,強行套用流行模板,尤其對骨骼定型的成年人進行過度填充,可能適得其反,導致「饅化臉」(面部過度填充症候群),表情僵硬不自然。」李女士說。 系統化精細化治理 記者調查發現,圍繞「幼態審美」的營銷亂象只是醫美行業問題的冰山一角。虛假宣傳盛行、服務邊界模糊、消費者維權困難等問題相互交織。 記者在第三方投訴平臺檢索「幼態臉」等關鍵詞發現,相關投訴有500多條,投訴內容多為:所做項目涉嫌虛假宣傳,加量加價注射,誘導消費者購買項目,做完項目後面部不協調甚至毀容等。 上海市消保委曾發布通報稱,受理美容、醫美等相關投訴9000件,美容抗衰、輕醫美服務水平良莠不齊,消費者維權舉證難,主要問題包括機構誇大效果、以低價為噱頭吸引消費者,實際消費時卻以多重話術誘導加價下單;機構存在經營資質不全、資質缺乏、收費不透明、價格不對外公示等情況。 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付新華指出,大量醫美廣告使用「打造幼態臉」「改善疲憊感」等模糊且無醫學依據的表述,用「無創」「零恢復期」等淡化風險,已涉嫌違反廣告法。更棘手的是社交平臺上的「種草筆記」「變美心得」等軟文,常無顯著廣告標識和風險提示,形成「內容即廣告」的灰色地帶,監管面臨取證難、定性難、處罰輕的困境。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執業醫師法等已對醫療美容設置了「機構持證、人員持證」的雙重門檻,但現實中既存在非醫療機構超範圍經營,又存在無證人員違規手術的隱患。」付新華說,無論是受虛假宣傳誤導還是遭遇手術失敗,消費者都面臨「舉證難、認定難、追責難」的三重困境。一些醫美機構常利用厚厚的「知情同意書」規避責任,而參與營銷的博主、平臺等責任歸屬模糊,易致追責鏈條斷裂。 面對亂象,付新華建議,醫美行業治理亟須走向系統化與精細化: 嚴管廣告,清朗環境。明令禁止非醫學術語、情緒化話術和模糊效果承諾,嚴查風險提示缺失。壓實平臺責任,對社交平臺上的「軟廣」必須顯著標識,杜絕隱形營銷。 暢通維權,強化保障。司法實踐中應降低消費者對「廣告誤導—消費決策—實際損害」因果關係的舉證門檻,限制「知情同意書」被濫用於免責。將營銷鏈條上的機構、博主、MCN機構、平臺等均納入責任主體,探索「鏈條共責」。 協同監管,提升效能。清晰界定「輕醫美」項目屬性,嚴格核查機構資質與人員執業資格。建立市場監管、衛健、網信、消協等跨部門協同機制,加強信息互通,完善項目備案、事故報告和信用懲戒體系,建立統一可追溯的資料庫與高效投訴平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婬色直播 | 金桔直播 |
春雨直播全婐app免费 |
秀色直播app下载安装app | 六月直播 |
桃花直播 |
茄子直播 | 心跳直播 |
抓饭直播 |
直播软件下载 | 魅影直播 |
暖暖直播 |
香蕉直播 | 河豚直播 |
蜜桃视频 |
尖叫之夜免费直播 | 看少妇全黄a片直播 |
曼城直播 |
少妇免费直播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红杏直播 |
魅影直播游客免登录 | 极速直播 |
少妇免费直播 |
九球直播 | 趣播 |
蜜桃视频 |
直播软件下载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大全 |
柠檬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