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電 據財政部微信公眾號消息,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引導帶動作用,強化財政金融協同聯動,降低居民消費信貸成本,更好激發消費潛力、提升市場活力,財政部會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財金〔2025〕80號,以下簡稱《方案》)。近日,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方案》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促消費、擴內需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關鍵詞」,此次財政部門聯合金融部門出臺《方案》,背景是什麼? 答:消費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大力提振消費既是擴大內需、夯實經濟增長「壓艙石」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民生福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將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提振消費工作。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明確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2025年3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要求發揮財政政策引導帶動作用,2025年對符合條件的個人消費貸款給予財政貼息。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財政部會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方案》,通過實施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進一步強化財政金融協同聯動,以「真金白銀」支持居民消費,降低居民消費信貸成本,在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同時,支持擴大內需,同此前出臺的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以及財政部同期出臺的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形成「組合拳」,從需求端和供給端協同發力,加力提振消費,鞏固經濟持續向好發展態勢。 二、本次出臺的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為中央層面首次實施,在政策設計上有哪些突出特點? 答:一是直接惠及消費者個人。與以往貼息政策重點支持投資端、供給端不同,此次出臺的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從需求端發力,直接惠及消費者個人,降低個人消費貸款成本,貼息資金由相關貸款經辦機構直接在向借款人收取貸款利息時直接扣減,提高消費者幸福感、獲得感。在支持對象上,依託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差異化的客群基礎,廣泛覆蓋工薪階層、靈活就業人員等各類人群,增強政策的普惠性。 二是貼近居民實際消費需求。此次出臺的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支持範圍為政策執行期內,居民使用個人消費貸款中實際用於消費的部分,範圍廣泛覆蓋居民「衣食住行」等各類日常生活性消費,以及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資金投入相對較高的家用汽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文化旅遊、家居家裝、電子產品、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消費,有利於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更好支持人民群眾享受更加便利、豐富、優質的商品和服務。 三是堅持市場化、法治化運作。《方案》明確要求貸款經辦機構在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同時,要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開展授信評審、貸後管理,落實消費貸款利率政策,嚴格執行個人消費貸款監督管理相關制度規定,不得借政策出臺誘導居民進行借貸;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做好借款人身份、消費信息識別,有效加強信貸資金用途和風險管控,防止挪用於非消費領域、套取貼息資金。 四是注重加強部門協作。為推動政策高效規範落實,《方案》對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實行全流程管理,分別明確了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以及財政部各地監管局、地方財政部門和金融監管局的職責分工,明確貼息資金申請、審核、撥付等工作流程,將貸款經辦機構政策執行情況納入金融監管部門日常監管,確保政策執行效果。 三、本次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答:一是支持對象方面,為居民個人使用貸款經辦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中實際用於消費的部分,包括單筆5萬元以下消費,以及單筆5萬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文化旅遊、家居家裝、電子產品、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消費,基本可覆蓋普通居民各類日常生活性消費以及相對支出規模較大的重點領域消費。對於單筆5萬元以上的重點領域消費,以5萬元消費額度為上限進行貼息。 二是貼息利率方面,此次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利率為年化1%,大體相當於目前商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貼息計算基數為借款人在政策執行期內使用個人消費貸款支付的符合條件的消費匯總金額。 三是貸款經辦機構方面,《方案》規定的貸款經辦機構包括全國性或跨區域的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5家業務規模相對較大的消費金融公司等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發放機構。同時,為擴大政策覆蓋面,鼓勵地方財政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對其他經營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給予財政貼息支持。 四是貼息流程方面,中央財政根據貸款經辦機構需求,按一定比例向省級財政部門預撥貼息資金;省級財政部門根據貸款經辦機構申請和當地金融監管局匯總情況,審核撥付季度貼息資金。政策執行期滿後,財政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按程序辦理貼息資金清算。 五是政策期限方面,政策實施期限1年,具體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上述期限內,符合條件的個人消費貸款可享受本貼息政策。政策到期後,可視實施效果研究延長政策期限、擴大支持範圍。 四、借款人申請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需要哪些操作? 答:為最大程度減輕借款人操作負擔,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資金的測算、申請、撥付、清算等工作主要集中在貸款經辦機構和政府部門,力求流程便利、管理精準、執行高效,在確保貼息資金合規使用的前提下,儘可能簡化借款人操作。從借款人角度看,總體仍按照一般貸款流程在經辦金融機構辦理貸款,同時為有效識別符合貼息條件的消費交易信息,借款人需授權經辦金融機構獲取貸款發放帳戶或指定帳戶交易信息,用於開展貼息資金審核。相關交易信息授權遵循自主自願原則,如借款人不同意授權經辦金融機構查詢相關交易信息,相應不享受本貼息政策,不影響借款人正常申請、使用個人消費貸款及自行全額償還貸款本息。 五、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如何精準支持消費? 答:一是限定貼息對象為個人消費貸款中實際用於消費的部分。《方案》明確規定貼息範圍為居民個人使用貸款經辦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中實際用於消費的部分,包括單筆5萬元以下消費,以及單筆5萬元及以上有關重點領域消費。對於個人消費貸款未實際用於消費的部分,不予貼息。 二是明確貸款經辦機構對借款人消費信息識別工作職責。根據《方案》,貸款經辦機構向借款人收取利息的同時,對借款人相關帳戶交易信息進行審核,識別其中屬於消費的部分,對於單筆5萬元及以上的消費,貸款經辦機構還需識別消費所屬領域。根據相關消費信息的識別、審核情況,貸款經辦機構匯總計算財政貼息金額,在向借款人收取貸款利息時直接扣減應由財政承擔的貼息資金,並按要求向屬地省級財政部門和金融監管局報送貼息資金撥付申請。 三是建立貼息資金撥付全流程審核機制。根據《方案》,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資金撥付需通過貸款經辦機構內部審核、各金融監管局匯總、地方財政部門審核確認三層匯總審核。政策執行期滿後,財政部還將會同金融監管總局適時組織財政部有關監管局、有關金融監管局對貸款經辦機構貼息資金申請、審核、清算等情況開展核查,發現問題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確保貼息資金真正用於支持消費。 六、如何做好《方案》的組織實施? 答:為推動《方案》有序實施,有效實現促消費、惠民生的政策目標,財政部將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強化組織協調。建立中央與地方財政,以及與相關金融管理部門之間的專項工作機制,協同做好貼息資金審核撥付、政策執行監督檢查等相關各項工作,並在政策執行期滿後,會同金融監管部門做好政策執行情況專項核查。二是督促地方財政部門、金融管理部門做好組織實施。指導各省級財政部門、金融監管部門按照政策要求嚴格貼息資金審核和日常監管,提高政策執行的精準性、合規性。三是壓實貸款經辦機構貼息資金測算審核申請主體責任。指導貸款經辦機構落實好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嚴格信貸管理和風險防控,按要求做好借款人消費信息識別、貼息資金測算審核和申請等工作。四是持續做好政策實施跟蹤。財政部將會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相關部門,密切跟蹤政策實施情況和貼息資金撥付使用情況。對於政策執行過程中各方反映的問題,及時予以研究明確;對於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由相關部門依法依規追究相應責任。
香港8月12日電 題:傳統藝術怎樣進行當代演繹? ——專訪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前館長吳秀華 記者 韓星童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前館長吳秀華以往不論是在策展,還是在教學中,一直頗為重視傳統藝術的當代演繹。這樣的理念源於她在英國牛津大學求學時的所見所感——中外學者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角度差異,不斷拓寬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近日,吳秀華接受「東西問」專訪時表示,中西文化互動、古今對話是傳統藝術延續生命力的方式之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您當初為何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興趣?又為何將明代及近現代作為您研究的重點? 吳秀華:我本科就讀於香港科技大學,那時學校要求我們修讀一些跟主修專業不同的課程,於是我選擇了藝術。那門課的老師教得非常好,給我們展示很多中國山水畫,我被那些畫作所吸引,就這樣開始喜歡中國藝術,在碩士和博士階段均選擇了藝術。 最開始,我最喜歡的是宋代山水畫,但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碩士時,我考慮到香港很難看到原作,一般這些重要文物都在中國內地或海外,因此我只能選擇相對靠後的朝代,比如明清時期。研究生畢業後,我留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工作過一段時間,我的論文指導老師莫家良當時在主理一個研究宋代《淳化閣帖》的計劃,他邀請我參加計劃,負責研究《閣帖》對後世書法的影響,我那時便對明代書法產生興趣,從零開始研究書法碑帖,包括書法的傳統、技法、如何通過碑帖傳承等。 2023年5月16日,「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正式對公眾開放。圖為《淳化閣帖》「最善本」在上海博物館展出。記者 王笈 攝 記者:過去20多年香港文博領域迅速發展,積極與中國內地及海外美術館、博物館合作,引入不計其數的精品展落戶香港。就您的觀察,香港大眾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了解和認識是否增強? 吳秀華:從我學生時期到現在,香港社會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了解一直在不斷增強。在我讀書時期,喜歡中國傳統藝術的人肯定是有,但我這一代不算多,當時西方藝術還是主流。 這一情況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逐漸改變。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內地不少博物館的藏品陸續在香港展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07年故宮博物院借出「國寶」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跡來港展出,引起極大轟動,參觀人數創下香港藝術館有史以來的紀錄。從那時候開始掀起一股欣賞中國傳統藝術的熱潮。 記者:2022年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中國傳統藝術及世界珍寶的一個匯集地,這對於新一代學者研究與推廣中國傳統藝術有何助力? 吳秀華: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讀書時因為研究需要,要查閱一些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書畫真跡時,需要去翻閱故宮博物院出版的刊物,慢慢去找。然後,請老師寫推薦信或主動聯絡對方申請以學術研究或交流的途徑去北京看,看的時候也不允許拍照。不僅是故宮博物院,很多博物館同樣如此。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都是故宮博物院的精品,這給研究學者、公眾近距離接觸文物的機會。那我們就能夠通過推廣和教育慢慢培養這些觀眾的興趣。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大批市民排隊進場參觀。圖為市民參觀清乾隆彩雲蝠壽字金龍紋男龍袍。 記者 李志華 攝 記者:您早年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藝術史哲學博士,您認為西方國家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了解及興趣如何?中西方在文物研究、藝術策展、修復等領域,有哪些交流與合作空間? 吳秀華:他們對於中國傳統藝術是非常尊重和喜歡的。國外很早就有一批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專家,且研究得很深入。比如,麥可·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以及我的老師柯律格(Craig Clunas)。 當年我發現中外學者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方向很不同,中國學者聚焦作品風格發展和古代書畫家的生平傳記。外國學者的研究相對宏觀,他們會將中國傳統藝術放進世界史中進行理解。這一定程度是因為外國學者能接觸到的一手中國古代書畫研究資源相對匱乏,但也彌補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另一角度。 近十多年,隨著不少中國學者留學海外,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這種研究角度的差異越來越小。 至於中西方交流合作,其實在藝術策展、文物修復等不同範疇已合作很多年,也取得一些共識。比如,我曾寫過一篇論文研究上海博物館與大英博物館青銅器修複方法的差異。上海博物館是要將青銅器修復到最美、最完整的狀態,看不出修復痕跡,但大英博物館的手法則是要讓觀眾看得出修補的痕跡,留下歷史印記。這兩個角度的不同,根本上是價值觀不一樣。不過,近年來中西方之間理念也在慢慢融合。我認為,中西方日後的交流除了技術,更多的還是思想層面的探討,因為我們不能把同一個理論套用到所有藝術品上,需要綜合雙方所長探討出更多的研究方法和視角。 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修復工藝師正在對青銅進行修復。(資料圖)記者 殷立勤 攝 記者:您曾擔任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您認為大學博物館如何與大型博物館優勢互補,助力香港文化藝術發展? 吳秀華:大學博物館的角色非常重要,它應該與大型博物館區別開來。大型博物館面臨一些實際的壓力,比如要通過入場人次來證明一場展覽是否成功,所以在策展、挑選藝術家時都會受到影響。 但在這方面,大學博物館的壓力較小,所以有能力去做一些學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展覽,哪怕這些展覽偏離大眾品味也不要緊。大學博物館的任務就是為文化藝術界最前沿的知識和資訊提供展示、交流的平臺,以及思考空間,同時它也承擔為學生實習和國際研究合作提供機會的責任。 記者:在以往策展中,您一直堅持對傳統藝術進行當代演繹,同樣的方法是否也應用在教學中,由此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興趣? 吳秀華:我之前策划過一個展覽「皇帝碑刻·當代啟迪」,很多人對碑帖沒有興趣,我們就想怎麼樣將它變得時髦一點、「貼地」一點。後來我們以3件跨越古今與「皇帝」有關的碑刻墨跡為引子,將文字墨跡及其拓片與一系列古代和當代藝術並置。這樣呈現出來的展覽不僅不會枯燥,還會成為「打卡」熱點。 帶學生的時候,我也會鼓勵他們在創作中融入現當代元素。比如讓他們在創作小型版畫時加入香港特色,美食、歷史、風景等。我還帶著他們一起策展,教他們如何通過社交平臺推廣展覽等。 記者: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您認為過去這些年,香港在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如何?還需要在哪些領域發力? 吳秀華:香港在國際藝壇一直有一定地位,受惠於關稅等優惠政策,香港的藝術品交易市場蓬勃,國際藝術展覽也做得非常成功。比如,每年3月在香港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作品多元,吸引很多海內外人士到訪。香港有世界級的文化基建,策展水平也早就達到國際水平。香港的藝術創作在國際舞臺上具有潛力,未來可通過科技賦能,如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拓展藝術表現形式,提升國際影響力。(完) 受訪者簡介: 吳秀華。 受訪者供圖 吳秀華,曾任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研究)。她於英國牛津大學獲藝術史哲學博士,於香港中文大學獲中國藝術史哲學碩士,專研中國明代及近現代書畫。多年來,她一直策劃近現代及當代中國藝術展覽,並從事教學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96713
79
2025-11-05 13:00
89673
74
2025-11-05 13:00
62814
81
2025-11-05 13:00
36425
65
2025-11-05 13:00
72495
14
2025-11-05 13:00
13672
93
2025-11-05 13:00
26914
85
2025-11-05 13:00
46279
21
2025-11-05 13:00
71649
51
2025-11-05 13:00
72314
14
2025-11-05 13:00
85196
13
2025-11-05 13:00
64527
14
2025-11-05 13:00
12749
92
2025-11-05 13:00
61274
84
2025-11-05 13:00
83415
48
2025-11-05 13:00
21684
41
2025-11-05 13:00
42385
78
2025-11-05 13:00
34629
74
2025-11-05 13:00
15389
24
2025-11-05 13:00
26175
34
2025-11-05 13:00
95381
61
2025-11-05 13:00
49572
42
2025-11-05 13:00
82546
95
2025-11-05 13:00
25687
62
2025-11-05 13:00
21945
71
2025-11-05 13:00
73961
54
2025-11-05 13:00
58162
68
2025-11-05 13:00
31957
18
2025-11-05 13:00
49521
25
2025-11-05 13:00
51264
87
2025-11-05 13:00
95437
56
2025-11-05 13:00
64571
36
2025-11-05 13:00
72354
65
2025-11-05 13:00
14976
71
2025-11-05 13:00
12853
92
2025-11-05 13:00
98617
91
2025-11-05 13:00
45327
46
2025-11-05 13:00
58324
71
2025-11-05 13:00
97835
73
2025-11-05 13:00
52734
94
2025-11-05 13:00
93825
26
2025-11-05 13:00
39512
57
2025-11-05 13:00
43285
38
2025-11-05 13:00
69821
43
2025-11-05 13:00
58176
76
2025-11-05 13:00
42869
12
2025-11-05 13:00
23156
96
2025-11-05 13:00
62579
68
2025-11-05 13:00
18543
63
2025-11-05 13:00
16425
64
2025-11-05 13:00
31495
28
2025-11-05 13:00
96234
72
2025-11-05 13:00
65743
91
2025-11-05 13:00
| 蜘蛛直播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 |
| 花儿直播 | |
| 绿茶直播 | 咪咕直播 |
| 直播软件下载 | |
| 香蕉app免费下载 | tvn直播 |
| 海棠直播 | |
| 趣爱直播 | 蜘蛛直播 |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
| 优直播 | 小草莓直播 |
| 桃子直播 | |
| 名模直播 | 九球直播 |
| 绿茵直播 | |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魅影直播游客免登录 |
| 成人免费直播 | |
| 魅影9.1直播 | 五楼直播 |
| 桃花app | |
| 飞速直播 | 迷笛直播 |
| 少妇免费直播 | |
| 春雨直播安装包 | 小妲己直播 |
| 妖姬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