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甘肅召開蘭州榆中縣山洪災害新聞發布會,介紹救援最新進展、群眾安置和傷員救治等情況。 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蘭州市榆中縣遭遇強降雨,導致城關鎮、馬坡鄉、小康營鄉、夏官營鎮4個鄉鎮發生山洪災害,已造成10人死亡、33人失聯。 這次榆中縣大暴雨天氣,降水量較大的地方在榆中縣南部的8個鄉鎮,興隆山、城關、小康營3個氣象觀測站突破2002年建站以來日降水極值,其中,興隆山氣象觀測站在15小時的降雨量達到全年的56%,為榆中縣歷史罕見,破壞性極大。榆中縣此次強降水過程有以下特點: 一是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 興隆山氣象觀測站降水7日18時至8日9時持續15小時,累計雨量為220.2毫米,達到榆中縣年降水量(382.6毫米)的56%; 城關氣象觀測站降水從7日18時至8日12時持續18小時,累計雨量156.9毫米,達到榆中縣年降水量的41%。 二是強降水時段集中,小時雨強大。 興隆山氣象觀測站從7日18時至8日1時,6個小時出現大於20毫米的短時強降水,最大小時降水量36.4毫米,3小時最大降水量93.4毫米,超過了榆中縣8月平均降水量; 城關氣象觀測站有3個小時降水量大於20毫米,最大小時降水量43.4毫米,3小時最大降水量82.3毫米。 三是空間分布不均,極端性強。 強降水主要集中在榆中縣城及南部,相鄰3個氣象觀測站超過100毫米,其餘氣象觀測站降水量在30~100毫米之間,具有非常明顯的局地性。 興隆山站220.2毫米、城關站156.9毫米以及小康營站105.2毫米,均為3個氣象觀測站自2002年建站以來日最強降水,具有非常強的極端性。
哈爾濱8月13日電 題:從哈爾濱看音樂如何成為東西文化交流「柔」紐帶 ——專訪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終身職位演奏家、勳菲爾德國際音樂協會主席薛蘇裡 記者 劉錫菊 2025年,以「讓世界聽見哈夏」為主題的「第37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啟幕,期間舉辦了2025哈爾濱勳菲爾德弦樂比賽、第20屆薩克斯管大會及第7屆哈爾濱國際手風琴藝術周三大國際音樂賽事,以國際性、專業性吸引了39個國家和地區的800餘名選手參賽,再次架起東西音樂交流的橋梁。哈爾濱的多元文化底蘊如何為中西音樂對話提供獨特土壤?怎樣以賽事帶動城市文化傳承、發展?音樂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著哪些作用?近日,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終身職位演奏家、勳菲爾德國際音樂協會主席薛蘇裡接受「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分享。 2025年7月13日,2025哈爾濱勳菲爾德弦樂比賽在哈爾濱音樂廳啟幕。圖為開幕式音樂會。 發 於琨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哈爾濱素有「東方小巴黎」之稱,您認為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底蘊,如何為中西音樂對話提供獨特土壤?哈爾濱為東西方音樂文化交流做了哪些貢獻? 薛蘇裡:哈爾濱是中國最早接觸西方音樂的城市之一,這種歷史底蘊讓哈爾濱成為中西音樂交融的天然土壤。哈爾濱孕育了中國第一所音樂學校和第一支交響樂團,並將每年8月6日定為「哈爾濱音樂日」。 作為極具音樂基因的城市,哈爾濱如今已成為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個典範:馬迭爾陽臺音樂會、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哈爾濱勳菲爾德弦樂比賽、哈爾濱國際手風琴藝術周……無不彰顯著這座城市對音樂的喜歡與熱愛。哈爾濱街頭巷尾音樂氛圍濃鬱,隨處可見的音樂文化活動令人印象深刻。 在我看來,哈爾濱本身就是東西方音樂交融的一個範例,我們既能看到西方古典音樂在這裡生根發芽,也能看到中國民族音樂的創新發展,這種交融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產生了獨特的藝術反應。 2014年,哈爾濱引進勳菲爾德弦樂比賽,在演奏藝術和音樂教育方面搭建了國際級的交流平臺,使賽事逐漸成為連接東西方音樂文化的橋梁。今年6月,哈爾濱舉辦了第69屆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WFIMC)年會,在共同推動全球音樂文化交流融合方面做出了貢獻。 第69屆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年會,聯盟成員和哈爾濱勳菲爾德少兒藝術團團員合影。受訪者供圖 記者:為何說哈爾濱作為「音樂之城」,其重要地位得到國際性認可? 薛蘇裡:哈爾濱有著百年交響樂歷史,60多年「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積澱的基礎,既能展現中國音樂的傳統魅力,又以開放姿態接納世界音樂。2010年6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哈爾濱「音樂之城」的稱號,哈爾濱也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哈爾濱之夏」的金字招牌哈爾濱勳菲爾德弦樂比賽,經過十年深耕,已成功引入WFIMC年會。WFIMC有著「音樂界的奧委會」的美譽,是全球最具權威性的音樂賽事聯盟。聯盟成立68年來,年會首次在中國舉辦並選擇了哈爾濱,是國際音樂界對哈爾濱音樂文化積澱的高度認可,將進一步增強哈爾濱「音樂之都」的國際影響力。 聯盟主席彼得·保羅·凱恩瑞斯還代表全體成員為第37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開幕式致辭,他盛讚哈爾濱是「優秀的橋梁建設者」,這座國際化大都市以其對世界的開放而聞名,是中國音樂生活的一扇窗口。 記者:以賽事帶動城市文化傳承、發展方面,您有什麼見解? 薛蘇裡:在我看來,國際性音樂賽事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一個對話平臺。自2014年勳菲爾德弦樂比賽被引入哈爾濱以來,該賽事已成為東西方音樂文化的橋梁,哈爾濱也成了國際音樂人才的一個匯聚地。這種音樂人才的持續流入,不僅提升了哈爾濱的國際知名度,也為城市注入了多元文化活力,進一步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 2025哈爾濱勳菲爾德弦樂比賽中,中國選手鄒夢演繹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奪得小提琴組冠軍,韓國選手李在理則用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打動評委,奪得大提琴組冠軍。哈爾濱勳菲爾德弦樂比賽不僅要求選手演奏西方經典作品,還設立「最佳中國作品演奏獎」,推動中國音樂國際化。 「以賽興文」是我們一直在做的,通過賽事評委音樂會、獲獎選手音樂會及公益性活動等,為哈爾濱古典音樂文化傳承打造新地標。我們成立的哈爾濱勳菲爾德少兒藝術團,培養小琴童定期進行公益性快閃演出,推動哈爾濱音樂文化傳承,也是「小琴童撬動大文化」的成功範式。 記者:音樂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作用?您對這種交流有何期待? 薛蘇裡:音樂之所以能成為文明對話的有效媒介,源於其超越語言障礙、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音樂作為加快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元素,需要融入國際文化交流交融的進程中,汲取各國優秀文化營養,同時擴大建立雙邊、多邊的文化藝術交流聯繫,讓更多的國家通過了解中國音樂,加強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2025年6月4日,黑龍江省第三屆中俄地方文化藝術季街頭路演活動啟動,在哈爾濱中央大街,俄羅斯表演者為民眾帶來豐富多彩的節目表演。 記者 趙宇航 攝 同時,國際音樂賽事與舉辦城市之間,需要形成文化品牌與城市形象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哈爾濱通過與勳菲爾德弦樂比賽等賽事的深度結合,正在國際音樂版圖上確立自己獨特的地位,進一步向專業性、國際性邁進,使「音樂之城」形象更加多元立體。 我希望哈爾濱不僅是「音樂之都」,更要成為「音樂交流之都」,讓更多國際友人通過音樂認識、了解並愛上這座城市。也希望通過更多國際音樂活動,讓其成為國際音樂人才匯聚地,讓世界通過音樂了解中國,也讓中國音樂進一步走向世界。(完) 受訪者簡介: 薛蘇裡。 受訪者供圖 薛蘇裡,哈爾濱市榮譽市民,是當今活躍於國際樂壇的傑出美籍華裔小提琴家和音樂教育家。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終身職位演奏家、勳菲爾德國際音樂協會主席、哈爾濱勳菲爾德弦樂比賽主席和藝術總監、香港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小提琴教授、原美國南加州大學小提琴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中央樂團樂隊首席,美國全球音樂獎大賽器樂獨奏與CD專輯雙金獎獲得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少女6夜半直播nba | 么么直播 |
名模直播 |
苹果直播 | 秀色直播app下载安装app |
免费直播平台 |
小白兔直播 | 婬色直播 |
春雨直播全婐app免费 |
色花堂直播 | 青草直播 |
百丽直播 |
蝴蝶直播 | 柚子直播 |
浪花直播 |
秀色直播 | 魅影视频 |
魅影9.1直播 |
看b站a8直播 | 樱花直播nba |
奇秀直播 |
樱桃直播 | b站刺激战场直播 |
sky直播 |
密桃直播 | 极速直播 |
雪梨直播 |
青柠直播 | 蜜疯直播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