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午時分,桐梓縣茅石鎮茅壩社區,一陣誘人的飯菜香從「民生合約食堂」裡飄散開來。 幾張方桌旁,76歲的重慶遊客劉斌正和老友們吃得津津有味。十塊錢,一份熱乎、地道的家常菜下肚,老人滿足地豎起大拇指:「味道好,服務更好!再不用自己開火,朋友來看我,都領到這兒,省時省錢還體面!」 食堂裡,負責人李松穿梭在避暑客、環衛工和本地村民之間,臉上笑意盈盈:「敞開大門辦食堂,解了大家『吃飯難』,也鼓了村集體『錢袋子』,雙贏!」 這熱氣騰騰的場景,源於茅石鎮去年5月的一個暖心決定。為回應群眾和如潮湧來的避暑遊客的「餐桌期盼」,特別是方便鄰近的重慶、四川遊客,鎮政府將原本只對內服務的機關食堂,「變身」為面向所有人的便民餐廳。一頓美味、實惠、便捷的飯,成了連接幹群的溫馨紐帶。 時鐘指向11點,食堂漸漸熱鬧起來。前來就餐的幹部、趕場的村民、遠道而來的避暑遊客,端著餐盤,自然而然地圍坐在一起。四菜一湯,食材多是本地鄉親種的生態菜、養的跑山雞。大家邊吃邊聊,歡聲笑語在食堂裡迴蕩。 重慶市九龍坡區的「老避暑客」李麗感觸最深:「在這兒避暑八年了,去年食堂開放我就成了常客。吃得放心安心不說,書記、鎮長常端著碗坐旁邊一起聊家常,那份親民勁兒,心裡暖!」 過了飯點,流動水果攤販王斌和同伴匆匆趕到,試探著問還有沒有飯菜。值班的李松迎上來:「快餐沒了,給您二位現炒個蛋炒飯,一人十塊,行不?」王斌一聽,連聲說好:「經濟實惠,這服務太周到了!」一碗簡單的蛋炒飯,解了奔波者的飢腸轆轆,也暖了人心。 高橋鎮的何遠強,每次趕茅石場的清晨總是格外忙碌。以前,臨近中午肚子咕咕叫,要麼忍著餓回家,要麼隨便買點乾糧對付。 自從有了社區食堂,他的趕場節奏都變了。「喏,你看這背簍。」他拍了拍身邊裝得滿滿的竹背簍,「賣完山貨正好飯點,幾步路走進來,十二塊錢!」他指著餐盤裡油亮的紅燒肉、翠綠的炒時蔬、噴香的米飯和一碗飄著蛋花的番茄湯,滿足地扒了一大口,「三葷兩素一個湯,熱乎乎、香噴噴,比家裡做得也不差!吃飽了,下午還能精神頭十足地再轉兩圈,多賣點貨。這食堂啊,就是我們趕場人的『加油站』!」他黝黑的臉上笑容綻開,額頭的汗珠在食堂明亮的燈光下閃著光。 對於茅石水泥廠工人王文生來說,轟鳴的機器和飛揚的粉塵構成了他工作的日常。以前吃飯是老大難,帶飯盒容易涼,廠門口小攤又擔心不衛生。「現在可省心了!」他穿著沾了些許灰漿的工裝,剛下早班就直奔食堂。打上一份熱氣騰騰的飯菜,找個靠窗的位置坐下。 「瞧這青椒炒肉絲,肉片給得實在;這豆腐燉得也入味。」他邊吃邊說,「廠裡三班倒,食堂三餐都開著,不管我啥時候下班,推門就有熱乎飯吃。乾淨、味道好,十塊錢一頓,比在外面瞎對付強多了,工資都能多攢下點給家裡。」食堂明亮的燈光和整潔的環境,洗去他一身疲憊,吃得格外舒心。 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燎原分局局長蔡曉志,這天到茅石鎮檢查工作,結束時已過飯點。同行的同事嘀咕著:「看來又得找地方隨便吃點,或者回局裡吃了。」蔡曉志擺擺手:「不急,帶你們去個好地方。」他熟門熟路地領著大家走進社區食堂。「蔡局,您來啦!今天有剛燉好的酸湯蹄髈!」工作人員熱情招呼。蔡曉志熟練地掃碼支付,12元一份的快餐很快端上桌。 「嘗嘗,地道的桐梓風味。」他對同事們說,「以前下鄉,吃飯最頭疼,要麼麻煩接待單位,要麼自己找地方,費時費錢還可能浪費。現在多好,花12塊錢,跟大伙兒一樣吃頓乾淨熱乎的工作餐,省心、體面、不搞特殊化,還杜絕了『舌尖上的浪費』。這便民舉措,是真辦到我們心坎裡了,值得推廣!」他言語間滿是讚賞。 食堂的開放,不僅暖了食客的胃,更點亮了鄉親們家門口的希望。茅壩社區的楊玉霞,天蒙蒙亮就挎著竹籃走進了自家菜園。 沾著露水的茄子紫得發亮,頂花帶刺的黃瓜鮮嫩欲滴,翠綠的生菜水靈飽滿。「這些都是給『民生食堂』備的!」她手腳麻利地採摘、分揀,臉上是掩不住的笑意。「以前種了菜,得趕早拉去集市,賣不完蔫了就虧錢。現在好了,跟食堂籤了約,每天按量送,價格公道還現結!」她小心翼翼地把一筐筐新鮮蔬菜搬上三輪車,送往食堂後廚。 「一年下來,光給食堂供菜就能穩穩噹噹掙三萬多塊!」楊玉霞算著帳,眼角的皺紋都舒展開,「這可比以前強多了,銷路不愁,心也安了。」 食堂負責人李松一邊仔細驗收著帶著泥土芬芳的蔬菜,一邊感慨:「我們堅持優先採購本地生態農產品。楊大姐她們的菜新鮮、無公害,這就是我們食堂的底氣!這份從田間地頭直達餐桌的『鮮』氣,鄉親們增收了,食客們吃得放心了,信任也就這樣一點點攢起來了。」 「盤活閒置門面辦食堂,一舉三得!」茅石鎮鎮長梁水平道出了初衷,「解決了幹部吃飯問題,為百姓和遊客打開了『方便之門』,村集體也有了穩定收入。更重要的是——」他指著食堂裡其樂融融的景象,「幹部和群眾圍坐一桌,吃著同樣的飯,聊著家常,最真實的心聲、最急切的訴求,就在這煙火氣裡自然流淌。這『最後一公裡』,就在一頓飯的功夫,走通了,走親了。」 十元飯香,飄出的是民生溫度,連接的是幹群深情。這方小小的便民食堂,已成為桐梓山鄉服務群眾、溫暖遊客、凝聚人心的一方「暖心灶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邱勝
7月13日,一場別具一格的展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拉開帷幕。整場展覽只有一件國寶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遊客體驗卻很豐富:可以手握梭子,看「絲線」如何在數字織機上幻化出繁複絢麗的紋樣;可以坐在沉浸交互劇場,藉助裸眼3D等技術,穿越到國寶的出土地——尼雅遺址;還能與AI智能問答設備對話,了解它為何被視為漢晉中央王朝有效治理新疆的力證…… 這是近年來中國文博機構深入挖掘文物價值,不斷創新展陳方式,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一個縮影。目前,在我國7000多家博物館中,保存著大量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藏品。如何讓文物「活起來」,講述中華民族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壯闊歷史?一些博物館正在嘗試給出自己的答案。 觀眾在中國考古博物館參觀。 尹李梅 攝 敘事體系創新:把中華民族整體史觀融入每一件文物 在人們的慣常印象中,民族類博物館的展品要麼按照歷史朝代順序陳列,要麼按照不同民族分區域擺放。但是在民族文化宮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中,許多文物在「大一統」單元跨越數千年相遇: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漢代的青銅器、唐代的文書、遼代的三彩器、元代的紙幣,以及歷朝歷代體現「大一統」思想和制度的古籍;而雲南彝族獅頭面具、青海土族「阿薩讓」獅面具、廣西壯族文獅面具也出現在一個展櫃中,共同闡釋舞獅這個中華文化的代表符號。 「我們突破傳統斷代史、族別史的敘事模式,把『五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融入每一件文物古籍、每一位歷史人物、每一個歷史事件中,構建起貫穿500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史的新敘事體系。」在今年4月舉行的全國博物館館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培訓班上,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長羅吉華介紹說。 這樣的敘事體系創新不僅出現在國家級博物館,越來越多的省市級博物館也在策展辦展中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立足自身館藏特色,深入挖掘文物背後的「共同性」「融合性」意涵。四川博物院打造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展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承德博物館開設「望長城內外——清盛世民族團結實錄」展覽,匯集見證六世班禪覲見乾隆、土爾扈特部萬裡東歸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數百件珍貴文物;大同市博物館舉辦《家國天下——從<木蘭辭>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特展》,多維度再現北魏時期多民族「三交」的時代風貌。 展陳方式創新:讓歷史可「視」可「觸」可「感」 除了敘事體系創新,近年來一些博物館也積極引入數位技術,在展陳方式上不斷突破。在湖北省博物館的「融在楚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展」VR數字展廳,明代畫作《昭君出塞圖》「動」起來,昭君懷抱琵琶回望故土,匈奴使臣恭敬迎候,背景中胡漢商隊往來不絕,AI語音為觀眾介紹漢代「和親政策」如何以文化軟實力促進民族共生。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曾攀感嘆:「數位化不僅是文物的『數字保鮮劑』,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全新精神橋梁。」 近期開幕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國寶展,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熱度再添一把火,不少遊客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體驗數字織機和沉浸交互劇場的視頻。該館館長於志勇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說:「我們著力於以科技賦能『五星錦』,為廣大觀眾帶來更具震撼力,更富知識性、科普性和大眾化的觀展體驗,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具象為可『視』、可『觸』、可『感』的深刻體驗。」 觀眾在中國考古博物館參觀。 尹李梅 攝 博物館教育創新:在青少年心中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 7月12日,20多名身穿民族服飾、戴紅領巾的小講解員出現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內,參加「探秘文博聲聚童心」紅領巾講解員研學營結營儀式。在一周的研學中,學員們學習了民族文化知識、民族聲樂表演,最後,通過展廳講解實踐訓練,將自己學到的內容運用到講解中。現場觀眾感嘆博物館成了孩子們的「第二課堂」。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重視發揮教育功能,開展「博物館進校園」活動,積極與學校共建「鑄牢」教育基地,在青少年心中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例如,民族文化宮聯合高校開設「開學第一課」,邀請專家學者為學生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組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團,精心編排《白乙化的英雄人生》《華僑中的巾幗英雄——李月美》等反映全民族抗戰歷程中湧現出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先後赴北京20餘所大中小學開展宣講;雲南民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先後舉辦「小小講解員」培訓班,讓青少年在學習、講解館藏文物知識的同時,增強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熱愛。 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立體教科書」,博物館發揮的重要作用正在被看見、被認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博物館入選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2024年,承德博物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陳嘉庚紀念館、欽州市博物館等多個博物館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獲得表彰。 談及博物館未來如何擔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重要陣地的使命,中央民族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校長彭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博物館要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深入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國新聞》報劉軍 尹李梅 報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54179
36
2025-10-24 14:42
47518
41
2025-10-24 14:42
75462
17
2025-10-24 14:42
49273
71
2025-10-24 14:42
32548
27
2025-10-24 14:42
69427
89
2025-10-24 14:42
15796
84
2025-10-24 14:42
36749
41
2025-10-24 14:42
52469
76
2025-10-24 14:42
37568
42
2025-10-24 14:42
35897
82
2025-10-24 14:42
65714
65
2025-10-24 14:42
15629
31
2025-10-24 14:42
71329
14
2025-10-24 14:42
61942
56
2025-10-24 14:42
47381
17
2025-10-24 14:42
43159
72
2025-10-24 14:42
65924
41
2025-10-24 14:42
57924
86
2025-10-24 14:42
27168
69
2025-10-24 14:42
94731
64
2025-10-24 14:42
98153
93
2025-10-24 14:42
14672
75
2025-10-24 14:42
19725
39
2025-10-24 14:42
57968
31
2025-10-24 14:42
31459
93
2025-10-24 14:42
96183
53
2025-10-24 14:42
73256
34
2025-10-24 14:42
97183
25
2025-10-24 14:42
32187
87
2025-10-24 14:42
64751
51
2025-10-24 14:42
56143
17
2025-10-24 14:42
17853
26
2025-10-24 14:42
52479
25
2025-10-24 14:42
45219
62
2025-10-24 14:42
87146
21
2025-10-24 14:42
94731
43
2025-10-24 14:42
59214
92
2025-10-24 14:42
52684
23
2025-10-24 14:42
41826
48
2025-10-24 14:42
54728
32
2025-10-24 14:42
54798
28
2025-10-24 14:42
38426
57
2025-10-24 14:42
18372
81
2025-10-24 14:42
39876
95
2025-10-24 14:42
14398
24
2025-10-24 14:42
53169
64
2025-10-24 14:42
58719
19
2025-10-24 14:42
85794
98
2025-10-24 14:42
61543
64
2025-10-24 14:42
21796
47
2025-10-24 14:42
93756
81
2025-10-24 14:42
91748
67
2025-10-24 14:42
| 大鱼直播 | 糖果直播 |
| 香蕉直播 | |
| 魅影直播视频 | 成人免费直播 |
| 趣播 | |
| 直播全婐app免费 | 成人性做爰直播 |
| 仙凡直播 | |
| 心跳直播 | 魅影5.3直播 |
| 比心直播 | |
| 春雨直播全婐app免费 | 柚子直播 |
| 桃花直播 | |
| 糖果直播 | 婬色直播 |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
| 伊人app | 九球直播 |
| 直播软件下载 | |
| 比心直播 | 四季直播 |
| 伊对免费下载 | |
| b站刺激战场直播 | 雪梨直播 |
| 妖姬直播 | |
| 成人免费直播 | 花瓣直播 |
| 妖姬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