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8月10日電(劉曉東 記者姜輝)8日至10日,2025年中國摩託車越野錦標賽(十八驛站)在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十八站林業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2支車隊60餘名賽車手上演了一幕「驛」路狂飆、追逐夢想的震撼大戲。 8月8日至10日,2025年中國摩託車越野錦標賽(十八驛站)在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十八站林業局舉行。圖為賽車手在比賽場地奮力拼搏。 劉曉東 攝 「摩」礪徵途、「驛」路飛翔。本次比賽賽道設在黑龍江大興安嶺十八驛站原始森林自駕營地,採用越野摩託車專用賽道,在1.2公裡長的賽道上,設置了16個彎道和15組障礙,其中又有多弧度的彎道和波浪式的起伏路,更加考驗車手的技巧、平衡能力、速度控制和車輛通過能力,極具挑戰性。比賽共設置MX1、MX2、MX3、MX85A組、MX85B組、國產組和女子組7個組別,涵蓋不同年齡段與技術層級,充分滿足各類型選手的競技需求。 比賽期間,適逢十八驛站下雨降溫,在為期3天的賽程中,熱身賽、預賽、決賽環環相扣,參賽車手風雨無阻,你追我趕,上演了一場森林秘境中的速度對決。 2025年中國摩託車越野錦標賽(十八驛站)在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十八站林業局舉行。圖為開幕式演出現場進行鄂倫春族舞蹈表演。劉澤宇 攝 本次賽事由中國汽車摩託車運動聯合會和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十八站林業局黨委、林業局主辦,塔河縣委縣政府、呼瑪縣委縣政府協辦。賽事集體育競技、文藝演出、文化交流、產品展銷、宣傳推廣和旅遊休閒於一體,同時還舉辦了十八驛站青少年摩託車越野夏令營、「引擎轟鳴、巔峰之夜」文藝演出、「十八驛」風情版畫展覽體驗、「網紅」觀賽看驛站等系列活動,不僅為全國摩託車越野愛好者搭建了專業競技平臺,還讓更多人走進十八驛站,感受原始森林的壯美、驛站文化的厚重。 2025年中國摩託車越野錦標賽(十八驛站)在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十八站林業局舉行。圖為熱身賽中,參賽選手飛躍障礙。劉曉東 攝 賽事組委會負責人,十八站林業局黨委副書記、局長司勇介紹說:「十八站林業局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自然風光和生態優勢,很適合開展摩託車越野運動。這裡的賽道位於我國最北邊的高寒之地,是用黃泥、黑土、沙子混合而成,比賽難度更大。為保障賽事高標準運行,我們調動各方力量,構建『全鏈條、精細化』辦賽體系,確保賽事安全性與觀賞性,為大家呈現了一場森林秘境中的速度對決和賽事盛宴。」 據悉,十八站林業局地處大興安嶺北坡,呼瑪河下遊,黑龍江南岸,東部和北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這裡不僅有13000年前遠古人類活動的遺蹟,也有百年歷史的黃金古道上的第十八個驛站,更是鄂倫春族的聚集地之一,以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等自然景觀為特色,G331國道穿城而過,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國內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完)
上海8月13日電 (李秋瑩 康玉湛 陳馨怡)「看著曾經的戰場成為市民們茶餘飯後玩耍的廣場,在覺得魔幻的同時,又會有一種非常真實的、對於現在美好生活的感觸。」心城市創始人兼CEO朱一寧感慨道。蘇州河畔,上海四行倉庫正靜靜佇立於此,倉庫西牆上的彈孔與炮痕被刻意保留,成為最生動的「歷史教科書」。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地晉元紀念廣場。記者康玉湛 攝 1937年10月26日,謝晉元率420餘名官兵退守此地,他對士兵們說:「我們是中國軍人,身後是四萬萬同胞,我們要用生命捍衛國家的尊嚴!」四天時間,四行守軍擊退日軍十多次進攻,斃傷日軍200多人。「這場戰鬥發生在上海的心臟地帶,緊鄰當時的公共租界,中外人士皆能目睹。當時中國軍隊連遭挫敗,而四行倉庫的堅強抵抗極大鼓舞了全國抗戰士氣。」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館長馬幼炯表示。 自2015年紀念館對公眾開放以來,參觀人數持續增長,2025年1月至7月,入館參觀人數突破1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9%。只是長期以來,作為傳統紀念館的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多以靜態模式呈現歷史,「如何能夠帶來更深層次的共鳴?」 站在西藏路橋,古今照片對比。記者 康玉湛 攝 為將歷史體驗從紀念館內延伸至城市空間,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聯合文化機構「心城市」共同研發並推出了一條以「八百壯士」足跡為主題的Citywalk導覽路線,沿蘇州河行走,再現當年「八百壯士」的真實史跡與英勇無畏。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主題活動還獲得了上海靜安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的支持。 「這場行走活動自推出後反響空前,前兩場在兩三分鐘內就一搶而空,後臺還有幾千人等著報名。」朱一寧告訴記者。5月18日至10月26日,這條「歷史之路」將以行走串聯空間、用體驗激活記憶、靠互動連接古今,讓抗戰精神從被講述的對象變為切身感知的體驗,讓沉默的歷史空間真正成為公眾可參與的記憶現場。朱一寧透露,今年這條Citywalk線路預計會安排八場,其中兩場為英文專場,專為外籍遊客準備。 截至目前,行走活動已準備了兩場,一批批觀眾走出了紀念館,沿著八百壯士當年的足跡,在蘇州河畔編織起一張「活態歷史網」。 從四行倉庫出發,講解者不再單單介紹「這是撤退起點」,而是進一步引導大家觀察建築布局。「四行倉庫最初為什麼於此建造?」「守軍又為什麼選擇這裡作為堡壘?」參與者們在觀察、比對蘇州河水路及倉庫結構的過程中,逐步理解當年的選擇。站在西藏路橋上,參與者們遠眺蘇州河兩岸、對比歷史圖片,討論著「八百孤軍」當年的線路,歷史路線此刻變成了可共情的思考。浙江路橋的「生死撤退」、孤軍營(今晉元裡)的4年生活……觀眾自主發起的觀察與探索,讓城市空間變成了「可提問的歷史課堂」。 朱一寧正在講解四行孤軍撤退路線。記者 康玉湛 攝 這種參與感的價值,在參與者的反饋中愈發清晰。「有很多人說,以前經常走蘇州河,好像對上海都很了解。但是跟著我們走完這次Citywalk,才知道四行倉庫以及蘇州河兩岸發生過的那麼多的歷史故事。」朱一寧說,「不少參與者聽完後遲遲不願離開,圍著我們追問更多細節」。 不僅僅是路線中的感受,歷史的溫度更在實物與講述中傳遞。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內的「鎮館之寶」——美聯社攝影師海嵐·裡昂(Hyland Lyon)拍攝的兩組照片,也首次以此種形式向參與活動的公眾展示。「當你站在場景中去看那些歷史影像,它們都是一一對應著的,感覺像走入了一個露天的博物館。」Citywalk參與者小廖表示,「在講述當中,我們也能再一次重溫和記住歷史的事件」。 尤其是走到西藏路橋邊,聆聽當年壯士們從煙紙店狹小的牆洞撤退的場景,再望向如今在蘇河灣散步的市民、嬉戲的孩子,小廖感慨:「儘管現在看不到那個門洞,但是聽到這樣的歷史片段,再看到現在的一派祥和,才更能深刻感受到,因為先輩們的付出,才有了我們當下的幸福生活。」 「一幢建築就是歷史最好的見證,也是很好的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載體。希望我們今年的Citywalk主題活動可以把這本教科書多翻開幾頁,讓更多人親自讀一讀、看一看,更加真實地走入當年的歷史、了解這幢建築在過往百年中經歷的變化,進而更好地服務當下的美好生活。」朱一寧說。 紀念館也在探索更多敘述方式,如沉浸式技術與人工智慧應用。「在保護實物證據的同時,我們也嘗試用更創新的方式吸引公眾尤其是年輕人。」馬幼炯表示。(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魅影app免费下载安装 | 月神直播 |
心动直播 |
柠檬直播 | 趣播 |
花瓣直播 |
魅影看b站直播 | sky直播 |
荔枝网直播 |
心跳直播 | 比心直播 |
秀色直播 |
青稞直播 | 桃子直播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大全 |
嗨球直播 | 么么直播 |
黄瓜直播 |
蜜桃直播 | 午夜直播 |
伊人直播 |
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 | 趣爱直播 |
鲍鱼直播 |
520直播 | 水仙直播 |
魅影看b站直播 |
大鱼直播 | 青柠直播 |
杏爱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