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七項重點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智慧城市不僅是技術升級的產物,更是城市治理理念、模式和能力的深度革新,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智能化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智慧城市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闡述了智慧城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關鍵作用,明確了以數智技術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路徑,為新時代城市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和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人民群眾對城市生活的期待呈現出更加多樣、更加精細、更加高質量的發展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就是要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服務人民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精準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要。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保障,更體現在更高層次的質量提升和精神文化需求。智慧城市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能夠精準識別和響應人民群眾在住房、教育、醫療、交通、文化、休閒等方面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需求。比如,智慧醫療讓基層群眾不再千裡奔波,大病小病「碼」上解決;智慧教育可以打破時空壁壘,讓孩子們均衡地享受優質教學資源;智慧出行通過算法優化信號燈配時,告別尖峰時段「堵在路上」的焦慮;智慧文旅則讓文化和遺產「動起來」,用一部手機遍覽城市萬千風貌。不僅如此,智慧城市還應具備「預見未來」的能力。藉助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政府部門可以提前洞察市民潛在需求,實現由「事後響應」向「前置服務」轉變。例如,通過社區數字平臺,提前預測老齡人口生活服務缺口,提前布置養老設施與醫療服務,真正實現精準化、溫情化治理。 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安全感,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提質增效。安全感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底線和前提。城市作為人口密集、功能複雜的社會載體,面臨著來自自然災害、公共安全、社會治理複雜性的多重挑戰。智慧城市建設應深度融入智能安防、應急管理、社會治理等領域,推動城市安全保障體系的現代化升級,從而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比如說,智慧安防系統已經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千裡眼」,讓城市風險隱患的監測可視化、持續化。應急管理平臺實現跨部門數據共享與統一調度,一旦發生火災、洪水、疫情等突發事件,系統能第一時間推送預警,調用資源、調度力量,快速響應、精準處置。基層社會治理的數位化,更是讓安全感直抵「最後一米」。網格化管理平臺連結街道、社區、居民,群眾的小事都能「秒級上報、分鐘響應」,鄰裡糾紛、環境整治、治安巡防一網覆蓋。這種「繡花式」的城市治理,不僅提升效率,也增強了群眾的參與感與歸屬感。 精準把握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義 智慧城市建設不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內涵豐富而深刻。深入理解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義,有助於科學指導實踐,避免「科技堆積症」,既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要求,更是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激活數據活力,讓城市更可感。數據是智慧城市的「血液」,從水電氣運行到人流物流調度,從治安監控到城市服務,數據無處不在、無所不聯。當前,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不斷成熟,可以讓城市「神經末梢」觸達每一個角落,形成海量、連續、結構化的數據流,為城市感知能力提供了強大支撐。各類傳感器組成的「神經網絡」,實時採集城市交通、能耗、環境等動態信息,為城市運行提供精準「體檢」,實現對「城市生命體」的精密掃描。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數據正實現從「看得見」到「用得上」的轉變,從突發事件應急調度,到節能減排方案設計,再到服務群眾一鍵直達,大數據讓城市治理更可感知。 注重技術賦能,讓城市更智慧。作為智慧城市的「神經中樞」和「智能引擎」,城市大腦通過整合政務服務、公安、交通、醫療、環保等多領域數據資源,打破數據壁壘,實現統一感知、統一指揮、統一處置,構建起「一個平臺、一張網、一塊屏」的城市治理格局。例如,貴陽智慧交通系統藉助城市大腦實時分析交通流量,自動優化信號燈配時,有效疏導擁堵,顯著提升市民出行體驗。城市變得更聰明更智慧的關鍵,還在於擁抱大數據、數字孿生、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以杭州為例,該市積極部署DeepSeek-R1系列模型,為城市裝上自主進化的「數字心臟」,實現了從數字治堵、數字治城,到構建超大城市治理數字系統解決方案。 堅持機制創新,讓城市更高效。智慧城市不是「炫技場」,而是以數字創新和體制改革為雙引擎的治理網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立健全『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讓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準」。過去城市治理常常出現「部門唱獨角戲」、數據不通、流程割裂等問題。如今,「一體化」成為城市治理的關鍵密碼。將城市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通過統一數據標準與接口規範,打破「部門牆」,通過不同系統互聯互通,業務鏈條高效銜接,真正實現城市治理的協同共治。以重慶為例,該市創新「大綜合一體化」模式重塑治理架構:以三級數位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為支撐,實現政務數據按需有序共享;業務流程同步優化,讓審批提速、服務提質、執法提效。一體化的背後,是機制的創新。這要求制度設計上破除部門壁壘,建立多部門聯動響應機制,實現統一指揮、協同處置。一體化還意味著權責對等、資源共用,打破「你是你的、我是我的」的舊格局,真正形成「城市一盤棋」的新生態。 堅持綠色低碳,讓城市更宜居。智慧城市不是鋼筋水泥的冰冷拼圖,而應是山水綠意與科技溫度的和諧交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智慧城市建設應緊緊圍繞綠色低碳發展目標,運用數智技術推動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宜居。比如說,智慧環保系統全天候監測空氣、水質、噪聲等數據,通過AI算法實時預警,實現精準治汙。智慧能源調度平臺優化能耗結構,引導居民綠色用能,推廣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此外,智慧交通鼓勵公共運輸、非機動車優先發展,減少私車依賴;智慧園林實現精準灌溉、綠色護養,讓城市不僅可居,更可遊、可憩、可賞。在綠色智慧城市中,生活處處是風景,市民在潤物細無聲的治理中體會美好與尊嚴。 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落地見效 讓城市裝上智慧「大腦」,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術衝動」,而是一場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要把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作出的「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重大戰略部署落地落實,必須在機制層面發力、在保障體系上下功夫。 完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複雜系統工程,不能由一方唱「獨角戲」,必須堅持科學的頂層設計與總體布局,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推進機制。注重整合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力量,建立全過程閉環管理體系,確保智慧城市有序建設、高效治理。還要注重分階段分步驟推進,既避免盲目鋪攤子,也防止碎片化建設,推動形成規劃合理、體系完備、功能協同的發展體系。 夯實數智基礎,構建統一底座。數智基礎設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根基。要加快5G、千兆光網、城市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的深度融合,完善數據採集、傳輸、存儲和處理能力,打造覆蓋廣泛、性能穩定的數字底座平臺。建立統一的城市運行監測系統、政務服務平臺和數據資源整合體系,實現數據「聚合—治理—共享—應用」全流程高效閉環。通過底座建設,確保城市各業務系統打通接口、協同運行,為智慧化決策和智能運營提供堅實支撐。 創新治理模式,實現多方協同。智慧城市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治理理念和機制的變革。應堅持「科技+制度」雙輪驅動,推動治理模式創新。促進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跨系統、跨業務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破解「數據孤島」和「部門壁壘」,讓數據流得動、用得好。大力發展「網格化+數智化」基層治理模式,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搭建公眾參與平臺,讓市民成為城市治理的合伙人、智慧生活的共建者。 完善法律法規,築牢安全防線。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堅持依法治市」,要求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智慧城市相關法律法規,規範數據採集、存儲、共享和使用,保障市民隱私權和數據安全。另一方面,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數字安全體系,加強算法公正性和透明度監管,防範技術濫用和安全風險。此外,完善應急響應機制,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堅強保障,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作者:翟雲,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治理教研部研究員)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靜 發於2025.8.11總第1199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浪浪山的風又吹過來了,帶著小妖怪們燃起的柴火味、一點未滅的火星和小豬妖的那句追問:「我想離開浪浪山。跟著大王是挺好,可是一輩子待在浪浪山也是無趣,是不是應該出去闖闖?」 2023年的新年,一部豆瓣開分9.5的國產短片集《中國奇譚》引發不小的轟動,打頭陣的《小妖怪的夏天》單集播放量已經突破1億。一隻小豬妖就這樣撞進觀眾的心裡,他不過是浪浪山微不足道的「邊角料」,在「大人物」的陰影下「搬磚」,在妖洞的最底層嘆息,卻還揣著去外面看看的卑微夢想。 如今一晃兩年半過去,小妖怪有了自己的大電影。2025年暑期檔,《浪浪山小妖怪》上映。小豬妖不再是獨行,他拉扯起幾個同樣潦草、同樣被宏大敘事遺忘的夥伴——沉默的猩猩怪、聒噪的黃鼠狼精和吐槽不停的蛤蟆精,倉促拼湊起一支「草根取經團」,跌跌撞撞,踏上了屬於自己的、充滿荒誕與荊棘的西行路。 他們沒有大聖的金箍棒,沒有哪吒的風火輪,更不是來改寫結局的,甚至從頭到尾尋不到他們的姓名。但是這群「nobody」仍然在已知的命運齒輪下,回答了一個問題:這滿身泥濘的路,為何還要走? Nobody的故事 《浪浪山小妖怪》剛定檔時,不少同行給影片監製、藝術總監陳廖宇發來消息:「你們也太快了!2023年推出短片,2025年長片就出來了?」其實,和人們想像的不同,《浪浪山小妖怪》並不是《小妖怪的夏天》火了之後趁熱打鐵。「如果真是這樣,那今年夏天大家就看不到這個電影,至少還得兩年。」陳廖宇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真實情況是,2021年,短片劇本剛完成不久,長片計劃就啟動了,也就是說,電影項目幾乎與短片同步立項。 原因不難猜,短片的劇本相當紮實且有創意,《中國奇譚》的製片人崔威看完,馬上就對《小妖怪的夏天》導演、編劇於水說:「構思個長片吧,做電影。」於是,在短片進入製作階段的同時,於水開始了長片劇本的創作。 當然想過在短片的基礎上擴寫成長片,把短片情節豐富化,在最後的危機到來前,寫寫最底層的小妖怪如何在「大王洞」掙扎生存。大綱都已經完成,於水想了想,又把它推翻了。「今天的觀眾還是需要新東西,短片劇本再有潛力,畢竟大家都看過。」於水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短片的結尾基礎上續寫,也想過,但是「往後寫也有點怪」,故事就和《西遊記》和孫悟空沒有多大關係了。左思右想,於水最終決定,在短片的故事背景下,寫個新的劇本出來。 方向確定,寫作就頗為順利了。第一版大綱一氣呵成,在做短片的空隙裡,一年多時間,長片劇本就完成了。主角當然還是那些在神話故事中連甲乙丙丁都算不上,頂多是背景板的小妖怪。如果你看過短片,應該還記得和小豬妖一起在熊教頭手下做事的另外三個小妖吧——黃鼠狼精、蛤蟆精和兔子精,垂頭喪氣,透著微微死感,連眼睛都睜不開。短片熱播那陣子,這四位幾乎成為最熱門表情包和頭像,網友說他們是最佳「牛馬代言人」。 電影裡,蛤蟆精和黃鼠狼精順利進入「取經隊伍」,從龍套變為主角,兔子的形象在動畫影視中非常常見,且誕生過一眾經典動畫形象,因此選擇了其他不常是主角的小妖怪。哪怕在小妖怪的品類這個層面,於水也希望選取真正的nobody——不典型的、似乎永遠上不了臺面的小動物,在以往的動畫影視參與度上,他們都屬於「邊角料」和「邊緣人」。兔子精的空缺,由猩猩怪補上。「大聖本身是猴,好歹隊伍裡得有兩個和師徒四人稍稍像一點的,要不然一路遇到的這些人,也太容易騙了吧。」於水說。 四個畫風完全不搭的小妖怪,就這樣組了隊,他們各有各的難處和盼頭:猩猩怪身材高大卻深度社恐,恨不得把自己藏進地縫裡,跟誰說話都發怵;蛤蟆精就想在「大集團」裡當個螺絲釘,都去取經了還捨不得扔掉在大王洞的工牌;小豬妖算隊伍的創始人,可心裡那點「出去闖闖」的念頭,總被現實潑冷水;黃鼠狼精出發時是十級話癆,偏偏要扮演取經人裡最沉默的沙僧。 幾個主要角色,黃鼠狼精的角色設計最難,因為於水發現,寫完前三個人物後,留給他的空間不多了。為了讓人物有弧光變化,黃鼠狼精的初始設定是嘴皮子不停,啟程一路西行後開始思考人生,思考什麼是正義,影片結尾,他有了獨立判斷力,變得謹言慎行,完成了自己的修行。 這四個人假扮唐僧師徒去取經,本身就透著荒誕和喜感。身份一錯位,麻煩和笑話就跟著來了——一會兒被真妖怪追著打,一會兒被錯認成唐僧差點下鍋,一路雞飛狗跳,笑聲底下卻藏著生活的澀味。小豬妖在短片裡是悲催的「打工人」,到電影裡,又成了四處拉人入夥的創業者。於水坦言,他想通過這些人物展現普通年輕人的故事與困境,創作時,他並沒有把小妖怪明確設定為「打工人」之類,而是底層小人物,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去講述他們會遇到的問題,但正因為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都是小人物,小妖怪的經歷才喚起了最大程度的共鳴和共振。 作為中國動畫歷史最悠久的廠牌,《浪浪山小妖怪》的出品方之一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曾創作過不少與《西遊記》相關的作品,包括幾代觀眾耳熟能詳的《大鬧天宮》和《金猴降妖》。相比之下,《浪浪山小妖怪》可以說是個「非主流」的西遊故事。「如果於水寫的不是那些從未被詳細書寫過的小妖,不是這種獨特視角,可能也就不會被《中國奇譚》選中了。」陳廖宇說,「因為在過去的故事裡,英雄人物被寫過太多遍,而生活中絕大部分的人,你、我、他可能都是無名之輩,難道就不值得去表現嗎?」在他看來,無論古典神話還是科幻題材,都應該具備當代性,讓觀眾照見當下的自己,產生情感共鳴。 正是因為觀照當下,於水讓故事聚焦於小人物,而且還是傳統意義上的「反派」。「一說妖怪我們老有刻板印象,認為一定是壞的,其實不一定,他們就是神話中的一個族群而已。有些大妖怪可能壞,下面的小妖只是在他那兒討口飯吃而已,他們也有生活,有困擾,有家庭。」於水特別想「破一破」這種刻板印象,他覺得現在一個人太容易被貼標籤了,尤其在網絡上,有時候也許只是犯個小錯或是一時疏忽,整個人都被否定,而人是立體的。就像故事裡的小妖怪,確實為大王做過幫手,但是他們本質善良,甚至可以為拯救別人豁出自己的性命。於水希望人們在生活裡,也能這樣多轉變視角,那麼也許大家對世界的看法會變得溫和一些。 「最好的技巧是觀眾感受不到技巧」 在神話的外衣下,「小妖怪」當然是一則現實的寓言,而用早已被酷炫3D特效餵飽的眼睛去觀看,又感覺它有些復古。畢竟如今大銀幕上,不炫不酷不扎眼的二維動畫電影,實在不多見了。 陳廖宇覺得,無論二維還是三維,並不是一部電影成敗的關鍵,哪種形式都沒有先天的優勢或者豁免權,關鍵要看自己適合什麼。「『小妖怪』的短片就是二維,已經有了積累,何必另起爐灶?而且,你看看他們,長得就是這麼地隨意、潦草。」陳廖宇指著後面背板上的「小妖怪師徒四人」說,如果用三維製作精緻、光滑的建模,不如用二維能更加直接地打造拙感,畢竟角色並非光鮮亮麗的大英雄,因此線條不適合處理得太過絲滑,而是帶著一絲笨拙的氣質。 「比如小豬妖的兩顆獠牙,弧線保留了手繪感,這些細節正是最難的地方。」陳廖宇說,這也是二維動畫的獨特優勢,因為質感筆觸是人手畫出來的,帶有一種溫暖感和親近感。 如今觀眾眼前的畫面,無論松石、遠山還是村莊,無不充滿古意,景物是水墨氤氳的山川雲氣,人物又是工筆勾勒的精細國畫。在筆墨意韻中,加進了現代繪畫中的光影、色彩和空間透視,二者交融彌合,在古與今、神話和現實、作者與大眾之間找到了一條中間道路。陳廖宇發明了一個詞叫「水墨意鏡」——不是用鏡頭表現一幅畫,而是在鏡頭裡加入畫意。這背後,是600多人團隊、1800多組鏡頭和2000餘張場景手繪,實現了「大處寫意,小處寫實」。 為了讓角色形象適應大銀幕,「小妖怪」的主創進行了不少探索。比如小豬妖外輪廓線的線條粗細會根據鏡頭遠近有相應變化,遠景、中景、近景的線條像素各不相同。還有大反派黃眉怪的造型,黃眉怪並非一個臉譜化的「工具人」,因此主創將他設計成一個英俊中透出一絲邪惡的中年帥哥,有顏值也有能力。黃眉怪在片中的造型有戴披風的、穿鎧甲的,還有終極大戰裝扮,造型套數甚至不低於主角。 很多觀眾說,似乎又與記憶中的上美影重逢了,回到了童年時的暑假。這份熟悉感並非偶然——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作為出品方,將締造過《哪吒鬧海》《猴子撈月》《邋遢大王奇遇記》《大耳朵圖圖》等中國動畫史上經典作品的老動畫人常光希、周克勤、凌紓、姚光華、速達等請出山,作為顧問對影片整體內容、藝術風格提供支持。影片監製、藝術總監陳廖宇是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第三屆學生,他的老師,有執導過《天書奇譚》的錢運達,《驕傲的將軍》《哪吒鬧海》的動畫設計浦家祥,曾經由於現實原因而「斷裂」過的上美影品格、秉性與風貌,某種程度上,在他所在的這個班級裡,得到了繼承。 在陳廖宇眼中,無論「小妖怪」的短片還是長片,都呈現出傳統美學與無釐頭搞笑的兼容,因為反差而產生魅力,正符合上美影的調性,也就是當年動畫拓荒者「萬氏兄弟」立下的創作箴言——「不模仿別人,不重複自己」。在他看來,創作者的人格先於作品存在,一個作品的創作周期其實遠不止人們所見的3年、5年,而是從這個創作者出生就開始了,一個人所受的教育、經歷過的事情、建立的價值觀,都潛移默化地體現在作品裡。 導演於水生長在古建大省山西,有個在山西大學美術學院教書的父親,讓他從小讀的書是繪畫本《中國通史》,父親課餘也給出版社繪製插畫、連環畫。20世紀80年代的畫家,出手便是煙霧嫋嫋、紫袍玉帶的古意,那些充滿寫意與留白的傳統畫法啟發了常趴在一邊看父親作畫的於水。長大一些後,他最喜歡上美影的動畫短片《三個和尚》,簡單的線條和幽默且不失諷刺的品格,深刻影響了他成年後的創作。如果有人看過於水的早期作品《禽獸超人》,會發現無論是小人物視角、搞笑戲謔或映射現實,都與《三個和尚》有精神上的相似。而今天的《浪浪山小妖怪》,又能看到《禽獸超人》的影子。 製作《小妖怪的夏天》時,於水的父親曾「出山」幫他寫片頭和片中的毛筆字,這次製作電影,父親又幫了忙。小雷音寺那場戲,當小妖怪取經四人組進入大殿,「假如來」和身後的一眾菩薩、羅漢有個集體亮相,劇組找了很多畫師來設計這幅畫面,始終不理想。「總覺得氣場和氣勢不夠,差點意思。」陳廖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因為這幅畫面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更多的是傳統文化底蘊和審美修養。這時候,『老於老師』出手了,果然『薑還是老的辣』。」「老於老師」的畫稿一拿出來,大家馬上覺得,「這張對了」!最終,在於水父親畫稿的基礎上,做出了小雷音寺眾佛亮相的場面。 陳廖宇覺得,不同影片團隊都有自己的基因,有些偏技術背景,有些偏藝術背景。「小妖怪」的團隊無疑屬於後者,他們都不太追逐時髦和酷炫,雖然他認為影片的最高潮部分「也挺炫的」,但這個「炫」歸根到底在為故事服務,是因為情節走到那兒了。在他看來,最好的技巧是觀眾感受不到技巧,只記住了故事和人物。 取得「真經」 往日傳統美學的積累成為《浪浪山小妖怪》的創作基因,但即便基因相同,卻因為不同的理解、手法、風格與思考方式,它與此前的國風作品又全然不同。 雖然整個作品透出濃厚的中國風,但在於水眼中,中國風並非國畫、石獅子、紅燈籠等那麼簡單的符號展示,這些符號只是對所謂國風的最表層理解。在表層之下,還有中國美學,例如畫面的留白,這需要觀眾通過理解才能意識到其中的特別之處。而最深層的中國風格,其實是一種性格,是只有隨著敘事推進,才能慢慢感受到的、最為厚重的層次。 無論哪個層次,其實都不需要刻意。陳廖宇感慨:「你每天出門不會琢磨半天自己穿什麼才會凸顯自己是中國人吧?不需要琢磨,因為本來就是。」他認為,國風也好傳統美學也好,不是束縛人的東西,而是可以為創作者所用的,它們也不是標籤,而是動態的,只要創作者真實地反映自己的生活,忠誠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就是「國風」。 「我大兒子回來了,他現在在大王洞受重用,大王派他們去取經吶!」「哎哎,快別說了媽!」電影裡,小豬妖把在山洞口對著鄉親大肆「顯擺」的媽媽拉回去,大概很能讓人會心一笑。 於水認為,這種民族性格和特點是難以在導演的作品中抹去的,就像李安哪怕在好萊塢拍電影,觀眾依然會從他的作品裡感受到中華品格。於水把動畫中的「中國性」比喻為冰山和山尖,「表現青山綠水這些都沒問題,但是在它之下應該有一個更龐大的、我們看不到的山體,那恰恰是最主要的部分。只有具備了這個部分,中國性才會自然而然地以某種形態呈現出來」。 影片的結尾,決戰之後迎來的平靜時刻,大概就更是屬於中國人的留白與哲思。他們的一切努力被修正,沒有得道成仙,沒有逆天改命,甚至未來得及說出自己的名字。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緣起緣滅,不增不減。但作者的悲憫又留給了觀眾一絲希望——哪怕拼盡全力最終仍是歷史中的塵埃,卻依然可以被「看見」——村子裡的百姓修起一座小小神龕,裡面供奉的不是齊天大聖和西遊師徒,而是那四個直到影片結束也沒有姓名的小妖怪。 去西天取經、成聖成佛的意義是什麼呢?如果是拯救他人,被他人信任、依賴甚至尊崇,那麼他們四人,其實已經做到了,他們已經「取到真經」。 《中國新聞周刊》2025年第29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看少妇全黄a片直播 | 黄瓜直播 |
零点直播 |
雪梨直播 | 深夜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蜜疯直播 | 蜜桃视频 |
妖姬直播 |
九球直播 | 巧克力直播 |
河豚直播 |
黄瓜直播 | 小妲己直播 |
桃花app |
桃花直播 | 五楼直播 |
黄播 |
富贵直播 | 嗨球直播 |
蜜桃视频 |
大鱼直播 | 伊人app |
比心直播 |
秀色直播app下载 | 橘子直播 |
河豚直播 |
伊人app | 9i安装下载 |
伊对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