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高凱)記者從國家大劇院獲悉,當地時間8月6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2025歐洲巡演首站演出亮相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演出取得圓滿成功。有著百年歷史的愛丁堡亞瑟音樂廳現場近兩千個坐席幾近售罄。 據介紹,此次巡演期間,樂團將攜手指揮家鄭明勳、鋼琴家劉曉禹等藝術家,於8月6日至15日期間在英國、西班牙、德國的5座城市奏響音樂會,同時在英國愛丁堡、德國法蘭克福舉辦兩場文化交流活動。 巡演首場在愛丁堡站的音樂會是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英國首秀。在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濃厚的節慶氛圍中,指揮家鄭明勳在熱烈掌聲中登臺,執棒樂團率先奏響中國作曲家陳其鋼的代表作《五行》,蘊含深刻哲思的韻律很快就將歐洲觀眾帶入藝術情境中。隨後,蕭邦鋼琴大賽冠軍劉曉禹和樂團合作演繹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層次豐富、色彩鮮明的音樂對話全面展示了鋼琴家與樂團的默契度和藝術造詣。在歡呼與掌聲中劉曉禹返場加演蕭邦《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亮相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牛小北攝 下半場,樂團與德國管風琴大師漢斯約爾格·阿爾布萊希特獻上重磅曲目聖-桑《C小調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在亞瑟音樂廳極具感染力的聲場中呈現出震撼人心的視聽效果,超過十分鐘的起立鼓掌也證明了歐洲觀眾對藝術家們的十足肯定。在觀眾的歡呼與掌聲中,鄭明勳指揮樂團返場奏響比才《卡門》序曲。 據悉,本場音樂會次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藝術家們來到愛丁堡市政廳,參演由中國駐愛丁堡總領事館、英國愛丁堡市政府和中國國家大劇院支持的「文明互鑑,攜行致遠——國家大劇院走進愛丁堡市政廳交流活動」,在中國歐盟建交50周年之際,以音樂為紐帶架起中歐文化交流的新橋梁。 在這之後,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將繼續前往英國薩弗倫沃爾登,西班牙桑坦德,德國科布倫茨、漢堡等城市,登臺歐洲多個知名藝術節和重要演出場館。(完)
從一臺機器人看製造業向新而行(年中經濟微觀察) 轉體、伸展、揮舞手臂……走進安徽蕪湖鳩江區的埃夫特智慧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交付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批進行「上崗」前最後測試的工業機器人。一旁的一條生產線上,搬運、配對、組裝,工人默契配合,平均每小時就有一臺機器人從這裡下線。 我國是全球第一大機器人生產國,今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35.6%。 「我們現在每個月要完成2000臺左右的生產任務。」埃夫特生產管理負責人張飛介紹,「5年前,公司一年的銷量也才這麼多。」 「去年機器人銷量為1.6萬臺。今年上半年,銷量就達到1萬臺左右,全年預計能突破2萬臺。」埃夫特弧焊產品總監尚旭冉介紹。 4年銷量翻三番,今年仍有望保持超25%的高增速,如何做到的? 「先前,我們的產品更多銷往光伏企業。近幾年,根據市場需要,我們還研發和生產了適合汽車、家電等製造的機器人產品。」在埃夫特副總經理張帷看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來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家電等銷量大幅上升,推動相關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生產效率,給埃夫特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國家持續推動製造業智能化改造,下遊企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旺盛,公司有了更大的市場。 對此,錢潮智造(蕪湖)有限公司設備部門負責人湯連生深有感觸。 錢潮智造主要生產汽車等速驅動軸零部件。車間內,搬運機器人在產線與物料庫間穿梭,有條不紊地執行著搬運任務。「這63臺搬運機器人中,有58臺產自埃夫特。」湯連生介紹,公司先前購買進口搬運機器人,價格高,為尋求替代,來到16公裡外的埃夫特,買了一臺國產機器人作對比。 「測試結果顯示,國產機器人的穩定性、可靠性不比進口的差,價格卻便宜40%以上。兩家公司離得也近,有任何問題,解決很迅速。」湯連生說,新建車間時,錢潮智造果斷從埃夫特採購一批機器人,「如今,不止我們蕪湖工廠,集團在其他城市的工廠也用上了國產工業機器人。」 「提高產品性能,實現國產替代,離不開產業鏈上下遊合力攻關。」埃夫特平臺產品總監章林介紹。齒輪輪系傳動結構的機器人關節設計,曾是國內生產高性能工業機器人面臨的一大技術瓶頸。埃夫特與一家上遊關鍵零部件企業共同研發,耗時14個月解決了這一難題。如今,使用該技術的機器人已大規模投用到比亞迪、賽力斯等國內新能源車企的產線中。 去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出口市場份額躍居全球第二,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長61.5%,這其中也有埃夫特吸收轉化、向外發展的身影。 車間內的生產線上,6臺噴塗機器人配合2臺開門機器人,對車身內外進行模擬噴塗。 「這是我們去年搭建的汽車塗裝測試驗證線。」張帷介紹,「我們收購了有30多年噴塗機器人研發歷史的義大利CMA機器人公司,用兩年多時間完成技術消化。這些噴塗機器人就是我們在此基礎上研發的。」這款機器人不僅在國內的軌道交通、乘用車、汽車零部件等行業批量應用,還走出國門,受到義大利汽車企業瑪莎拉蒂、阿爾法·羅密歐等國外企業的青睞。 「僅6月份,我們就向客戶交付了100多臺噴塗機器人。」張帷說,30公裡外,年產能可達10萬臺的機器人超級工廠正加緊建設,新工廠將探索智慧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的模式,讓「機器人造機器人」逐漸變成現實。 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李俊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榴莲视频 | 婬色直播 |
柚子直播 |
魅影直播游客免登录 | 嫦娥直播 |
荔枝网直播 |
彼岸直播 | 桃花直播 |
金莲直播 |
荔枝直播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雨燕直播 |
零点直播 | 雨燕直播 |
绿茵直播 |
荔枝直播 | sky直播 |
香蕉直播 |
红桃直播 | 伊人下载 |
小草莓直播 |
西瓜直播 | 雨燕直播 |
直播黄台app凤蝶 |
鲍鱼直播 | 蜘蛛直播 |
520直播 |
河豚直播 | 香蕉直播 |
花儿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