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電 遇到城市內澇或者道路積水時,民眾該如何應對?需要注意哪些安全注意事項?在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5日舉行的汛期安全知識發布會上,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中心副主任楊昆作出解答。 楊昆介紹,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城市積水內澇的現象比較普遍。一般來說,當降雨量超過了城市的排水能力,一些地區就會發生積水的現象,這就是常說的「城市內澇」。面對城市內澇,作為普通民眾,有幾點安全提示。 第一是關注預警,要時刻關注應急、水利、氣象、交通等部門發布的暴雨、洪水紅色預警以及實時路況等信息。 第二是避險為上,在暴雨期間要堅持非必要不外出、不涉水。平時在家中準備好一些瓶裝水、不易變質的食物、收音機、常用的藥品,還有應急燈等應急物資,如果地下室、地下車庫已經進水了,千萬不要涉險進入。 第三是要注意斷電,在室內有積水進入風險的時候,要立刻關閉家中的電源總閘,避免觸電風險。 第四是遠離帶電物。外出的時候一定要遠離電線桿、路燈杆,還有變壓器、配電箱等可能帶電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還要留意電線,如果說電線掉下來落在水裡面,這個是非常危險的,一定要遠離。 第五是要注意漩渦。如果在路上看到有漩渦,一定要遠離,因為漩渦意味著這個地方可能有下水道井蓋是被衝走了、衝開了,還有可能有深坑、有激流,要遠離它,避免被吸進去。 第六是要果斷地棄車,在駕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如果不能準確地判斷水深,寧繞行不涉水。一般情況下,如果涉水深度在20-25釐米,對於普通轎車來說,就有發動機進水的風險,如果積水深度到了60釐米,那一般車輛大概率會熄火、會漂浮,漂浮這種狀態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被困在深水裡,要馬上棄車逃生;如果車門因為水壓被擋住了,打不開,就應該用破窗器等工具擊打側窗的四個角,然後破窗逃生;另外,汽車的天窗也可作為逃生的一個出口。 第七是要及時地求救。如果被困,要立即地撥打110、119來求救。 第八是要做好衛生防疫。不要讓皮膚長時間地接觸積水,涉水之後要儘快地、徹底地清潔皮膚。如果皮膚上有傷口,更要避免進入積水。另外,還要注意,只喝瓶裝水或煮沸的水,不要吃被洪水浸泡過的食物。
北京8月4日電 題:最後的故宮文物赴臺押運人:一朝護寶,半生離愁 作者 黃欣欣 1949年,29歲的索予明奉命押運第三批故宮文物赴臺。行前,他送相依為命的母親回湖北老家,一句「回來再接你回南京」的承諾卻成為母子的永別。自此,索予明在寶島走過守護文物的漫長餘生。 回憶這位前輩的採訪過程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數度哽咽,「索公自1941年進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自此與文物相守,從李莊、南京到臺中霧峰北溝,再到臺北,終老於外雙溪故宮宿舍,一生典守文物。」 漫天烽火拼學術 1920年,索予明出生於湖北江陵。抗戰期間,「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及數千箱故宮文物遷移至四川李莊。畢業於同濟大學的索予明因繪圖能力出眾,被「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錄用。 在李莊,索予明與同事們開箱清點、記錄、繪製文物,還策劃展覽、出版導覽手冊。當時,學術調查也未停止,西南民族調查、西北長城考古等研究持續推進。 馮明珠說,渡臺後,索予明常談起在李莊的日子:夜裡沒有煤油,大家擠在茶館借燈光聊天,有人點杯叫「玻璃」的白開水,能坐半夜;月光好時,在張家祠前背《春江花月夜》,誰卡了殼,半夜想起了,便敲開鄰居的門補上。籌備處主任李濟常加入夜談,講述殷墟發掘故事,還把文稿拿來給大家校改,找出錯字或提出意見就獎個雞蛋——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是難得的犒賞。 奉命押運,母子永別 1994年,87歲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建專家單士元訪臺,與86歲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專家那志良相見。這是1933年故宮文物南遷後兩人首次聚首,他們輪流報出故友名字,得到的回應多是「不在了」。 馮明珠(前排右一)主辦活動為索予明(前排右二)慶賀一百歲生日,邀請近百位臺北故宮博物院同仁參加。 (受訪者供圖) 索予明是最後一位離世的故宮文物赴臺押運人。當年,他告別故土,身上僅帶著一件母親縫製的藍背心和兩枚錢幣。兩岸開放探親後,他返回湖北江陵,卻找不到家。聽同鄉人轉述得知,母親早已離世,親人也多失散了。 20世紀90年代末,索予明(第二排左二)回湖北江陵探親,與同鄉合影。 (受訪者供圖) 「索公當然會覺得難過,」馮明珠說,「但誰都不知道明天會怎麼發展,他們只能奉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往前走。」 2022年,索予明在臺灣逝世。馮明珠悼念時說:「索公參與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大事,如今壽終正寢,上天國與思念的母親聚首,應是此生無憾了。」 「典守文物的精神代代相傳」 「索公念茲在茲文物安全,憂心文物再分散,他曾說,希望自己一生對國家、民族做的最有意義的事,千萬別成為錯誤的抉擇。」 馮明珠嘆息,索公未能對母親盡孝,一生對文物盡忠,如果這些文物到最後發生了變化,這是他最不能看到的事情。 2000年,年屆八旬的索予明雙目幾近失明,頭腦依舊清晰,愛聽廣播。他得知,臺灣當局推出旨在展示臺灣和亞洲文化藝術的「故宮南院」計劃,十分擔心中華文化因此被稀釋。 馮明珠強調,兩岸故宮珍藏的是同一源流的中華文明,這一條堅韌的文化臍帶始終連接兩岸。「當初押送文物南遷的故宮人,也將典守文物的精神帶到臺灣。」 馮明珠指出,臺北故宮博物院曾出版書籍《故宮院史留真》、舉辦「北溝傳奇」等展覽;2010年,兩岸故宮學者共同「重走南遷路」;2013年,當時的兩岸故宮院長在北京共同觀看了話劇《海棠依舊》,重溫護寶歲月。「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院史展從未中斷,南遷故事也並未沉寂。」 在馮明珠看來,只要臺北故宮博物院開館一天,就是在傳承、推廣中華文化,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任何變動都會牽動兩岸民眾的心。正如索予明晚年口述:「人事都已改變,但歷史事實是改變不了的,每一件古物都是見證,也是一首史詩。」(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b站刺激战场直播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魅影5.3直播 |
看b站a8直播 | 樱花直播nba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抖音成人版 | 抖音成人版 |
9.1樱花ppt网站大片 |
趣爱直播 | 秀色直播 |
小狐狸直播 |
秀色直播app下载 | 魅影直播间 |
魅影直播游客免登录 |
蝶恋直播 | 仙凡直播 |
仙凡直播 |
魅影直播间 | 伊人直播 |
夜月视频直播 |
魅影看b站直播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大全 |
魅影直播视频 |
凤凰网直播 | 直播软件下载 |
九球直播 |
桃花直播 | 凤凰网直播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