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 人才儲備,三個之最和一個500萬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稟賦正發生變化:如今,中國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為全球最高;每年培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專業畢業生超過500萬人。這三個全球之最和一個500萬意味著什麼?過去5年中國的人才儲備有哪些新變化? 人才創新活力加速迸發 「您的『金點子』,我們收到了。」8月5日,山東省濟南市向廣大人才朋友發出了一封主題信。 今年4月,濟南市委人才辦開設人才政策「金點子」徵集專欄,面向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人才徵集意見建議,推動提升全市人才工作質效。這封信正是要把近4個月徵集活動的進展情況與廣大人才朋友分享:對具備實施條件的建議,已迅速協調相關單位,制定具體優化方案,明確落實措施和時限,並及時予以反饋。 濟南市委人才辦常務副主任王玉躍說:「我們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生態,今年修訂出臺濟南人才政策『雙30條』(2025版),從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系列政策舉措支撐下,2024年濟南新增青年人才超過15萬人,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87.5萬人。」 聚焦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十四五」時期各地紛紛加大培養和吸引力度。 全區人才資源總量超200萬,佔全市比重約1/4——7月17日,北京市海澱區對外公布人才「成績單」。 「近年來,我們聚焦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推動海澱成為全球人才的嚮往之地、發展之地。」海澱區委組織部部長肖丹介紹,全區從業人員中人才佔比88.5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7個百分點,是全國智力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海澱的GDP中,人才的貢獻率達65.2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7個百分點。 各地人才規模持續擴大,是中國人才創新活力加速迸發的一個縮影—— 看人才資源總量,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技能勞動者總量超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萬人。 看科技人力資源,這5年,越來越多科技人才投入到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活動中,科技人力資源超過1.1億人,全國科技人力的儲備水平和供給能力明顯提升。 看研發人員總量,當前,中國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研發人員總量超700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 「過去5年,中國持續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諸多積極成效。」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社會治理室主任、研究員李璐分析,在創新驅動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全國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基於此,中國在教育上加大相關領域招生培養力度,在高等教育階段加強前沿學科和基礎學科相結合的專業設置,推動高等教育的規模和質量均實現明顯提升。圍繞技能人才培養,中國持續推進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路徑越來越清晰。同時,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越來越受重視,面向基礎教育加強創新能力培養,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不斷完善。 STEM專業畢業生規模全球領先 人才儲備,STEM教育被認為是重要一環,近年來不斷取得新突破。 在江蘇省江陰市,江南大學江陰霞客灣校區眼下正為「迎新」作準備,還有半個月左右這裡即將迎來該校區的第二批新生。去年9月,霞客灣校區作為江南大學新校區正式啟用,集成電路、智能製造、數字科技與創意設計、纖維工程與裝備技術4個新學院入駐。 「我一直挺喜歡研究各類機器人,去年考入江南大學,智能製造工程專業成了我的首選。」在江南大學江陰霞客灣校區就讀的小宋說,希望通過學習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參與機器人製作、比賽等實踐,為未來進入工作崗位做好準備。 江南大學校長陳衛表示,江南大學積極進行專業結構調整,搭建產教研合作育人平臺,培養更多和地方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且急需的人才。霞客灣校區4個新學院的專業方向與江陰市產業高度契合,將為推動校地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合作空間。 「從學科領域來看,STEM教育聚焦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這些理工科類學科領域,突出以問題為導向、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李璐說,近些年,中國持續加大STEM人才培養力度,越來越多高校開始重視圍繞STEM學科設置專業,招生規模明顯擴大,這些都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 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每年培養STEM專業畢業生超過500萬人,全球領先。2023年,理工農醫類在碩士研究生中的招生規模佔比為60%,在博士招生中的佔比超過80%。截至目前,全國已建設3批共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構建起校企協同培養的新型實體平臺。 中國推進STEM人才培養,在國際社會上得到越來越多認可。 在湖北,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的專業設置中電子信息類與智能製造類專業佔比超50%。前不久,賴比瑞亞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STEM教育及特殊全納教育助理部長小納撒尼爾·K·西斯科來到這裡參觀,看了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的雷射雕刻、工業機器人生產等應用場景後,西斯科表示:「感受到了人工智慧等前沿數位化技術如何更好應用於職業教育教學,期待中國能把相關的教學經驗和軟硬體設備以更多語種形式呈現,讓更多國家學習和引進。」 在上海,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的建設正加快推進,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設立的第10個一類中心,也是其在歐美之外首個全球性一類中心。「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是中國與教科文組織合作的重要成果,有利於中國提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質量。」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說,這也有利於中國與國際社會分享STEM教育理念與實踐,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讓「人才紅利」持續釋放 一顆獼猴桃,如何漲身價?在陝西省寶雞市眉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的到來幫助當地果園獼猴桃的售價從每斤3元漲到了4元以上。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我們這裡建了獼猴桃試驗站,科技團隊常年紮根在田間,指導我們改良獼猴桃種植技術。」眉縣果農李凱說,藉助品種優選、配方施肥等技術,果園的獼猴桃不僅提了品質、漲了身價,整體產量也提高了60%左右。 近年來,越來越多科研院所、高校專家人才走進農村,建立科技小院,助推農業生產提升科技「含金量」。 截至目前,全國157家培養單位已設立科技小院1800餘個,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研發推廣大量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在提升糧食產能、果蔬品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這5年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新意」。 創新驚喜不斷。2024年集成電路年產量比「十三五」末增長72.6%,增加約1900億塊,越來越多的產品裝上了「中國芯」;核電、高鐵、船舶與海洋工程等裝備取得新突破,人工智慧、量子科技、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創造了多個全球「首次」和「第一」。 主體爭相加力。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增加到3.6萬億元,其中企業研發投入佔比超過77%;深圳作為創新標杆城市,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6.46%。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佔比全球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6萬家。 產業添新增彩。2024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長42%,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73.8%,佔GDP比重達到10.4%,提高2.6個百分點;累計在研創新藥達到4000餘款,約佔全球30%。 「從自主研發的高性能作業系統,到賦能千行百業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再到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的工業機器人,5年來我們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些都離不開人才儲備的有力支撐。」李璐說,從「人力資源優勢」到「人才資源優勢」,中國在各方面的人才建設有了更堅實的基礎,科技創新迎來更多源頭活水。面向未來,中國還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的質量,湧現出越來越多拔尖創新人才,讓「人才紅利」持續釋放。 本報記者 邱海峰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8月12日 第 11 版)
電影《南京照相館》近日熱映, 銀幕光影和臺詞間, 南京人熟悉的街道、城門、湖泊, 串聯起劇情, 更烙印著80多年前的血淚與抗爭。 今天, 我們循著電影鏡頭, 重走抗戰路, 觸摸歷史,見證新生。 明城牆:彈痕猶在,山河已新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 電影《南京照相館》裡的童謠, 說的就是環繞南京的明城牆。 中華門附近被毀壞情景。圖源《拉貝日記》 挹江門、中山門、中華門—— 這些始建於明朝的巍峨城門, 1937年寒冬, 成了最慘烈的戰場。 1937年12月1日, 日軍下令進攻南京。 此後十多天裡, 保衛南京的中國守軍奮起抵禦, 熱血灑在紫金山、光華門、雨花臺…… 中華門(古今對比圖)。圖源南京市檔案館 硝煙散去, 650餘歲的明城牆靜立, 彈痕彈坑清晰可見。 城牆下, 車水馬龍,萬家燈火。 深埋的傷痛與今日的安寧, 在同一片土地上交織。 南京城牆內外景致。記者 泱波 攝 「城牆有喜」集體婚禮、 「公益城牆跑」活動、 與英國約克城牆舉辦「雙城」展覽、 徵集散落城磚用於維修及研究…… 歷經滄桑的古老明城牆, 早已融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 成為市民漫步、遊客打卡的風景線。 鼓樓醫院:戰火仁心,救死扶傷 「路燈熄滅了, 在夜幕中 , 可以看見傷員在街道上蹣跚 , 只有鼓樓醫院的幾個醫生還在堅持著。」 ——《拉貝日記》1937年12月9日晚 電影《南京照相館》中, 日軍闖入醫院掃射的暴行令人髮指。 影片中並未提到醫院的名字, 但在真實歷史中, 今天的南京鼓樓醫院作為原型, 是南京大屠殺期間, 南京城內唯一對平民開放的醫院, 也是安全區內唯一的醫療救助機構。 南京大屠殺前夕的南京鼓樓醫院。鼓樓醫院供圖 1937年,一批中外醫護人員, 基於人道主義, 對生命不拋棄、不放棄, 救治了難以計數的無辜難民。 當時的醫院裡, 以羅伯特·威爾遜(中文名:韋如柏) 為首的醫務人員救治傷兵, 在日軍槍口下艱難周旋, 進行醫療救助、衛生防疫等工作, 也目睹和記錄了日軍的種種暴行。 1938年夏,在約翰·馬吉(前排中)的組織下,鼓樓醫院留守醫護人員和收治難民合影。鼓樓醫院供圖 「先前來的一名(日軍)士兵耍弄著他那隻令人恐懼的手槍 , 我很感激他沒開火。」 ——《威爾遜日記》1937年12月18日 「在難民區裡日軍槍聲從早到晚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每次槍聲,都使大家閃過一陣戰慄,又有一位同胞飲彈身亡了,下一位又會輪到誰呢?」 ——軍醫周紀穆生前回憶 2012年12月15日,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前右)受邀來到南京,在鼓樓醫院院慶120周年暨新醫療大樓啟用之際,為該院首任院長馬林的雕像揭幕。記者 泱波 攝 救死扶傷的使命, 穿越戰火,從未中斷。 如今的鼓樓醫院, 已是一座大型綜合三甲醫院。 援外醫療隊不以山海為遠, 傳播仁心仁術。 近些年, 國際友人和中方醫護人員的後代, 共同延續和平交流, 傳遞歷史真相。 圖為梅根·布萊迪演唱歌曲《感同身受》。泱波 攝 2019年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 當晚舉行的「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上, 加拿大女孩梅根·布萊迪演唱《感同身受》, 感動眾人。 梅根·布萊迪的曾祖父, 正是當年鼓樓醫院醫生理察·布萊迪, 曾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救治難民。 紀念館:永矢弗諼,祈願和平 1983年秋季的江東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 圖片1983年12月13日,南京市舉辦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碑奠基碑」儀式。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記者 泱波 攝 1985年,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落成開放, 館址選擇在江東門—— 曾是日軍集體屠殺與死難者屍體集中掩埋的 一處主要地點。 在紀念館一面砂巖質地的弧形牆面上,排列著648位抗戰老兵的紅色手印,每個手印上記有姓名和編號。記者 泱波 攝 現如今, 紀念館設有「三個必勝」展廳, 從籤字桌椅的陳設, 到懸掛的旗幟, 都還原了, 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籤字儀式的場景。 在《南京照相館》中提到的紫金山上,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 肅立於北麓一片蒼翠的樹木中。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舉辦憑弔英烈儀式。記者 泱波 攝 這是國內首座國際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 館內英烈碑上, 鐫刻著抗日航空英烈的姓名。 每一個名字背後, 都是一曲氣貫長虹的抗日壯歌。 利濟巷:喧鬧街頭,無聲警示 電影《南京照相館》中的慰安所, 其原型正是科巷旁的利濟巷。 在遊客排長隊的網紅美食街路口, 那棟灰暗建築靜靜矗立。 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記者 泱波 攝 館內「14歲以下禁入」, 提示著這裡難以承受的黑暗過往。 它與幾步之遙的喧囂形成刺眼對比。 正是這種對比提醒我們: 今日的煙火人間, 曾是無數人遙不可及的夢想。 記住這份沉重, 是對逝者的尊重, 更是守護和平的基石。 雨花臺:歷史迴響,正義永存 電影《南京照相館》裡, 兩次出現「雨花臺」。 一次是郵差阿昌在呼喊: 「雨花臺、挹江門、中華門…… 我們中國人絕不允許你們欺負!」 另一次則是在結尾處, 戰犯跪地伏誅的場景。 南京市民在刑場四周觀看對谷壽夫行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 真實的歷史鏡頭裡, 1947年4月26日, 南京雨花臺刑場被市民包圍。 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面向中華門跪下, 槍響瞬間, 「歡呼聲震動山谷」。 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記者 泱波 攝 雨花臺位於南京城南中華門外, 如今這裡建有雨花臺烈士陵園。 從1926年至1949年, 在這漫長的、艱苦卓絕的革命奮鬥歷程中, 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英烈, 在雨花臺拋頭顱、灑熱血。 《南京照相館》中, 還有一個關鍵情節: 照相館洗出了大量記錄日軍暴行的照片, 日軍為阻止這些照片流傳, 在照片上加蓋了「不許可」的紅章。 新婚夫婦雨花臺獻花紀念革命烈士。記者 泱波 攝 其中一張在屏幕上一閃而過的照片, 與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近期徵集到的 一本珍貴圖冊中的影像高度吻合。 這本圖冊名為《日寇暴行實錄》, 原為雨花英烈陳子濤所珍藏。 為了徵集與陳子濤烈士相關的物品, 紀念館工作人員, 遠赴近2000公裡外的廣西玉林。 陳子濤的侄子陳江先生, 捐出了90多件烈士遺物。 其中,就包括這本1938年出版的 《日寇暴行實錄》。 電影原型:凡人微光,守護真相 電影《南京照相館》裡, 眾人冒死藏匿日軍暴行底片。 真實歷史中, 兩位愛國青年, 接力守護記錄日軍南京大屠殺罪行的相冊。 南京大屠殺相冊,現藏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 1938年, 15歲學徒羅瑾在華東照相館, 冒死加印日軍暴行照, 製成「恥」字相冊, 後在情急之下, 將其藏於現今南京毗盧寺的一處磚牆內。 吳旋發現後, 冒死守護相冊六年, 並在南京開始徵集日軍暴行證據後, 第一時間上交。 1947年2月6日至8日, 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 對谷壽夫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公審。 這本相冊作為「京字第一號」證據, 被當庭出示。 1994年,羅瑾(左)、吳旋(右)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出的日軍屠殺照片前合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 1994年, 羅瑾、吳旋兩位老人, 在分別半個世紀後重聚南京。 2015年, 該相冊與其它南京大屠殺檔案一起, 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雞鳴寺與莫愁湖:陰霾散去,詩意回歸 「雞鳴寺的雞不鳴,莫愁湖的愁更愁」, 電影臺詞道不盡戰時悲涼。 曾經的「南朝第一寺」雞鳴寺、 江南勝景莫愁湖, 在戰火中黯然失色。 市民在莫愁湖公園內遊玩。記者 泱波 攝 如今,雞鳴寺門前遊人如織; 莫愁湖碧波蕩漾, 是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愁緒散盡, 詩意重回人間。 貢院街:秦淮河畔,浴火重生 遭日軍破壞後的南京夫子廟。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 遭日軍焚燒破壞後的南京街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 電影中的「吉祥照相館」, 被設定在秦淮區貢院街。 導演申奧說,80多年前, 這條街幾乎囊括了南京人的一生。 戰火曾將這裡付之一炬。 經復建後, 貢院街、秦淮河煥然一新。 南京秦淮河夫子廟段風光。記者 泱波 攝 中國科舉博物館、大成殿、 「天下文樞」牌坊、烏衣巷…… 遊人如織,槳聲燈影再現。 影院燈光亮起, 很多觀眾還在沉默中, 久久沒有離場。 推開門,夫子廟夜市喧囂, 隔壁店鋪飄來《如願》的旋律—— 「而我將愛你所愛的人間,願你所願的笑顏」。 南京秦淮河畔槳聲燈影人氣旺。記者 泱波 攝 這繁華街市, 正是當年照相館裡, 老百姓夢寐以求的萬家燈火。 電影裡,老金拉下一張張幕牆, 北平故宮、天津勸業場、 杭州柳浪聞鶯、上海城隍廟、 武漢黃鶴樓、萬裡長城…… 大好河山,寸土不讓, 吾輩當自強—— 這,就是對歷史最響亮的回答。 作者:程勵 泱波 徐珊珊 來源:微信公眾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小蝌蚪app | 百丽直播 |
私密直播全婐app |
魅影视频 | 金莲直播 |
名模直播 |
雪梨直播 | 打开b站看直播 |
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 |
香蕉直播 | 心跳直播 |
香蕉直播 |
秀色直播app下载 | 富贵直播 |
水仙直播 |
绿茵直播 | 荔枝直播 |
柚子直播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橘子直播 |
花蝴蝶app直播 |
看少妇全黄a片直播 | 百丽直播 |
花椒直播 |
趣爱直播 | 伊人下载 |
蜜疯直播 |
花蝴蝶app直播 | 青柠直播 |
桃花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