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是《浪浪山小妖怪》上映的第12天,關於這部動畫電影的討論越來越多。有人注意到它持續走高的票房——截至當日19時,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浪浪山小妖怪》上映以來已斬獲票房7.06億,超過《大魚海棠》,登頂中國影史國產二維動畫電影票房冠軍。有人發現周邊衍生品正在熱銷——線上,上美影天貓期艦店多款毛絨玩具、掛件、抱枕、冰箱貼已顯示「缺貨」;線下,聯和院線旗下品牌體驗旗艦店內,《浪浪山小妖怪》 與高端布藝玩偶品牌「問童子」聯名的毛絨玩偶系列屢次售罄。「浪浪山小妖怪周邊火到缺貨」,還成了微博熱門話題。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王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單純靠票房收回成本的時代已經過去,有影響力的IP必然是一種產品化、資產化的系統能力體現。那麼,受歡迎的周邊,是怎樣煉成的?電影票房火爆與衍生品銷售熱潮,是否能畫上等號?熱門IP的聯名之路,又要如何走穩、走遠?記者與「浪浪山」IP開發設計製作方聊了聊。作為基石的設計圖庫「想過會火,沒想到會這麼火。」發現「浪浪山」周邊賣「爆」後,上海聚繪元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子發又驚又喜。紮根嘉定南翔的聚繪元,深耕潮流動漫領域,致力於將豐富的IP文化資源融入多個維度。根據「內容未上、衍生先行」的策略,企業與出品方上影集團深度合作,用半年時間進行「浪浪山」電影的IP開發設計製作,成功在電影正式上映前3個月完成了設計圖庫。於是,消費者看到了瑞幸、卡遊、晨光文具、全家等超30家知名企業獲得IP授權後,在汽車出行、餐飲茶飲、毛絨潮玩、卡牌文具等細分領域推出的豐富產品,「承包」各種生活休閒場景。設計圖庫為什麼重要?簡單來說,它是衍生品的基石。沒有圖庫提供權威參考、創意素材和規範依據,就很難開發出滿足粉絲期待、符合品牌標準、具有市場價值的實體或數字電影衍生品。所以,一些沒有拿到官方授權圖庫的「野路子」盜版商,做出來的只會是粗製濫造。而行業標杆迪士尼特別擅長用好設計圖庫,做IP授權衍生消費品生意——消費者如今能看到許多經典IP不斷在各消費品類的新品上呈現,就是因為迪士尼全球聯網的圖庫,持續為合作的授權商提供靈感和細節方面的提示。韓子發介紹,聚繪元與上影集團合作已有8年,隨著國內電影行業越來越注重「後半程發力」,企業一直在對圖庫進行完善。從《大鬧天宮》到《天書奇譚》,從《黑貓警長》到《葫蘆兄弟》,年輕的插畫師、設計師潛心研究經典動畫,精選代表性角色的形象、動作和出場場景,產出與不同產品適配的風格化視覺呈現。2023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和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上線,廣受好評,圍繞劇集中不同角色的圖庫設計由此展開。浪浪山的小妖怪們,正是從那時起,進入設計師的視線。開發產品不能「拍腦袋」眼下,「情緒消費」正成為電影市場的強勁引擎。《浪浪山小妖怪》中,小豬妖與蛤蟆精、黃鼠狼精、猩猩怪組成的「拼好團」,讓每個普通人都能找到一個平平無奇、「缺點」顯著的小妖「對號入座」,產生情感共鳴和連結。衍生品銷售的「戰場」,也由此開啟。記者瀏覽問童子天貓旗艦店發現,售價299元一個、不到30cm高的浪浪山小妖怪毛絨玩偶,近7天超8萬人逛過,已售8000+,現在想要只能買預售,10月10日前發貨。小紅書上,一位網友曬出大大小小共8個小妖怪角色毛絨玩偶,獲得600多個贊。評論區有人問「哪裡買」,得到的回答是線上線下4個售賣渠道。以上只是「浪浪山」周邊衍生品戰績的冰山一角。除了毛絨玩偶,樹脂玩偶盲盒、鑰匙扣與零錢包都成了爆款。隨著電影口碑持續走高,這樣的熱潮可能還會持續下去。問題是,能持續多久?除了現有的品類,還要賣什麼?對此,聚繪元早有準備。3年前,企業主動「跨前一步」,在圖庫設計的基礎上參與產品開發、生產。「有了電商平臺的運營數據,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消費者的人群畫像,洞悉消費者的喜好變化,掌握哪個品類正在熱銷,而不是靠『拍腦袋』來開發產品。」趴趴擺件就是在分析電商平臺數據後加碼的品類。許多年輕人會購買這種精緻小巧的擺件,放在電腦顯示器、汽車中控屏上進行裝飾。在「浪浪山」電影上映前,上美影天貓旗艦店就進行了小妖怪角色的趴趴擺件預售,效果比預想中還要好。至於當下熱銷的毛絨品類,韓子發更是給出判斷:毛絨是「常青藤」。當然,毛絨與毛絨之間是有區別的。在業內人士看來,賣得更貴的IP聯名毛絨玩偶並不是「智商稅」,背後是更複雜而嫻熟的工藝。比如同樣是做「浪浪山」的公雞畫師,精緻款要比普通款多一些經得起把玩與審視的刺繡。穩定輸出才能構成長線價值打有準備之仗,收效也很明顯。記者了解到,「浪浪山」電影上映以來,企業運營的天貓旗艦店流量達到了之前的10倍。從用戶構成來看,以前大多數是懷舊的老客戶,為情懷埋單,現在則迎來了大量新用戶「猛衝」。在各個品牌喜迎「潑天富貴」的同時,業內也有一些「冷思考」——當消費者「爆買」的勁頭過去,周邊衍生品要如何在IP聯名消費品大戰中突圍?這是「浪浪山」和其他IP,以及衍生品開發者、銷售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有一點是肯定的,IP的養成需要時間,穩定輸出才能構成長線價值。韓子發認為,現在網絡平臺上湧現出一批漫畫插畫作品,靠可愛的角色形象和擬人化表達圈粉不少,也和線下銷售渠道有所合作,但距離成為IP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IP的成立與發展離不開故事和文化的支撐。正因為有了《中國奇譚》和這部大電影的內容,『浪浪山』周邊才能順利開發並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示的6月全國重點網絡動畫片備案名單,64部作品通過審核,其中就有《中國奇譚2》。這無疑為「浪浪山」IP的內容供給注入了「靈魂」。另一方面,聚繪元也在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今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匯聚超過600家潮玩品牌、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尖峰潮流藝術收藏展(SAT潮流藝術展)將在廣州舉行,主辦方為上影元和聚繪元。展會的重頭戲,是從潮玩IP共創活動升級而來的「元·創未來潮流藝術家計劃」。有媒體報導稱,迪士尼的設計部門一直強調「共同創造」理念。除了自家設計團隊,他們還保持開放態度,隨時聆聽獨立設計師與消費者的心聲,擁抱各種奇思妙想。「元·創未來潮流藝術家計劃」也是如此。記者了解到,主辦方將通過該計劃鼓勵年輕藝術家重新演繹經典IP,並在展會現場集中展示優質作品,為藝術家和品牌提供交流平臺,聯合出品和創意合作推動IP煥新與創新。「浪浪山」的下一個爆品,或許就會在那裡誕生。
受訪者採取哪些方式守護長輩的「數字生活」: 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 69.74% 教授其如何核實信源或使用事實核查工具 49.43% 設置「親情守護」功能 30.90% 分享闢謠文章/視頻 44.36% 錄製操作教學視頻或製作指南 29.25% 推薦可靠平臺 35.89% 尚未干預 9.08% 其他 0.22% —————————— 刷短視頻看養生知識、和老姐妹分享廣場舞電子教程、在微信群裡搶紅包……南陽理工學院沈思陶的母親是一位70後,在網際網路上「衝浪」已成為她的日常。 吉林大學的於春的姥爺是一位年過八旬的銀髮網民。從只會使用瀏覽器查看新聞,到頻繁使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網絡平臺,「我的家人很快發現在這些平臺中檢索問題非常便捷,他們也喜歡在這些平臺上看些短劇調劑生活」。在於春看來,這些平臺聚合了大眾的生活經驗和豐富的文娛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長輩的生活「百寶箱」。 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大學生發起關於長輩數字生活的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786份。調查結果顯示,93.11%受訪大學生表示他們的父母或長輩願意學習使用與時俱進的網際網路產品。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政府高度重視老年群體惠享數字紅利,銀髮群體已深度共享數字發展成果。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60歲及以上銀髮網民規模達1.61億人,老年群體網際網路普及率達52.0%。 擁抱「網」事:社交、購物、短視頻構建長輩數字生活 剛上大學時,北師香港浸會大學的馬一凡可以感受到父母對於網絡的抗拒和排斥。每次父親給她生活費時,會特別叮囑:「你一定要把錢轉到銀行卡上,放在社交媒體的錢包裡不安全。」如今,已經攻讀碩士學位的她發現,父母使用網際網路產品的頻率越來越高,不僅會使用社交媒體、用上了地圖軟體,甚至還會自己剪輯視頻、在購物平臺上下單。 馬一凡清楚地記得,以前父母一直不會使用地圖軟體。轉變發生在她上大三那年,在身邊人的影響下,父母發現了地圖軟體的便捷,「甚至還換上了特別的語音播報包」。她的母親則喜歡上了社區團購小程序,「在上面買菜還挺方便的」。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在眾多數字平臺中,社交軟體、短視頻平臺以及購物App在長輩中的普及度較高,短視頻(72.43%)是長輩獲取網絡內容的最主要類型,新聞資訊(67.48%)、健康養生知識(60.01%)、購物(58.33%)也都是他們關注的類別。 南京醫科大學章萬鈺的父母平時愛刷短視頻,最關心的是健康話題和教育話題。「他們想了解我的生活狀態,但是經常不知道從何聊起,而短視頻平臺中校園生活相關的視頻讓他們覺得自己與我的距離更近了。」此外,自章萬鈺學習臨床醫學專業以來,長輩經常向他分享醫學相關的視頻,希望他能夠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他們解惑。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3.74%受訪大學生認為,對長輩而言,網際網路產品的操作簡易性至關重要;此外,風險防護力(67.59%)、內容可信度(64.90%)、功能實用性(53.95%)、情感聯結感(41.71%)也都是他們使用時關注的重點。 在運用短視頻平臺與長輩交流的過程中,章萬鈺逐漸意識到,這不僅提升了家人融入數字生活的程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他和家人之間的情感流動。「現在我的家人對於各大網際網路應用的特點都非常了解,比如他們知道,在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和知乎等軟體中,可以獲取較多知識科普型文章,他們在和我交流討論這些內容時也給了我很多啟發。」有時家人提出的問題也會觸及他較為陌生的知識領域,在求證學習的過程中,他與家人都頗有成就感。「在生活領域,長輩是我的引路人;而在專業層面,我更像是他們的引導者。」章萬鈺說。 讓馬一凡沒想到的是,她的父母如今也悄然跟上了「AI熱」。早在兩年前,當馬一凡正為本科畢業論文焦頭爛額時,爸爸就點撥過她:「這些複雜的資料和畢業要填的一大堆文件,現在都有AI工具能幫你處理了,可以試試看。」此後她發現,父母對這類工具的應用還挺熟練的——爸爸會用AI處理一些工作上的數據,媽媽則在撰寫一些工作材料時,習慣藉助AI來梳理思路。爸爸還跟她提過:「其實你的論文初稿,也可以用這些工具先理一理框架、順一順文筆。」 隱憂浮現:隱私洩露、偽科學、誘導消費成主要風險 沈思陶也察覺到,長輩在擁抱數字生活時難免「步履蹣跚」。「有一次我媽差點被一個偽裝成官方網站的釣魚網站騙了,就為了領一個所謂的免費禮品,輸入了個人隱私信息。幸好她上網遇到問題時習慣性地問我,才及時止損。」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隱私洩露(69.10%)、金融交易風險(63.32%)和誤導性醫療健康信息(61.06%),是受訪大學生擔心父母可能遭遇風險的場景。 「我希望長輩能夠充分擁抱數字生活,但又擔心嘈雜的網絡平臺會誤導他們。」由於看到許多軟體會自動跳轉購物頁面或軟體下載頁面,於春愈發產生了這樣的矛盾心態。 「他們並不了解這些廣告中的『隱藏套路』,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同意』了某些條款,直到開始被扣費才發覺問題。」此外,於春表示,長輩雖然能夠較快辨認出粗劣的騙局,但是聽到似乎天衣無縫的話術時,也會有所動搖。「通常來說他們來詢問我能否支付時,他們其實已經在考慮為眼前的產品買單了。」 章萬鈺也注意到,在各大短視頻平臺,質量良莠不齊的醫學科普視頻充斥其中。這些視頻中雖然不乏名副其實的從業者,但也有許多帳號運營者通過傳播焦慮來獲取流量。「有的博主振振有詞地表示,某些水果蔬菜不能吃,實際上只片面強調了這些食物的部分特性,而這樣存在爭議的內容反而能獲得很高的轉發量和討論度。」更令他擔憂的是,有些騙局打著「醫學專家」「醫學博士」的旗號誘導中老年群體,甚至從中漁利。章萬鈺身邊有不少長輩患有基礎病,被推送了所謂的「特效藥」視頻時,就會半信半疑地詢問他。「這些視頻用精心打造的話術和場景抓住了長輩的身心需求,醫學知識儲備不足的人非常容易陷入騙局。」 馬一凡的父母也曾讓她陷入擔心。大一時,父母給她發的一條連結把她嚇了一跳。那時候馬一凡超出了健康體重20斤,父母出於關心,為她尋找減肥產品。那條連結裡正是減肥藥品。馬一凡經過搜索發現,該減肥產品的成分主要是瀉藥,「但價格竟然是2萬元,我立即制止了他們下單。」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難以辨別信息真偽(46.66%)是受訪者的長輩在數字生活中遭遇的最普遍問題,輕信養生「偽科學」(42.71%)、購買直播間「三無產品」(37.11%)、過度刷短視頻影響作息(32.66%)、過度依賴平臺推薦(27.67%)等,也都是他們曾經遇到過的情況。 馬一凡認為,當身邊的長輩堅信算法推薦的保健品時,背後的心理是對於健康的焦慮。「現在的大數據也很可怕,分析出長輩的年齡後,就會推薦保健相關信息,甚至會讓老年人覺得這樣的推送就是他們可以抓住的『浮萍』。」她還發現,一些網際網路產品和信息提供的情緒價值,也讓長輩深陷其中。馬一凡以她的小姨舉例,「她聽到直播間的主播喊她『家人』,就會很開心。」 反哺進行時:年輕人助力提升長輩數字素養 為了儘可能減少誘導性信息對家人的幹擾,於春養成了定期檢查他們手機應用的習慣。她還為他們的手機應用開啟了青少年模式,以此過濾掉一部分有害信息;她還會用其社交帳號檢索不同話題,並給低質量話題點擊「不感興趣」,儘可能不讓長輩陷入「信息繭房」之中;她也會查看長輩的手機是否被安裝了垃圾軟體或來源不明的小程序。 「雖然我會向長輩解釋這些騙局的底層邏輯,但是很多時候,他們並不能全然理解。」於春察覺到,面對花樣繁多的垃圾信息,長輩們對於使用電子產品的信心在降低;而由於當前許多應用尚未建構起完備的適老化信息淨化機制,她常常在「孤軍奮戰」中感到些許無力。 在沈思陶看來,很多平臺的青少年模式相對成熟,但真正適合老年人操作習慣,能有效過濾虛假、誘導信息的長輩模式還遠遠不夠完善。他希望科技企業能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設計更直觀、更安全的界面,建立更有效的信息篩選和風險提示機制。「讓技術真正成為連接親情的溫暖橋梁,而不是一道冰冷的鴻溝,這需要我們年輕一代的努力,更需要整個社會的智慧與關懷。」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超九成受訪大學生曾指導過父母使用數字工具,在面對父母或長輩輕信存疑信息時,過半受訪大學生會選擇立即指出錯誤。為了保障長輩的數字安全,69.74%受訪大學生為其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49.43%教授其如何核實信源或使用事實核查工具,44.36%向其分享闢謠文章或視頻。此外,推薦可信平臺(35.89%)、設置「親情守護」功能(30.90%)、錄製操作教學視頻或製作指南(29.25%)也都是受訪大學生提升長輩數字素養的舉措。 馬一凡為父母下載了國家反詐中心App,並且經常將可靠的官方媒體發布的相關新聞轉發給父母。現在,她發現父母對她的信任度越來越高了。她希望學校可以開設一些跨代教育的課程,將代際的數字溝通與反哺納入相關課程,從而掌握和長輩溝通數字問題的意識和技能。 章萬鈺則在家庭中主動承擔起醫學知識傳播的責任。「我會教父母辨認醫學、保健類帳號的可信度,比如有職業認證的帳號內容往往較為可信。我還會推薦他們長期訂閱一些視頻質量較高的博主。」此外,他也會時不時向長輩轉發有益的醫學常識,特別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健康細節。「老一輩注重節儉,有一些生活習慣從健康角度來看並不可取,比如夏天不捨得用空調、剩菜反覆加熱和食用。很多醫學科普視頻中會引用鮮明的案例,原理演繹也很直觀,這類視頻的提醒效果往往比口頭提醒更好。」 「面對新事物,長輩可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焦慮、惶恐等情緒。如果我們只是以高姿態指責他們不辨真偽,不僅不利於他們融入數字生活,而且會加劇他們的孤獨與失落。」而今,有了章萬鈺的幫助,長輩們在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中得以更加從容。在章萬鈺看來,破除數字鴻溝之外,更加值得關注的,是長輩內心被尊重和被傾聽的持久需求。 江西師範大學的張子豐也有同樣的感觸。當媽媽對「磁療床墊」心動時,他會找出醫學論文證明其無效性,讓科學和數據成為拆穿謊言的「武器」。「要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克服他們使用數字工具的挫敗感。」張子豐深知,數字鴻溝背後往往隱藏著長輩對落伍的焦慮。為此,他每天都花10分鐘左右對父母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定期給父母的手機做「健康檢查」,還特意出一些「考題」,比如假裝找不到某個設置按鈕,請媽媽幫忙。「當她『教』我時,眼裡滿是自信的光芒。」 「教會父母獨立完成一次網購、成功預約一次醫院號源,就像建立了一座座小小的『數字裡程碑』,它們承載的溫暖不亞於兒時父母教我騎單車時,扶在車後座的手。」張子豐說。 (應受訪者要求,於春、張子豐為化名) 實習生 何燁 張子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俞希 卞心怡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凤凰网直播 | 蜜疯直播 |
月夜直播app夜月 |
蜜疯直播 | 魅影直播间 |
色花堂直播 |
黄播 | 山猫直播 |
柚子直播 |
妖姬直播 | 伊对免费下载 |
成人抖阴 |
百丽直播 | 红桃直播 |
抖音成人版 |
红杏直播 | 黑白直播 |
现场直播 |
鲨鱼直播 | 快猫 |
嗨球直播 |
魅影直播 | 伊对免费下载 |
夜魅直播 |
小妲己直播 | 妖姬直播 |
黄播 |
免费直播平台 | 嗨球直播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