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南花月無雙地 薊北繁華第一城 天津衛依河起、依河名、依河興 六百多年風雲際會、南來北往 滋養出天津 開放、包容、多元的獨特氣質 務實、樂天、進取的城市性格 亦孕育出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7月5日晚,「夜上津門·焰遇航母」大型沉浸式夏日音樂焰火秀在天津泰達航母主題公園上演。本次焰火秀以「煙花星球」為主題,吸引了許多市民和遊客沉浸式體驗視聽盛宴。(無人機照片)記者 佟鬱 攝 舊時頂尖技和藝 「非」入尋常百姓家 2025年8月7日至9日 「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採訪團成員 以一場採風活動為牽引 深入體悟天津魅力 沉浸式探尋天津非遺之美 楊柳青古鎮街景。劉越攝 來天津 怎能錯過楊柳青年畫 「南桃北柳」 它穩坐中國民間木版年畫頭把交椅 木版套印打底,工筆彩繪點睛 活靈活現、雅俗共賞 看那《蓮年有餘》的胖娃娃 童顏佛身、懷抱錦魚 將「連年有餘」的祈願 點染進千家萬戶的喜慶裡 圖為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最具代表性的年畫之一《蓮年有餘》。王在御攝 藏泥袖內默捏人像 清道光年間 張明山靠這一手絕技成名 百年傳承至第六代 代代相傳的寫實技藝 讓泥巴有了筋骨與靈魂 「笑要特別笑,怒要特別怒」 《蔣門神》的兇、《賣糖堆兒》的暖 皆形神兼具 指尖上不僅有手藝 更捏塑著津沽百態 氤氳著市井煙火 圖為「泥人張世家」第六代傳人張宇正在為泥塑繪色 一根竹骨、幾張宣紙 竟能折成可藏於袖中的風箏 100多年前 魏元泰創「風箏魏」 研製出200餘種可拆展的風箏 平拍、立體、串式樣樣精妙 骨架輕韌抗風,彩繪細膩鮮活 放飛時如彩蝶追雲,收起來便攜易存 小小「風箏魏」 讓精巧技藝直上雲霄 圖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天津風箏魏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魏國秋正在製作風箏 天津味道 繞不開「舌尖上的非遺」 狗不理包子色香味美 形似白菊的褶子裡藏著門道 三肥七瘦的講究 半發麵的柔韌 時令配料的嚴選 道盡了精益求精的真功夫 資料圖:狗不理包子。盧大中攝圖片來源:CTPphoto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酥脆香甜 則藏在二十多道傳統工藝裡 什錦餡酥條是靈魂 久放不綿是底氣 一根麻花擰出的 是「桂子飄香、發奮圖強、祥和如意」的生活期盼 11月18日,天津麻花文化節在天津意式風情街桂發祥十八街麻花體驗店舉行,消費者共同分享了一支重118斤的巨型麻花 吃飽喝足 拿起內畫「鼻煙壺」 以「益德成聞藥」提神 三百年古法炮製 茉莉花香裡藏著老藥工的匠心 「衛藥魁首」隆順榕 更是憑「猛、快、便、廉」 和嚴苛的炮製工藝 撐起了津門中醫藥的金字招牌 圖為天津內畫鼻煙壺代表性傳承人在展會現場製作內畫鼻煙壺。張道正攝 天津又名「哏兒都」 雅號源於骨子裡的幽默 更離不開曲藝沃土的滋養 相聲在這裡成熟、興盛 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等曲藝大師 在茶館裡淬鍊成金 天津觀眾最懂相聲的 「俗不傷雅,謔而不虐」 圖為遊客在天津名流茶館感受傳統相聲文化 這邊廂曲藝的餘韻未歇 那邊臺鏗鏘的鼓點已起 「坐敲」聽樂音婉轉 「站打」看舞姿豪邁 津門法鼓用鼓、鐃、鈸、鐺子、鐐鉻 奏出鏗鏘節奏 一亮相就是「慶昇平」的熱鬧景象 2024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上,觀眾參觀津門法鼓·楊家莊永音法鼓。記者 佟鬱 攝 要說熱熱鬧鬧 可離不開古典戲法 天津戲法不靠聲光電 全憑手上真功夫 和「口彩相連」的嘴上妙語 「捆綁藏掖撕攜摘解」 在四面圍觀下依舊不露破綻 方寸之間頻頻出彩 盡顯東方智慧的精妙 …… 圖為「五一」假期首日,民眾在天津古文化街宮前廣場觀看民俗花會表演。魏進 攝 這就是天津的非遺 它是手藝更是記憶 是技藝的精絕 亦是南北、雅俗、古今的和合共生 在年畫的色彩、泥塑的筋骨 麻花的酥香、相聲的包袱 戲法的玄妙、法鼓的鏗鏘裡 你能觸摸到這座城市的魂與脈 人這一輩子 總要來天津一趟 感受這份流淌在煙火人間 凝結於指尖心頭的「和合之美」 在非遺的活態傳承裡 遇見一個更生動、更地道的中國 作者:劉越
巍巍喜馬拉雅山脈,滔滔雅魯藏布江,在西藏,時間仿佛流淌出不同的韻律。這裡的生活很慢,雪山冰湖亙古寧靜,草甸牧場上牛羊悠閒、牧歌迴蕩,格桑花靜靜開放,酥油茶在銅壺裡咕嘟作響。這裡的發展很快,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復興號」動車組飛馳青藏高原,5G網絡通達所有鄉鎮,民眾看病就醫更加便捷,增收致富的步伐越走越快。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西藏人民正以獨特的節奏,跑出幸福生活的「加速度」。 駐足美景,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初入雪域高原,腳步似乎慢了下來。山脈倒映著雲朵的影子,拉薩河靜靜流淌,犛牛慵懶地咀嚼著鮮草……當地老鄉告訴記者,「在西藏,一切要慢一點,像犛牛一樣慢」。 慢一點,景致才好看。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水如鏡,水鳥翔集,藏語意為「天湖」。7月的納木錯邊,拉薩市當雄縣納木湖村村民斯加正牽著犛牛供遊客騎乘、拍照。26歲的斯加在家鄉放牧,旅遊業算是他的「兼職」。 「每年旅遊旺季,我們『牽牛拉馬』帶遊客在湖邊觀光,月收入能有9000元。」斯加說,沾了西藏旅遊蓬勃發展的光,他既能在家門口掙錢,又能為家鄉發展出力,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據統計,今年以來,納木錯景區已通過旅遊服務帶動當地群眾增收約2000萬元。「我們85%以上的員工都是本地群眾,從事景區講解、文創製作、生態護林等工作。」拉薩納木錯景區保護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龍泉向記者介紹,景區定期對員工開展專業培訓,持續優化遊客的旅遊體驗。 綠水青山,是納木錯文旅發展的最大本錢。「納木錯的生態系統相對脆弱,文旅開發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張龍泉介紹,納木錯景區近年設置生態監測站,實時監測湖水水質和周邊生態環境變化;嚴格劃分核心保護區和觀光區,控制觀光區遊客總量;新能源供氧觀光車、環保公廁等一批設備設施得到更新。 在昌都市邊壩縣邊壩鎮普玉一村,三色湖、祥格拉冰川、貢嘎藍冰洞等自然景觀,成為遊客熱門打卡點。「這裡有冰川、湖泊、宗堡,歡迎各地朋友來邊壩三色湖景區發發呆,享受一下慢生活。」邊壩縣文旅局黨組書記仁增旺秀說。 「三色湖」由黑湖、白湖、黃湖組成,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每年5月底至6月初,景區的高山杜鵑漸次開放,呈現粉紅、淺紫、雪白色花團的盛景,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賞玩。來自遼寧的自駕遊客李先生說:「三色湖很靜謐,能給人帶來心靈寧靜的力量。」 2024年初,普玉一村利用50輛越野摩託車搞起了「冰雪探秘+越野騎行」特色旅遊。「靠著這輛摩託車,年收入過萬了。」村民平措說。在一系列政策激勵下,邊壩縣去年全年接待遊客超30萬人次,帶動旅遊收入3454萬元,同比增長225.84%。 接診提速,患者就醫少跑腿 那曲市人民醫院,是全國海拔最高的三級甲等醫院。幾天前,19歲的患者索朗因突發胃出血緊急入院治療,還出現了嘔血症狀。內科醫生仁增曲卓嫻熟診斷、安排用藥,患者不久就有了明顯好轉。這離不開她的「師父」——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專家吳昊的指導。 作為遼寧省第10批、第11批援藏醫療專家,吳昊起初對那曲的印象是艱苦,「連樹都長不起來」。彼時,有些疑難病患者來那曲就診,卻因醫療設備缺乏、救治能力有限只能轉院拉薩,耽誤了病情,這讓他十分痛心。 「患者大老遠跑來看病不容易,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為了讓成熟的醫療技術在那曲落地生根,吳昊收了仁增曲卓等2位「小徒弟」,將自己的方法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她們。「現在我們每月完成的檢查已經從幾例增長到三四百例,兩位學員已經可以獨立完成腸鏡、胃鏡操作,其中一位學員不久前剛在自治區競賽中獲了獎。」談起徒弟們的進步,吳昊十分欣慰。 青藏高原地廣人稀,為了讓患者少跑腿,自2022年起,那曲市人民醫院引入遠程會診機制,通過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專家遠程會診,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更好的診治。 在病理(遠程)診斷中心,切片經掃描上傳後,一周內就會從遼寧大連傳回會診報告;在眼科遠程診斷中心,專家通過實時畫面遠程指導本院醫生檢查眼底;在心電遠程診斷中心,已有1469條患者的心電圖數據成功共享…… 如今,那曲市人民醫院醫療設施和治療水平有了極大改善,接診速度越來越快。 放眼整個西藏自治區,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已全面建立,基本醫療、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急救和巡迴診療體系不斷完善,自治區民眾正在從「病有可醫」邁向「病有良醫」。 安居樂業,致富路上越走越快 「藏東明珠」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一場大雨剛過,稍有涼意,藏式小樓內卻是暖意融融。在昌都市察雅縣吉塘鎮吉塘社區江嘎自然村,55歲的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西繞加措端起一杯酥油茶,對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當年只有糌粑吃,還吃不飽,鞋子也是修修補補,腳趾頭都露在外面。」西繞加措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裡還過著緊巴巴的窮日子。坐落在深山中的這個藏東鄉村,村民們主要種植青稞,做成糌粑,偶爾用多餘的糌粑找鄰鄉牧民換酥油和牛肉。 讓西繞加措頭疼的還是房子。彼時,他的小屋是座一層高的土坯房,設施簡陋,冬天漏風、夏天漏雨。一到冬天又潮又冷,寒氣逼人,人還得和牲畜擠在一起。 2005年,西藏農牧民安居工程讓西繞加措搬進了新家。二層藏式小樓整潔明亮、水電完備,人居和牲畜飼養分開。他的兩個子女畢業後,也在家鄉順利就業。「現在吃喝不愁,生活舒服,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他說。 江嘎村還有不少像西繞加措這樣的村民,在政府的幫扶下住進了新房。有新房住,還要有錢賺。西繞加措和同事們把目光投向了察雅縣特色產品——蘋果醋。 察雅縣被譽為藏東的「蘋果之鄉」,高原上產的蘋果形狀飽滿、汁水甘甜,引起蘋果醋飲料加工企業的興趣。「所有村民一起開了個會,決定入股蘋果醋加工廠,分紅由全體村民共享。」西繞加措說,蘋果醋加工廠的分紅每年都在增長。 土地流轉、招商引資、入股實業、建特色小鎮……近幾年,江嘎村變著法子拓寬致富道路,全村人均增收1100餘元。 吉塘鎮如今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吉塘鎮作為西藏自治區規劃的「特色小城鎮示範點」之一,成了214國道沿途旅客的打卡點和休息站。「吉塘特色小鎮」正規劃打造康巴特色生態小區,兼顧生態宜居與文旅發展。「現在和諧安定的生活,離不開黨和國家對西藏的關懷和支持。歡迎各地遊客來吉塘做客。」西繞加措說。 蹄疾步穩,「幸福」過上了好生活 在西藏,每一步都是向上攀登。無論步履快慢,走向的都是幸福生活。 那曲市色尼區羅崗村,一座融合高原特色與江南風格的現代化村落。這裡是18個自然村85戶人家的新家園,道路寬敞整潔,兩層小樓鱗次櫛比,既有江南風格的白牆青瓦,又綴有獨具西藏特色的紋飾。今年6月,牧民德吉央宗一家剛剛搬進這裡。如今這個村子有了一個新名字——「杭嘉新村」,由浙江杭州、嘉興援助建設。 「村裡的公路通了,出門接送小孩方便許多,房子裡的設施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談到新家的變化,德吉央宗笑得咧開了嘴,「現在我就希望村裡再建個學校,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學啦!」 德吉央宗和丈夫多瓊時常想起過去艱苦的生活:無論冬夏,都要去水井打水;冬天氣溫低,取暖只能靠爐子。搬進新家後,供電、供水、通信設施一應俱全,供暖設施今年冬天前也將建成。小樓門口還鋪設了太陽能電池板,每月可儲電約20度供村民免費使用。「現在的生活真是好。」德吉央宗說。 伴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出臺,西藏民眾不僅實現了「居者有其屋」,更向「居者有好屋」邁進。數據顯示,西藏和平解放之初,人均自有住房面積不足3平方米;截至2019年底,西藏農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積達到了41.5平方米。 為了增加村民收入,「我們鼓勵村民把犛牛、人力、草場入股到合作社,依託數位化『智慧牧業』平臺進行科學養殖和管理,年底就能享受到分紅。」杭嘉新村駐村工作隊副隊長扎西群培說。 德吉央宗告訴記者,她的名字「德吉」在藏語裡是幸福的意思。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幸福故事在這片聖潔的雪域高原上演。 本報記者 呂九海文/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8月07日 第 01 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花蝴蝶app直播 | 97播播 |
私密直播全婐app |
色花堂直播 | 荔枝直播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抖音成人版 | 嫦娥直播 |
凤蝶直播 |
香蕉直播 | 九球直播 |
月神直播 |
love直播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魅影视频 |
黄瓜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黑白直播 |
春雨直播安装包 | 金桔直播 |
春雨直播安装包 |
私密直播全婐app | 妲己直播 |
趣播 |
蜜桃视频 | 嗨球直播 |
打开b站看直播 |
绿茵直播 | 青草直播 |
飞速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