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8月8日電 (阿琳娜 胡浪任 欣悅)「謝謝每月給我寄來校報,使我了解母校的情況。看到母校興旺發達,心中很是高興。」96歲高齡的交大校友——電機系1952屆畢業生張洪森的來信,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母校的思念和對母校發展的祝福,還提到了辦好《西安交大報》的建議,流露出的真摯感情讓人心生感動。 張洪森1929年7月出生於上海,他自小便對電器電訊懷有濃厚興趣,懷著對交大電機系的景仰,他報考了交通大學並被錄取。 在交大電機系學習時,張洪森接受了系統且先進的專業知識教育,不少老師的創新性授課方式給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電機之父鍾兆琳教授的「啟發式」教學類似於如今的「翻轉課堂」,先預習後聽課以及用英文答辯的學習方式給彼時年輕的張洪森以莫大的眼界開闊;張煦院士當時教授長途通信課,他深入淺出地講授課程發展前沿的方式讓學生受益匪淺。除此之外,張洪森還對張鍾俊院士、趙富鑫教授、蔣大宗教授等師長念念不忘。他感慨道:「交大對我而言是立業之本,培養我獲得知識和本領,是親愛的母校,飲水思源,決不忘本。」 在信中,張洪森提及了很多自己的同班同學,表示很掛念同學們。由於在校時擔任副班長,畢業後又成為班級校友會負責人,他長期與同學們保持密切聯繫,始終關注大家的發展,並對老同學的成就如數家珍。不過提及自己,老先生謙虛地說:「他們(其他同學)貢獻比我大得多,我得向他們學習!」 2004年張洪森(前排左一)在西安交大參加108周年校慶。西安交通大學供圖 交大電機系的學習時光,不僅賦予了張洪森紮實的專業知識,也培養了他嚴謹認真、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張洪森自豪地說:「回憶這一生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與母校對我的培養是分不開的,通過學習打下了工作能力的基礎,能夠為祖國作貢獻、為母校增光添彩。」 在給校報編輯部的來信中,張洪森提到了馮若渠、錢慰宗等本班同學隨校西遷的動人故事。「他們服從組織需要的精神令我敬佩!」在張洪森的心中,西遷精神是可貴的,這種精神跨越時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交大人勇挑重擔、砥礪前行,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和西部建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我常常在校報中看到弘揚西遷精神的稿件,十分感動。」張洪森說。 張洪森曾在交大西遷後兩次到訪西安交大,一次是2004年參加學校108周年校慶活動,而另一次是在2013年與同屆校友一起向學校捐贈「礪志石」並參加落成儀式。他說:「學校發生了很大變化,規模擴大了,設施現代化了,學生學習、生活環境改善了,成果纍纍令人興奮,我打心底裡為母校感到自豪。」 「希望交大青年學子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做一個德才兼備為人民服務的人;保持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適應新時代新要求;養成艱苦奮鬥的優秀品質,在奮鬥中磨礪成果;堅持創新精神,滿足祖國和人民越來越高的要求;秉承團隊協作觀念,聚集力量為祖國作貢獻。」張洪森寄語交大學子。(完)
當海河晨霧散去,天津古文化街的青磚黛瓦間,「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此啟幕。 這場以天津為窗口、以青年為主角的文化盛宴,是一次地域特色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把解碼中華文明「和合」基因的鑰匙。 從津沽大地望向神州萬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城市的開放胸襟,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 河海交匯處,藏著中華文化的密碼 天津的獨特,在於它自身就是一部「和合」的教科書。 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南北文化交融的「活水碼頭」;近代開埠的歷史際遇,又讓它成為中西文明對話的「前沿客廳」。五大道的小洋樓與古文化街的牌坊相映成趣,相聲茶館的「包袱」與濱海新區的科創標語隔空呼應。 在這裡,吃煎餅果子配咖啡,聽相聲用VR眼鏡,這種「混搭」非但不顯突兀,反而生發出獨特的文化張力。 這種交融,也並非天津獨有。 從長安古道的胡漢交融,到泉州港的萬商雲集,中華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正因其始終以「和合」為底色。楊柳青年畫變身潮玩、大沽炮臺遺址旁崛起生態公園……最鮮活的市井煙火,詮釋的正是「和合共生」的普遍意義。 「文化轉譯」,讓傳統活在當下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活動的主角是青年。他們用短視頻拆解相聲的「捧逗哲學」,用AR技術復原漕運盛景,甚至將「泥人張」彩塑做成盲盒。 這些看似「腦洞大開」的嘗試,實則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深情告白」。青年們正在用他們的語言重構文化敘事:傳統不再是教科書裡的鉛字,而是可觸摸、可互動、可再創作的生活符號。 這種「青春派」傳承,是全國性的文化覺醒。無論是故宮文創的「出圈」,還是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的火爆,都證明,傳統文化從不缺「知音」,缺的是符合當代審美的表達方式。保護文化遺產,不能止於博物館的玻璃展櫃,而要讓它們走進街頭巷尾、屏幕內外,成為「日常的詩意」。 「和合共生」的中國答案:在開放中守住根脈 天津的故事,也是中國的縮影。從「一帶一路」的文明對話,到鄉村振興中的非遺活化;從《只此青綠》的舞動山水,到「數字敦煌」的永久保存……今日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覺,探尋傳統與現代的共生之道。天津的探索尤其珍貴:它既沒有因循守舊地將文化「標本化」,也未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我,而是以「河海交匯」的智慧,讓古老文脈在創新中延續。 站在古文化街的戲樓前,聽一段京韻大鼓與電子樂的跨界混搭,或許能讓我們更懂「何以中國」。答案不在故紙堆裡,而在每個普通人參與的文化實踐中;不在復刻過去的懷舊中,而在面向未來的創造裡。 既能守護千年的根與魂,又能擁抱世界的變與新。而這,正是「和合共生」最動人的答案。(文/陳一釗) 來源:閃電新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26843
96
2025-11-05 07:28
59148
97
2025-11-05 07:28
14927
97
2025-11-05 07:28
79863
65
2025-11-05 07:28
81743
31
2025-11-05 07:28
48293
56
2025-11-05 07:28
82491
48
2025-11-05 07:28
95812
38
2025-11-05 07:28
75812
98
2025-11-05 07:28
71395
72
2025-11-05 07:28
28145
48
2025-11-05 07:28
24168
25
2025-11-05 07:28
67584
15
2025-11-05 07:28
27654
57
2025-11-05 07:28
78413
71
2025-11-05 07:28
39584
46
2025-11-05 07:28
42793
41
2025-11-05 07:28
71529
91
2025-11-05 07:28
81763
48
2025-11-05 07:28
15324
82
2025-11-05 07:28
53298
26
2025-11-05 07:28
25189
64
2025-11-05 07:28
23718
81
2025-11-05 07:28
34856
39
2025-11-05 07:28
79325
93
2025-11-05 07:28
86297
96
2025-11-05 07:28
28597
94
2025-11-05 07:28
45863
83
2025-11-05 07:28
35492
87
2025-11-05 07:28
94768
25
2025-11-05 07:28
42379
12
2025-11-05 07:28
75321
13
2025-11-05 07:28
46129
79
2025-11-05 07:28
32894
74
2025-11-05 07:28
25168
43
2025-11-05 07:28
48619
38
2025-11-05 07:28
59287
28
2025-11-05 07:28
61327
29
2025-11-05 07:28
32948
17
2025-11-05 07:28
68194
96
2025-11-05 07:28
51824
57
2025-11-05 07:28
45278
19
2025-11-05 07:28
27561
42
2025-11-05 07:28
19236
73
2025-11-05 07:28
41385
31
2025-11-05 07:28
47521
63
2025-11-05 07:28
91854
85
2025-11-05 07:28
43792
97
2025-11-05 07:28
62519
29
2025-11-05 07:28
17938
49
2025-11-05 07:28
52769
31
2025-11-05 07:28
| b站刺激战场直播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 尖叫之夜免费直播 | |
| 西甲直播 | 黑白直播体育 |
| 趣播 | |
| 伊人直播网站 | 青稞直播 |
| 小猫直播 | |
| 黄播 | 春雨直播安装包 |
| 小白兔直播 | |
| 柠檬直播 | 尖叫之夜免费直播 |
| 香蕉直播 | |
| 柚子直播 | 凤蝶直播 |
| 红桃直播 | |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深夜大秀直播app |
| 山猫直播 | |
| 趣播 | 花儿直播 |
| 免费播放片色情a片 | |
| 金莲直播 | 小草莓直播 |
| 绿茵直播 | |
| 蜜桃视频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 橘子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