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離不開「兩山」統籌兼顧、協同共進,同樣離不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規律性認識。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裡要加一個『沙』字。」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代表團談及生態治理,專門把治沙問題納入其中。 一字之增,令人眼前一亮,給人深刻啟迪。 從發展脈絡看,從2013年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到2017年中央深改組會議將「草」納入其中,再到2021年全國兩會「加一個『沙』字」……其間,生態治理的系統觀念持續深化,生命共同體的深刻內涵不斷豐富,「算大帳、算長遠帳、算整體帳、算綜合帳」的工作思路愈加明晰。 這種眼光與思維,自習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時開始,一路淵源有自。 1997年4月,習近平同志來到福建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調研。眼前是清澈的金溪,對岸山上是大片原始林。見此情景,他語重心長:「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我們要把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統一抓好,要把水土保持擺上重要位置,否則將來就會滿目荒山、兩手空空。」他這樣叮囑當地幹部。 1999年11月,赴龍巖市長汀縣調研,在察看了當地為治理水土流失開墾的果園後,已是中午12點多,習近平同志卻馬上組織大家開會討論情況。他深刻指出,「要把農業綜合開發、山水田林路綜合開發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結合起來,變劣勢為優勢,推動長汀經濟的發展」。 從「做好山水田文章」到「山水田林路綜合開發」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思路一脈相承。 一方面,「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要實現兩個「上臺階」,就要從頂層設計開始,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另一方面,保護「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實現循環的自然鏈條」,也要追根溯源、系統治療,「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在《之江新語》一篇題為《生態省建設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的短文中,習近平同志對當時的「社會生態病」進行生動闡釋:既有環境汙染帶來的「外傷」,又有生態系統被破壞造成的「神經性症狀」,還有資源過度開發帶來的「體力透支」……「這種病一天兩天不能治癒,一副兩副藥也不能治癒,它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長期努力,精心調養。」 2023年6月,世界環境日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巴彥淖爾,用兩個半天時間,看齊了湖、田、林、沙、水。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塞外明珠」烏梁素海,藍天碧水,飛鳥翔集。 最初當地「就水治水」,遲遲不見效,遵循總書記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的理念,深刻認識到問題表現在湖裡、根子在岸上,多管齊下成效明顯。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樂的美好圖景徐徐鋪展。 這是系統觀念的生動體現,也是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科學實踐。 「堅持唯物辯證法,就要從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繫去把握事物,去認識問題、處理問題。」只有在思想上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在行動上真正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找準方向,創造條件,才能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策劃:張曉松 主編:朱基釵 主筆:胡夢雪 視覺:包昱涵、張樹志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柏林8月4日電 題:以史為鑑,中德如何共築和平未來? ——專訪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 記者 馬秀秀 近日,中國駐德國使館在柏林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研討會。專家學者圍繞「《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維護正確二戰史觀及戰後國際秩序」深入研討。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Helga Zepp-LaRouche)會後接受「東西問」專訪表示,當今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和平理念面臨挑戰,在此背景下,銘記歷史、以史為鑑顯得尤為重要。她呼籲中德加強文化對話,共同為世界和平貢獻智慧與力量。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您希望通過此次紀念活動向世界傳達怎樣的信息? 拉魯什:銘記歷史極其重要。如今在歐洲,尤其是在德國,可以觀察到一種普遍的歷史淡忘現象。也許年長者中還有人清楚記得那段往事,但在二戰後出生的幾代人中,對這段歷史的記憶似乎正在淡化。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趨勢。 許多專家——包括我自己——都認為,如今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甚至可能比古巴飛彈危機時還要接近。而德國也正在擴張軍備。在這樣的背景下,正值《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回顧歷史尤為重要。為了準備在活動上的發言,我又觀看了一些關於那段歷史的紀錄片。那些恐怖的事件、轟炸、驅逐和難民潮令人震撼。歷史真相不容忽視。如果人類不想再次重蹈覆轍,就必須銘記歷史。 當地時間2025年7月24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研討會在德國柏林舉行。研討會以「《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維護正確二戰史觀及戰後國際秩序」為題。 記者 馬秀秀 攝 記者:在德國及歐洲,二戰歷史是如何被教育與記憶的? 拉魯什:在德國,人們常稱讚這個國家已經認真反思了自身的戰爭罪行。然而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德國就歷史反思確實進行了大量工作,但其範圍逐漸變得狹隘,主要集中在與大屠殺相關的罪行上。相比之下,德國在戰爭中對蘇聯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和戰爭罪責卻被忽視甚至遺忘。據統計,約2700萬蘇聯公民在前線、德軍戰俘營中喪生。與之相對,「偉大衛國戰爭」在俄羅斯民族記憶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通過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這一事實在歐洲的歷史敘述中卻很少被提及。歐洲的歷史書寫往往以歐洲為中心,雖然名義上稱之為「世界大戰」,但在講述中卻常常忽略太平洋戰場。 記者:德國今年舉辦多種活動紀念二戰勝利,中國也將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您多年來致力於推動中歐之間的文明對話,您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和平理念上的共鳴與差異? 拉魯什:我必須遺憾地指出,當今歐洲對「和平」的理解不到位。今年3月,歐盟推出了一項名為「重新武裝歐洲」(ReArm Europe)的計劃,擬通過高達8000億歐元的融資來重整歐洲軍備。與此同時,德國也已取消「債務剎車」機制,為政府大規模加強防務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在我看來,這種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時任德意志帝國銀行行長亞爾馬·沙赫特在二戰前推行的「梅福券」(Mefo-Wechsel)政策——一種通過脫離實體經濟、與真實生產無關的貨幣創造手段,專門服務於軍事化。從實體經濟角度分析,這實則是在損毀真正的「實體資產」。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理念,認為如果沒有和平的環境,任何發展都無從談起。因為戰爭將摧毀一切。中國正在為維護全球和平作出實際努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踐行著一個核心理念:「和平的新名稱是發展」。唯有實現包容性發展,才能真正為和平奠定堅實的基礎。只要各方能從合作中受益、實現共贏,那麼即便存在矛盾,也總能找到更高層次的理性來化解衝突。 因此,我認為,當今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亟須重新學習,認知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締造和平」。 2025年7月8日,《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在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圖為小朋友參觀澳門鏡湖醫院救助難民微縮場景。 記者 張祥毅 攝 記者:德國戰後秉持對戰爭的深刻反思態度,中國倡導和平發展,您認為這兩種和平路徑對國際關係帶來哪些現實啟示? 拉魯什:當今國際政治中,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破壞。因此,我認為,僅憑局部性方案已難以有效解決各地區的衝突與危機——無論是中東問題、烏克蘭危機,還是太平洋地區的緊張局勢。正因如此,我長期以來一直提議建立一個新的國際安全與發展架構,這一架構應當考慮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利益,無一例外。 歷史上並非沒有類似經驗。例如,1648年籤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時交戰方終於認識到:如果戰爭繼續,將無人倖存來慶祝所謂的「勝利」。而在今天這個核武器時代,理解這一道理愈發顯得緊迫。 因此,構建一個全球性的安全與發展新架構應當儘快被提上國際議程。我希望聯合國大會能就此召開一場專題會議。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朝著這一方向所做的重要努力。 當地時間2023年4月19日,「全球發展倡議新進展 可持續發展議程新行動」主題展覽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取閱國合署發布的新報告——《國際發展合作的中國實踐》。 記者 廖攀 攝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德在和平建設方面加強合作的可能性? 拉魯什:我認為,這一問題必須上升到一個新層面來加以思考,將文化因素納入其中考量。早在17世紀,德國著名學者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就曾指出,歐洲和中國分別位於歐亞大陸的兩端,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兩大文明。他主張,雙方應攜手合作。 在我看來,如果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關注中國文化與德國文化中的優秀思想,或許能為當代世界的和平與合作提供新路徑。例如,孔子提出的關於整體和諧發展的思想與弗裡德裡希·席勒關於審美教育的觀點有相似之處。如果我們能在文化層面展開這種更深入的對話,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尊重也將隨之加深。 遺憾的是,如今很多德國人根本不了解中國。只有那些親自到中國旅行、經商、投資,或者與中國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如婚姻)的人,才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中國。這些人在回到德國後常常感嘆:「天啊,中國太棒了!這是一個美好的國家,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如此現代化,如此高效,在許多領域都如此先進。」這與那些從未踏足中國、卻僅憑媒體片面報導就對中國下判斷的人,形成了強烈反差。 因此,我認為,必須找到一種有效方式,讓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通過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對話,為和平建設與合作奠定基礎。(完) 受訪者簡介: 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受訪者供圖 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研究領域涵蓋德國古典人文主義思想以及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1971年,她成為最早前往中國採訪的歐洲記者之一,1984年創立了席勒研究所,致力於推動建立新的公正的世界經濟秩序,特別關注發展中國家發展,以及各文化經典傳統的復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25781
12
2025-11-12 06:16
35987
63
2025-11-12 06:16
87469
94
2025-11-12 06:16
73586
91
2025-11-12 06:16
23974
63
2025-11-12 06:16
24683
81
2025-11-12 06:16
37549
65
2025-11-12 06:16
48197
27
2025-11-12 06:16
98563
18
2025-11-12 06:16
78153
19
2025-11-12 06:16
81372
79
2025-11-12 06:16
79546
74
2025-11-12 06:16
92487
58
2025-11-12 06:16
78956
28
2025-11-12 06:16
81573
96
2025-11-12 06:16
59613
84
2025-11-12 06:16
31926
17
2025-11-12 06:16
82375
25
2025-11-12 06:16
42961
63
2025-11-12 06:16
59716
56
2025-11-12 06:16
78951
21
2025-11-12 06:16
17456
72
2025-11-12 06:16
53892
17
2025-11-12 06:16
24537
41
2025-11-12 06:16
15783
61
2025-11-12 06:16
56947
61
2025-11-12 06:16
24365
58
2025-11-12 06:16
98563
19
2025-11-12 06:16
45917
23
2025-11-12 06:16
75496
51
2025-11-12 06:16
52891
39
2025-11-12 06:16
45617
98
2025-11-12 06:16
17325
84
2025-11-12 06:16
36172
31
2025-11-12 06:16
71463
75
2025-11-12 06:16
68175
73
2025-11-12 06:16
13876
79
2025-11-12 06:16
91735
28
2025-11-12 06:16
95612
41
2025-11-12 06:16
19374
75
2025-11-12 06:16
69231
83
2025-11-12 06:16
24617
17
2025-11-12 06:16
61738
53
2025-11-12 06:16
18637
86
2025-11-12 06:16
58216
36
2025-11-12 06:16
21674
89
2025-11-12 06:16
27349
41
2025-11-12 06:16
97584
84
2025-11-12 06:16
23548
63
2025-11-12 06:16
12674
46
2025-11-12 06:16
52398
85
2025-11-12 06:16
| 趣播 | 魅影直播视频 |
| 红楼直播 | |
| 打开b站看直播 | 私密直播全婐app |
| 香蕉直播 | |
| 极速直播 | 抖音成人版 |
| 大鱼直播 | |
| 少妇免费直播 | 西瓜直播 |
| love直播 | |
| 仙凡直播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 就要直播 | |
| 成人性做爰直播 | 大鱼直播 |
| 花儿直播 | |
| 97播播 | 伊人直播网站 |
| 蜜疯直播 | |
| 桔子直播 | 夜月视频直播 |
| 绿茵直播 | |
| 香蕉app免费下载 | 蜘蛛直播 |
| 青柠直播 | |
| 仙凡直播 | 魅影9.1直播 |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