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金)首都金夏沙,這座擁有超千萬人口的中非大都市,長期被交通擁堵的「城市病」困擾。如今,一條串聯城鄉的環線公路正在改變這一切——作為中剛「一攬子」合作重點基建項目,金夏沙環線公路在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同時,如「毛細血管」般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輸送鮮活動力。 「金夏沙環線公路的誕生,源於政府對民生痛點的關注。」剛果(金)道路和排水管理局工程師米阿伊薩·埃馬紐埃爾接受採訪時表示,「如今的金夏沙市面臨著嚴重的交通擁堵,這個項目將緩解擁堵問題,為金夏沙市帶來更好的交通體驗。」 作為中剛「一攬子」合作框架下的重點基建項目,金夏沙環線公路全長約73公裡,分為西南環線與東南環線兩段推進,串聯起金夏沙市區與周邊姆富蒂、盧當德裡等多個村鎮。2024年6月22日,剛果(金)總統齊塞克迪登上裝載機,為項目正式奠基。項目啟動以來,負責施工的中方企業堅持「解民生之困、促區域聯動」,穩步推進項目建設。 項目總承包方中剛基礎設施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龐龍說,「交通擁堵給這座城市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此項目完成後,將通過構建完整環形交通骨架,達到平衡車流、疏通脈絡的目的。」 金夏沙環線公路項目K13-K19段瀝青鋪設正緊張進行。黝黑平整的瀝青路面向前延展,兩側是漸次鋪展的綠化帶,成為當地一道新風景。「從材料到工藝,我們始終以嚴苛標準把控每一個環節,在保障項目高效推進的同時,讓施工質量經得起檢驗。」承建企業中鐵八局金夏沙項目部負責人張劍波表示,為當地打造一條平整耐用、適配當地氣候特性、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高品質環線公路,是整個中方建設團隊的願望。 「以前這裡路不好,我上學總是髒兮兮的,因為泥巴會弄髒我的鞋子。但自從修了這條路,我上學的時間變短了,到學校時也能幹乾淨淨的。」當地一所學校的孩子說起新路帶來的變化,眼睛裡閃著光。該校校長表示:「目前,學校只有七間教室。學校有300名小學生和250名中學生,教室一直不夠用。中鐵八局在環線公路項目建設的同時,也在助力學校校舍建設。這將極大提升學校的教學環境,老師和學生們都覺得這是一件幸福的事!」 「路所至,發展即來。」這是前任剛果(金)國務部長兼基礎設施和公共工程部部長亞歷克西斯·吉薩羅·穆文伊最常說的話。他表示,剛中在基建領域的多項合作有利於加強剛果(金)公路互聯互通,為剛果(金)人民創造機遇。 夕陽西下,金夏沙環線公路在暮色中舒展延伸,車燈與沿線村鎮的燈火交相輝映。這條由中剛兩國建設者共同修築的道路,正以堅實的路基承載起發展的希望,不斷續寫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故事。
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 人才儲備,三個之最和一個500萬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稟賦正發生變化:如今,中國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為全球最高;每年培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專業畢業生超過500萬人。這三個全球之最和一個500萬意味著什麼?過去5年中國的人才儲備有哪些新變化? 人才創新活力加速迸發 「您的『金點子』,我們收到了。」8月5日,山東省濟南市向廣大人才朋友發出了一封主題信。 今年4月,濟南市委人才辦開設人才政策「金點子」徵集專欄,面向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人才徵集意見建議,推動提升全市人才工作質效。這封信正是要把近4個月徵集活動的進展情況與廣大人才朋友分享:對具備實施條件的建議,已迅速協調相關單位,制定具體優化方案,明確落實措施和時限,並及時予以反饋。 濟南市委人才辦常務副主任王玉躍說:「我們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生態,今年修訂出臺濟南人才政策『雙30條』(2025版),從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系列政策舉措支撐下,2024年濟南新增青年人才超過15萬人,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87.5萬人。」 聚焦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十四五」時期各地紛紛加大培養和吸引力度。 全區人才資源總量超200萬,佔全市比重約1/4——7月17日,北京市海澱區對外公布人才「成績單」。 「近年來,我們聚焦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推動海澱成為全球人才的嚮往之地、發展之地。」海澱區委組織部部長肖丹介紹,全區從業人員中人才佔比88.5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7個百分點,是全國智力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海澱的GDP中,人才的貢獻率達65.2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7個百分點。 各地人才規模持續擴大,是中國人才創新活力加速迸發的一個縮影—— 看人才資源總量,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技能勞動者總量超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萬人。 看科技人力資源,這5年,越來越多科技人才投入到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活動中,科技人力資源超過1.1億人,全國科技人力的儲備水平和供給能力明顯提升。 看研發人員總量,當前,中國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研發人員總量超700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 「過去5年,中國持續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諸多積極成效。」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社會治理室主任、研究員李璐分析,在創新驅動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全國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基於此,中國在教育上加大相關領域招生培養力度,在高等教育階段加強前沿學科和基礎學科相結合的專業設置,推動高等教育的規模和質量均實現明顯提升。圍繞技能人才培養,中國持續推進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路徑越來越清晰。同時,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越來越受重視,面向基礎教育加強創新能力培養,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不斷完善。 STEM專業畢業生規模全球領先 人才儲備,STEM教育被認為是重要一環,近年來不斷取得新突破。 在江蘇省江陰市,江南大學江陰霞客灣校區眼下正為「迎新」作準備,還有半個月左右這裡即將迎來該校區的第二批新生。去年9月,霞客灣校區作為江南大學新校區正式啟用,集成電路、智能製造、數字科技與創意設計、纖維工程與裝備技術4個新學院入駐。 「我一直挺喜歡研究各類機器人,去年考入江南大學,智能製造工程專業成了我的首選。」在江南大學江陰霞客灣校區就讀的小宋說,希望通過學習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參與機器人製作、比賽等實踐,為未來進入工作崗位做好準備。 江南大學校長陳衛表示,江南大學積極進行專業結構調整,搭建產教研合作育人平臺,培養更多和地方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且急需的人才。霞客灣校區4個新學院的專業方向與江陰市產業高度契合,將為推動校地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合作空間。 「從學科領域來看,STEM教育聚焦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這些理工科類學科領域,突出以問題為導向、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李璐說,近些年,中國持續加大STEM人才培養力度,越來越多高校開始重視圍繞STEM學科設置專業,招生規模明顯擴大,這些都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 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每年培養STEM專業畢業生超過500萬人,全球領先。2023年,理工農醫類在碩士研究生中的招生規模佔比為60%,在博士招生中的佔比超過80%。截至目前,全國已建設3批共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構建起校企協同培養的新型實體平臺。 中國推進STEM人才培養,在國際社會上得到越來越多認可。 在湖北,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的專業設置中電子信息類與智能製造類專業佔比超50%。前不久,賴比瑞亞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STEM教育及特殊全納教育助理部長小納撒尼爾·K·西斯科來到這裡參觀,看了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的雷射雕刻、工業機器人生產等應用場景後,西斯科表示:「感受到了人工智慧等前沿數位化技術如何更好應用於職業教育教學,期待中國能把相關的教學經驗和軟硬體設備以更多語種形式呈現,讓更多國家學習和引進。」 在上海,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的建設正加快推進,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設立的第10個一類中心,也是其在歐美之外首個全球性一類中心。「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是中國與教科文組織合作的重要成果,有利於中國提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質量。」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說,這也有利於中國與國際社會分享STEM教育理念與實踐,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讓「人才紅利」持續釋放 一顆獼猴桃,如何漲身價?在陝西省寶雞市眉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的到來幫助當地果園獼猴桃的售價從每斤3元漲到了4元以上。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我們這裡建了獼猴桃試驗站,科技團隊常年紮根在田間,指導我們改良獼猴桃種植技術。」眉縣果農李凱說,藉助品種優選、配方施肥等技術,果園的獼猴桃不僅提了品質、漲了身價,整體產量也提高了60%左右。 近年來,越來越多科研院所、高校專家人才走進農村,建立科技小院,助推農業生產提升科技「含金量」。 截至目前,全國157家培養單位已設立科技小院1800餘個,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研發推廣大量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在提升糧食產能、果蔬品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這5年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新意」。 創新驚喜不斷。2024年集成電路年產量比「十三五」末增長72.6%,增加約1900億塊,越來越多的產品裝上了「中國芯」;核電、高鐵、船舶與海洋工程等裝備取得新突破,人工智慧、量子科技、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創造了多個全球「首次」和「第一」。 主體爭相加力。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增加到3.6萬億元,其中企業研發投入佔比超過77%;深圳作為創新標杆城市,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6.46%。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佔比全球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6萬家。 產業添新增彩。2024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長42%,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73.8%,佔GDP比重達到10.4%,提高2.6個百分點;累計在研創新藥達到4000餘款,約佔全球30%。 「從自主研發的高性能作業系統,到賦能千行百業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再到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的工業機器人,5年來我們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些都離不開人才儲備的有力支撐。」李璐說,從「人力資源優勢」到「人才資源優勢」,中國在各方面的人才建設有了更堅實的基礎,科技創新迎來更多源頭活水。面向未來,中國還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的質量,湧現出越來越多拔尖創新人才,讓「人才紅利」持續釋放。 本報記者 邱海峰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8月12日 第 11 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76845
56
2025-11-04 05:57
61943
75
2025-11-04 05:57
63749
14
2025-11-04 05:57
97548
18
2025-11-04 05:57
84162
81
2025-11-04 05:57
36819
86
2025-11-04 05:57
63258
32
2025-11-04 05:57
42716
74
2025-11-04 05:57
64829
73
2025-11-04 05:57
48293
72
2025-11-04 05:57
67938
82
2025-11-04 05:57
96812
75
2025-11-04 05:57
63125
21
2025-11-04 05:57
12485
94
2025-11-04 05:57
69754
94
2025-11-04 05:57
42379
78
2025-11-04 05:57
45632
41
2025-11-04 05:57
76384
78
2025-11-04 05:57
64372
37
2025-11-04 05:57
14587
92
2025-11-04 05:57
46953
63
2025-11-04 05:57
12935
92
2025-11-04 05:57
73241
65
2025-11-04 05:57
74856
49
2025-11-04 05:57
45329
73
2025-11-04 05:57
42693
61
2025-11-04 05:57
79258
98
2025-11-04 05:57
15627
75
2025-11-04 05:57
68245
37
2025-11-04 05:57
82671
75
2025-11-04 05:57
26814
21
2025-11-04 05:57
56437
68
2025-11-04 05:57
37986
35
2025-11-04 05:57
58314
63
2025-11-04 05:57
91364
28
2025-11-04 05:57
13875
74
2025-11-04 05:57
14369
69
2025-11-04 05:57
16394
61
2025-11-04 05:57
42961
14
2025-11-04 05:57
61385
19
2025-11-04 05:57
37146
23
2025-11-04 05:57
27189
98
2025-11-04 05:57
12397
59
2025-11-04 05:57
78956
13
2025-11-04 05:57
54173
57
2025-11-04 05:57
63548
93
2025-11-04 05:57
49163
84
2025-11-04 05:57
14976
28
2025-11-04 05:57
53982
25
2025-11-04 05:57
63971
92
2025-11-04 05:57
12435
38
2025-11-04 05:57
36451
59
2025-11-04 05:57
62817
26
2025-11-04 05:57
| 秀色直播app下载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 月夜直播 | |
| 现场直播 | 零点直播 |
| 打开b站看直播 | |
| 秀色直播app下载安装app | 密桃直播 |
| 抖音成人版 | |
| 魅影直播间 | 色花堂直播 |
| 魅影直播游客免登录 | |
| 柠檬直播 | love直播 |
| 桔子直播 | |
| 青柠直播 | 红杏直播 |
| 魅影直播视频 | |
| 雪梨直播 | 桃花app |
| 夜月视频直播 | |
| 妖姬直播 | 奇秀直播 |
| 阴桃直播 | |
| 魅影app免费下载安装 | 樱花直播nba |
| 杏仁直播 | |
| 黄瓜直播 | 榴莲视频 |
| 贵妃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