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上午,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5樓MDT(多學科聯合診療)診室內,孫阿姨與3名醫生相對而坐,圍繞她的心血管、內分泌、呼吸系統等多處問題,「圓桌會議」就此開始。 這是八院日前推出的多病聯合管理門診,門診的火爆遠超院方預期,「目前號源已預約至9月底,患者以老年群體為主。」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副院長朱捷說。 預約爆滿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老年患者就醫的需求與困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中老年人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其中43%的老年人面臨多病共存的問題,80歲及以上老年患者同時患有兩種及以上慢性病、老年症候群、老年問題者佔總人數的87.2%。而簡化老年患者就醫流程,滿足其多病共治需求,滬上醫院正在探索。 對於八院的這次「嘗鮮」,有患者直言,「以前看病像趕場,現在醫生圍著我討論,方便多了!」但也有人疑惑,「這和全科有什麼差別?」多病聯合管理門診究竟能提供怎樣的服務?與傳統MDT、全科門診又有何不同?帶著諸多疑問,記者昨天走進八院一探究竟。 響應患者呼聲,鏈入多科資源 孫阿姨有備而來。診療桌上,她將過往報告一字攤開——瑞金醫院的血糖檢測報告、仁濟醫院的免疫組化報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心臟檢查報告、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B超報告…… 「年紀上去了,『零件』不行了。」年過七旬的孫阿姨自嘲是醫院常客,看著報告單上高高低低的指標,她的心情常常如同過山車。聽聞八院開出多病聯合管理門診,她決定來試試。 診室裡,不同於平日裡醫生的主動問診,心內科、呼吸內科、內分泌科等三名醫生共同聆聽孫阿姨的疾病症狀與困擾,從一堆既往病歷與檢查報告中抽絲剝繭,梳理關鍵脈絡。「平時會心悸嗎?」「運動時會不會喘不上氣?」「日常飲食情況如何?」醫生們仔細問診,逐一給出解決方案。 其中最困擾孫阿姨的莫過於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升高,這是診斷心肌損傷的關鍵指標,而她的指標較正常值翻了個倍。排查一輪,心內科醫生敏銳地發現,引起孫阿姨指標升高的並非心臟問題,而是用藥問題。很快,雙方達成一致,調整用藥,待兩周後再來複診。 作為區域性醫療中心,八院所在的徐匯區老齡化程度高。醫院前期調研顯示,老年人慢性疾病多,看病往往要掛好幾個科室,在不同樓層間奔波,候診等待時間也由此拉長。 「患者以症狀看病,醫院以系統分科,兩者之間往往存在信息差。」朱捷告訴記者,以簡單的頭暈為例,可能涉及神經內科、五官科、血液科等多個科室,究竟該掛什麼科室,很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找不到頭緒,「患者對推出多病聯合管理門診的呼聲很高。」 經前期籌備,醫院匯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心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代謝科、腫瘤科、消化內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八個科室高年資醫師,通過多學科協作模式,讓醫生圍著患者轉。 就醫也講「高定」?根據患者需求自由組合科室 事實上,這種打破單科主導,多學科聯合診療的模式由來已久,但以往更多醫院將資源用於疑難雜症,且以專病為導向進行固定的多科合作。 多病聯合管理門診則聚焦患者個體。「我們根據患者的需求和症狀進行科室組合,堪稱『高定』版就醫服務。」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門診辦公室副主任王田龍介紹,掛號前患者需提前預約,預約中心工作人員根據患者病史、病症、需求等判斷需要哪些科室醫生一起出診。 72歲的張老伯是首批受益者之一,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腦梗等疾病。根據其訴求,工作人員為其配備了內分泌科、心內科、神經內科等三科醫生出診的「高定」慢病MDT,解決其血糖血壓波動大、頭暈胸悶症狀反覆出現等問題。 但是,「高定」版的門診也牽引出另一個問題,不同患者就診時需要參與的科室不同,參與的醫生數量不同,該如何收費?王田龍解釋,目前採取的是普通門診收費,按照18元一個門診號來計算,如果同時預約了3名醫生,一次看病門診掛號費是54元,「這與患者單次分別掛3個科室的號是一樣的收費標準」。 這種方式於患者而言,並非增加就醫成本;於醫生而言,也可有效計算工作量。王田龍補充道,門診運行以來,受到諸多好評的還有檢查流程的再造。「如果專家團隊當場評估患者需要CT、心電圖等檢查,由門診協調優先安排。」 「看著眼前坐了一排專科醫生就安心」 患者的另一個關注點在於,目前在全市範圍內,不少醫院已開設全科門診,加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均可提供基礎性、連續性的健康管理。那麼,多病聯合管理門診與現有的全科門診有何區別? 在王田龍看來,關鍵在於「專科深度」與「協作效率」。患者在就醫傾向上,尤其是面對多種複雜疾病時,更期待由多名專科醫生共同會診,以獲得更精準、專業的診療服務,「有患者跟我們說,看到眼前坐了一排專科醫生就覺得很安心」。 後續,八院計劃根據運行情況與患者反饋,將逐步增加開診頻次並拓展覆蓋病種範圍,院方計劃將中醫科、營養科、藥劑科等納入。「對於老年患者而言,避免藥源性疾病同樣重要。」朱捷告訴記者,不同科室開具的不同藥物,是否存在用藥衝突,用藥劑量又該如何把握,這些都需要重視,雖然醫院已推出用藥諮詢門診,但老年患者由於觀念的原因鮮少踏足,未來這些都可以得到解決。 「為了確保就診效率,我們建議患者就診前能提前準備好病曆本、既往檢查報告、化驗單以及詳細的用藥清單,方便專家團隊快速、全面評估。」王田龍特地提醒道。(本報記者 李晨琰)
核心閱讀 近日,農業農村部會同水利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4年)》顯示,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態勢總體向好,完整性指數持續提升。要繼續加強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加大拯救行動措施力度。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4年)》顯示,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態勢總體向好,2024年,長江幹流單位資源量為2.3千克,比2023年上升9.5%;物種多樣性水平穩步回升,2021年至2024年,長江流域累計監測到土著魚類344種,種類數比禁漁前(2017年至2020年)增加36種;棲息生境總體穩定,2024年,長江幹支流水質評價總體為優,Ⅰ—Ⅲ類水質斷面佔98.6%,比2023年上升0.1個百分點。針對長江禁漁後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恢復成效,有關專家進行了解讀。 長江部分重點保護物種數量上升,赤水河水生生物保護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重點保護物種方面,長江江豚分布範圍呈現進一步擴散趨勢,斑塊分布狀況趨於緩解,部分重點保護物種數量上升,新監測到長鰭吻鮈、紅唇薄鰍等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近30年來首次監測到胭脂魚自然繁殖。經濟魚類方面,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在長江中遊監利斷面卵苗資源量是禁漁前2020年的6.2倍。此外,首次在宜昌和監利江段發現一定規模的䲘產卵場、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監測到鰻鱺。 赤水河是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點區域,對於構建長江上遊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義。 2017年開始實施全面禁漁以來,赤水河不同江段水生生物多樣性持續穩步提升,整體資源量明顯增加,2021年至2024年累計監測到土著魚類117種。珍稀特有魚類物種數和資源量維持在較高水平,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連續3年穩定在「良」等級。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指導貴州、四川、雲南建立土著魚類良種繁育場,突破裂腹魚、斑鱯、鱸鯉、雲南光唇魚等土著魚類人工繁育技術。「十四五」期間,赤水河流域三省共放流珍稀土著魚類663萬尾,有效補充土著魚類野外種群資源。在赤水河幹流開展長江鱘自然繁殖試驗,通過局部水域生境改造,成功監測到人工放流長江鱘產卵行為並孵化出苗。 同時,赤水河流域實施幹支流連通修復工程。截至2024年12月底,赤水河流域基本恢復了銅車河、白沙河、古藺河和大同河等一級支流自然連通,中華倒刺䰾、白甲魚等珍稀魚類重新進入支流攝食繁殖,不同區域的魚類物種數量和資源量均明顯增加。 長江天然水域的魚類資源和多樣性仍在緩慢恢復階段 有媒體報導,長江部分水域出現魚類大量聚集,顯得「魚多了」。經過觀察研究,魚類大量聚集僅是局部水域的特定現象,不能代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已經恢復。 出現魚類大量聚集現象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在閘壩、河灣、河口等水域,一些魚類因洄遊、索餌、繁殖、水文條件吸引等習性驅動,在特定時間會出現應激性聚集;二是在少數封閉型湖泊水庫,前期增殖放流或上遊來水導致養殖「逃逸」的四大家魚存活率上升,數量增加,個體規格增大;三是長期投餵引發「馴化效應」,在無捕撈威脅環境下,人們長期在局部水域投餵形成穩定食物源,野生魚對人類活動警惕性降低,長期駐留岸邊覓食導致魚類大量聚集。 目前,長江天然水域的魚類資源和多樣性仍在緩慢恢復階段。中華鱘、長江鱘等珍稀瀕危旗艦物種保護恢復速度緩慢,還有相當一部分土著魚保護的關鍵技術尚未突破。儘管禁漁以來新增監測到36種土著魚類,但是歷史上曾經分布的443種魚類中,還有99種沒有被監測到。 從生物機理看,水域捕撈壓力消除後,一些生命周期短、繁殖快的低營養級魚類資源首先較快恢復、個體規格增大,通過食物鏈為較高營養級魚類、鳥類提供食物,此後,不同營養級魚類種群和群落結構通過自我調節不斷優化,最終達到生物多樣性水平更高、群落結構更穩定的新平衡狀態。 青海湖的禁漁實踐也充分證明,魚類資源恢復是個長期的過程。青海湖自2001年開始全面禁漁至今已24年,但是魚類資源恢復還是比較緩慢,僅達到歷史上的1/3,目前仍需全面禁漁。 加強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需優化升級珍稀物種拯救行動計劃 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是長江的旗艦性物種,也是反映長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重要指示物種。 農業農村部持續落實拯救行動計劃,取得一定成效。今年已放流97萬尾中華鱘,根據監測結果推算,其中361尾超聲波標誌的個體已有超過60%到達長江口,在上海、浙江、江蘇等省市多處海域監測到中華鱘分布,野外資源補充成效顯著。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呈現出持續穩定的態勢。在長江幹流和赤水河幹流實施長江鱘天然水域產卵場改造與自然繁殖試驗,成功監測到繁殖,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邁出關鍵一步。 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恢復緩慢,物種生存危機遠未解除。中華鱘已連續8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2024年到達葛洲壩下的成魚數量僅為10尾;野外監測到的長江鱘均為人工放流個體,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為加強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需優化升級珍稀物種拯救行動計劃,加大拯救行動措施力度。例如,持續擴大中華鱘人工保種和增殖放流規模,開展中華鱘「江—海—江」仿生活史接力保種;組織相關省份及時排查清理水下殘存網片、魚線、錨鉤等潛在威脅物;深入推進長江鱘產卵場修復和自然繁殖試驗,推進恢復種群自我維持能力等。 《 人民日報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86735
38
2025-11-02 20:57
65982
42
2025-11-02 20:57
81367
85
2025-11-02 20:57
51428
56
2025-11-02 20:57
42513
79
2025-11-02 20:57
59872
81
2025-11-02 20:57
85239
89
2025-11-02 20:57
36749
78
2025-11-02 20:57
28593
65
2025-11-02 20:57
59867
97
2025-11-02 20:57
81679
39
2025-11-02 20:57
87519
79
2025-11-02 20:57
45172
94
2025-11-02 20:57
87691
89
2025-11-02 20:57
17935
36
2025-11-02 20:57
83749
38
2025-11-02 20:57
76943
64
2025-11-02 20:57
72549
95
2025-11-02 20:57
27618
45
2025-11-02 20:57
27164
91
2025-11-02 20:57
86917
32
2025-11-02 20:57
12357
68
2025-11-02 20:57
64251
69
2025-11-02 20:57
26941
82
2025-11-02 20:57
25938
32
2025-11-02 20:57
67512
72
2025-11-02 20:57
58149
43
2025-11-02 20:57
14326
28
2025-11-02 20:57
24198
53
2025-11-02 20:57
27493
58
2025-11-02 20:57
61854
19
2025-11-02 20:57
24751
61
2025-11-02 20:57
35927
83
2025-11-02 20:57
72543
46
2025-11-02 20:57
56289
62
2025-11-02 20:57
97251
57
2025-11-02 20:57
93625
48
2025-11-02 20:57
62489
82
2025-11-02 20:57
67238
87
2025-11-02 20:57
25169
62
2025-11-02 20:57
32458
71
2025-11-02 20:57
25479
38
2025-11-02 20:57
15239
75
2025-11-02 20:57
42395
32
2025-11-02 20:57
61325
57
2025-11-02 20:57
86975
13
2025-11-02 20:57
76158
21
2025-11-02 20:57
72358
64
2025-11-02 20:57
78913
93
2025-11-02 20:57
19487
48
2025-11-02 20:57
92453
63
2025-11-02 20:57
57864
61
2025-11-02 20:57
63125
43
2025-11-02 20:57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 | 快猫 |
| 伊人下载 | |
| 暖暖直播 | 成人抖阴 |
| 雪梨直播 | |
| 趣播 | 六月直播 |
| 樱花直播nba | |
| 97播播 | 柚子直播 |
| 春雨直播 | |
| 看少妇全黄a片直播 | 贵妃直播 |
| 莲花直播 | |
| 月夜直播app夜月 | 黑白直播体育 |
| 鲍鱼直播 | |
| 趣爱直播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 橘子直播 | |
| 榴莲视频 | 免费直播平台 |
| 香蕉直播 | |
| 魅影app免费下载安装 | 黑白直播 |
| 快猫 | |
| 春雨直播安装包 | 柚子直播 |
| 柠檬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