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4日電 題:最後的故宮文物赴臺押運人:一朝護寶,半生離愁 作者 黃欣欣 1949年,29歲的索予明奉命押運第三批故宮文物赴臺。行前,他送相依為命的母親回湖北老家,一句「回來再接你回南京」的承諾卻成為母子的永別。自此,索予明在寶島走過守護文物的漫長餘生。 回憶這位前輩的採訪過程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數度哽咽,「索公自1941年進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自此與文物相守,從李莊、南京到臺中霧峰北溝,再到臺北,終老於外雙溪故宮宿舍,一生典守文物。」 漫天烽火拼學術 1920年,索予明出生於湖北江陵。抗戰期間,「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及數千箱故宮文物遷移至四川李莊。畢業於同濟大學的索予明因繪圖能力出眾,被「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錄用。 在李莊,索予明與同事們開箱清點、記錄、繪製文物,還策劃展覽、出版導覽手冊。當時,學術調查也未停止,西南民族調查、西北長城考古等研究持續推進。 馮明珠說,渡臺後,索予明常談起在李莊的日子:夜裡沒有煤油,大家擠在茶館借燈光聊天,有人點杯叫「玻璃」的白開水,能坐半夜;月光好時,在張家祠前背《春江花月夜》,誰卡了殼,半夜想起了,便敲開鄰居的門補上。籌備處主任李濟常加入夜談,講述殷墟發掘故事,還把文稿拿來給大家校改,找出錯字或提出意見就獎個雞蛋——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是難得的犒賞。 奉命押運,母子永別 1994年,87歲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建專家單士元訪臺,與86歲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專家那志良相見。這是1933年故宮文物南遷後兩人首次聚首,他們輪流報出故友名字,得到的回應多是「不在了」。 馮明珠(前排右一)主辦活動為索予明(前排右二)慶賀一百歲生日,邀請近百位臺北故宮博物院同仁參加。 (受訪者供圖) 索予明是最後一位離世的故宮文物赴臺押運人。當年,他告別故土,身上僅帶著一件母親縫製的藍背心和兩枚錢幣。兩岸開放探親後,他返回湖北江陵,卻找不到家。聽同鄉人轉述得知,母親早已離世,親人也多失散了。 20世紀90年代末,索予明(第二排左二)回湖北江陵探親,與同鄉合影。 (受訪者供圖) 「索公當然會覺得難過,」馮明珠說,「但誰都不知道明天會怎麼發展,他們只能奉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往前走。」 2022年,索予明在臺灣逝世。馮明珠悼念時說:「索公參與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大事,如今壽終正寢,上天國與思念的母親聚首,應是此生無憾了。」 「典守文物的精神代代相傳」 「索公念茲在茲文物安全,憂心文物再分散,他曾說,希望自己一生對國家、民族做的最有意義的事,千萬別成為錯誤的抉擇。」 馮明珠嘆息,索公未能對母親盡孝,一生對文物盡忠,如果這些文物到最後發生了變化,這是他最不能看到的事情。 2000年,年屆八旬的索予明雙目幾近失明,頭腦依舊清晰,愛聽廣播。他得知,臺灣當局推出旨在展示臺灣和亞洲文化藝術的「故宮南院」計劃,十分擔心中華文化因此被稀釋。 馮明珠強調,兩岸故宮珍藏的是同一源流的中華文明,這一條堅韌的文化臍帶始終連接兩岸。「當初押送文物南遷的故宮人,也將典守文物的精神帶到臺灣。」 馮明珠指出,臺北故宮博物院曾出版書籍《故宮院史留真》、舉辦「北溝傳奇」等展覽;2010年,兩岸故宮學者共同「重走南遷路」;2013年,當時的兩岸故宮院長在北京共同觀看了話劇《海棠依舊》,重溫護寶歲月。「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院史展從未中斷,南遷故事也並未沉寂。」 在馮明珠看來,只要臺北故宮博物院開館一天,就是在傳承、推廣中華文化,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任何變動都會牽動兩岸民眾的心。正如索予明晚年口述:「人事都已改變,但歷史事實是改變不了的,每一件古物都是見證,也是一首史詩。」(完)
從「荒山禿嶺」到「開窗見綠」—— 南北山綠化工程讓綠水青山入畫 2021年10月4日,《西藏日報》二版刊發消息《自治區召開拉薩南北山綠化指揮部第一次會議》。消息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推進造林綠化工作;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抽派骨幹力量,編制出具有前瞻性、引領性、可操作性的《規劃》,為打造拉薩「綠色圍城」提供支撐;要推進改革,主動作為,鼓勵、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共同推進拉薩南北山綠化工作,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西藏貢獻力量。 從拉薩市區遠眺南北山,清晨雲霧繚繞的面紗下是綠意盎然的青山遠黛; 從飛機上俯瞰拉薩河谷,一棵棵樹木連成片,煥發著勃勃生機; 2021年,西藏首個規模化山體造林生態修復工程——南北山綠化工程正式啟動。按照總體規劃,用10年時間,拉薩和山南市9個縣(區)、35個鄉鎮(街道),將完成國土綠化面積206.72萬畝,實現「五年增綠山川、十年綠滿拉薩」的目標,著力將拉薩打造成生態宜居的高原首府城市。 黃沙一起不見家 入夏後,拉薩南山公園成為遊客和市民休閒娛樂、爬山登高的熱門選擇。在這裡,人們享受著藍天白雲,俯瞰拉薩城全景,旖旎風光盡收眼底。 「看看這裡的環境,能想像十年前,南山公園還是一片缺林少綠的荒山禿嶺嗎?」拉薩南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工作人員丁玉珂說。 「舉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這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山南市扎囊縣飽受風沙之苦的真實寫照。 扎囊縣地處西藏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遊,平均海拔3680米。因地理位置和氣候原因,每到冬春季節,河谷地帶風力強勁,揚起河邊漫天的細沙。位於扎囊縣境內的桑耶鎮桑耶社區,深受風沙之苦。 桑耶社區居民索朗次仁對曾經黃沙漫天的日子記憶深刻。他告訴記者:「在我小的時候,整個村莊都看不到幾棵樹,大風吹過,家門口總是堆積起厚厚的一層沙,怎麼也打掃不乾淨。」 在貢嘎縣江塘鎮江塘村,最困擾群眾的也是冬春季節的大風天氣,黃沙漫天飛舞,不僅給村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侵擾,當地的生態環境也愈發脆弱。村民們都說:「以前山周圍都是光禿禿的,只有一些沙棘生長。每年秋冬,風沙特別大,屋子裡的家具都會落一層土。」 雪域高原氣候寒冷、土壤瘠薄,給樹木生長帶來嚴峻考驗。曾經,拉薩河流域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脆弱。 為改變這一現狀,2012年,拉薩南山啟動高海拔植樹造林試點工作;2016年,「綠色圍城」工程逐步開展;2018年,與拉薩南山遙遙相望的北山也開始實施綠化行動。 2023年,為服務拉薩—山南經濟一體化發展,讓更多人享受南北山綠化工程建設成果,按照區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拉薩南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開展南北山綠化工程中期規劃調整工作,將雅江中遊山南段納入到共同規劃中來。 拉薩市南山植樹的先行先試,成功實現了海拔3900米以上半乾旱地區人工造林「零」的突破,為後續南北山綠化工程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經驗。10餘年來,林業部門已篩選出油松、樟子松、絹毛薔薇、江孜沙棘等30餘種適生和鄉土樹種,明確海拔3900米以下區域以營造喬木林為主,海拔3900米至4100米區域以營造灌木林為主,海拔4100米以上區域以封山育林育草(飛播造林)為主,並取得山地造林環境調控、耐寒樹種篩選等科研突破。 「等到南北山綠化工程全部完成後,拉薩將呈現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彩、冬有綠的美景,相當於多了600多座南山公園。年均可新增儲水約4980萬噸,固碳量約22.91萬噸,釋氧量約19.3萬噸,保肥量2.71萬噸,年生態價值14.85億元。」丁玉珂言語中滿是對將來綠水青山的憧憬。 綠色「長城」延綿百公裡 有人說,這是一項改天換地的偉大工程,創造了高海拔地區人工造林的生態奇蹟。 只要看一看這項工程截至目前的幾項數據,就可一目了然:先後有約950萬人次參與,帶動群眾增收30億元;截至2025年7月,累計完成營造林100多萬畝,總體成活率85%左右,部分區域達90%以上,建成蓄水池1452座,鋪設灌溉管線7085千米,安裝變壓器398臺,架設高低壓線路433.19千米,建設管護道路197千米,基本建成「水隨林走、電隨水走、路隨林走」的水電路配套工程保障體系,實現「五年增綠山川」的階段目標。 如今,從空中俯瞰拉薩河谷和雅江中遊,拉薩市周邊、貢嘎機場周邊,藥王山、磨盤山等文化古蹟場所,拉林、拉日、拉貢等高等級公路沿線,造林綠化已初具規模,徹底改變了昔日荒山禿嶺、缺林少綠的狀況。原生林草植被蓋度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野生動物數量持續增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望得見樹、看得見林」的滿眼綠色已融入各族群眾的日常生活。 萬事開頭難。這項歷史性偉大工程剛啟動時,也曾歷經坎坷。道路不通,運送樹苗只能依靠人背馬馱;水電設施匱乏,成為工程推進的「攔路虎」。 貢嘎縣江塘鎮江塘村村民布窮,在吉納片區工作已經有3年,回憶起剛開始栽樹的艱難,他說:「一次背3棵樹,好不容易爬了一段,踩到沙子一滑又退回去了。」 如今,所有營造林片區在前期部分企業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全部實現無人機吊運苗木,破解了南北山綠化工程複雜地形環境中的運輸難題,還減少了對山體植被的破壞。 拉薩數字經濟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用無人機每趟能載6至8棵樹,來回一趟只需要6分鐘,也就是說,一匹騾馬用一個小時運輸的20棵樹,無人機只需要20多分鐘。一天算下來,一臺無人機可以完成8至14匹騾馬的工作量,不僅安全還省時省力。」工程團隊還將智能灌溉系統、智能監測系統等先進技術應用到造林過程中,極大提高了造林效率和質量。 來自雲南昆明的舒岐祥是拉薩市北山拉魯溼地生態修復片區的工程監理員,2023年大學畢業後就來到這裡,他所在的片區海拔超過3700米。「這山很陡,一爬就是半天。」舒岐祥幾乎每天都要上山。 他嚴格把控整地、栽植、苗木等質量,排查用電、防火等安全隱患,督查生活垃圾、植被保護等環保問題……儘管工人換了一波又一波,舒岐祥始終堅守現場。 荒山不再、草木生長,山體變綠、家園變美的背後,是無數人的心血與付出。為統籌做好南北山造林綠化工作,自治區成立由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任總指揮的拉薩南北山綠化指揮部,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組織體系。 拉薩南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聚焦設計、施工、驗收等工程環節,先後制定造林作業設計規則、技術規範要點、監理規定、檢查驗收辦法及實施細則等20餘項工程管理辦法,為各項工作順利推進打下了基礎。 目前,我區70餘家企業參與承包造林工作,共計承包造林23萬餘畝,撬動社會資金約20億餘元。 「南北山綠化工程是現代化建設的樣板工程。」丁玉珂說,「通過南北山綠化,能夠不斷滿足西藏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特別是美麗環境的嚮往,逐步厚植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家底』。」 綠水青山間的生態答卷 西藏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在生態領域具有特殊戰略地位,其生態狀況直接關係到青藏高原乃至國家的生態安全。但曾經,西藏部分地區存在風沙大、植被脆弱、國土沙漠化嚴重等問題。 生態,既是「國之大者」,也是西藏「四件大事」之一,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 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保障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歷史高度,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抓好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生態環保部門瞄準「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這一目標,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西藏自治區頒布《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出臺《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貫徹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決定》《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加快建設美麗西藏的決定》等,環境權利保障法制體系不斷健全,為保障各族人民環境權利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制度支撐。全區各級林草主管部門通過實施南北山綠化工程、「雙重」規劃營造林項目等工程,推進全民義務植樹,鞏固鄉村「四旁」植樹行動成果,截至目前,已完成營造林建設任務512萬餘畝。 放眼全區,西藏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步伐更加堅實。我區大力實施防沙治沙、退耕退牧、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成效顯著,生態安全屏障日益堅實。 如今的雪域高原,空氣純淨、湖泊澄澈、森林繁茂、草原遼闊,各族群眾享受著藍天、青山、綠水,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西藏森林覆蓋率提高至12.31%,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8.02%;全區主要城鎮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9.9%;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優良、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土壤環境總體處於自然本底狀態,西藏依然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植此青綠,不負時代。新時代新徵程上,全區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安排,全力以赴、攻堅克難,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 王香香 黃志武 孫開遠 盧文靜 康潔白姆 (西藏日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魅影直播间 | 樱花直播nba |
雨燕直播 |
花儿直播 | 抖音成人版 |
桃子直播 |
橘子直播 | 少女6夜半直播nba |
成人性做爰直播 |
心跳直播 | 少女6夜半直播nba |
伊人下载 |
秀色直播 | 妖姬直播 |
黄瓜直播 |
么么直播 | 极速直播 |
绿茵直播 |
蜜糖直播 | 秀色直播app下载安装app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520直播 | 茄子直播 |
小草莓直播 |
零七直播 | 樱花直播 |
雪梨直播 |
蜜桃app | 富贵直播 |
杏爱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