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東發生基孔肯雅熱疫情,截至8月2日已累計超過7700餘例。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經伊蚊叮咬傳播的病毒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皮疹、關節和肌肉疼痛。這個病比較麻煩的一點是,有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慢性關節痛。 那麼,如何預防基孔肯雅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感染基孔肯雅熱?萬一感染了,怎麼辦?科普中國邀請了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圍繞基孔肯雅熱的傳播、症狀、預防等核心問題展開解讀,幫助大家科學認識、有效應對。 什麼是基孔肯雅熱? 傳播和流行有什麼特點?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基孔肯雅熱 1952 年首次在非洲報導,由白紋伊蚊等伊蚊屬蚊蟲叮咬傳播。 近年全球伊蚊活動範圍擴大(從熱帶、亞熱帶向溫帶擴散),導致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寨卡病毒等經伊蚊傳播的疾病報告國家和地區增多。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報告過基孔肯雅熱病例。我國伊蚊活動範圍也在擴大,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也可發現白紋伊蚊,因此經伊蚊傳播的疾病可能出現地區性增加。 得了基孔肯雅熱有哪些症狀? 會有後遺症嗎? 基孔肯雅熱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關節痛和皮疹(約70%患者出現)。其發熱通常為中低熱,而關節疼痛可能早於發熱出現或與發熱同時發生(初期常累及1-2個關節,常見於手指、腳趾、手腕、腳踝或膝關節)。皮疹表現為紅色斑丘疹,主要分布於四肢、軀幹及顏面部。其他伴隨症狀可能包括頭痛、肌肉酸痛、乏力、噁心及嘔吐。 該病的特徵性表現是顯著關節痛(「基孔肯雅」在非洲當地語言中的意思就是"身體彎曲"),多數患者的發熱和皮疹症狀在1周內消退,但關節症狀可能持續數周,少數病例會遷延數月甚至數年甚至可能進展為慢性關節炎。 基孔肯雅熱、登革熱 和寨卡病毒感染有什麼區別? 基孔肯雅熱、登革熱與寨卡病毒均由伊蚊叮咬傳播,三者臨床表現相近,如發熱、肌肉關節痛、乏力、皮疹等,但細節不同: 基孔肯雅熱以嚴重關節痛為特徵,不過皮疹更為常見。 登革熱主要表現為中高熱,關節痛症狀相對較輕。重症登革熱可能發展為休克、出血(表現為血小板減少),其死亡風險實際上高於基孔肯雅熱。 寨卡病毒感染症狀相對較輕,典型表現為中低度發熱、明顯乏力、關節及肌肉酸痛,常呈對稱性,可能持續數周至數月,以及結膜充血。需特別注意的是,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並引發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包括聽力損傷、視力障礙及智力發育遲緩)。 基孔肯雅熱應該如何治療? 是否有特效藥或疫苗? 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和寨卡病毒均無特效抗病毒藥物,目前國內也無獲批的基孔肯雅熱疫苗。 治療以對症支持為主,而登革熱患者需特別注意避免加重出血風險,但因為有時我們難以區分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因此在懷疑患這兩種病又未能做出區分時,要慎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避免出血風險。發熱、關節痛明顯時可使用對乙醯氨基酚等解熱鎮痛藥,這樣更為穩妥。 哪些人更容易感染基孔肯雅熱? 感染後危險嗎? 主要風險人群包括生活在白紋伊蚊活躍地區(尤其夏季蚊蟲密度較高時)的人群,以及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非洲、東南亞)旅遊、務工的人員,前往國內廣東、佛山等流行地區的旅遊、出差者。 大多數人感染後表現為自限性疾病(約一周左右康復),但嬰幼兒、65歲以上老年人、孕產婦、免疫力低下者及嚴重慢性病患者更易發展為重症或出現後遺症,其中有基礎關節疾病者發生關節痛後遺症的風險更高。 基孔肯雅熱會發生「人傳人」嗎? 為什麼要採取隔離措施? 基孔肯雅熱本身不會通過人際直接傳播,但可通過白紋伊蚊叮咬在人際間傳播。 患者發病後血液病毒載量高,當白紋伊蚊叮咬患者後攜帶病毒,經體內繁殖後再叮咬他人即可導致傳播,因此需對患者採取隔離措施。不過這個隔離措施的重點是防蚊,包括安裝紗窗、使用蚊帳、配備驅蚊產品,避免患者被蚊蟲叮咬後造成病毒傳播。 應當如何預防基孔肯雅熱? 首先要控制傳染源,對疑似、確診及臨床診斷的基孔肯雅熱病例採取防護隔離措施,減少被白紋伊蚊叮咬的風險。還要切斷傳播途徑,清除蚊蟲孳生地,可以重點清理白紋伊蚊的繁殖場所如居民區閒置盆罐、水培植物積水、廢舊輪胎、塑膠袋等積水容器等。 還要加強個人防護,安裝紗窗/蚊帳,使用合格驅蚊產品。減少戶外暴露風險,日出前後 1-2小時及日落前後1-2小時是白紋伊蚊活躍時段,外出特別是去蚊蟲多的地方儘量避開活躍時段。外出時可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裸露皮膚塗抹驅蚊劑,儘量避開植被茂密/積水較多的低洼區域。如需前往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寨卡病毒流行地區(東南亞、非洲、美洲)時加強防蚊措施。 總之,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鏈清晰,治療上雖無特效藥但以對症支持為主,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因此,對基孔肯雅熱無需過度恐慌,了解相關知識,做好防控工作尤其是滅蚊、防蚊工作,就能大大降低患病風險。 作者丨李侗曾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 北京預防醫學會感染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來源: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雲龍 通訊員 張維夏 天氣炎熱,大家都知道要多喝水。但很多人不知道,「喝水這件小事」若飲用不當也可能埋下健康隱患。近日,「老人一天喝6升水導致水中毒」衝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水中毒」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水中毒」?如何判斷飲水量是否充足?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科二部副主任醫師靖穎霞進行了詳細解答。 過量飲水竟造成「水中毒」 據報導,浙江年過六旬的金先生因排尿減少、尿液顏色發黃,到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諮詢後,被提醒「多喝點水,有助代謝」。誰知他太過認真,一天內竟灌下了近6升白開水,結果出現頭暈、乏力、意識模糊等症狀,家人緊急將他送醫,被確診為「水中毒」引發的嚴重低鈉血症。 無獨有偶,58歲的張女士也因過量飲水被緊急送醫。近日,張女士在接受兩癌(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時,因需憋尿做B超,於是空腹一次性飲下了3000毫升水。在完成B超回家後吃午餐時,她突然出現噁心、嘔吐和手腳抽搐的症狀。家人以為是低血糖,便餵她喝下一杯糖水,但情況並未好轉,她開始意識模糊,家人隨即將她送往醫院急診科。 經檢查,張女士被診斷為低鉀、低鈉、低氯和電解質紊亂,顱腦CT顯示腦組織輕度水腫,這是典型的「水中毒」症狀。經過救治,張女士脫離生命危險,並逐漸恢復了神志。 「水中毒」其實是稀釋性低鈉血症 靖穎霞解釋,「水中毒」又稱稀釋性低鈉血症,指人體攝入水總量大大超過排出水量,導致水分在體內瀦留,引起血漿滲透壓下降和循環血量增多,可分為急性水中毒和慢性水中毒兩類。程度較輕者停止水分攝入,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後即可糾正;嚴重者則可導致神經系統永久性損傷。 正常情況下,人的身體有著精妙的調節機制來維持體內的水平衡。腎臟就像一個「排水工廠」,健康的腎臟每小時能排出800毫升至1000毫升水。如果短時間內攝入過多水分,腎臟來不及處理,這些多餘的水就會打亂身體的「秩序」。血液被稀釋,其中的鹽分尤其是鈉離子的濃度會降低。當血液中鈉的濃度低於135毫摩爾/升(正常範圍是 135毫摩爾/升至145毫摩爾/升)時,就會出現低鈉血症。 「水中毒」的症狀表現多樣,初期可能只是感覺頭昏眼花、倦怠無力、心跳加快。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能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嚴重時,會出現肌肉痙攣、意識障礙,甚至陷入昏迷,危及生命安全。如果血液中鈉的濃度快速下降,還可能導致腦水腫,因為水分會從血液流向相對含鹽較多的細胞內,使得細胞膨脹,而大腦細胞膨脹會受到顱骨的限制,進而引發腦組織受損。 為什麼會發生「水中毒」?靖穎霞表示,首先是短時間大量飲水,腎臟無法及時排出,容易引發「水中毒」;其次是腎臟功能受損,對於本身患有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等疾病的人,腎臟的排水功能已經受到影響,即使是正常的飲水量,也可能因為腎臟無法正常工作,導致水分在體內蓄積,增加「水中毒」風險。此外,某些藥物的副作用、精神疾病導致的強迫飲水行為,以及一些特殊的生理狀態(如在炎熱天氣下長時間劇烈運動後,大量飲用不含電解質的純水),都有可能誘發「水中毒」。 如何判斷自己飲水量是否充足 天氣炎熱,免不了多喝水,如何判斷自己的飲水量是否足夠呢?根據中國營養學會膳食指南的推薦,男性每日應攝入約1700毫升水,女性每日應攝入約1500毫升水,大約相當於常規一次性水杯的7至8杯。 尿液顏色的觀察是判斷水分充足的指標,淺檸檬色的尿液代表水分處於理想狀態,清澈無色的尿液說明可適當減少飲水,而暗黃色的尿液則提示我們及時補充水分。 靖穎霞提醒,以下人群喝水時要注意飲水量: 腎功能受損者:腎臟就像人體的「過濾器」和「排水工」,一旦功能下降,水分和電解質的代謝速度都會減慢。對於患有慢性腎病或慢性基礎疾病的人來說,即便是正常飲水量,也可能因為排不出去而在體內累積,從而誘發「水中毒」。因此,一定要遵循醫生的建議控制飲水量。 心功能減退的患者:飲水過多加重心臟負擔,會導致心衰加重,要根據自身情況和醫生建議控制飲水量。 服用特定藥物的患者:例如利尿劑、抗精神病藥、部分抗抑鬱藥等,這些藥物可能影響體內的水鹽平衡,幹擾腎臟的排水能力,或者改變體內對「口渴感」的反應,容易導致飲水行為失控。 存在認知障礙或行為控制問題的人:這些人可能因為記憶、理解能力下降,重複喝水或無法感知已經喝過,導致喝水過多。 孕婦和嬰幼兒:孕婦基礎代謝旺盛,要保證足量飲水,但是要少量多次喝水;嬰幼兒在母乳或奶粉攝入足夠的情況下,不需要刻意餵水,以免增加心臟和消化道的負擔。 理解身體補水需求,預防「水中毒」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水中毒」?靖穎霞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適量飲水: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飲用1500毫升至1700毫升的水就足夠了。當然,這個量不是絕對的,如果在高溫環境下、運動後或者從事體力勞動,出汗較多,需要適當增加飲水量。但也不能過量,一天的飲水量最好不要超過3升。 少量多次飲水:不要一次性大量飲水,而是要分成多次,每次適量飲用。比如,每次喝200毫升左右的水,這樣可以讓腎臟有足夠的時間排出水分,避免水分在體內積聚。尤其是老年人,身體的調節功能相對較弱,更要注意少量多次飲水。 運動後科學飲水:運動後會大量出汗,不僅流失水分,還會帶走鹽分。這時候不能只喝白開水,最好喝一些淡鹽水或電解質飲料,補充身體流失的電解質。淡鹽水的濃度一般以每500毫升水放1克鹽為宜。而且,運動後喝水要小口慢飲,不要大口吞咽,避免氣體進入胃腸道引起不適。 每一個小習慣背後,都隱藏著生理機制的複雜調節。只有理解身體的真正補水需求,才能在「喝水這件小事」上,真正做到對健康有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咪咕直播 | 花儿直播 |
妲己直播 |
蜜疯直播 | 浪花直播 |
荔枝网直播 |
青柠直播 | 柠檬直播 |
贵妃直播 |
抖音成人版 | 伊人直播网站 |
香蕉直播 |
小猫咪视频 | 蜜疯直播 |
蜜糖直播 |
小狐狸直播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美女直播 |
小蝌蚪app | 伊人app |
荔枝直播 |
柠檬直播 | 么么直播 |
美女直播app |
tvn直播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夜月视频直播 |
橘子直播 | 九球直播 |
青草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