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創新藥靠硬實力在全球闖出了聲譽。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製藥及生物科技組首席分析師袁清慧近日遇到了羅氏製藥集團亞太區相關業務負責人,這名負責人認為「中國創新藥的臨床數據在全球的可複製性非常棒」。 近日,在國家醫保局召開的醫保支持創新藥械繫列座談會(投資專場)上,袁清慧的這個分享引發了很多業內人士的共鳴。工銀瑞信研究部聯席總經理、投資總監趙蓓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的創新藥權益輸出國。2024年,我國藥企完成超90筆海外授權交易,總交易金額超500億美元,而這個交易數額今年上半年就已達到480億美元,增長勢頭迅猛。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胸外科主任醫師楊帆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現在一些國外醫生來中國開學術會議時,會表達出對中國醫生的羨慕。 2015年至今,被業內認為是中國創新藥發展的關鍵期。趙蓓說,這10年來,政策對創新藥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2015年《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發布。202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近日,國家醫保局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與會人士表示,《若干措施》的出臺,像一陣春風吹到了創新藥行業。 座談中,多名業內人士建言,建立支持創新藥發展的耐心資本。中信集團醫療戰略投資部總經理劉鵬程介紹,耐心資本是專門進行長期投資的一種資本形式,對風險有著較高的承受能力,對資本回報長周期也有預期。《若干措施》明確指出,鼓勵商業健康保險公司通過創新藥投資基金等多種方式,為創新藥研發提供穩定的長期投資,培育支持創新藥的耐心資本。 增設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目錄是《若干措施》的一大亮點。2024年,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原保費收入為9773億元,和城鄉居民醫保的籌資水平大體相同。然而,商業健康保險在支持創新藥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掘。 設置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目錄,意味著「我國創新藥企業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將從單純依賴醫保,轉向醫保和商保的雙輪驅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規劃研究部處長熊錫鴻表示,在保障基金安全和實現保值升值的前提下,基金理事會將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耐心資本。根據國家醫保局7月24日消息,目前已有超100個藥品申報了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目錄。 參加座談會的業內人士對醫保大數據也有很高期待。2022年3月,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建成,涵蓋了全國超13億參保人、超100萬家定點醫療機構和藥店、1萬餘家醫藥企業、30餘萬種藥品耗材的醫保信息。「我們數據的質量非常高,而且時效性非常好。大家平時在醫院看病時能夠及時結算,就能感知到我們數據的效率。」國家醫保局大數據中心主任付超奇介紹,通過這些醫保大數據可以迅速了解全人群的疾病變化、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這些數據可以賦能企業,讓企業更加精準地創新。此外,醫保大數據還能賦能藥物綜合價值評估,加快納入醫保目錄的節奏,幫助研發更多的創新藥和特藥保險,促進商保跨越式發展。他表示,醫保大數據或可讓國產創新藥成為投資的黃金賽道。 國家醫保局局長章軻在日前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以來,醫保基金對創新藥的支出大幅增加,2024年的支出是2020年的3.9倍,年均增速達40%。在趙蓓看來,「未來10年,或將是國產創新藥收入利潤增長較快的時期。2035年行業市值可能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其中,優質公司的成長性將更為顯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來源:中國青年報
柏林8月4日電 題:以史為鑑,中德如何共築和平未來? ——專訪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 記者 馬秀秀 近日,中國駐德國使館在柏林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研討會。專家學者圍繞「《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維護正確二戰史觀及戰後國際秩序」深入研討。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Helga Zepp-LaRouche)會後接受「東西問」專訪表示,當今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和平理念面臨挑戰,在此背景下,銘記歷史、以史為鑑顯得尤為重要。她呼籲中德加強文化對話,共同為世界和平貢獻智慧與力量。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您希望通過此次紀念活動向世界傳達怎樣的信息? 拉魯什:銘記歷史極其重要。如今在歐洲,尤其是在德國,可以觀察到一種普遍的歷史淡忘現象。也許年長者中還有人清楚記得那段往事,但在二戰後出生的幾代人中,對這段歷史的記憶似乎正在淡化。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趨勢。 許多專家——包括我自己——都認為,如今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甚至可能比古巴飛彈危機時還要接近。而德國也正在擴張軍備。在這樣的背景下,正值《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回顧歷史尤為重要。為了準備在活動上的發言,我又觀看了一些關於那段歷史的紀錄片。那些恐怖的事件、轟炸、驅逐和難民潮令人震撼。歷史真相不容忽視。如果人類不想再次重蹈覆轍,就必須銘記歷史。 當地時間2025年7月24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研討會在德國柏林舉行。研討會以「《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維護正確二戰史觀及戰後國際秩序」為題。 記者 馬秀秀 攝 記者:在德國及歐洲,二戰歷史是如何被教育與記憶的? 拉魯什:在德國,人們常稱讚這個國家已經認真反思了自身的戰爭罪行。然而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德國就歷史反思確實進行了大量工作,但其範圍逐漸變得狹隘,主要集中在與大屠殺相關的罪行上。相比之下,德國在戰爭中對蘇聯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和戰爭罪責卻被忽視甚至遺忘。據統計,約2700萬蘇聯公民在前線、德軍戰俘營中喪生。與之相對,「偉大衛國戰爭」在俄羅斯民族記憶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通過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這一事實在歐洲的歷史敘述中卻很少被提及。歐洲的歷史書寫往往以歐洲為中心,雖然名義上稱之為「世界大戰」,但在講述中卻常常忽略太平洋戰場。 記者:德國今年舉辦多種活動紀念二戰勝利,中國也將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您多年來致力於推動中歐之間的文明對話,您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和平理念上的共鳴與差異? 拉魯什:我必須遺憾地指出,當今歐洲對「和平」的理解不到位。今年3月,歐盟推出了一項名為「重新武裝歐洲」(ReArm Europe)的計劃,擬通過高達8000億歐元的融資來重整歐洲軍備。與此同時,德國也已取消「債務剎車」機制,為政府大規模加強防務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在我看來,這種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時任德意志帝國銀行行長亞爾馬·沙赫特在二戰前推行的「梅福券」(Mefo-Wechsel)政策——一種通過脫離實體經濟、與真實生產無關的貨幣創造手段,專門服務於軍事化。從實體經濟角度分析,這實則是在損毀真正的「實體資產」。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理念,認為如果沒有和平的環境,任何發展都無從談起。因為戰爭將摧毀一切。中國正在為維護全球和平作出實際努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踐行著一個核心理念:「和平的新名稱是發展」。唯有實現包容性發展,才能真正為和平奠定堅實的基礎。只要各方能從合作中受益、實現共贏,那麼即便存在矛盾,也總能找到更高層次的理性來化解衝突。 因此,我認為,當今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亟須重新學習,認知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締造和平」。 2025年7月8日,《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在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圖為小朋友參觀澳門鏡湖醫院救助難民微縮場景。 記者 張祥毅 攝 記者:德國戰後秉持對戰爭的深刻反思態度,中國倡導和平發展,您認為這兩種和平路徑對國際關係帶來哪些現實啟示? 拉魯什:當今國際政治中,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破壞。因此,我認為,僅憑局部性方案已難以有效解決各地區的衝突與危機——無論是中東問題、烏克蘭危機,還是太平洋地區的緊張局勢。正因如此,我長期以來一直提議建立一個新的國際安全與發展架構,這一架構應當考慮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利益,無一例外。 歷史上並非沒有類似經驗。例如,1648年籤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時交戰方終於認識到:如果戰爭繼續,將無人倖存來慶祝所謂的「勝利」。而在今天這個核武器時代,理解這一道理愈發顯得緊迫。 因此,構建一個全球性的安全與發展新架構應當儘快被提上國際議程。我希望聯合國大會能就此召開一場專題會議。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朝著這一方向所做的重要努力。 當地時間2023年4月19日,「全球發展倡議新進展 可持續發展議程新行動」主題展覽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取閱國合署發布的新報告——《國際發展合作的中國實踐》。 記者 廖攀 攝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德在和平建設方面加強合作的可能性? 拉魯什:我認為,這一問題必須上升到一個新層面來加以思考,將文化因素納入其中考量。早在17世紀,德國著名學者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就曾指出,歐洲和中國分別位於歐亞大陸的兩端,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兩大文明。他主張,雙方應攜手合作。 在我看來,如果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關注中國文化與德國文化中的優秀思想,或許能為當代世界的和平與合作提供新路徑。例如,孔子提出的關於整體和諧發展的思想與弗裡德裡希·席勒關於審美教育的觀點有相似之處。如果我們能在文化層面展開這種更深入的對話,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尊重也將隨之加深。 遺憾的是,如今很多德國人根本不了解中國。只有那些親自到中國旅行、經商、投資,或者與中國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如婚姻)的人,才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中國。這些人在回到德國後常常感嘆:「天啊,中國太棒了!這是一個美好的國家,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如此現代化,如此高效,在許多領域都如此先進。」這與那些從未踏足中國、卻僅憑媒體片面報導就對中國下判斷的人,形成了強烈反差。 因此,我認為,必須找到一種有效方式,讓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通過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對話,為和平建設與合作奠定基礎。(完) 受訪者簡介: 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受訪者供圖 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研究領域涵蓋德國古典人文主義思想以及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1971年,她成為最早前往中國採訪的歐洲記者之一,1984年創立了席勒研究所,致力於推動建立新的公正的世界經濟秩序,特別關注發展中國家發展,以及各文化經典傳統的復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7193
45
2025-11-26 06:03
25936
38
2025-11-26 06:03
92567
81
2025-11-26 06:03
53926
81
2025-11-26 06:03
39214
63
2025-11-26 06:03
61389
89
2025-11-26 06:03
68743
19
2025-11-26 06:03
52479
65
2025-11-26 06:03
17284
42
2025-11-26 06:03
82645
54
2025-11-26 06:03
38612
18
2025-11-26 06:03
65134
73
2025-11-26 06:03
78643
62
2025-11-26 06:03
19847
83
2025-11-26 06:03
64923
28
2025-11-26 06:03
67842
73
2025-11-26 06:03
56948
54
2025-11-26 06:03
28761
62
2025-11-26 06:03
29548
49
2025-11-26 06:03
43682
68
2025-11-26 06:03
35246
69
2025-11-26 06:03
26381
89
2025-11-26 06:03
75348
63
2025-11-26 06:03
47526
41
2025-11-26 06:03
82169
63
2025-11-26 06:03
26751
89
2025-11-26 06:03
27685
58
2025-11-26 06:03
32651
24
2025-11-26 06:03
98421
32
2025-11-26 06:03
63479
83
2025-11-26 06:03
94571
94
2025-11-26 06:03
72914
17
2025-11-26 06:03
53978
73
2025-11-26 06:03
64512
78
2025-11-26 06:03
74268
71
2025-11-26 06:03
98672
95
2025-11-26 06:03
19867
82
2025-11-26 06:03
13589
16
2025-11-26 06:03
53174
81
2025-11-26 06:03
16254
54
2025-11-26 06:03
29418
79
2025-11-26 06:03
27589
71
2025-11-26 06:03
42735
14
2025-11-26 06:03
79315
34
2025-11-26 06:03
26194
62
2025-11-26 06:03
83194
61
2025-11-26 06:03
73168
91
2025-11-26 06:03
78194
94
2025-11-26 06:03
43281
54
2025-11-26 06:03
51784
64
2025-11-26 06:03
13576
12
2025-11-26 06:03
34671
87
2025-11-26 06:03
32658
31
2025-11-26 06:03
| 山猫直播 | 桃鹿直播 |
| 魅影5.3直播 | |
| 花椒直播 | 雨燕直播 |
| 百丽直播 | |
| 西甲直播 | 五楼直播 |
| 榴莲视频 | |
| 大鱼直播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 桃花直播 | |
| 暖暖直播 | 青草直播 |
| 黑白直播体育 | |
| 魅影app免费下载安装 | 牡丹直播 |
| 少女6夜半直播nba | |
| 520直播 | 大鱼直播 |
| 免费直播平台 | |
| 山猫直播 | 小妲己直播 |
| 伊对免费下载 | |
| 魅影9.1直播 | 暖暖直播 |
| 成人免费直播 | |
| 樱花直播nba | 魅影直播 |
| 小妲己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