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8月13日電 (魏薇)12日,《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下稱個人消費貸貼息方案)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下稱服務業貸款貼息方案)同時公布。 方案發布後,截至發稿時,已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等十餘家銀行相繼公告,對符合要求的個人消費貸款或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實施貼息。 個人消費貸貼息9月1日落地 對於貼息範圍,根據個人消費貸貼息方案,為居民個人使用貸款經辦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中實際用於消費的部分。 具體來看包括兩類:一是單筆5萬元以下消費;二是單筆5萬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文化旅遊、家居家裝、電子產品、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消費。對於單筆5萬元以上的重點領域消費,以5萬元消費額度為上限進行貼息。 在8月13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金融司司長於紅介紹,對於單筆5萬元以下的消費,按照實際金額計算貼息,多筆疊加以後,在同一家貸款機構最高可以享受貼息1000元;對於單筆5萬元以上的消費,以5萬元為上限來計算貼息,也可以多筆疊加,加上小額消費的貼息以後,在同一家貸款機構最高可享受貼息是3000元。 在貼息利率方面,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此次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利率為年化1%,大體相當於目前商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政策實施期限為1年。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在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時分析稱,政策對5萬元以下和5萬元以上消費貸款實施了不同的條件,整體看,5萬元以上屬於大額消費貸,資金流向監測更嚴格。 薛洪言進一步表示,5萬元以上的消費貸按上限5萬元貸款進行貼息,對應貼息金額500元,需要6筆貸款才會觸及上限3000元。 「針對5萬元以下的小額消費貸款,適用條件相對寬鬆,5萬元對應1%貼息是500元,2筆就是1000元,貼息上限定為1000元。上述規定,既確保了小額消費貸申請貼息的便利性,也有效防範了大額消費貸的資金套利風險。」薛洪言說。 需要注意的是,並非在所有銀行辦理個人消費貸款都能享受貼息。根據個人消費貸貼息方案規定,貸款經辦機構包括全國性或跨區域的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5家業務規模相對較大的消費金融公司等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發放機構。 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多家銀行在公告中提到,將於2025年9月1日起,對符合要求的個人消費貸款實施貼息。多家銀行稱,正在抓緊制定有關操作指引、實施細則,後續將通過官微、官網、營業網點等渠道公布辦理流程等實施細則。 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最高貼息1萬元 根據服務業貸款貼息方案,對符合條件的服務業經營主體給予年貼息比例1個百分點、貼息期限不超過1年的財政貼息支持,單戶享受貼息的貸款規模最高可達100萬元,即單戶享受的最高貼息金額1萬元。 服務業經營主體享受貼息政策需要符合哪些條件?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表示,餐飲住宿、健康、養老、託育、家政、文化娛樂、旅遊、體育等8類消費領域的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可享受貼息支持。 在期限條件上,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公開發布之日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籤訂貸款合同且相關貸款資金發放至經營主體的,按照貸款本金對經營主體進行貼息。 在資金用途上,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稱,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需合規用於改善消費基礎設施、提升服務供給能力。 中新經緯注意到,服務業經營主體享受貼息政策的經辦銀行與個人消費貸不同,包括21家全國性銀行,具體有3家政策性銀行、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 「我行將優化辦理流程,簡化辦理手續,匹配優惠信貸額度,推動政策儘快實施。」農業銀行在8月12日發布的公告中表示。 借款人如何操作? 借款人獲得貼息的具體操作流程有哪些?於紅介紹,這兩項貼息政策設計都遵循了簡便易行的原則,貼息資金的申請、審核等工作,均由貸款經辦機構和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來完成,力求最大限度地減輕借款人的操作負擔。 對於個人消費貸款貼息的具體操作,於紅表示,借款人在申請個人消費貸款籤訂相關貸款合同的同時,只需要增加一個操作,就是要授予貸款經辦機構相關權限,允許其識別貸款發放帳戶或者指定帳戶的交易信息。對於已經籤訂的貸款,貸款經辦機構可通過籤訂補充協議等方式來取得借款人的相關授權。貸款經辦機構將根據實際消費情況,按照政策規定的貼息比例、貼息上限等要求來計算財政貼息金額,在定期收取貸款利息的時候,直接扣減由財政承擔的貼息資金,借款人可通過簡訊、手機APP等方式知曉享受財政貼息的具體情況。 於紅舉例道,如果一名消費者使用個人消費貸款,在政策執行期內花20萬元用於裝修、購置家具家電等消費品,假設該筆消費貸款年利率為3%,在沒有貼息的情況下,他全年需要支付貸款利息是6000元,享受個人消費貸款一個百分點的貼息以後,最高可減少利息支出2000元,這樣就可以獲得1/3的利息補貼。 對於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的具體操作,於紅介紹,借款主體同樣不需要進行貼息的申請,只需要按照正常的信貸流程在銀行辦理貸款。經辦銀行收到財政貼息資金以後,對經營主體已經支付的利息,一次性向經營主體返還對應的貼息資金;對於經營主體未來需支付的利息,貸款經辦銀行在後續按期收取時,直接扣除對應的貼息資金。 於紅舉例稱,假設一家餐館在今年10月1日獲得1年期的貸款90萬元,用於引進設備、擴大場地等經營活動,可以享受的貼息一共是9000元,具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假設經辦銀行明年2月收到財政部門撥付的貼息資金,以此作為時點來劃分,經辦銀行需向該餐館一次性返還3000元的貼息,將今年10月到明年1月的貼息結清;另外,明年2月到9月,每個月都會直接扣除當月貼息,經營主體每月可以少交750元的利息。 有利於優化銀行資產結構 本次貼息方案對銀行有何影響?在薛洪言看來,對消費金融市場而言,政策將通過成本降低效應刺激貸款需求,預計短期內消費貸款規模將出現結構性增長,尤其是重點支持的大額消費場景。影響上看,銀行盈利結構將得到優化,零售型銀行受益顯著;資產質量方面,借款人實際利率下降減輕還款壓力,行業風險敞口有望收窄。 華泰證券在8月12日發布的研報中表示,本次出臺的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採取中央與地方財政承擔90%和10%貼息資金,通過預撥、季度審核與清算流程確保資金高效直達。這一模式突破了傳統信貸刺激依賴降息降準的路徑,通過財政資金補貼的方式釋放消費潛力。相較於單純銀行讓利,財政分擔貼息成本緩解銀行盈利壓力,進而呵護銀行息差。 華泰證券還提到,貼息政策以財政槓桿撬動信貸規模擴張,優化銀行資產結構。財政資金對特定貸款利息進行直接補貼,可以降低居民購置大宗商品、提升生活品質的信貸門檻,直接釋放消費潛力。居民實際融資成本下降有助於提升貸款意願,銀行在保持定價水平(消費貸利率普遍3%以上)前提下擴大客群覆蓋,可以避免因利率競爭壓縮息差,同時銀行可以在不追尋客群過度下沉的同時實現消費貸擴容。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銀行還在公告中提醒消費者,在辦理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業務過程中,不會委託任何第三方辦理,且不收取任何服務費用,請謹防詐騙,保護個人信息及財產安全。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對中新經緯表示,對居民而言,申請個人消費貸款要到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正規金融機構辦理,只有這樣才能享受到貼息政策紅利;要基於個人和家庭的消費需求和實際需要申請消費貸款,量力而行、合理適度,切不可因為額度高、利率低、有補貼就隨意申請。 董希淼進一步指出,經營主體要確保將貸款資金用於開展合規經營活動,居民申請消費貸款應用於合理消費,不得違規用於投資理財等用途。金融機構應摒棄規模情結和速度情結,將貸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強商業可持續性。同時,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完善風控模型和算法,根據消費者職業、收入、負債、信用狀況等準確判斷還款能力,提升風險防控有效性;進一步加強對貸款用途和資金流向的管控,確保相關貸款不被挪用,貼息資金不被套取。 (更多報導線索,請聯繫本文作者魏薇:weiw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父親生病第一時間去直播間問「專家」 假道具假證書堆出假醫生亂象調查 「爸,那些『專家』是假的!藥根本沒用!」看著父親又一次籤收了快遞來的「神藥」,來自陝西的張昕(化名)既憤怒又無力。他的父親沉迷於某社交平臺上一名「醫學專家」的健康課程,被深度洗腦,已兩次花高價購買對方推薦的「神藥」。 面對家人的勸阻,老人異常固執:「人家講得有道理!藥盒上印著OTC(非處方藥的標誌),是正規廠家生產的,怎麼可能是假藥?」 張昕曾根據父親提供的「專家」姓名和所謂任職醫院的信息,向該醫院官方渠道求證,得到的回覆卻是「本院無此醫生」。但就是這樣的「偽專家」,卻讓張昕的父親深信不疑,出現頭疼腦熱第一時間想的不是去醫院,而是在直播間裡「問專家」。 張昕父親的遭遇並非個例。近年來,一些網絡假醫生「偽專家」利用消費者的健康焦慮與信息差,以「正規」外衣包裝實施詐騙,其背後是一條圍繞假醫生身份認證、道具造假的灰色產業鏈。 直播劇本打造「專家」 一件網購的白大褂,一個偽造的胸牌,加上精心設計的劇本——在直播間裡,這些元素共同包裝出一個「三甲醫院專家」的形象,向消費者侃侃而談推銷著保健品。 這是此前在一家MCN機構工作過的劉女士向《法治日報》記者描述的場景,也曾經是她的工作內容。「三招搞定高血壓」「祖傳秘方根治糖尿病」「點擊連結領取定製中藥」……這些極具誘惑力的標題,正是這些「專家」每天在直播間上演的劇本。 張昕的父親正是被這些精心設計的劇本一步步俘獲。直播間裡,那個「專家」先是拋出幾個通俗易懂的醫學概念,瞬間建立起「專業」形象;接著,話鋒一轉,開始渲染各種常見老年病的「恐怖後果」,字字句句直戳老人的健康焦慮,如「腦梗心梗說來就來」「糖尿病併發症生不如死」「如果沒吃對藥,不但治標不治本還傷肝腎」…… 在老人聽得心驚膽戰之際,「專家」適時推出所謂的「最新科研成果」,信誓旦旦宣稱「幾個療程即可去根」「無任何副作用」,並輔以大量「患者」現身說法的「治癒」故事和「權威機構認證」。更讓老人深信不疑的是,對方反覆強調並展示藥盒上醒目的OTC標誌,將其包裝成「國家認證」「安全有效」的證據。「專家」還營造出名額有限、優惠即將截止的緊迫感,催促老人「抓住機會」「為自己的健康投資」。幾輪「健康講座」後,張昕的父親徹底被話術攻陷,對「專家」深信不疑。 張昕坦言,如果不是和醫院核實過「查無此人」,單看直播,誰能想到出鏡的醫生竟是假的呢? 北京的楊女士是醫療健康科普直播的常客,看得多了,她發現一些直播間存在蹊蹺:「不少『網紅醫生』直播間裡壓根兒沒醫生,出鏡的基本是助理,用『加薇』『+威』等話術誘導觀眾添加社交帳號,引流到其他平臺私聊。問及具體疾病,助理往往避而不答。」 根據楊女士提供的線索,記者點進一個擁有100多萬粉絲、資質認證為「××醫院皮膚科××醫生」的直播間,發現該醫生博主主頁資料顯示為男性,但直播出鏡的卻是一名女性。對方在直播間自稱是××醫生助理,並通過一系列話術將直播間的用戶引導至另一個無資質認證且粉絲量較少的普通帳號,稱該帳號為專門的客服號,負責和用戶一對一溝通,並讓記者添加「醫生」的社交帳號進行付費諮詢。 還有一部分醫生的認證信息與實際情況大相逕庭。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有的醫生在平臺上認證來自某知名醫院,但實際上在該醫院並無此人;有的醫生認證信息過期,已從認證醫院離職但未更新認證;有些人甚至直接盜用他人身份信息進行認證。 中國政法大學醫藥法律與研究中心主任劉鑫在調研時曾發現,同時認證為某一家縣級醫院的整形外科醫生有50多名。「縣級醫院科室的醫生一般只有五六個,50多名醫生不符合常理,其中顯然有很多醫生是虛假認證。」 醫院工牌隨意買賣 精心設計的話術、逼真的「專家」人設、漏洞百出的認證——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網絡假醫生背後,是一條分工明確、環環相扣的造假產業鏈。 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搜索「白大褂醫生服」,跳出大量服裝,包括白大褂工作服、護士服、深藍色手術服等,價格在20多元到400元不等。 記者隨機諮詢某商家,對方直言:「三甲醫院標隨便選,只需要提供醫院LOGO的源文件即可,印出來很真實。」 另一家售賣醫院工作牌的商家稱:「提供醫院名稱、照片、姓名、職位、工號即可定製,價格只需10元。」當記者問及能否「仿製晶片」時,對方直接回復「要多少個,可做成PVC銀行卡材質的」。 比道具更關鍵的是資質文件。記者注意到,在某論壇上,曾有服務商報價:PS醫師資格證150元/張,生成執業證書200元/份,製作帶電子章的在職證明300元。「最近查得嚴,只接民營醫院單子。」該服務商發來一份「××骨科醫院」空白模板,承諾「通過率90%以上」。 更隱蔽的是利用醫生多點執業政策的「掛靠」認證。 前述在MCN機構工作過的劉女士透露,受平臺政策影響,醫療自媒體帳號越來越難做,但對於某些要求,可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根據一些平臺關於醫療認證帳號的認證規則,個人認證需要滿足「公立三級醫院主治醫師及以上專家」「民營三甲醫院主治醫師及以上專家」「綜合大學或醫科大學附屬民營三級醫院主治醫師及以上專家」等(滿足以上任一條件)。MCN機構利用「多點執業」政策(符合條件的執業醫師受聘在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執業的行為),將醫生「掛靠」至民營醫院後通過平臺認證。 「我以前運營的帳號就是通過『掛靠』某醫院,取得認證的醫生帳號。」劉女士說。 記者採訪發現,儘管一些平臺聲稱嚴格審核,但仍然存在一些漏洞。某平臺審核外包員工坦言:「每天要審幾百個醫療帳號,怎麼可能逐個去查驗衛健委的數據。」 AI濫用也是這個鏈條上的一環。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深度偽造技術製造的假醫生視頻人物表情自然、語言流暢,普通用戶難辨真偽。部分團隊甚至用「真人面具+AI換聲」通過活體驗證,系統誤判率很高。 持續完善相關政策 亂象頻發下,監管部門持續完善相關政策。 近日,中央網信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明確規定網站平臺應堅決清理假冒醫生身份開展科普等違法違規信息。該通知從分類核查認證帳號資質、清晰展示帳號資質信息、嚴格標註醫療科普信息來源、認真做好資質核驗工作、嚴禁無資質帳號生產發布專業醫療科普內容、強化網絡行為規範、嚴禁違規變相發布廣告、嚴處違法違規信息及帳號等方面,對網站平臺作出規範。 各大平臺積極響應新規。某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會不定期排查認證資料,對資質造假、非法掛靠執業醫師證書等違法違規行為,採取取消認證、封禁帳號等處罰,並向有關部門舉報。 另一平臺負責人說,會嚴格實行醫生實名認證與專業資質核驗,僅限認證醫生發布非診療性醫療科普內容,並已上線管理體系對創作者專業度和合規性進行綜合評價與處置,根據帳號狀態對違規的創作者進行提醒整改和處置,包括但不限於限時封禁、永久封禁等處置措施,並定期公示。 「希望這些新規能落到實處,平臺審核再嚴一點,比如要求認證醫生『掃碼+刷臉』雙驗證,直播時能隨機彈出執業碼核驗,這樣至少能讓更多像我爸這樣的老人少被騙,別再花冤枉錢,更別耽誤了正規治療。」看著父親手機裡依然保留的「專家」課程連結,張昕期待著治理的「風」能儘快把被蒙蔽的受眾「吹醒」。 稿件來源: 法治日報法治經緯 本報記者 文麗娟 本報實習生 高紫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3627
47
2025-11-25 19:21
68153
42
2025-11-25 19:21
59361
65
2025-11-25 19:21
37841
29
2025-11-25 19:21
32654
92
2025-11-25 19:21
71968
59
2025-11-25 19:21
42631
37
2025-11-25 19:21
94376
47
2025-11-25 19:21
69378
83
2025-11-25 19:21
24735
23
2025-11-25 19:21
78316
54
2025-11-25 19:21
43978
82
2025-11-25 19:21
79836
26
2025-11-25 19:21
68793
71
2025-11-25 19:21
21579
45
2025-11-25 19:21
68273
63
2025-11-25 19:21
32578
36
2025-11-25 19:21
31685
17
2025-11-25 19:21
45836
27
2025-11-25 19:21
57628
23
2025-11-25 19:21
82735
31
2025-11-25 19:21
86174
67
2025-11-25 19:21
86243
69
2025-11-25 19:21
71483
51
2025-11-25 19:21
96128
26
2025-11-25 19:21
54217
64
2025-11-25 19:21
62851
95
2025-11-25 19:21
97136
72
2025-11-25 19:21
85319
48
2025-11-25 19:21
97138
59
2025-11-25 19:21
31694
51
2025-11-25 19:21
23719
95
2025-11-25 19:21
92716
41
2025-11-25 19:21
59286
34
2025-11-25 19:21
18347
91
2025-11-25 19:21
42965
15
2025-11-25 19:21
93527
57
2025-11-25 19:21
25791
87
2025-11-25 19:21
39751
72
2025-11-25 19:21
57923
64
2025-11-25 19:21
24739
48
2025-11-25 19:21
26873
18
2025-11-25 19:21
63728
73
2025-11-25 19:21
48671
26
2025-11-25 19:21
79852
91
2025-11-25 19:21
63984
49
2025-11-25 19:21
92618
28
2025-11-25 19:21
79621
25
2025-11-25 19:21
47358
64
2025-11-25 19:21
71658
75
2025-11-25 19:21
27618
35
2025-11-25 19:21
16524
35
2025-11-25 19:21
62893
13
2025-11-25 19:21
| 直播全婐app免费 | 色花堂直播 |
| 黑白直播 | |
| 就要直播 | 伊人下载 |
| 绿茵直播 | |
| 杏仁直播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 香蕉app免费下载 | |
| 69美女直播 | 樱桃直播 |
| 桃鹿直播 | |
| 蜜疯直播 | 深夜直播 |
| 青柠直播 | |
| 魅影9.1直播 | 快猫 |
| 花瓣直播 | |
| 夜月视频直播 | love直播 |
| 看少妇全黄a片直播 | |
| 名模直播 | 成人抖阴 |
| 五楼直播 | |
| 深夜直播 | 快猫 |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
| 韩国直播 | 花瓣直播 |
| 黄瓜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