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8月11日電 (趙朗 盧鑫)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官方11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正式為世界首例滿月克隆犛牛取名「納木錯1#」。 當雄縣犛牛良種擴繁基地於2025年4月獲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批覆,成為「西藏(當雄)金絲野犛牛繁育研究基地」,目前是集犛牛良種繁育、技術研發與生態循環於一體的高原特色畜牧產業基地。 圖為克隆犛牛取名「納木錯1#」。 當雄縣官方供圖 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長黨衛東表示,西藏是畜牧業大區,長期以來面臨犛牛經濟性狀指標下滑情況。為此,2023年,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邀請浙江大學方盛國教授團隊介入。針對傳統育種周期長、效率低的短板,啟動「體細胞核移植+全基因組選育」複合技術攻關。 經過700餘天的攻堅克難,今年7月10日,世界首頭克隆犛牛在當雄縣犛牛良種擴繁基地順利誕生。 「犛牛的克隆,比普通牛難多了。」方盛國介紹,犛牛因高原適應性形成特殊細胞代謝機制,克隆需針對性優化卵母細胞成熟、激活及胚胎培養條件,核心難點是創新培養體系以維持細胞活力和基因組穩定性,這與普通牛克隆在環境適配性技術要求上存在顯著差異。當前克隆犛牛生理指標正常,專人每日觀測,每周稱重,健康狀況良好。 目前,該基地還引入斯布犛牛、帕裡犛牛、野血犛牛等優質良種犛牛433頭,正構建西藏首個犛牛數位化繁育譜系,保障遺傳多樣性。 方盛國教授團隊計劃進一步優化克隆效率,提高囊胚率,研究胚胎著床機制。 據悉,此次克隆犛牛的誕生,為高原畜牧業注入新動能。不僅推動西藏犛牛產業提質增效,更將服務於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高原生態保護與牧民幸福生活。(完)
三明8月12日電 (賴全平 羅光鍾)在福建省寧化縣淮土鎮孫坑村,孝道文化正成為推動鄉村文明與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8月11日,村民張松夥悉心照料91歲失明公公孫代茂的場景,便是當地孝道文化深入人心的生動寫照。 寧化縣淮土鎮。(無人機照片)黃尉峰攝 孫代茂因年老體弱,生活難以自理,張松夥長年累月精心照料,毫無怨言。她的孝行也得到了婆婆王茶秀的高度稱讚:「我今年80歲了,兒子在外打工,多虧了兒媳婦的照顧。」 孫坑村地處閩贛邊界,毗鄰紅軍長徵出發地鳳凰山,是一個民風淳樸的紅色古村。近年來,該村以「明理亭」與客家宗祠為陣地,發揮族規族訓的教化作用,將孝敬父母、愛老助老的家風家訓寫入族譜,形成了濃厚的孝道文化氛圍。 同時,孫坑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結合移風易俗、村莊清潔等主題,廣泛開展文明創建及志願服務活動,極大地提升了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 為弘揚孝道文化,孫坑村建設了孝道文化園,設置宣傳長廊,展示孝道典型人物事跡。這裡不僅是黨員、退休幹部宣講紅色故事、家族文化的「課堂」,也是村民了解國家大事、談論鄉村變化及調解矛盾糾紛的場所。 鎮村幹部依託「明理亭」與孫氏宗祠,積極探索「黨建+鄉村治理」新模式,將孝道文化貫穿村級治理全過程,開展宣傳引導、議事調解等工作。 村民孫水祥是一名退休幹部,多年來資助12名家庭困難學生完成學業,並捐資10多萬元用於公益事業。村民孫春得15年來無微不至地照顧患青光眼的母親,他常教育子女:「孝敬父母是子女的本分,也是最大的孝道。」 每年重陽節,孫坑村都會在祖祠為全村60歲以上老人舉行集體壽宴,經費由村中青壯年男子贊助,婦女們則當起愛心志願者幫忙。村裡還會邀請腰鼓隊為老人表演歌舞,宣傳孝老愛老思想。 此外,孫坑村積極開展「好婆婆」「好媳婦」「黨員示範戶」等評比活動,樹立孝文化傳承榜樣。村幹部鼓勵村民在孫氏家訓基礎上,結合家庭實際制定家訓家規,進一步弘揚孝道文化。 「尊老敬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只有將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落實到行動上,用心為老年人辦實事、解難題,才能真正讓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孫坑村黨支部書記孫尾能表示,未來將深入挖掘孝道文化,以文化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推動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為村莊發展注入新動能。(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桃鹿直播 | 月神直播 |
小妲己直播 |
青草直播 | tvn直播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曼城直播 | 雨燕直播 |
桃鹿直播 |
花间直播 | 西瓜直播 |
鲍鱼直播 |
大鱼直播 | 美女直播app |
红桃直播 |
百丽直播 | 魅影视频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鲍鱼直播 | 花间直播 |
四季直播 |
凤凰网直播 | 少妇免费直播 |
魅影直播视频 |
青柠直播 | 看b站a8直播 |
咪咕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