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除了吃,還能做什麼?在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青年教師謝騰龍的眼中,玉米不僅是作物,更是凝聚科技與審美的「新農作」。 前不久,「北大荒青年」助農志願服務隊(以下簡稱「服務隊」)培訓交流暨建功競賽活動在黑龍江共青農場舉行。作為服務隊成員,謝騰龍展示了一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彩文玩玉米。 兩年前,謝騰龍帶著多項農業技術來到中國最北邊境縣塔河縣。「1畝地能產1萬多根文玩玉米,精挑細選下來,能有4000根樣式好的,批發價30元一根,利潤很可觀。」謝騰龍說,今年他們在塔河縣種了45畝,已和銷售商對接。 2023年,團黑龍江省委發動全省共青團,依託「三農」青年典型、網絡達人、涉農技術骨幹等青年群體,組建隊伍服務基層農戶,目前已組建種植、畜牧、林業、水產等領域500支服務隊。近5000名志願者奔赴一線,服務覆蓋近千個村(屯)。團黑龍江省委相關負責人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此舉旨在形成示範效應並擴大規模,真正發揮青年在築牢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全鏈條服務農業發展 1998年出生的周建禎,碩士畢業後來到樺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去年加入服務隊。他發現,當地大豆種子包衣技術推廣不好,因為這項技術需要浸泡種子,會增加成本,「但這項技術能有效防治大豆根腐病,保證產量」。 諮詢農科院並查詢大量資料後,周建禎和團隊成員向農民展示採用技術前後的產量對比數據,慢慢改變了他們的觀念。截至目前,他和團隊推動70萬畝地採用該技術。 同樣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的張羽,自2023年加入服務隊以來,在富錦市各地推廣以水稻催芽為代表的多項農業技術。他把自己的電話留給當地農民,現在,他一年要接幾百個諮詢電話。 90後青年葛旭良是北大荒集團黑龍江二九一農場有限公司技術員,對水田頗有研究。他加入服務隊已兩年,致力於帶動農民科學種田。他舉例說,施肥時間不當可能會讓水稻長得過高,越高抗倒性越差,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把每項技術細節、每個環節的標準跟大家講清楚,標準上來了,產量也就上來了。」葛旭良說。 除了傳統農業,服務隊還把目光投向新興農業。 呼瑪縣鷗浦鄉黨委副書記盛玉洋,去年參加了團黑龍江省委組織的服務隊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看中了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孫楠帶來的寒地小龍蝦養殖技術。今年,他們試驗養殖了7畝寒地小龍蝦,「目前看長勢還不錯,我們想多積累經驗,成功後推廣」。 技術落地讓豐收有了基礎,但要真正轉化為農民增收,「賣得好」是決定性一環。為此,團黑龍江省委動員一批有銷售經驗和市場思維的年輕人。「青耘中國」主播、伊春市返鄉創業青年鄭曉昱,不僅助農帶貨,還為當地培養電商人才。截至目前,她和團隊助農帶貨60萬單,培育了20多名電商銷售人才。 團黑龍江省委青年發展部相關負責人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團黑龍江省委發揮共青團組織優勢,主動對接涉農高校、企業及科研院所,整合青年科技人才力量,搭建助農服務平臺,結合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進行從種到銷的多樣化全鏈條服務,幫助農戶增產增收。 把道理「掰碎了」講給農民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服務隊隊員年齡普遍偏小,其中不乏00後。當他們向「爺輩」農民推廣新技術時,常常被拒絕。 為提高豆角產量,團齊齊哈爾市委派到富裕縣紹文鄉勝利村的駐村第一書記、90後楊文博,建議農民將株距由50釐米擴大到60釐米,農民卻說:「你這個小娃娃,我孫子都比你大,你還來教我怎麼種。」周建禎在推廣大豆包衣技術時也遇到過質疑,「他們說我是賣藥的,推廣技術是為了賣產品」。 隊員們想盡辦法,把道理「掰碎了講」,「打賭」是大家常用的辦法。葛旭良曾和一位農民把一個池子的水稻分成兩塊,一塊按照葛旭良的方法施肥,另一塊按照這位農民的想法施肥。到了8月見分曉的時候,用葛旭良方法施肥的水稻,株高比另一邊的水稻更矮、更抗倒伏,稻粒數量卻幾乎一樣。葛旭良說,農民「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已經接受了科學施肥法」。 除了打賭,隊員們還喜歡打「人情牌」。推廣幹豆角產業遇阻時,楊文博想起了村裡的老書記。「他在當地很有威望,知道咋跟大家溝通。在他的幫助下,我們後來進展順利。」 除了號召大家加入幹豆角產業,楊文博還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勝利村村民王麗媛是種糧大戶,她說,起初自己對這個年輕小夥子也不信任,「後來他把我們聚在一起,跟我們拉家常,講農業知識」。村民按照楊文博的方法用肥,發現「比以前省不少,產量還上來了」。 「改變觀念本身就很難。」周建禎的方法是學土話,拉近與農民的關係。樺南縣孟家崗鎮保豐村村民高玉財是大豆種植大戶,經驗豐富,「他用很樸實的話給我講各種農技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怎麼把理論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話。」周建禎說。 將個人成長與農業發展緊密相連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隊員們近距離與農民、農業接觸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將黑龍江建設為農業強省。 如何打通先進技術到農戶田間地頭的「最後一公裡」,是多位受訪者提及的重點。葛旭良提到,小農經營之下,土地碎片化,很難採用大型機械設備。 如何「藏糧於民」也是多位隊員關心的話題。「我們有先進的技術,但可能推不動。喜歡種地、想把地種好的年輕人並不多。」周建禎說。 楊文博也有同感。「我們有時候策劃了一個好項目,但響應的年輕人不多。」他還發現,深加工農產品不多,且同質化競爭十分激烈,影響產品推廣。 走到田間地頭,除了發現問題,每個隊員也有自己的收穫。 葛旭良覺得,兩年志願服務經歷,讓他有更多機會充實自己。「每次下鄉可能都會發現不同的問題,有可能就觸碰到知識盲區。這時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請教專家或經驗豐富的農民,補齊短板。」 楊文博學會了用系統思維看問題。在和勝利村農民一起研究豆角時,從種子到幹豆角成品,過程涉及種植、養護、包裝、銷售等各環節,哪一步出問題都推不下去。「駐村期滿,我會離開這裡,但這種思維方式會讓我受益終身。」 加入服務隊幾年,謝騰龍最大的收穫是教會了一幫當地「徒弟」。他說,幾年下來,塔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技術員水平有了明顯提升。「我們一起做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一起寫論文,這是他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年有個80後技術員考上了瀋陽農業大學的研究生,我們特高興。」 「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紮根黑土地的年輕人的使命。」周建禎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雷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梅江區攀桂坊片區的防疫站宿舍樓前休閒廣場上,78歲的侯伯坐在嶄新的休閒長椅上,看著孫輩在健身器材旁嬉戲…… 而在兩年前,這裡還是雜草叢生、牆皮如魚鱗般剝落的破敗景象。「種了十幾年的菜地,說讓就讓出來了。」侯伯指著休閒廣場笑道:「改造是大家的事,不能拖後腿。」 作為梅州中心城區,梅江區的老舊小區大多建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層高不足、設施老化、通道狹窄等問題日益突出。 2020年,梅江區吹響老舊小區改造號角,在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服務、社區治理等方面不斷提高老舊小區的宜居水平。五年間,3.3億元資金注入社區血脈。截至今年6月,249個小區開工改造,124個小區實現「新生」,超萬戶居民的生活被悄然改變。 文:南方日報記者張柳青 通訊員鍾戈陳綺冰陳鴻 以點帶面 蝶變故事上演改造數量和質量居前列 「4個月,從『蜘蛛網』纏身到清爽整潔,我們小區成了全市標杆!」江南街道新中苑小區的居民至今仍記得2021年那場「閃電改造」。 作為梅州市首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這個建成於1995年的小區,曾因管線雜亂、道路坑窪、停車位匱乏讓居民怨聲載道。 改造團隊帶著捲尺逐戶丈量,拿著圖紙反覆徵求意見,最終用「一戶一策」的精細方案,在120天裡完成了外立面翻新、三線入地、停車位規劃等12項工程。 如今走進新中苑小區,柏油道路平坦開闊,牆面整潔乾淨,綠植縈繞點綴,處處可見文明標語,一旁的「黨群連心亭」給小區居民提供了可以遮陽擋雨的休閒地。 統一規劃好的停車位上,小車、摩託車停放得井井有條。在小區樓下,老人們悠然自得地散著步,大夥話著家常,一片寧靜和諧的景象。 這樣的蝶變故事,正在梅江各處上演。 在金山街道灣咀塘小區,工程師們用「繡花功夫」解決頑疾。剝落的外牆被修復,蛛網般的「三線」被規整入地,智能監控系統覆蓋角落;西郊街道樂育中學旁的教師宿舍改造後,周邊商鋪老闆驚喜發現:「環境好了,生意都旺了三成。」 「新中苑小區改造後的大變樣,讓大家看到了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民生福祉,使得其他居民改造意願愈發強烈,以點帶面推動了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鋪開。」梅江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梅江區現有城鎮老舊小區492個,建成年代較早,普遍存在「老、破、小」等問題,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品質。 2020年以來,梅江區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3.3億元,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49個,其中已完成改造124個,正在改造125個,惠及居民超萬戶,改造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市前列。 為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梅江區成立以區長為組長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和區級協調機制,統籌推進改造工作。針對城鎮老舊小區建成年代跨度大、涉及人員面廣、居民改造需求各異等問題,梅江區組織區、鎮(街道)、村(社區)、小區四級聯動,摸清底數,分類建檔。 與此同時,梅江區編制實施「十四五」期間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規劃,選取改造意願強烈、需求迫切的片區作為切入點,通過以點帶面、分批推進的形式,穩步推進230個老舊小區改造。 一區一策 遵循群眾意願發揮居民主人翁作用 城北鎮白圍社區科委宿舍樓設計了荷開蓮塘、燕飛竹林的牆繪,老舊破敗的牆皮煥然一新。 不僅外牆粉飾一新,宿舍樓一樓還成為了鄰裡中心,對外開放。居民們可在這裡參加社區舉辦的系列活動,還可看書閒聊、休閒娛樂。鄰裡中心還設置了「積分兌換超市」,吸引著小區居民通過文明積分,兌換生活物品。 「以前最怕颱風天,牆皮像下雪一樣往下掉,現在可以安心睡整覺了。」居民葉勇勇感慨道。 「老舊小區『改什麼』『怎麼改』都充分遵循居民的意願,努力改到群眾心坎上。根據前期向居民收集的意見建議,我們對樓體破損的牆皮進行修補,並在一樓設置鄰裡中心,居住環境更便捷、智能了,這是大家最滿意的地方。」城北鎮幹部、百圍下鄉組組長李利春說。 在城北鎮車站社區新洲路上,老舊小區的變化同樣獲得了群眾的讚譽。 只見街道旁的8棟樓體煥然一新,每棟樓下安裝了門禁系統,提升了居民安全感。樓道裡更新了照明系統,為部分居民家中加裝了防盜網。 「這8棟樓都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樓體十分破舊,不僅影響市容市貌,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影響居民的居住體驗。」城北鎮老舊小區項目負責人陳標元介紹,項目於2022年入場,今年初竣工驗收,總投資600多萬元,其中建安費400多萬元。「我們除了對小區樓道內部進行改造完善,還整修了周邊道路,並完善消防水管的建設。」陳標元說,8棟老舊小區的改造惠及200多戶住戶。 梅江區按照「以人為本、安全為重、功能為先、治理為效」原則,「一小區一對策」確定改造方案,優先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房屋滲漏、道路破損、下水不通、停車混亂、安防消防設備缺失等突出問題,全力滿足群眾「點菜式」的適老宜居改造需求,力求不同情況的樓房經改造後都能達到群眾滿意水平。 老舊小區的改造不能只是政府的「一頭熱」,需要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梅江區堅持黨建引領,鎮街積極引導居民成立小區黨支部,推舉居民黨員為樓棟長,充分發揮黨員「八帶頭」作用:帶頭提改造建議、帶頭做群眾工作、帶頭參與小區改造、帶頭監管施工建設、帶頭破除衛生痼疾、帶頭營造文明新風、帶頭參與公益活動、帶頭參與小區管理。以此引領居民積極參與小區改造,實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 改造完成後,小區黨支部不撤、樓棟長幹勁不減,著力鞏固提升小區改造成果,從「軟體」上推動居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共同締造。 新中苑小區的「黨建+多元共建」模式堪稱典範。改造初期,部分居民擔心施工影響生活,牴觸情緒強烈。小區黨支部組織黨員成立調解隊,在工地旁設意見箱。 居民反映施工噪音大,施工隊就調整作業時間;擔心材料質量,黨員們輪流旁站監督。這種「全程參與式」改造,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主人翁」。 ■典型案例 廢棄菜地建起小廣場 居民贈送匾額表感謝 「我們住了十幾二十年的老房子,沒想到還能迎來這麼大的變化,感覺自己的老屋與周邊現代化新小區沒什麼區別。」站在防疫站宿舍樓前的休閒小廣場上,侯建昌感慨道。 梅江區攀桂坊片區的防疫站宿舍樓始建於1996年,於2021年被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計劃。 「小區改造前,主體外牆馬賽克脫落嚴重,樓道老舊、管線設施老舊雜亂,居民『飛線』情況普遍,安全隱患較大。同時,小區內雜草叢生,周邊道路設施等也較為破舊。」金山街道辦幹部吳嘉慶介紹。由於該小區宿舍樓有12戶為老年群體,針對這一情況,金山街道充分考慮了安全、舒適、便民、適老的需要,並通過對住戶進行走訪了解、公示意見反饋渠道接收書面意見等途徑,廣泛了解群眾的切實需求並將意見落實到改造內容中。 目前,小區已完成改造。土黃色的外牆面煥然一新,原本雜亂的空地打造成1700平方米休閒廣場,規劃停車位及運動場,配套休閒座椅、健身器材等,為周邊住戶提供茶餘飯後的休閒場所。 「你現在看到的休閒廣場,之前都是雜亂的菜地。居民用閒置的空地種植蔬菜,看起來破亂不堪,還容易滋生蚊蟲。」侯建昌說,聽說政府要將菜地建成休閒廣場,居民們紛紛主動讓地,參與到廢棄地改造中。 除此之外,項目對樓道、弱電、消防、供排水設施、照明、適老化設施和安防系統等進行了全面的提升改造。「同時,我們改造周邊道路2700平方米,進一步提升人居環境舒適度,促進鄰裡和諧。」吳嘉慶介紹。 為感謝政府部門對小區的精心改造,小區住戶特地贈送了「貼心服務情暖民心」的匾額。「多虧了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讓我們晚年生活既舒適又安全。」侯建昌為小區的改造豎起了大拇指。 ■記者觀察 讓「民生小事」成為「治理大事」 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福祉,另一頭連著城市發展,從來不是簡單的「翻新工程」,而是一場關乎民生福祉、社區活力與治理能力的綜合變革。梅江區用以點帶面的智慧破解了共識難題,用「一小區一對策」的精準回應了民生剛需,更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喚醒了社區活力。 以「小切口」撬動「大循環」,破解「改什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小區,往往面臨設施老化、產權複雜、居民訴求多元等問題,一紙改造方案容易淪為紙上談兵。梅江區的破局之道,是用以點帶面的示範效應打破僵局。一個個「點」的成功最終匯聚成「面」的推進。這種「先行先試—總結經驗—全面推廣」的路徑,既降低了初期動員成本,更用實實在在的成果打消了居民的顧慮,為大規模改造鋪平了道路。 從「眾口難調」到「眾人拾柴」,破解「怎麼改」。老舊小區改造最大的阻力,往往不是技術,而是人心。梅江的經驗是「一小區一對策」,把「我要改」變成「我們一起改」。無論是「黨員樓棟長」的「八帶頭」,還是意見箱裡的逐條回應,抑或是菜地讓出後建起的1700平方米廣場,背後都是一套民主的機制設計:改造前問需於民、改造中問計於民、改造後問效於民。當居民從旁觀者變成主人翁,眾口難調就自然轉化為眾人拾柴。 從「改得好」到「管得久」,破解「可持續」。很多老舊小區改造「一年新、三年舊、五年回潮」,根子在長效機制缺位。梅江的可貴之處,是把硬體改造與軟體治理同步推進:黨建引領、業委會成立、物管引入、公共收益分配、維修資金續籌……每一條制度都在回答「改完之後怎麼辦」。新中苑小區用公共收益更換滅火器,白圍社區用「積分兌換超市」激活社區自治,這些細節讓人看到:當治理的「最後一公裡」被打通,老舊小區才能真正擺脫「反覆修、修反覆」的宿命。 一座城市的溫度,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梅江區用五年時間,把492個「老破舊」當作492個「微課題」,在牆麵粉刷、管線入地、廣場新建的「小事」中,完成了「大民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8735
35
2025-10-28 14:21
76235
53
2025-10-28 14:21
39514
12
2025-10-28 14:21
58924
37
2025-10-28 14:21
67328
61
2025-10-28 14:21
27361
43
2025-10-28 14:21
69482
18
2025-10-28 14:21
81635
32
2025-10-28 14:21
78534
81
2025-10-28 14:21
93162
18
2025-10-28 14:21
82519
45
2025-10-28 14:21
25731
86
2025-10-28 14:21
97821
82
2025-10-28 14:21
24357
57
2025-10-28 14:21
79146
57
2025-10-28 14:21
91765
39
2025-10-28 14:21
59748
35
2025-10-28 14:21
34159
76
2025-10-28 14:21
35891
84
2025-10-28 14:21
28754
16
2025-10-28 14:21
63921
64
2025-10-28 14:21
73295
86
2025-10-28 14:21
59247
68
2025-10-28 14:21
35941
45
2025-10-28 14:21
59136
27
2025-10-28 14:21
79231
54
2025-10-28 14:21
47163
17
2025-10-28 14:21
49781
43
2025-10-28 14:21
73526
73
2025-10-28 14:21
16274
97
2025-10-28 14:21
58134
53
2025-10-28 14:21
17926
24
2025-10-28 14:21
81736
87
2025-10-28 14:21
72183
65
2025-10-28 14:21
54178
96
2025-10-28 14:21
17943
92
2025-10-28 14:21
59432
78
2025-10-28 14:21
52831
15
2025-10-28 14:21
24138
39
2025-10-28 14:21
76583
74
2025-10-28 14:21
78392
46
2025-10-28 14:21
76231
16
2025-10-28 14:21
23976
17
2025-10-28 14:21
58792
92
2025-10-28 14:21
48963
43
2025-10-28 14:21
67853
53
2025-10-28 14:21
27618
98
2025-10-28 14:21
47956
35
2025-10-28 14:21
48175
75
2025-10-28 14:21
85129
51
2025-10-28 14:21
52189
84
2025-10-28 14:21
| 九球直播 | 樱花直播 |
| 比心直播 | |
| 魅影直播视频 | 趣播 |
| 优直播 | |
| 水仙直播 | 妖精直播 |
| 看少妇全黄a片直播 | |
| 柚子直播 | 河豚直播 |
| 青稞直播 | |
| 97播播 | 香蕉app免费下载 |
| 樱花直播nba | |
| 零点直播 | 快猫 |
| 红桃直播 | |
| 大鱼直播 | 西甲直播 |
| 魅影9.1直播 | |
| 月夜直播app夜月 | 橘子直播 |
| 少妇免费直播 | |
| 抖音成人版 | 苹果直播 |
| 零七直播 | |
| 桃子直播 | 桃子直播 |
| b站刺激战场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