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8月8日電 題:中國香港運動員劉慕裳:在成都登上「世界之巔」 作者 單鵬 「我的金牌上終於有了『世界』二字了。」8日晚,在成都世運會空手道女子型決賽上擊敗日本選手尾野真步奪得金牌後,中國香港運動員劉慕裳熱淚盈眶,與相伴5年的教練緊緊相擁。 出生於1991年的劉慕裳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空手道老將,她16歲起為中國香港出戰國際比賽,2015年成為全職運動員。2021年8月,她獲得東京奧運會空手道女子個人型銅牌;2023年7月,她在第19屆亞洲空手道錦標賽上擊敗日本勁敵,成為香港首位空手道亞洲冠軍;同年10月,她在杭州亞運會再獲銅牌;2024年1月,她升至空手道女子個人型世界第一,為香港首位「世一」空手道選手。 成都世運會賽前,劉慕裳憋著一股勁,誓要拿到這枚金牌。上屆世運會,劉慕裳獲得了空手道女子型比賽的季軍,「參加成都世運會感覺很不一樣,上一次(世運會)我覺得拿到獎牌就很不容易。這次我把目標放高一點,志在奪金。」 8月8日,第12屆世界運動會空手道女子型決賽在成都舉行,中國香港運動員劉慕裳奪得金牌。圖為劉慕裳展示金牌。 記者 安源 攝 在8日的預賽和半決賽中,這位空手道老將顯示出實力與經驗,劉慕裳的發揮幾乎完美,贏得沒有懸念。她對自己的表現滿意之餘,也稱讚了成都世運會的辦賽條件:「我和不少其他隊伍的選手都覺得,無論是場地標準還是工作人員的專業與熱情,這裡都達到了奧運會水準。」 決賽中,劉慕裳再次面對老對手、上屆世運會該項目亞軍得主尾野真步。從今年1月至本次決賽前,兩人共交手5次,劉慕裳4勝1負保持優勢。但劉慕裳仍不敢懈怠:「對於運動員來說,決賽不是『不奪金就奪銀』的問題,而是『能不能贏』的競爭。」 決賽開始,劉慕裳站在場地中央,表情堅毅,一聲怒吼劃破場館的寂靜。她踏出右腳,重重砸向地面;手刀破空,仿佛斬斷風聲。她將身體擰成拉滿的弓,隨即如離弦之箭般爆發。每次發力,似要將空氣擊穿。 現場數千名觀眾對劉慕裳的表現報以熱烈掌聲與歡呼。「這次『回家』比賽,支持我的人特別多,不像在國外比賽時那樣冷清,甚至我的一些朋友和學生專程來成都看我比賽。」說到這裡,劉慕裳十分感動。登上領獎臺、國歌奏響之時,劉慕裳的眼淚奪眶而出:「只有大型比賽奪得金牌時才能聽到國歌奏響。每一次國歌響起,那份自豪與感動總會讓我熱淚盈眶。」 雖來不及「拜會」大熊貓、品嘗麻辣火鍋,劉慕裳與教練9日下午就要結束成都之行,返回香港。劉慕裳計劃向家人分享賽場上的瞬間,儘快投入新一輪訓練,備戰未來的比賽,「這次比賽也讓我發現了細節上的一些不足,我會針對性彌補這些短板」。(完)
近日,一中年歌手在演唱會上自曝「就算心跳亂了節奏,我還是會繼續努力。」此前,他被診斷出心臟問題,每天需靠藥物控制。這引發了公眾對心臟健康的關注。近年來,心臟問題越來越頻繁地「找」上了中青年人,特別是心律失常正日趨普遍。那麼,心律失常緣何趨向年輕化?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專家。 心律失常人群日益年輕化 《中國全科醫學》雜誌刊發的有關研究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每年約17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約1/4為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且發生心律失常的人群正日益年輕化。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李非介紹,老年人心律失常通常以房撲/房顫、房室傳導阻滯為主,更多與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及瓣膜退行性病變等基礎疾病相關,需給予長期治療。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趙伊遐介紹,中青年人常見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竇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早搏(房性或室性)以及部分心房顫動。相比老年人,中青年人心律失常通常發作較急,發病通常為短期,結構性心臟病比例較低,但症狀表現如心悸、胸悶等更為明顯。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心律失常?趙伊遐介紹,主要與精神壓力大、焦慮失眠、熬夜等生活節奏失調,過量攝入咖啡、能量飲料、菸酒等刺激性物質,久坐少動、肥胖、代謝異常,以及電子產品使用過度導致交感神經興奮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會打破人體自主神經系統平衡,引發心電活動紊亂。」她說。 「大部分中青年人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上述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也有小部分患者是由於遺傳等因素導致的,如肥厚型心肌病,離子通道病等。」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蔣衛紅說。 改善生活方式是關鍵 儘管中青年人心律失常的發病具有偶發性,且多為生理性心律失常,但也不排除病理性心律失常的可能。如何區分兩者,出現哪些症狀時需儘快就醫?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內科醫師張峰介紹,所謂生理性心律失常可理解為人對各種特定生理狀態的一過性、可逆的節律異常。如運動時的竇性心動過速,睡眠狀態下的竇性心動過緩,情緒緊張時發作的早搏等,通常無症狀或僅有輕微心悸現象,若無器質性心臟病,在消除誘因後可自行緩解。 相比之下,病理性心律失常則無明確誘發因素,持續時間較長或反覆發作,心率或節律存在顯著異常,症狀更為嚴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內科醫師成晨迪表示,尤其是合併特殊病史,如有近期發熱史、基礎心臟病或心臟病家族史的患者,當持續出現心悸、胸悶及胸痛症狀且久不緩解,甚至出現黑矇、暈厥等情況應立即就醫。 蔣衛紅稱,中青年人生理性心律失常患者要想減輕症狀,改善生活方式是關鍵。 對此,成晨迪給出了「四要」秘訣。一要規律作息和管理情緒。每天保持7—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固定作息時間,避免熬夜,同時科學應對壓力,培養興趣愛好作為情緒出口,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諮詢。二要科學飲食,控制興奮性物質攝入。每日攝入咖啡因不高於200毫克(約2杯美式咖啡),避免空腹飲用咖啡、濃茶、奶茶等飲品,嚴格限制酒精攝入量,增加富含電解質的食物,如堅果、深綠蔬菜、香蕉、橙子等。三要合理運動。每周可開展3—5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前進行10分鐘熱身,避免久坐(每小時起身活動3—5分鐘)。運動時要注意評估環境,避免在極端高溫/低溫天氣運動,劇烈運動後不要立即衝冷水澡。四要自我監測與管理。了解家族心臟病史,關注自身心悸、胸悶、黑矇等異常症狀,定期進行基礎心電圖檢查,還應保留歷次心電圖報告,以便動態比較、及時發現異常。學習測量靜息心率,同時關注血壓、血糖、甲狀腺功能等。 成晨迪介紹,病理性心律失常相比之下則無明確誘發因素,持續時間較長或反覆發作,心率或節律存在顯著異常,導致症狀更為嚴重。尤其合併特殊病史(如近期發熱史,基礎心臟病或心臟病家族史)患者,當出現嚴重心悸伴胸悶胸痛,甚至黑矇暈厥等情況應立即就醫。 連結 哪些心電圖異常需警惕 日常體檢中,心電圖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心臟健康檢查手段,能檢測出竇性心律不齊、心臟早搏、房顫等心臟問題。那麼,心電圖顯示異常,一定是患上了心臟疾病嗎?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蔣衛紅表示,不少體檢時發現的心電圖異常大多為生理性或暫時性變化,心電圖異常不等於患上了心臟病。 那麼,哪些心電圖異常是真問題,哪些又是「假警報」呢?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內科副研究員、主治醫生陳明鮮表示,早搏是一種較常見的心律失常,指心臟提早搏動一次,可分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健康人群因熬夜、壓力大、咖啡因或藥物刺激會引起偶發性早搏。但如果早搏頻繁(如超過500次/24小時)或伴隨症狀(如胸悶、乏力、黑矇),建議進行動態心電圖和心臟超聲檢查,以排除心肌病或器質性心臟病。 房顫為一種持續或間斷的快速、紊亂的心房電活動,屬於心臟病範疇,可導致心悸、胸悶,甚至中風,因此即便偶發性房顫也要引起高度重視,在確診後還需進一步評估心房大小、瓣膜功能、血栓風險,並考慮是否需要採取抗凝治療或射頻消融治療。 ST-T段(心臟電活動特定階段)改變可由多種原因引起,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過度勞累、焦慮、貧血、電解質紊亂、藥物影響等都可能造成ST-T段改變,但若患者伴隨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尤其是中老年人,則可能提示患有心肌缺血或冠心病,應儘快進行心臟彩超、運動負荷試驗、冠狀動脈CTA或造影等檢查。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內科醫師張峰介紹,竇性心律不齊是指心跳節律存在輕微快慢變化。在沒有其他症狀時,它大多屬於生理性心律失常,不需要進行特殊處理。如果患者出現心悸、胸悶等不適,建議立即休息;若仍不能緩解,則應前往醫院進行就診。 陳明鮮介紹,與心電圖相比,動態心電圖可連續記錄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活動,更易發現間歇性心律失常,如發作性房顫、室速、心動過緩等,尤其適合評估胸悶、暈厥、有猝死家族史等人群的心臟病風險。 (俞慧友) 來源:科技日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樱花直播nba | 趣播 |
名模直播 |
暖暖直播 | 贵妃直播 |
海棠直播 |
杏爱直播 | 么么直播 |
花蝴蝶app直播 |
桔子直播 | 97播播 |
伊人直播网站 |
蜜糖直播 | 妲己直播 |
青稞直播 |
桃花app | 桃鹿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九球直播 | 深夜大秀直播app |
小k直播姬 |
魅影直播游客免登录 | 彼岸直播 |
优直播 |
名模直播 | 六月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小白兔直播 | 抓饭直播 |
成人免费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