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電 題:談到這位加拿大人,習近平稱「家喻戶曉」 「中國人民將永遠記住你們,記住世界人民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2015年9月2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頒發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走到30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幫助和支持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代表面前,親手為他們佩掛上紀念章。談及曾在抗戰中同中國人民並肩作戰的國際友人,總書記的話語真摯而堅定。 頒發儀式上,一個個響亮的名字穿越時空,迴響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諾爾曼·白求恩,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也又一次被提起。 白求恩的堂孫馬克·威廉·白求恩接受了紀念章。這位加拿大電影人誠懇地說:「我的祖輩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我是中國的新朋友,我願將白求恩精神發揚光大。」 中國人民從未忘記白求恩這位老朋友。 1938年,為援助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這位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胸外科醫生不遠萬裡,率領一支醫療隊來到中國,帶來了大量的藥品和醫療器械。 到達晉察冀軍區後,白求恩率醫療隊奔走在槍林彈雨的前線,建立多處手術室和包紮所,救治了大批傷員。他還創辦衛生學校,編寫戰地醫療教材,培養了大批醫護人才;提議開辦衛生材料廠,解決了藥品不足的問題。 1939年11月12日凌晨,白求恩因搶救傷員受到感染,醫治無效病逝於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儘管與中國的緣分僅有不到兩年時間,但在生命彌留之際,他寫道:「最近兩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義的時日」。 白求恩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談及。2013年10月,他在會見加拿大時任總督約翰斯頓時特別提到,「中國人民對加拿大人民懷有深厚的友好感情,白求恩大夫支持中國人民反對法西斯鬥爭的事跡在中國家喻戶曉」。 在共同抗擊法西斯的戰鬥中,還有許多像白求恩一樣的國際友人踏上當時戰火紛飛的中國大地,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樣的義無反顧,中國人民始終記得。 印度醫生柯棣華、法國醫生貝熙葉、德國人約翰·拉貝、丹麥人辛德貝格、英國人林邁可、國際主義戰士漢斯·希伯、蘇聯飛行大隊長庫裡申科、美國「飛虎隊」......他們的事跡,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動情講述。總書記還在國內外重要場合為曾幫助和支持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頒獎,向他們致敬。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國以及各國人民並肩戰鬥取得的偉大勝利。」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世界上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等各種反法西斯力量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給予的寶貴援助和支持。」 硝煙散盡,和平彌珍。以史為鑑,共創未來。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為戒。傳承歷史,不是為了糾結過去,而是要開創未來,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 |出品人:陳陸軍 |總策劃:俞嵐 |策劃:吳慶才 |統籌:馬學玲 闞楓 |執筆:邵萌 |校對:孫靜波 |視覺:李伊璐 |中國新聞網「習言道」工作室出品
工作人員拿起一張10元人民幣,翻過來,指著背後的風景圖對記者說:「就是這裡,瞿塘峽的入口,我們今天的目的地。」 8月13日,「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來到奉節縣,江岸上碩大的標語非常醒目——不讓垃圾出夔門,不讓汙染進長江。這裡正在打一場生態保衛戰,因為億萬年來的自然風化,夔門入口處高達200多米的吊嘴巖面臨脫裂的風險,嚴重危害到下面長江航道的安全。從去年以來,當地對吊嘴危巖的治理工作一直在進行。 50層樓高腳手架,全打在巖壁上 記者團一行坐船來到吊嘴巖下,這裡離白帝城只有一公裡多,是第五套人民幣10元背後夔門風景圖案的一部分,右邊中間高聳的山崖就是吊嘴巖。如今,這裡覆蓋著綠色的網布,網布下面是層層疊疊的腳手架。腳手架已經搭到了165米高,相當於50多層樓。由於下面就是江水,腳手架無處落腳,只能打在巖壁上,形成懸空之勢。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人們正在打孔,然後把巨大的錨釘砸進孔裡,錨釘就像釘子一樣,把脫裂的巖石釘在巖壁上。這些高達十幾米至幾十米的巖石是夔門雄奇瑰麗的風景,但一旦脫落,卻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 記者在規劃板上看到,整個吊嘴危巖高約258米、寬約120米,形成了16處危巖單體。奉節縣規資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瞿塘峽奉節段共有15處危巖,沿線危巖密度比較大。其中,吊嘴危巖為特大型危巖體,總體積約140.6萬立方米,如果脫落掉入江中,可能會形成高達20米的浪頭,將威脅瞿塘峽風景區、白帝城景區、奉節港客運碼頭及貨運碼頭的安全。」 2024年3月,吊嘴巖治理工程完成了勘察、設計工作,10月正式開工。為了應對複雜的情況,重慶相關部門和奉節縣調動大批專業人員,採用創新工程手段,對危巖進行治理。重慶市地礦集團南江勘測公司技術員李江洪告訴記者,危巖治理採用了「鎖頭、束腰、固腳」多種方式。 他解釋說,「鎖頭」就是對高處有鬆動風險的危巖塊打入錨釘,將其鎖定在山體上。「束腰」是針對比較薄的危巖,打錨釘有可能把它打斷,就在兩邊打下錨釘,中間用錨杆連起來,像一條繩子一樣攔在其腰間。有塊危巖有60米高,每兩米加一條「腰帶」,用了30條對其進行固定。「固腳」則是對危巖底部的劣化帶進行注漿加固,讓危巖牢牢地「站立」在山體上。 45臺智能設備、24小時監控 危巖之危就在於其有脫落的風險。其實早在2021年,吊嘴巖就掉了一塊下來。李江洪回憶說,當時一塊約30立方米的巖石掉落江中,激起了25米高的浪湧。從那時起,對吊嘴巖的治理工作就被納入政府規劃。 治理是後一步的事,當務之急要對其進行監控,監測其狀態。為此,奉節縣和重慶市規資局在吊嘴危巖周邊安裝了45臺智能設備,24小時不間斷地監控吊嘴危巖狀況。 「危巖的破壞、失穩往往具有突發性,留給人們的預警時間較短,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監測指標的精細程度。」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琦介紹,除了常規對危巖表面裂縫、位移、應力進行監測外,團隊還在部分危巖體內部安裝了能夠進行能量捕捉的微震監測設備。由於巖體在變形之前都會釋放能量,通過捕捉能量變化就能判斷危巖的穩定情況,提前進行預警。這些預警信息將通過「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數位化應用,第一時間發送到巡查人員、鎮、縣、市以及14個相關部門。 奉節方面還創新建設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預警體系,運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大範圍形變識別和重點災害中長期趨勢監測,並採用貼近攝影測量技術對災害體開展汛前和汛後掃描,識別災害體形變。 除了監測,還使用無人機進行定期、定時、定航線巡查。吊嘴危巖附近建有無人機基站,可以遠程控制無人機進行巡查。類似的無人機基站,在三峽庫區重慶段一共有10個,覆蓋50處威脅長江航道的危巖。 「項目去年10月開工,工期規劃20個月,我們抓緊時間,力保提前完成主體工程。」李江洪告訴記者。 全力清漂,不讓垃圾出夔門 記者在船上看到,江岸上寫著「不讓垃圾出夔門,不讓汙染進長江」的標語,江面上清漂船來來往往,守護著10元人民幣背後的長江奉節段。 奉節縣範圍內有四條支流匯入長江,汛期帶來的雜草枯枝垃圾特別多,從2024年數據看,進入汛期後,垃圾清漂陡然上升,從平時的每月一兩百噸上升到11月份的最高兩萬噸左右。 記者乘坐的船,慢慢靠近江中兩艘機械化清漂船,清漂船前面伸出一個巨大的垃圾鬥,垃圾鬥裡履帶不停轉動,江面的垃圾就被傳送到船上,一船可以裝10噸垃圾。 在岸邊的消落帶,十幾名工人正頂著高溫,清理消落帶裡的垃圾。他們將垃圾裝進口袋,再一袋袋抬上運輸船。今年55歲的清漂工人陳平,已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7年。高溫炙烤下,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的衣背,黝黑的皮膚是常年露天作業留下的印記。 奉節縣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所所長吳福春介紹,工人們特別辛苦,現在是汛期,也是垃圾入江的高峰期,陳平和同事們早上5點半就要從碼頭出發,從43.8公裡的長江主幹道到351公裡的四條支流河道,都是他們的工作範圍。出於安全防護,他們都穿著救生衣。在高溫下,救生衣如同桑拿衣。清理出來的垃圾以草木為主,一部分被送到垃圾焚燒廠發電;另一部分木質好的,則被送到燃料廠製成顆粒燃料,用於烤菸。相比原來的填埋方式,簡直就是變廢為寶了。 記者在奉節縣的「江清岸潔」智管系統看到,該系統接入了清漂船、人員、車輛、水域重點區域、物聯設備、垃圾處理廠等數據,目前長江奉節水域43公裡主幹流已接入物聯網感知設備25個,包含20個岸邊固定攝像頭、4個船舶攝像頭、1架巡航無人機,構建了「預警、攔截、清理、處置」四重防控體系。 「我們充分利用數位化手段、AI識別等技術,結合奉節縣自創並申報專利的快速清漂法,通過北鬥定位軌跡回放,聯動清漂船隻作業,實現打撈覆蓋率提升和資源化處置率100%的量化管理目標。」吳福春說。 上遊財經-重慶晨報記者 廖平攝影報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密桃直播 | 苹果直播 |
花间直播 |
榴莲视频 | 海棠直播 |
糖果直播 |
妖精直播 | 午夜直播 |
心跳直播 |
嫦娥直播 | 莲花直播 |
魅影app免费下载安装 |
樱花直播nba | 凤凰网直播 |
黄瓜直播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极速直播 |
9i安装下载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杏仁直播 |
打开b站看直播 |
富贵直播 | 红杏直播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尖叫之夜免费直播 | 零点直播 |
鲍鱼直播 |
打开b站看直播 | 橘子直播 |
魅影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