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系列活動走訪了「津一·park」城市更新項目。這裡原是天津第一工具機廠的舊址,曾見證新中國工業化的鏗鏘歲月,誕生出眾多新中國工業領域的「第一」,它也曾在產業更替中沉寂多年。如今,這片「工業鏽帶」蝶變為「生活秀帶」,既保留了厚重的工業記憶,又引入了豐富的商業、文創和公共空間,成為天津工業遺存城市更新項目的創新地標。 「津一·park」的更新並非推倒重來,而是在原有肌理上修繕打磨,通過小幅更新與細緻設計,讓老廠區在保留「骨骼」的同時煥發「血色」。這種方式,比起完全的「另起爐灶」,更能傳遞一種文化自信——它讓歷史成為城市底色,讓記憶與當下同頻共振。 城市更新的意義,不僅在於「舊貌換新顏」,更在於讓陳舊煥發活力,讓靜止重新流動。它不僅關乎空間形態的改變,更關乎生活方式的再造、精神氣質的延續。衡量一次更新是否成功,不應只看地價的提升、商業的繁榮,還要看它能否以人為尺度,讓城市真正成為承載美好生活的容器。 「津一·park」案例體現著更新不等於拆除重建,更不是單純的資本運作的更新理念。城市更新應當尊重城市的歷史文脈,保護原有的空間格局和文化印記;應當注重公共性,讓更新成果惠及更多市民;應當引入多元業態,使空間在功能上更複合、在運營上更可持續。 今年7月,時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度召開,明確提出要轉變城市發展理念,在以人為本、節約高效、特色發展、統籌協調等方面做出切實改變。這一方向,與天津在「津一·park」上的探索不謀而合。即以人為核心,充分利用原有資源,避免浪費,尊重在地特色,通過精細治理提升整體品質。 更重要的是,城市更新不僅是一項空間工程,更是一場文化工程、情感工程。它能夠為我們提供文化養料,增強發展的信心。當我們在煥新的街區漫步,在修舊如舊的廠房裡品咖啡、看展覽,不只是消費空間,更是在與城市對話,在與歷史握手。這種親近感、歸屬感,會潛移默化地進入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影響下一代的價值認同。 一座城市的氣質,往往蘊藏在它對舊物的態度裡。是任其廢棄,還是細心呵護;是將其抹去,還是讓其與現代生活相融。選擇後者,需要耐心、智慧與責任感,也正是這種選擇,讓城市不僅有了更美的外表,還有了更深邃的靈魂。 隨著各地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我們更應倡導一種「留痕更新」的理念:保留歷史的質感,賦予空間新的功能,提升公共參與度,讓更新不僅是地理坐標的變化,更是人心坐標的提升。真正的城市更新,不是把我們搬進一棟棟嶄新的建築,而是讓生活在熟悉與新鮮的交織中,變得更有溫度、更有品質。 從天津「津一·park」出發,我們看見了文化自信的延續,也看見了生活美學的生長,這正是城市更新最動人的意義,讓歷史與現代同臺共舞,讓更新成果走進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範傑遜) 來源:交匯點新聞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江、黃河流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實施一系列重要舉措,長江、黃河的生態保護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母親河重現生機、活力。 長江幹流連續5年全線水質保持Ⅱ類 長江流域湖北鄂州梁子湖畔,夜幕降臨,上百萬隻螢火蟲,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人。 付新華帶領的團隊已經連續20年監測螢火蟲的遷徙與生存狀況。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付新華:近五年來珍稀的水棲螢火蟲,種群規模每年以15%到20%的速度在擴大。因為這些水棲螢火蟲只能生活在Ⅰ類水裡面,所以這也能直接地反映出來我們的水環境在變好。 研究團隊的高感光監測儀和AI追蹤識別技術,記錄下了長江中下遊十多個水棲螢火蟲種群的「足跡」:自2016年起,對水環境最為敏感的一類水棲螢火蟲,種群規模持續擴大,十年間,數量增長了10倍以上。 而在萬米高空中,遙感衛星也感知著螢火蟲周邊長江水質十年間的變化。 這是2015年4月拍攝於湖北鹹寧段長江幹支流的遙感衛星影像,黃色越深表示主要汙染物總磷的濃度越高; 而這是今年4月同一江段的影像,顏色已由黃轉青,表明總磷濃度大幅下降。 十年間,長江流域近萬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汙染源減少的同時,監管排汙口的「天網」越織越密。 截至2024年底,長江經濟帶累計排查了14萬公裡河湖岸線,查出入河排汙口18萬餘個,整治完成率約90%。 最新數據顯示,長江幹流連續5年全線水質保持Ⅱ類。 黃河2024年輸沙量較此前多年均值減少超八成 從水系密布的長江流域往北,與長江同源共生的黃河,十年間也經歷著生態的蛻變。 今年夏天,黃河中遊的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水利樞紐聯合進行了第30次調水調沙作業。 在小浪底水庫上遊的潼關水文站,在線光電測沙儀用光線穿透黃河水,感知著其中泥沙含量的變化。我們發現:這裡流過的每立方米黃河水中,泥沙含量從多年平均值27.5公斤(1952年—2020年)減少到2024年的5.76公斤。 而黃河泥沙逐年減少的關鍵,就在黃土高原。 從高空俯瞰黃土高原溝壑,我們看到了為攔截洪水、泥沙而建的淤地壩。如今,黃河流域已有5.83萬座淤地壩,累計攔沙74億噸。2024年,黃河輸沙量較此前多年均值減少超八成。 當長江入海口的衛星影像褪去昔日的渾濁;當黃河三角洲蛻變成群鳥翔集的生態樂園——母親河的煥新重生,不僅讓流域居民共享生態福祉,更鑄就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綠色脊梁」!(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2786
74
2025-10-30 06:20
28563
68
2025-10-30 06:20
58421
56
2025-10-30 06:20
29678
69
2025-10-30 06:20
37461
43
2025-10-30 06:20
56319
69
2025-10-30 06:20
21546
62
2025-10-30 06:20
57462
83
2025-10-30 06:20
68972
31
2025-10-30 06:20
32716
17
2025-10-30 06:20
37651
52
2025-10-30 06:20
51426
35
2025-10-30 06:20
19345
54
2025-10-30 06:20
97514
36
2025-10-30 06:20
98435
74
2025-10-30 06:20
52986
91
2025-10-30 06:20
69512
84
2025-10-30 06:20
53412
16
2025-10-30 06:20
93275
98
2025-10-30 06:20
43568
25
2025-10-30 06:20
65279
95
2025-10-30 06:20
84592
14
2025-10-30 06:20
35916
41
2025-10-30 06:20
46758
53
2025-10-30 06:20
34871
24
2025-10-30 06:20
31492
75
2025-10-30 06:20
72163
28
2025-10-30 06:20
52497
54
2025-10-30 06:20
78395
96
2025-10-30 06:20
28973
52
2025-10-30 06:20
17549
86
2025-10-30 06:20
96751
95
2025-10-30 06:20
61745
69
2025-10-30 06:20
28796
41
2025-10-30 06:20
41593
15
2025-10-30 06:20
71639
81
2025-10-30 06:20
73852
82
2025-10-30 06:20
82751
27
2025-10-30 06:20
86914
36
2025-10-30 06:20
19742
47
2025-10-30 06:20
52849
89
2025-10-30 06:20
26384
29
2025-10-30 06:20
85963
83
2025-10-30 06:20
79485
51
2025-10-30 06:20
43875
81
2025-10-30 06:20
31728
67
2025-10-30 06:20
43157
75
2025-10-30 06:20
91467
94
2025-10-30 06:20
97456
58
2025-10-30 06:20
38917
96
2025-10-30 06:20
37268
65
2025-10-30 06:20
16784
26
2025-10-30 06:20
| 午夜直播 | 直播软件下载 |
| 名模直播 | |
| 520直播 | 午夜直播 |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
| 暖暖直播 | 97播播 |
| 飞速直播 | |
| 雪梨直播 | 魅影视频 |
| 夜魅直播 | |
| 奇秀直播 | 莲花直播 |
| 柚子直播 | |
| 韩国直播 | 柠檬直播 |
| 夜魅直播 | |
| 月夜直播app夜月 | 水仙直播 |
| 六月直播 | |
| 秀色直播app下载 | 曼城直播 |
| 咪咕直播 | |
| 绿茵直播 | 仙凡直播 |
| 月夜直播 | |
| 蜘蛛直播 | 柚子直播 |
| 快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