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天津古文化街。中國經濟網 年巍/攝這個暑期,天津的文旅經濟持續「升溫」。在古文化街,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張、泥人張、楊柳青年畫等特色店鋪內,新舊產品琳琅滿目,顧客們穿梭其間選購;在國家海洋博物館,家長帶著孩子在展廳中瀏覽,領略地球、海洋、人類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真諦……流動的經濟社會圖景裡,處處洋溢著獨特的「中國風」「文化味」。今年以來,一系列政策陸續出臺。《關於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遊消費的若干措施》圍繞六個方面,提出18項具體措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擴大文體旅遊消費」。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天津共接待國內遊客13483.88萬人次,同比增長3.9%;國內遊客旅遊花費1437.61億元,同比增長12.1%。越是有需求,越是有潛力,越要精心呵護、用心培育。對各地來說,消費者的文旅需求就在那裡,而且還會持續迸發。是追求「一時熱」還是助推「一直熱」?這是發展課題,也是治理命題。只有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人們在旅遊過程中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才能推動旅遊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堅持守正創新是重要的原則。楊柳青木版年畫是天津市民間傳統美術,正如「玉成號畫莊」第七代傳承人張宏所說,「作為傳承人,守的是技藝與文化的根脈。創新要符合時代的審美,構圖可以去創新。用傳統技藝製作新年畫,這就是守正創新。」為了便於人們更深入直觀地了解楊柳青年畫,張宏在2019年創辦了「玉成號」年畫體驗坊,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學習體驗,加入到年畫的傳播和傳承中。此外,隨著大數據、虛擬實境等新技術在文旅領域加速應用,數位化已成為很多文旅項目創新產品、優化體驗的關鍵詞,由「數字+文旅」催生的文旅項目在各地不斷湧現。比如天津博物館,就運用前沿數位技術賦能展陳形式:在展廳內,形式多樣的互動體驗讓文物「活」起來,傳世珍寶可以「指尖把玩」,「拉洋片」窺見老城津韻。從實踐來看,當歷史文化變得「可觀、可感、可玩」,就會吸引眾多年輕人,讓他們在不知不覺間與城市更加親近。文旅深度融合的背後,是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人們對旅遊的認識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風景」,而是日益向「觀文品史、體驗生活」的模式轉變。在天津的吉鴻昌舊居,講解員身著民國服飾,以情景劇形式還原吉鴻昌與戰友密謀抗日的場景。通過沉浸式互動劇、多媒體展陳,吉鴻昌舊居突破傳統展館模式,讓歷史「活」在當下。2023年推出的《我是中國人》沉浸式講解劇,至今已接待遊客超過10000人次,成為天津紅色教育的新地標。經濟融入人文、人文浸潤經濟。隨著文旅市場持續創新發展、促進消費擴容提質,「詩與遠方」將繼續為美好生活寫下精彩註腳。(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今天是立秋節氣,不過,現在仍然處於三伏天的中伏,暑熱並沒有立即結束。高溫天氣下,能源需求也持續保持高位。從內陸的油田到深海中的氣田、從戈壁管道到沿海樞紐,高溫中的能源保供是如何進行的? 新疆吐魯番地區位於火焰山下的吐哈油田,是世界海拔最低超深稠油油田。 中國石油吐哈油田魯克沁採油管理區執行董事 鄒成林:這裡的極熱天氣在為油田生產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稠油生產節能降耗帶來了機遇。我們巧妙利用地熱替代原有的地面加熱流程, 在有效提高原油脫水效率的同時,年減少用電1700萬度以上。 在四川盆地,西南油氣田公司日高峰供氣量達到2000萬立方米,為川渝兩地天然氣發電項目頂峰兜底助力。 在寧夏海原,烈日炙烤著戈壁,國家骨幹天然氣管道西氣東輸三線中段工程正加速推進。 在大慶油田,面對高溫考驗,油田採用無人機和鷹眼雷達24小時輪班巡檢,確保安全生產。 在福建,湄洲灣「綠能港」接收站現有6座16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儲罐和372千米長輸天然氣管線,承擔福建省70%以上的天然氣供應及電網調峰職責。面對高溫天氣,接收站正以每小時100萬立方米的峰值外輸量穩定供應天然氣。 從陸地到深海,能源保供的觸角不斷延伸。作為華南地區「由海向陸」保供主力氣田,「深海一號」大氣田提前開展關鍵設備檢修,有序做好用能高峰期的天然氣開採、處理和外輸工作。目前,氣田所轄23口深水氣井均處於高產穩產運行狀態,油氣總產量超過計劃預期。 「千錘百吊」保障鑽機安裝 前幾天,河南氣溫持續刷新紀錄。但在河南濮陽石油鑽井鑽機的安裝現場,工人們利用一天中溫度較低的時段,在「烤」驗中搶進度,爭取讓新油井早日投產。 隨著安裝指令的下達,悶熱的井場更加火熱。車輛裝卸、設備吊裝、高空組裝……各類施工相互交織,作業風險不斷疊加,也讓安全監督劉曉心情變得十分焦灼。 因為老在井場上「找茬」,加上嗓門大、皮膚黑,劉曉人送外號「黑臉包公」。雖然很招人煩,但他依舊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隱患。悶熱的天氣下,不一會兒,劉曉全身的衣衫就被汗水浸透,嗓子也喊啞了。 54米高、近三百噸重的鑽井井架,被分解成百餘個部件,等待組裝。井架安裝如同「高空搭積木」,每一節組件重則40噸,輕則1噸,空中精準對接的難度是地面的十倍。當第二節井架與基座對接時,忽然一陣大風,讓井架失去平衡,給原本就困難的吊裝作業帶來了更大挑戰。有著24年鑽井經驗的劉新,當機立斷做出調整。 銷釘,如同人的「關節」一般,是維繫龐大井架結構安全的重要零件。站在僅有一個腳掌寬的平臺上、揮動18斤重的鐵錘,考驗的不僅是體力,更是意志力。一個鑽井平臺,至少需要用到120多個銷釘,這意味著僅砸銷釘這一項工作,工人們每天就要揮臂敲擊千餘次,最累的時候,胳膊像灌了鉛一樣沉。 當組裝接近尾聲,俯瞰整個井場,井架聳立,預示著一口新的油井即將進入鑽進階段,石油工人用汗水和堅守將能源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戰高溫保民生 守護夏日清涼 連日來,浙江多地持續高溫,電網負荷驟升。為保障居民、企業生產生活、農業用電安全可靠,供電部門多措並舉,守護夏日清涼。 在浙江常山,一處農業產業園內,每一個菇棚都配備制冷機、溼度調節器、智能溫控系統。為保證智慧大棚用電無憂,當地供電公司對電路進行了改造升級。 在浙江麗水,這幾天溫度已接近40℃,電力保障作業人員平均每天要開展6次高空帶電作業。與以往不同,今年暑期,作業人員兩層防護服之間,新配備了「降溫背心」,通過冰袋將體感溫度維持在33℃左右,添加一次可持續降溫1小時。 在浙江嘉興,電力部門組織12支帶電作業隊伍同時在三個作業片區開展帶電作業。在設備「不停電」的狀態下完成檢修、接引等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凤凰网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秀色直播 |
凤凰网直播 | 抓饭直播 |
婬色直播 |
成人抖阴 | 桔子直播 |
tvn直播 |
69美女直播 | 嗨球直播 |
魅影直播视频 |
小白兔直播 | 魅影直播视频 |
阴桃直播 |
鲨鱼直播 | 妖姬直播 |
sky直播 |
绿茵直播 | 蜜桃app |
魅影直播 |
水仙直播 | 直播黄台app凤蝶 |
小妲己直播 |
浪花直播 | 蜜桃直播 |
小草莓直播 |
红桃直播 | 奇秀直播 |
打开b站看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