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前段時間,著名導演鄭曉龍出現在了第3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綻放」頒獎典禮上,清晰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要做老百姓愛看的戲。 此次行程之前,鄭曉龍接受了一撥密集的採訪:由他擔任總導演、曹譯文擔任導演的《藏海傳》播出,口碑收視都非常不錯。 在影視圈,鄭曉龍的名字堪稱「金字招牌」。從《渴望》《北京人在紐約》到《金婚》《紅高粱》《甄嬛傳》《功勳》《幸福到萬家》《偵察英雄》等,再到如今的《藏海傳》,三十多年來,由他策劃、監製、執導的許多電視劇,都堪稱經典。 這些作品有時代的印記,亦有對當下的反映。即便是古裝題材,他也秉承著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態度去拍攝。一部《甄嬛傳》,十餘年來各種熱梗和解讀層出不窮、常說常新,成為風靡至今的文化現象。 不過,他從來不會提前設想自己的劇能不能「爆」。拍《甄嬛傳》時,有人跑到別的劇組參觀,回來議論紛紛,鄭曉龍給大家打氣,「我說你們有點自信吧,我們把自己的片子做好了就行,對不對?」 海報設計:徐洋 「它能不能火你不用想,也不用比,你拍好了觀眾自然會喜歡。」他想,儘自己的力量把這件事做好就行了。一部劇會不會火,那是留給觀眾去考慮的。 細節落地 今年「白玉蘭」頒獎之際,《藏海傳》劇組低調地在上海舉辦了一個簡單的「慶功宴」。 從網絡流出的照片看,鄭曉龍和曹譯文兩位導演面帶笑意站在前面,「藏海」的扮演者肖戰站在後排,俏皮地比了個「耶」。所有到場主創的開心幾乎都寫在了臉上。 說是「慶功」,但看上去更像一次小型劇組重聚,亦像是賦予這部「爆款」劇一個圓滿的收官儀式。自播出以來,《藏海傳》憑藉豐富的內容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 它沒有局限於復仇故事,裡面有人物的成長和變化,也有對封建社會的批判。鏡頭考究,服化道精良,諸多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彰顯了東方美學的特質。 一組數據可以證明這部劇有多火。此前,《藏海傳》在CCTV等多臺同步播出,雲合數據顯示其正片有效播放市佔率高達40.1%。在中國臺灣連續7天穩坐「臺灣本日熱播前十」。 拍戲時,鄭曉龍其實沒怎麼想過劇爆不爆的問題。那時他跟曹譯文一樣,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打磨質量上。與細節較勁的痕跡,在《藏海傳》的拍攝過程中幾乎隨處可見。 有一場推開墓門的戲,時間不長,但花的心思足夠多。鏡頭中,藏海要推開沉重的墓門。但當時製作好的道具墓門重量不夠,人往那一站,輕輕一推,門「吱呀」一聲就開了。 鄭曉龍一看,這絕對不成,道理很簡單,過了那麼多年,又是巨大的石門,推的時候得有力量,那個「推」的勁兒得出來,不然,跟艱難進入墓道的狀態就對不上了。 他將這些細節考慮周全,再講給演員聽。肖戰也給出了令鄭曉龍滿意的反饋。「演員表演呢,你一說他就明白,努力地用勁(推),再加上門開了的配音,就覺得(對了)。」 「生活化的細節很影響劇的質量。包括臺詞怎麼說、動作怎麼做,一點一滴,有的劇本提供這些,有的劇本不提供。」鄭曉龍覺得,作為導演,這些都應該想到。 《藏海傳》劇照。劇方供圖 《藏海傳》的時代背景是架空的,但服飾、官制、環境營造等都落地到了明朝。如此這般,一部劇才會富有質感,豐富的細節,則會令作品血肉飽滿。 在流量內卷的網際網路時代,鄭曉龍、曹譯文和其他主創們用40集的《藏海傳》證明一個道理:高質量的長劇依然富有生命力。 一句話,尊重觀眾,耐心打磨細節才能出好作品。 時代印記 摳細節、講人性,《藏海傳》有一種不同於尋常「爽劇」的味道。拍了幾十年戲,鄭曉龍手握多部「爆款劇」,這些作品亦如同鏡子,映照出時代與行業幾十年來的變化。 翻一翻鄭曉龍的履歷,他出身軍人家庭,也當過兵,在部隊服役期間就因文筆出眾受到賞識,後來成為機關單位的宣傳幹事,一邊工作一邊大量讀書,為踏入影視圈夯實了基礎。 大學畢業後,鄭曉龍來到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工作。那時,他已經隱隱感覺到,大眾文化的時代即將來臨,便打算拍一部聚焦普通人生活的作品。 後來,鄭曉龍召集了李曉明、王朔等人,一起琢磨劇本。經過緊鑼密鼓的拍攝,1990年,《渴望》播出,一舉成為現象級電視劇,「劉慧芳」也成了「好媳婦」的代名詞。 他並沒有止步於此。之後,鄭曉龍策劃拍攝了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開創中國室內情景喜劇先河;一部《北京人在紐約》,反映了上世紀90年代的出國潮,一時成為經典。 資料圖:鄭曉龍這位中國電視劇史上殿堂級的傳奇導演,一直恪守藝術家的操守,幾十年如一日的兢兢業業創作,為廣大觀眾奉獻了一部部堪稱裡程碑式的影視精品。發 常江 攝 在這些電視劇中,鄭曉龍此後在創作中堅持的「現實主義態度」已初見端倪:細節要真實、有質感,人物舉止要有邏輯,講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但也要對時代和社會有所反映。 鏡頭中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卻又有著代際相通的情感。基於此,鄭曉龍擔任出品人、總策劃或執導的許多國產劇都很能引發共鳴,如《甄嬛傳》等,都成了經典之作。 哪怕是古裝劇,劇情也必須符合生活邏輯和真實的人性。《甄嬛傳》原著小說是架空的,電視劇則將其背景落到了雍正年間,賦予故事一個真實的朝代。 有了背景支撐,鄭曉龍又將細節填入故事框架,人物逐漸有了靈魂。安陵容的「冰嬉舞」所佔比例並不多,但從服裝設計到滑冰鞋怎麼做,都花費了大量心思。 對細節的精細打磨,使得《甄嬛傳》播出後長盛不衰。十多年來,這部劇被「盤」的幾乎包了漿,解讀《甄嬛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觀眾熱衷於討論各種細節,邊邊角角都沒落下。 不過,鄭曉龍當初壓根沒預料到《甄嬛傳》能這麼火,「拍的時候沒想到,播的時候也沒想到。」他總覺得,一部劇拍完後就有了獨立的人格,漸行漸遠,跟自己就沒關係了。 但每次別人提起這部劇,他依然非常高興,因為它證明了一件事:大浪淘沙,經過時間選擇,能留下來的、大家都愛看的作品才是好作品,這甚至跟拿不拿獎、掙不掙錢都沒多大關係。 做好作品,做能夠留下來的作品。闖蕩影視圈三十餘年,這是鄭曉龍最重要的心得。 成就「爆款」 許多年來,在網絡平臺上,鄭曉龍很多作品的熱度幾乎從未衰減。 他不怎麼上網,但拍出的劇情,經常能夠精準踩中網絡文化的「流行點」。而如何製造「爆款」的答案,其實就藏在他的作品裡:注重細節,貼近觀眾。 鄭曉龍與曹譯文在工作中。劇方供圖 把細節當成情節拍,是創作文藝精品的秘訣。在他看來,我們常常大量拍情節而沒有細節,但想讓觀眾產生信任感,細節恰恰是最重要的,最後是要功力的。 細節夠了,人物也就豐滿了。想要拍出令人信服的細節,就要充分了解生活和常識,他堅持認為,如果不是從生活中來,而是從自己的想像中來,就可能有問題。 在鄭曉龍的觀念裡,對細節的把控,應該貫穿整個拍攝過程。《甄嬛傳》的後期製作時間很長,由於北京故宮並非處在群山環繞之中,他便讓人逐幀將橫店宮殿後面的山抹掉。 說到底,還是他堅持許久的那個創作標準:現實主義。同時跟上時代,不落窠臼。 他有自己的原則,但並不墨守成規,在《藏海傳》劇組裡,會耐心傾聽青年導演曹譯文的想法,比如為什麼要在這裡設置反轉、如何「填坑」,然後點點頭,「哦,原來你們這麼想。」 「認真,但不嚴厲。」是曹譯文對鄭曉龍最為直觀的印象之一。 在漫長的時光裡,鄭曉龍始終保持著一顆好奇心,認真對待每一部作品。而這,或許就是他多年來「創作之樹」常青的秘訣。(完)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法(草案)》。會議指出,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一體保護,綜合施策持續恢復和提升耕地生態功能,確保永續利用。 這個消息讓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團隊很振奮。前不久,該團隊剛剛在《科學》雜誌發表重要研究成果《調控植物-土壤反饋,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強調種地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把目光轉向土壤健康。 民以食為天,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張福鎖在介紹課題研究背景時表示,團隊曾對華北平原小麥-玉米輪作體系長期定位試驗的105個數據點進行了數據統計測算,由於土壤問題,當前每公頃耕地存在約1.5噸的隱形糧食損失。 為何「丟了」這麼多糧食?張福鎖表示,是由於「作物-土壤負反饋」。當前集約化農業生產不合理管理造成各種土壤健康問題,如壓實引起土壤結構變差,土壤化學性狀的變化包括土壤酸化、鹽漬化,土壤生物活力降低,生物群落失衡等,導致土壤內在效率下降,作物容易染病,對氣候變化的抵抗力下降等。他說:「一畝地100公斤的隱形產量損失,我們應該拿回來。」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王光州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俊伶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這項研究中,團隊基於前期研究進展及科技小院16年來生產一線的實踐積累,結合團隊近年來在根際生命共同體理論研究方面的進展,將生態學研究中發展較快的「植物-土壤反饋」思想引入農田生態系統,提出了作物高產與土壤健康協同的系統化研究範式。 張俊伶和王光州指導的學生,在田間地頭的科技小院駐紮時,發現「改土」確實可以增產。 博士生欒冬冬2020年進入課題組時,在河北曲周的麥田裡,看到大片即將灌漿成熟的麥子中,有不少麥穗提前枯白、乾癟。「這是小麥患上了莖基腐病。」他說,這種由土傳病原真菌-鐮刀菌引起的病害,能夠侵染小麥莖基部,導致莖基部腐爛、植株早衰,甚至顆粒無收。不僅如此,這種病害還會產生有毒的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等,威脅糧食安全和人畜健康。 他說,研究顯示基腐病的病因有很多,具體到曲周這片土地,團隊分析,這裡冬小麥和夏玉米收穫後大量秸稈還田,改變了土壤微生態環境,促進了有利於病原菌生長的微生物的富集,成為引發小麥莖基腐病的關鍵原因。 為了找到一種有益菌和病原菌進行鬥爭,欒冬冬長期在田裡、實驗室兩頭跑。去田裡把患病的小麥樣品和土壤樣品取回,在實驗室裡篩選土壤,分離出微生物。而後培養微生物、鑑定微生物,再將潛在的「對手」微生物和引發莖基腐病的病原菌進行功能拮抗試驗,驗證其是否發揮了抑制病原菌的作用,從而製備能夠抑制病原菌的有益菌劑。 在實驗室中尋找有益菌的過程雖然繁瑣,但和在酷暑裡下地噴灑生防微生物菌劑比起來,卻還不算辛苦。欒冬冬說,同學們和老師經常是下午兩點就帶上菌劑,頂著火辣的日頭出門,在田裡一直忙到晚上七八點。 經過4年的篩選與驗證,欒冬冬和團隊成員初步研製出了一種生防微生物菌劑。他說,團隊2024年在曲周建立了總面積近5畝、由16區塊組成的試驗田,田塊中應用生防微生物菌劑的結果令人欣喜:小麥莖基腐病發病率顯著下降,根際土壤中病原菌豐度下降超過25%,平均每畝小麥增產近17%。 和欒冬冬相似,博士生倪剛在山東東營的鹽鹼地上種小麥和玉米,檢驗土壤中的微生物對作物的影響。 倪剛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們從2021年開始,在山東東營的8畝地試驗田上,每年6月播種玉米,10月收穫,玉米收穫後再播種冬小麥,來年6月收穫。在這個輪作的過程中,他和同學們一起提取玉米、小麥根際的微生物進行研究,研製出有益於作物生長的微生物菌劑,並在大田試驗的基礎上驗證菌劑效果。 「上個月,我們剛收穫了微生物菌劑試驗的冬小麥。」倪剛說,目前,與不施加微生物菌劑的處理相比,施加微生物菌劑試驗田的冬小麥增產了約30%。 研究人員由此發現,土壤對於作物的影響遠比想像中大,而土壤健康似乎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張俊伶表示,當前以追求高產為目標的集約化農業過度依賴高產品種和外源投入,植物-土壤互作關係被削弱,造成系統負反饋作用加大,而正反饋作用減少,土壤退化嚴重,土壤健康現狀惡化。 張俊伶說,由於長期忽視土壤健康,在面對農業生產實際問題時多採用「快餐式」,「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片面解決方式,土壤生態系統失衡,土壤多功能性難以發揮,嚴重威脅耕地質量和農業綠色發展。因此團隊在此次研究中提出農業轉型要紮根大地,「低頭」關注土壤健康。 「不能光看一茬的產量,還要看長遠的整體效應;不能只管作物,還得看護好土壤。」張俊伶說,「我們希望大家從『朝上看』,轉向『朝下看』,要扎到土裡去;希望大家不僅僅是看短期的作物產量,更要著眼於長遠的健康土壤培育。」 近些年,張福鎖在走訪全國各地的農田時,觀察到地方農業部門對「改土」的需求日益增長。研究團隊提出了未來農業科學研究的一些重點方向,他們希望構建作物高產與土壤健康協同提升的長效機制和管理策略,支撐農業系統的氣候韌性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實習生 劉璇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8月11日 08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8274
43
2025-10-27 17:59
25471
73
2025-10-27 17:59
49231
14
2025-10-27 17:59
68741
16
2025-10-27 17:59
79465
27
2025-10-27 17:59
74819
67
2025-10-27 17:59
91847
71
2025-10-27 17:59
72165
52
2025-10-27 17:59
56394
58
2025-10-27 17:59
85397
47
2025-10-27 17:59
58243
34
2025-10-27 17:59
71459
52
2025-10-27 17:59
19328
95
2025-10-27 17:59
85361
39
2025-10-27 17:59
23491
61
2025-10-27 17:59
59863
28
2025-10-27 17:59
15824
87
2025-10-27 17:59
19834
71
2025-10-27 17:59
21954
85
2025-10-27 17:59
31527
92
2025-10-27 17:59
73296
73
2025-10-27 17:59
37928
13
2025-10-27 17:59
41923
36
2025-10-27 17:59
98627
31
2025-10-27 17:59
56748
82
2025-10-27 17:59
34752
64
2025-10-27 17:59
72693
37
2025-10-27 17:59
42376
75
2025-10-27 17:59
41937
17
2025-10-27 17:59
21463
78
2025-10-27 17:59
35691
32
2025-10-27 17:59
52397
91
2025-10-27 17:59
58219
17
2025-10-27 17:59
43861
27
2025-10-27 17:59
57496
97
2025-10-27 17:59
68753
32
2025-10-27 17:59
62189
37
2025-10-27 17:59
82659
49
2025-10-27 17:59
37562
17
2025-10-27 17:59
54873
93
2025-10-27 17:59
93764
95
2025-10-27 17:59
13678
79
2025-10-27 17:59
15497
89
2025-10-27 17:59
17693
28
2025-10-27 17:59
29456
32
2025-10-27 17:59
78425
92
2025-10-27 17:59
31592
89
2025-10-27 17:59
85246
23
2025-10-27 17:59
65978
87
2025-10-27 17:59
67829
28
2025-10-27 17:59
83179
56
2025-10-27 17:59
12853
86
2025-10-27 17:59
72146
28
2025-10-27 17:59
| 黄播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 雨燕直播 | |
| 河豚直播 | 榴莲视频 |
| 秀色直播 | |
| 茄子直播 | 9i安装下载 |
| 抖音成人版 | |
| 趣播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 love直播 | |
| 桃鹿直播 | 雪梨直播 |
| b站刺激战场直播 | |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秀色直播 |
| love直播 | |
| 樱桃直播 | 蜜疯直播 |
| 青柠直播 | |
| 看b站a8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 山猫直播 | |
| 深夜直播 | 伊人直播网站 |
| 小草莓直播 | |
| 凤蝶直播 | 黄瓜直播 |
| 69美女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