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8月10日電 題:吉爾吉斯斯坦「Z世代」留在中國:願成人文交流橋梁 記者 鍾旖 「在中國,遇到同鄉很難得。所以當有同胞意向來華學習、生活,我說得最多的是『歡迎、歡迎』。」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26歲的吉爾吉斯斯坦姑娘金淑賢(Molitvina Zlata Andreevna)告訴記者,經過她的引薦,有一位學弟將於9月抵達重慶求學。 「我很自豪,越來越多的家鄉人通過我認識中國、發現重慶、愛上這裡。」近日,已在重慶就業的金淑賢表示,她願努力成為一座交流的橋梁,拉近中亞人民與中國的距離。 金淑賢與中國的緣分可追溯至2015年。彼時,中學畢業的金淑賢想多學習一門外語,其母親看好中國發展前景,建議去當地的孔子學院學中文。 圖為吉爾吉斯斯坦「Z世代」金淑賢在重慶。(受訪者供圖) 對金淑賢而言,這一決定為她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中文的聲調、漢字對初學者來說極具難度,樂於接受挑戰的金淑賢「不想被打敗」,天天打開課本學拼讀。一年之後,金淑賢克服了基礎關,開始享受說中文的時刻。 學習期間,金淑賢在家鄉參加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以第二名的成績贏得了到中國研學的機會。「這是我第一次到訪中國,對一切都感到新鮮。」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昆明的一處公園,主辦方帶領大家親手栽種一棵樹,「我當時許願,一定要來中國讀書,這棵樹就是我夢想的見證」。 中國行引燃了金淑賢的學習動力。2018年,她如願考取雲南大學的漢語言專業,後到四川外國語大學攻讀研究生。「當我重回種下樹的公園,看到銘牌上我的國家、名字仍清晰可見,感動之餘,一顆留華的種子已深深紮根。」 2024年,金淑賢留校成為四川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口譯專業的一名外教。沒有語言交流的障礙,她很快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相處,最重要的是溝通,聽取他們的想法。」金淑賢舉例說,學生們不喜歡照本宣科,她就找一些好玩的視頻、遊戲,增強學習興趣;有學生反映課程進度太快,她便留足學習、消化的時間。 圖為金淑賢(右)在重慶酉陽採風拍攝短視頻。(受訪者供圖) 「這些年,我帶著父母遊玩了許多城市,親身體驗了中國的多樣與魅力。」去西安吃肉夾饃、在成都看大熊貓、欣賞夜景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大快朵頤……金淑賢稱,之所以選擇定居重慶,一是它如家鄉一般有山有水,很是親切;二是山城獨具特色,充滿驚喜。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更多中亞人民了解中國、走進重慶。」金淑賢認為,了解一座城市,不能局限於山水風光,還需要關注其悠久歷史、現代化發展。陸續摘得2023「我眼中的中國—多彩民俗」短視頻大賽、第二屆「TALK IN重慶」外語演講大賽的一等獎後,她受到啟發——可以多用短視頻多元展現外國人視角裡的中國。 目前,金淑賢已在海內外多個社交平臺開通帳號,拍攝「外教日記」、分享在華生活。在自我介紹一欄,她寫道:「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能因為我的分享,踏上中國這片充滿活力與機遇的土地。」(完)
鮮紅的莓果漂浮在水面,遠遠望去像一片紅色的海洋。果農穿著防水作業服,將漂浮的果實打撈、挑選、裝箱……這是每年10月,黑龍江撫遠蔓越莓種植基地水收蔓越莓的情景。2024年初,10萬盒蔓越莓鮮果回禮廣西「砂糖橘」的新聞登上熱搜,這個蔓越莓種植基地,由此進入大家的視野。 蔓越莓,這種原產於北美的漿果,以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備受全球關注。在中國,規模化種植蔓越莓曾是一項空白。近日,本報記者跟隨「我們的盛會」中央主流媒體黑龍江主題調研行活動,走進位於黑龍江佳木斯撫遠市的蔓越莓種植基地,見證一顆莓果從零開始打破技術封鎖的故事。 「最開始做蔓越莓種植,可以說是『舉目無親』,中文書籍文獻都沒有相關的資料,成功案例更是無從談起。」佳木斯市勞動模範、撫遠紅海植業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程正新回憶道,從吉林農業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後,自己開始投身於蔓越莓種植,「沒有任何經驗和資料,我只能根據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和以往種植其他農作物的經驗『硬著頭皮上』」。 從最初的「讓莓苗活下來」,再到後來的提高產量、精細化管理,程正新帶領團隊一步一步摸索種植門道,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在撫遠蔓越莓種植基地培育出了全國第一片「紅色海洋」。 如今,該公司已擁有4200畝的蔓越莓種植基地,成為亞洲最大且唯一的蔓越莓規模化種植生產、檢測、銷售、產品深加工及產研學(太空育種)綜合性示範生產基地。這一成就,不僅填補了國內蔓越莓無規模化種植和無鮮果產銷的空白,更為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8月的建三江涼爽舒適、天高雲淡,空氣中瀰漫著稻花的清香。在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水稻中試測試員劉鳳豔的試驗田,G42、龍粳31、五常稻花香等2600多個水稻品種茁壯成長。 「水稻種植是『高風險行業』,農戶的種植投入大,如一旦產出不達預期,很容易虧本。」劉鳳豔說,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育種家和農戶之間搭建一道橋梁——幫助育種家篩選出優質高產的品種,為農戶的種植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撐。 在田間地頭一幹就是30年,每天過著家與試驗田兩點一線的生活,劉鳳豔卻從未覺得辛苦,「水稻育種就像養寵物,每天在稻田觀察每個品種的特性,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目前,劉鳳豔已經主持育成了8個水稻新品種,填補了建三江生態區無自育審定優食稻新品種的空白,累計推廣面積200萬畝,累計服務育秧棚600棟,水稻本田3萬畝,節約人工成本投入300萬元。此外,她還在短視頻平臺開直播為農民答疑解惑,累計培訓人數達數十萬人。 視線從稻田轉到溫室大棚:在枝頭泛著深紫色光澤的嘉寶果、掛著鈴鐺般果實的蓮霧樹……各色熱帶、亞熱帶水果長勢喜人。 「這是我們『南果北移』的成果。」北大荒建三江國家科技園區副主任汪敏介紹,她和團隊攻克了溫溼度精準調控等關鍵技術壁壘,成功引進並馴化了65種南方特色果樹,不僅改寫了作物種植版圖,更豐富了北方人民的「果盤子」。 「要加快綠色農業發展,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這是保護黑土地的明確要求,也是園區科研工作者不懈奮鬥的目標。 「實驗室就像黑土地的『醫院』。每年秋收後,我們到田裡取土,冬季在實驗室化驗,再根據結果給種植戶出具不同的施肥建議卡,幫助他們科學合理用肥,以減少過度施肥對土壤的危害。」該園區高級主管趙詩奇說,經過實驗室的多年努力,當地黑土地的有機質含量已經從2018年的4.08%提升到了現在的4.3%。 北大荒的稻浪年復一年湧動,撫遠的蔓越莓帶著黑土地的溫熱銷往全國各地……從田間地頭到溫室大棚,這些紮根祖國北疆的女性身影,正在用汗水與智慧在黑土地上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成人抖阴 | 小猫直播 |
花瓣直播 |
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 | 春雨直播全婐app免费 |
花椒直播 |
柠檬直播 | 极速直播 |
嗨球直播 |
榴莲视频 | 魅影直播 |
打开b站看直播 |
婬色直播 | 魅影直播 |
百丽直播 |
比心直播 | 橘子直播 |
月神直播 |
仙凡直播 | 免费播放片色情a片 |
杏爱直播 |
牡丹直播 | 橘子直播 |
蜜桃app |
樱花直播nba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现场直播 |
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 | 西瓜直播 |
橘子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