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運動員既能參加奧運會,又能參加世運會,那一定是件幸福的事。 在中國代表團中,就有這樣一位幸福的運動員,她就是中國體操界的「不老松」——商春松。 商春松14歲就進入中國體操國家隊,17歲參加體操世錦賽。2016年里約奧運會,她以隊長身份和隊友一起獲得體操女團銅牌,次年,她宣布退役。2022年,26歲的她選擇重新出發,開始接觸跑酷運動。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她就先後在2024年的法國跑酷世界盃和日本跑酷世錦賽中,奪得女子自由式冠軍,為中國跑酷隊斬獲世界盃和世錦賽的首枚金牌。 如果商春松在成都世運會再次獲得冠軍,她就將獲得跑酷運動的大滿貫。這是她的目標,但並非唯一訴求,「等有一天退役了,我想要將跑酷運動推廣到大學校園裡。當然,我更希望跑酷有一天能夠進入奧運會。」 這是商春松的夢,因為世運會,她的夢想正慢慢照進現實。 商春松也是無數體育人的代表,她能成就傳奇般的體育生涯,固然有個人努力追夢的因素,但也離不開世運會這個競技平臺的激勵和塑造。對於個體命運的審視,可能會讓我們更清晰地洞察世運會存在的價值。 世運會從一誕生起,就被視為對奧運會的補充,非奧項目成為它的重要標籤。 不過,世運會從來就不是奧運會的附庸,而自有其獨特的價值。他們各美其美,共同演繹了體育對於人的價值和意義。 比如一些小眾項目進入世運會,就提醒人們,體育是多姿多態的,它們都需要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每個體育項目也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喜歡不喜歡,適合不適合之別。 參差多態乃幸福之源,人生如此,體育亦如是。世運之美,美在多態。 再如世運會強調參與價值和分享的理念,對獎牌的材質、規格沒有統一規定,每屆設計都能「玩出花」。成都世運會獎牌「竹光」採用「開口」樣式,內含一枚可雙面佩戴的金屬徽章,還能連接項鍊使用。獲獎運動員可將徽章從獎牌中取出,贈予對自己重要的人。 當獎牌不僅是榮譽的象徵,還能成為情感傳遞的載體,這樣的體育盛會更能直達人心,更能顯示體育的溫度。世運之美,美在分享。 世運會除了吸納職業運動員外,部分群眾基礎廣、門檻低的項目允許非職業選手或「跨界愛好者」參與,盡顯「全民體育」理念。世運之美,美在包容。 此外,世運會部分項目的裁判機制更強調「運動員自治」。以成都世運會的團隊飛盤項目為例,這是一項自我裁判且無身體接觸的運動,「飛盤精神」指導運動員如何自我裁判以及規範自身行為。如出現了犯規或爭議,由雙方場上隊員商議解決。世運之美,美在尊重與平等。 如果說奧運會像劍拔弩張的競技場,世運會則更像一場體育嘉年華,展示和表演色彩更濃,趣味性也更強。世運會的舉辦告訴人們,體育的價值不僅在於追求卓越,還有樂趣、熱愛、平等和人性的溫度,以及體育帶給人們的無限可能。 世運會給商春松的人生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這和體育給予普通人的改變與塑造,沒有本質的不同。世運會的存在和發展,就是在給世人傳遞著一種重要的價值觀:體育不是少數精英的遊戲,它屬於所有人。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周原考古隊領隊種建榮幾十年潛心考古發掘與研究—— 探秘周原遺址的「三重城」(賡續歷史文脈·考古故事) 人物小傳 種建榮,1972年生,陝西渭南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考古博物館)黨委書記、院(館)長,陝西省考古學會會長。他先後主持或參與周原、周公廟、清澗辛莊、澄城劉家窪遺址等考古項目30餘項,其中5項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主持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 在陝西省寶雞市扶風、岐山兩縣的交界處,有一處被稱為周原的考古遺址。這裡面積達30平方千米,是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遺存最豐富的先周、西周時期遺址,也是周原考古隊領隊種建榮傾注半生心血的地方。 對種建榮來說,「周原遺址」像一位相識多年的老友。 找 城 「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找城都是我們念茲在茲的使命」 「周原」一詞,在古代文獻中作為周人崛起的都城曾多次出現。據文獻記載,3000多年前,居住在豳(今陝西省彬州市、旬邑縣西南一帶)的姬姓部落,在首領古公亶父的率領下,舉族遷徙到「岐下」,他們將這片肥沃的土地稱為「周原」。周人在這裡積蓄力量,最終覆滅了商朝。 種建榮介紹,周代與商代文明路徑迥異。商代以武力徵服四方,周代則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理念。「文化、民族、體制的認同,就是在這個時候奠定的。」種建榮說。 找到傳說中的「周人聖地」,成為幾代周原考古人的共同使命。20世紀40年代,考古學家石璋如根據文獻記載的大致位置展開田野調查,由此揭開了周原考古的序幕。2003年,周原李家西周鑄銅作坊遺址出土了數以千計的西周陶範,讓周原遺址首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5年,考古隊整合多年成果,包括鳳雛建築群等重要發現,以及系統揭示的周原水網體系,讓周原遺址再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然而,一個關鍵問題始終縈繞在周原考古人心頭。「都邑,肯定要有城嘛。」種建榮說,「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找城都是我們念茲在茲的使命。」 2020年,考古隊在分析王家溝水庫區域航拍影像時,發現了重要線索:周原地勢北高南低,水系多呈南北走向,而王家溝一條支流卻呈現出異常的東西向直角轉折。他們對照圖紙實地勘測,發現北邊還有一條平行的水渠,與直角部分形成一個方方正正的區域。一個想法隨即在種建榮腦海中閃過——這會不會是環繞在城外的城壕? 「如果這是城壕,裡面肯定有牆!」種建榮帶領隊員們繼續尋找,終於發現一座「小城」。考古隊循著「小城」城牆的方向向外探查,發現西牆和北牆都有向外延伸的跡象。經過勘探,一座規模更大的外城逐漸顯現,這就是後來確認的「大城」。 在對「小城」內部進行精細鑽探時,考古隊又發現了一道東西向的牆和兩道南北向的牆,在「小城」北部合圍成方形。他們將這座新發現的「小小城」稱為「宮城」。至此,周原遺址「宮城—小城—大城」的三重城垣結構完整呈現。憑藉這一發現,「周原遺址」在今年年初再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圓了幾代周原考古人的夢!」種建榮說。 破 局 「考古學主要講證據鏈,當許多線索指向同一個地方,就可以達成共識了」 提到和周原結緣,種建榮說:「我小時候想當警察,大學期間陰差陽錯被調劑到歷史系,那時心裡不太樂意。」1996年9月,種建榮畢業後進入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辦公室從事文書工作。有一次去考古工地現場,他發現考古有點像破案——根據發掘到的零散信息,對照文獻尋找答案,推理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他瞬間來了興趣,不久便主動申請加入考古隊。 2002年,種建榮加入周原考古隊。他回憶,世紀之交,儘管周原考古積累了一定成果,卻缺少能夠確證這裡是文獻記載中古公亶父所遷「周原」的決定性證據。一名考古隊員坦言:「很多學者認為這裡不是文獻記載中的都城,而是某個異姓貴族的家族採邑。」考古隊內部也出現了質疑的聲音——發掘了幾十年,這裡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周原? 面對周原性質難以判定的困局,考古隊決定到田野間找答案。從研究角度看,需要關注的應該是這附近的同時期遺址。綜合判斷後,考古隊覺得周公廟符合條件。自2004年起,周原考古隊重點開展周公廟遺址的考古發掘。考古證實,周公廟遺址正是周公家族的採邑所在,但規模遠不及周原。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他的家族採邑規模應該很大,或者說僅次於「都城」。如果周公廟規模遠不及周原,那周原很大可能就是「都城」。這一發現重新堅定了考古隊對周原的信心,中斷多年後,他們再次將目光投向周原。 「重返周原」後,周原考古工作迎來了全新局面。團隊將遺址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系統研究聚落結構和功能分區,還結合手工業考古和實驗室考古成果,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統。 多年積累終於在2020年迎來重大突破。自這年起,周原南部區域陸續發現了一批戰國至漢代的墓葬,出土了多件刻有「美陽」「美亭」字樣的陶器。《漢書·地理志》記載:「美陽,《禹貢》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太王所邑。」也就是說,當年古公亶父所遷之地,可能就在漢代的美陽縣。因為陶質的東西,在當時不會經過太遠距離的運輸。此次出土陶器上的「美陽」字樣,或許能成為「周原即漢代美陽」的有力佐證。 更直接的證據出現在王家嘴區域的發掘中。2020年至2022年,考古隊在這裡發掘出一座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的夯土建築基址,這是目前所見先周時期最大的宮殿建築遺存,這個周人曾經修建的高等級建築,為「周原遺址」就是古公亶父遷岐之地提供了關鍵證據。種建榮說:「考古學主要講證據鏈,當許多線索指向同一個地方,就可以達成共識了。」 接 續 「一寸一寸丈量,一寸一寸發現,這是我們共同的堅持」 「如果從石璋如先生算起,到我這裡,應該都算四代或四代半周原考古人了。」種建榮說。如今,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三家單位聯合組建新的考古團隊,正在接力發掘。「我們住在一塊兒,一起發掘,共享成果。」青年考古隊員閆永強說。 目前,團隊成員的年齡大多在二三十歲,除正式隊員外,團隊還吸引了很多研究生前來實習。 別看這些年輕人愛鬧愛笑,工作起來個個都很較真。剛挖出一座墓葬、正在記錄人骨形狀的王昱霖,是剛畢業的95後女生;在實驗室專注做植物遺存鑑定的周輝也是女生,去年碩士畢業來到這裡。當被問及男女生是否有室內室外的分工時,她們回答:「雖然各有分工,但都要參與田野發掘。」周輝說:「野外的工作環境雖然辛苦,但那種發現歷史遺存的震撼,用任何語言都難以形容。」去年入職的閆永強,今年「五一」假期剛結婚,婚後很快就回到了考古基地。他說:「媳婦兒支持我工作,也理解我。」 面對這些年輕隊員,種建榮很欣慰。他說,如果還有什麼需要告訴他們的,那就是:「一寸一寸丈量,一寸一寸發現,這是我們共同的堅持。」 烈日炎炎,接受完採訪後,考古隊員又拿上手鏟,戴上草帽,前往各自的探方。 延伸閱讀 周原遺址田野考古工作是如何開展的 周原遺址位於關中平原西部,今陝西寶雞市岐山、扶風兩縣北部的交界地帶,是目前所知遺存最豐富的先周文化遺址、面積最大的西周遺址。在這裡,當時的人們從偏居西陲的「小邦周」發展壯大,最終建立了西周王朝。 周原的考古工作始於20世紀40年代石璋如先生的調查,至今已有80餘年歷史。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周原遺址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是對遺址範圍和內涵進行初步了解,明確了周原遺址的重要價值;1999年至2005年,考古工作基本建立了周原遺址商周時期較為詳細的考古學文化譜系;2012年起,考古工作在「聚落考古」理念指導下展開;2020年至今,周原遺址在王家嘴發現了一組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築,填補了以往周原遺址先周時期高等級遺蹟的空白,並發現了布局方正、規劃嚴謹的三重城垣。 人民日報客戶端 《國家人文歷史》記者 胡心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52614
86
2025-10-31 02:31
37241
74
2025-10-31 02:31
35217
48
2025-10-31 02:31
98372
62
2025-10-31 02:31
94237
47
2025-10-31 02:31
19248
52
2025-10-31 02:31
94627
29
2025-10-31 02:31
61832
14
2025-10-31 02:31
73649
89
2025-10-31 02:31
38142
17
2025-10-31 02:31
24517
73
2025-10-31 02:31
71864
98
2025-10-31 02:31
84132
45
2025-10-31 02:31
34728
49
2025-10-31 02:31
82759
94
2025-10-31 02:31
59478
56
2025-10-31 02:31
52496
61
2025-10-31 02:31
32479
35
2025-10-31 02:31
86139
76
2025-10-31 02:31
35794
98
2025-10-31 02:31
52416
75
2025-10-31 02:31
21587
17
2025-10-31 02:31
36597
24
2025-10-31 02:31
85413
53
2025-10-31 02:31
34895
75
2025-10-31 02:31
25968
87
2025-10-31 02:31
52397
27
2025-10-31 02:31
36895
98
2025-10-31 02:31
41896
69
2025-10-31 02:31
25436
18
2025-10-31 02:31
79631
93
2025-10-31 02:31
85326
75
2025-10-31 02:31
58931
47
2025-10-31 02:31
47128
62
2025-10-31 02:31
46827
26
2025-10-31 02:31
39146
74
2025-10-31 02:31
64291
35
2025-10-31 02:31
15847
51
2025-10-31 02:31
65948
31
2025-10-31 02:31
61983
68
2025-10-31 02:31
36594
76
2025-10-31 02:31
85423
15
2025-10-31 02:31
74316
82
2025-10-31 02:31
64975
94
2025-10-31 02:31
79854
26
2025-10-31 02:31
23471
43
2025-10-31 02:31
87239
27
2025-10-31 02:31
28596
19
2025-10-31 02:31
43265
69
2025-10-31 02:31
45398
98
2025-10-31 02:31
78965
63
2025-10-31 02:31
45637
95
2025-10-31 02:31
56491
74
2025-10-31 02:31
| 西甲直播 | 蜜疯直播 |
| 青柠直播 | |
| 海棠直播 | 迷笛直播 |
| 月夜直播app夜月 | |
| 六月直播 | 快猫 |
| 妖姬直播 | |
| 蜜疯直播 | 魅影视频 |
| 快猫 | |
| 极速直播 | 蜜糖直播 |
| 月夜直播app夜月 | |
| 抖音成人版 | 巧克力直播 |
| 茄子直播 | |
| 蜜桃app | 秀色直播app下载安装app |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
| 大鱼直播 | 蜜桃视频 |
| 桃花直播 | |
| 六月直播 | 少女6夜半直播nba |
| 奇秀直播 | |
| 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