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8月12日電 (記者 周亞強 王君妍)記者從天津市多部門獲悉,12日傍晚,天津多個區域發布雷電、雷雨大風及海上大風預警,薊州區暴雨預警升級並提升防洪應急響應級別。 天津市氣象臺於12日18時36分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預計12日傍晚到夜間,天津中心城區將有雷陣雨,局地短時雨強較大,並伴有7-9級短時大風,相關單位和人員需做好防範準備。 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同日18時57分發布海上大風藍色預警信號,受對流雲團影響,預計未來6小時,天津港海域、南港海域、天津港錨地海域將有8-9級陣風,有關方面需加強防範。 薊州區氣象臺同日18時08分將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升級為橙色預警信號:目前薊州區桑梓鎮1小時降雨量已超過70毫米,預計當前至12日夜間,薊州區桑梓鎮、白澗鎮等多個鎮小時雨強可達70毫米以上,個別點累計降雨量可達100毫米以上。按照《天津市薊州區防汛抗旱應急預案》有關規定,薊州區防指經會商決定於12日18時30分將該區防洪四級應急響應升級為防洪二級應急響應。 此外,天津市濱海新區、津南區發布雷雨大風黃色預警,靜海區、西青區、東麗區、北辰區等分別發布雷電黃色預警。氣象部門提醒,居民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儘量避免戶外活動;相關部門需按照職責做好各項防範應對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完)
烏魯木齊8月9日電 題:探「方圓」絕代雙塔 觀絲路文化交融 作者 苟繼鵬 在新疆喀什市城區外荒漠中的莫爾寺遺址現場,矗立著一高一矮、一圓一方兩個高大的「土墩子」惹人注目。今年,莫爾寺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後,搭乘火車的人們途經此處,總不免透過車窗搜尋絕代雙塔的身影。 「這是迄今發現中國最西部、保存較完整的大型地面土建築佛寺遺址,是中國早期大型地面佛寺和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負責上述遺址考古發掘的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肖小勇說。 圖為莫爾寺遺址。 苟繼鵬 攝 2019年,中央民族大學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啟莫爾寺遺址主動性考古發掘。「第一次去現場勘察,從地面上看感覺幾乎沒有多少工作的餘地。」肖小勇回憶說,但發掘不到半個月,第一座僧房就出現了,讓考古團隊看到了希望。 6年間,在考古人員不斷深挖下,僧舍、迴廊式佛殿、長方形大佛殿、講經堂、廚房、儲物間、餐廳等建築浮出地面。累計發掘4600平方米,發現遺蹟包括18座單體建築共計62個房間、2條階梯式踏道,出土上萬件各類文物和文物殘片。 圖為莫爾寺遺址現存圓塔。 苟繼鵬 攝 「莫爾寺既有自身特色,也能在其中看出印度、犍陀羅、中亞、當地和中原等不同地方的元素。」肖小勇說,其提供了中國早期佛寺布局及其發展演變的樣本,推進了古疏勒及絲綢之路佛教考古和中國早期佛寺起源研究。 根據考古研究,莫爾寺遺址始建於公元1世紀,約9世紀末10世紀初廢棄,前後延續約900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建築主要為帶有印度、中亞風格的覆缽式塔(即現存的圓塔)及僅見於本地的獨棟多室僧房。第二階段在原有建築基礎上,新增方形大塔和帶迴廊的佛殿,寺院禮拜中心逐漸演變為「塔殿並重」。7世紀以後,還新修講經堂和大佛殿,應是受到了中原文化影響。 肖小勇認為,佛教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傳入新疆後,在喀什地區形成一個佛教傳播中心,並影響到庫車及更遠的地方,繼而向中原地區傳播,與當地文化形成交融互動格局。後來,隨著歷代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管轄,中原佛教又「西漸」至此,對當地產生重要影響。 在2024年考古發掘中,一塊泥瓦片的出現讓肖小勇十分驚喜。「泥瓦是唐代大型高規格建築中常被使用的構件。結合史料記載,武周時期曾在疏勒鎮修建大雲寺,我們有理由推測莫爾寺可能是一座國家級寺廟。」肖小勇說,這不僅證明了新疆地區宗教的多樣性,更彰顯了中央王朝對西域地區的有效管轄和宗教管理。 肖小勇表示,多年來對該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中原文化在商品經濟、佛教建築和佛教藝術等方面對西域地區產生深遠影響,實證了中原和西域交往交流交融、中央政權對西域有效管治和宗教管理、人類不同文明交流互鑑。莫爾寺遺址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的有力見證。(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绿茶直播 | 心跳直播 |
小狐狸直播 |
免费直播平台 | 伊人app |
伊人下载 |
零点直播 | 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 |
暖暖直播 |
小白兔直播 | 西甲直播 |
伊对免费下载 |
现场直播 | 春雨直播 |
零七直播 |
苹果直播 | 迷笛直播 |
大鱼直播 |
九球直播 | 阴桃直播 |
魅影视频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黑白直播 |
比心直播 |
咪咕直播 | 小草莓直播 |
绿茵直播 |
奇秀直播 | 凤蝶直播 |
优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