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盎然的中庭花園、寧靜雅致的蘇州河書房……在普陀區中潭路36號,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這座近2000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務樞紐裡,不僅集成了社區事務辦理等各類功能,還有豐富的文體活動區域和便民設施。而在眾多功能中,最富煙火氣、最聚人氣的核心之一,正是去年三月啟幕的社區食堂——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兩灣餐廳」。它以純粹的本幫口味與人性化服務,悄然成為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兩灣餐廳」廚房裡飄出「家的味道」翠綠蒲瓜被削皮、去瓤、滾刀成塊,鹹肉切得薄如蟬翼。翠綠蒲瓜與透亮鹹肉搭配,鮮香平衡;一旁的蒸鍋裡,豆豉蒸雞腿鹹香撲鼻,醬色誘人的雞腿靜臥盤中,蒸出的原汁浸潤其中,最後撒上靈魂蔥花,成就一道質樸而迷人的夏日美味。與其他尋常廚房不同,「兩灣餐廳」後廚主打蒸煮,食堂聘請經驗豐富的廚師團隊,堅決不使用預製菜,每日現場烹製新鮮、健康的美食,力求少油、少鹽、少糖,專注還原食材本真的「家的味道」。對此,1690黨群服務中心負責人邵建萍特別強調:「我們把社區食堂定義為我們自己家的廚房,所以大家放心,我們每天使用的都是新鮮食材當日加工製作,沒有預製菜。」「兩灣餐廳」後廚社區食堂的這個承諾換來了居民們的認可。一位專程從青浦趕來的王阿姨表示:「我是常客,這裡的菜品色香味美,所以特意趕過來吃。」口味,無疑是吸引居民的關鍵。食堂以地道本幫口味為核心,每天輪換供應約四十道菜品,湯品也豐富多樣,如綠豆湯、山藥排骨湯、黨參烏雞湯、玉米排骨湯等,一應俱全。口碑來自用心與溝通在熙攘的食堂裡,總能聽到居民們的滿意之聲。一位居民說道:「今天點了蝦、蟹、乾絲,還有蘆筍毛豆。我經常來,一般兩三天來一次,天熱自己燒挺麻煩的,這裡很方便。」鄰桌的居民也分享了她的體驗:「我就住在隔壁,每天中午都來吃,吃完後再打包帶回去晚上吃,省心了。這裡口味比較清淡,少油少鹽,對老年人來說很好。」這份來自居民的評價和期待,讓食堂的廚師團隊格外珍視。就餐高峰過後,「兩灣餐廳」主廚王彬偉開啟了獨特的「意見收集」模式。他靈活地穿梭於餐桌間,面對居民的點頭稱讚或提出的細微建議都悉心聆聽。這份互動還延伸到了用餐區角落裡懸掛著的「意見反饋本」。意見反饋本上居民提出反饋意見「這是我們的居民意見簿。」王彬偉介紹,「居民對我們的菜品有什麼要求,或者有什麼意見,都可以在上面給我留言,比如有居民提出菜餚可以清淡些,少放些油,我們也做了相應的回覆,並對菜品做了整改。」正是依靠這樣暢通的雙向溝通渠道,菜品的調整才有據可依、順暢高效,讓居民們切身感受到食堂的用心與變化,滿意度也日益提升。不只是食堂,更是溫暖的共享客廳「兩灣餐廳」並不僅是單一的就餐空間。餐廳裡還設置了老字號「悅來芳」的點心專營檔口及自有咖啡品牌「福罐咖啡」。邵建萍這樣描繪願景:「我覺得這個空間不僅僅是給社區居民提供吃飯的食堂,更是一個共享的公共客廳。有咖啡,有小點心,大家在這裡聊聊天、拉拉家常,也能聽到最真切的民情民意。」而1690黨群服務中心的「溫暖」遠不止於食堂本身。正門右側,一間將近20平方米煥新升級的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內,空調、冰箱、微波爐、應急藥箱等設施一應俱全,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歇腳、飲水、充電等貼心服務。一位快遞小哥對此讚不絕口:「愛心接力站24小時開放,裡面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如果有什麼困難,在那裡都能得到解決,非常好。」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此外,貼心延伸到了餐飲上。「兩灣餐廳」還專門推出暖「新」優惠套餐,主打「9.9元吃飽、12.9元吃好」,讓實惠營養的餐食撫慰奔波辛勞。一位剛用完餐的小哥說:「12塊9能吃飽吃好,還衛生,蠻貼心的。」暖「新」優惠套餐從清晨備菜的案板聲,到午間熙攘的打餐檯;從一碗清淡適口的家常小炒,到一份實惠溫暖的「小哥愛心餐」……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的「兩灣餐廳」,遠不止於滿足溫飽。這裡升騰的煙火氣,聯動著驛站的書房、便民服務和戶外職工驛站,共同織就了一張覆蓋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溫暖服務網絡,成為守護日常、傳遞鄰裡溫情的一方港灣。
柏林8月4日電 題:以史為鑑,中德如何共築和平未來? ——專訪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 記者 馬秀秀 近日,中國駐德國使館在柏林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研討會。專家學者圍繞「《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維護正確二戰史觀及戰後國際秩序」深入研討。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Helga Zepp-LaRouche)會後接受「東西問」專訪表示,當今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和平理念面臨挑戰,在此背景下,銘記歷史、以史為鑑顯得尤為重要。她呼籲中德加強文化對話,共同為世界和平貢獻智慧與力量。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您希望通過此次紀念活動向世界傳達怎樣的信息? 拉魯什:銘記歷史極其重要。如今在歐洲,尤其是在德國,可以觀察到一種普遍的歷史淡忘現象。也許年長者中還有人清楚記得那段往事,但在二戰後出生的幾代人中,對這段歷史的記憶似乎正在淡化。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趨勢。 許多專家——包括我自己——都認為,如今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甚至可能比古巴飛彈危機時還要接近。而德國也正在擴張軍備。在這樣的背景下,正值《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回顧歷史尤為重要。為了準備在活動上的發言,我又觀看了一些關於那段歷史的紀錄片。那些恐怖的事件、轟炸、驅逐和難民潮令人震撼。歷史真相不容忽視。如果人類不想再次重蹈覆轍,就必須銘記歷史。 當地時間2025年7月24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研討會在德國柏林舉行。研討會以「《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維護正確二戰史觀及戰後國際秩序」為題。 記者 馬秀秀 攝 記者:在德國及歐洲,二戰歷史是如何被教育與記憶的? 拉魯什:在德國,人們常稱讚這個國家已經認真反思了自身的戰爭罪行。然而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德國就歷史反思確實進行了大量工作,但其範圍逐漸變得狹隘,主要集中在與大屠殺相關的罪行上。相比之下,德國在戰爭中對蘇聯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和戰爭罪責卻被忽視甚至遺忘。據統計,約2700萬蘇聯公民在前線、德軍戰俘營中喪生。與之相對,「偉大衛國戰爭」在俄羅斯民族記憶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通過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這一事實在歐洲的歷史敘述中卻很少被提及。歐洲的歷史書寫往往以歐洲為中心,雖然名義上稱之為「世界大戰」,但在講述中卻常常忽略太平洋戰場。 記者:德國今年舉辦多種活動紀念二戰勝利,中國也將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您多年來致力於推動中歐之間的文明對話,您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和平理念上的共鳴與差異? 拉魯什:我必須遺憾地指出,當今歐洲對「和平」的理解不到位。今年3月,歐盟推出了一項名為「重新武裝歐洲」(ReArm Europe)的計劃,擬通過高達8000億歐元的融資來重整歐洲軍備。與此同時,德國也已取消「債務剎車」機制,為政府大規模加強防務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在我看來,這種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時任德意志帝國銀行行長亞爾馬·沙赫特在二戰前推行的「梅福券」(Mefo-Wechsel)政策——一種通過脫離實體經濟、與真實生產無關的貨幣創造手段,專門服務於軍事化。從實體經濟角度分析,這實則是在損毀真正的「實體資產」。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理念,認為如果沒有和平的環境,任何發展都無從談起。因為戰爭將摧毀一切。中國正在為維護全球和平作出實際努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踐行著一個核心理念:「和平的新名稱是發展」。唯有實現包容性發展,才能真正為和平奠定堅實的基礎。只要各方能從合作中受益、實現共贏,那麼即便存在矛盾,也總能找到更高層次的理性來化解衝突。 因此,我認為,當今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亟須重新學習,認知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締造和平」。 2025年7月8日,《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在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圖為小朋友參觀澳門鏡湖醫院救助難民微縮場景。 記者 張祥毅 攝 記者:德國戰後秉持對戰爭的深刻反思態度,中國倡導和平發展,您認為這兩種和平路徑對國際關係帶來哪些現實啟示? 拉魯什:當今國際政治中,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破壞。因此,我認為,僅憑局部性方案已難以有效解決各地區的衝突與危機——無論是中東問題、烏克蘭危機,還是太平洋地區的緊張局勢。正因如此,我長期以來一直提議建立一個新的國際安全與發展架構,這一架構應當考慮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利益,無一例外。 歷史上並非沒有類似經驗。例如,1648年籤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時交戰方終於認識到:如果戰爭繼續,將無人倖存來慶祝所謂的「勝利」。而在今天這個核武器時代,理解這一道理愈發顯得緊迫。 因此,構建一個全球性的安全與發展新架構應當儘快被提上國際議程。我希望聯合國大會能就此召開一場專題會議。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朝著這一方向所做的重要努力。 當地時間2023年4月19日,「全球發展倡議新進展 可持續發展議程新行動」主題展覽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取閱國合署發布的新報告——《國際發展合作的中國實踐》。 記者 廖攀 攝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德在和平建設方面加強合作的可能性? 拉魯什:我認為,這一問題必須上升到一個新層面來加以思考,將文化因素納入其中考量。早在17世紀,德國著名學者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就曾指出,歐洲和中國分別位於歐亞大陸的兩端,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兩大文明。他主張,雙方應攜手合作。 在我看來,如果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關注中國文化與德國文化中的優秀思想,或許能為當代世界的和平與合作提供新路徑。例如,孔子提出的關於整體和諧發展的思想與弗裡德裡希·席勒關於審美教育的觀點有相似之處。如果我們能在文化層面展開這種更深入的對話,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尊重也將隨之加深。 遺憾的是,如今很多德國人根本不了解中國。只有那些親自到中國旅行、經商、投資,或者與中國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如婚姻)的人,才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中國。這些人在回到德國後常常感嘆:「天啊,中國太棒了!這是一個美好的國家,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如此現代化,如此高效,在許多領域都如此先進。」這與那些從未踏足中國、卻僅憑媒體片面報導就對中國下判斷的人,形成了強烈反差。 因此,我認為,必須找到一種有效方式,讓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通過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對話,為和平建設與合作奠定基礎。(完) 受訪者簡介: 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受訪者供圖 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研究領域涵蓋德國古典人文主義思想以及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1971年,她成為最早前往中國採訪的歐洲記者之一,1984年創立了席勒研究所,致力於推動建立新的公正的世界經濟秩序,特別關注發展中國家發展,以及各文化經典傳統的復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凤凰网直播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花瓣直播 |
柠檬直播 | 极速直播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蝶恋直播 | 蜜疯直播 |
荔枝网直播 |
迷笛直播 | 桃花直播 |
花椒直播 |
蜜疯直播 | 香蕉app免费下载 |
桃鹿直播 |
花瓣直播 | 嫦娥直播 |
西甲直播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黄播 |
心跳直播 |
趣爱直播 | 飞速直播 |
曼城直播 |
杏爱直播 | 香蕉直播 |
小草莓直播 |
伊对免费下载 | 月夜直播 |
优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