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區豎新鎮,上海捷農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蘆粟大棚內,近萬根蘆粟莖青節長,直立挺拔。一大早,合作社負責人龔劍飛就和家人忙著將剛從地裡砍下的甜蘆粟剝去外殼、分段切割,篩選後準備裝箱發貨。龔劍飛是崇明單體種植規模較大的甜蘆粟種植戶,每年種植蘆粟50畝左右。他更出名的身份,是探索農業深度觸網的「蘆粟阿哥」——自10多年前返鄉深耕農業以來,他先後通過淘寶、抖音等多個網絡平臺推銷蘆粟這一極具代表性的崇明地產農產品,「蘆粟阿哥」這一IP已有一定知名度。不過,龔劍飛告訴記者,他現在直播帶貨的頻率已明顯降低,短視頻拍得也不算勤快。「現在我更重視熟客、回頭客的生意,也就是『私域流量』。這個流量池並不大,也不需要很大,我覺得正合適。」農業如何用好「流量」?「流量」如何賦能農業?「蘆粟阿哥」的探索、突破以及轉變,或許能給人一些啟示。曾一夜賣掉4噸滯銷甜蘆粟今年49歲的龔劍飛,早年是個廚師,在上海市區開過飯店。2012年,他轉行投身農業,回到崇明老家開始種植甜蘆粟。甜蘆粟是上海市區的叫法,崇明本地人把這種植物叫作蘆穄。甜蘆粟很像高粱,高丈餘,可細分為青皮蘆粟、黃皮蘆粟、糖芯蘆粟等十多個品種,吃法和甘蔗類似,汁水清甜爽口。2014年,龔劍飛就嘗試把甜蘆粟掛在淘寶店鋪上進行銷售,大獲成功——人們驚喜地發現,這種小眾水果,竟也能通過網購買到。抖音興起後,龔劍飛開始嘗試通過短視頻推介崇明甜蘆粟,後來還把甜蘆粟掛在抖音小店上進行售賣,銷量也不錯。龔劍飛第一次嘗試直播帶貨,是2019年11月。當時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但大棚裡還有大片蘆粟沒賣掉,如果再不收割,眼看就要爛在地裡。情急之下,龔劍飛買了手機支架、話筒、補光燈等直播裝備,單槍匹馬地在田間地頭直播賣甜蘆粟。龔劍飛說話滔滔不絕,很有節奏感,時不時還能抖個機靈、甩個包袱,是天生的主播料子。他站在田裡,自稱「蘆粟阿哥」,講解甜蘆粟的種植知識,還介紹甜蘆粟的吃法,一直從傍晚講到天黑,結束後口乾舌燥,腰酸背痛,回家倒頭就睡。沒想到第二天一早,龔劍飛發現手機裡訂單「爆」了,各地的訂單像雪片般飛來,有上海的,還有遼寧的,四川的,甚至有新加坡的。「4噸甜蘆粟被一搶而空,粉絲量一下子到了近3000。那是我第一次直觀感受到『流量』的力量。當時我甚至有點害怕:訂單太多了,地裡貨不夠怎麼辦?」憑藉靈敏的商業頭腦,龔劍飛很快就註冊了「蘆粟阿哥」品牌,還請專業人士設計了logo。此後數年,他每年都積極嘗試直播帶貨,每年通過直播售出的甜蘆粟達25噸左右。「蘆粟種植是分批次的,我的種植規模是一批一萬根左右,一般三天就能賣完。」深度「觸網」也帶來煩惱隨著「觸網」程度加深,起初龔劍飛甘之如飴並深深受益。不過,近來他隱隱發現了一些不對勁。首先,「流量」和「訂單」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弱,導致成本增加。龔劍飛告訴記者,五六年前,他在平臺上發一個短視頻,幾小時內他的網絡店鋪就會收到幾百箱(一箱2.5千克)蘆粟訂單,一場直播帶來的訂單量更是可觀。而這兩年,儘管直播數據、短視頻數據沒降,但訂單的轉化率卻降低了。「這當然有很多原因,比如消費者的興趣降低了,比如我的直播技巧不夠、短視頻製作粗糙等。但還有一點不可否認:網絡平臺的『流量』明顯不如以前管用了,需要嘗試各種其他途徑才能激活這些『流量』。」龔劍飛對記者舉例,以前給平臺付費推流,效果很明顯;現在再推流,效果就比較一般。「要實現和前幾年一樣的效果,就需要花更多推流費用。似乎很多網絡平臺都走這個路子:先讓用戶、主播嘗到流量的甜頭,等用戶依賴渠道後,再逐漸對『甜頭』收費。」其次,網絡世界的光怪陸離程度,讓「蘆粟阿哥」以及廣大的種植戶不知所措。龔劍飛告訴記者,網上生意做大後,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客人,其中不乏「奇葩」。比如,有些顧客收到「糖芯蘆粟」後會給差評或申請「僅退款」。「糖芯蘆粟」即蘆粟芯呈橙紅色,往往更甜,但不少人會誤認為這種蘆粟已腐爛。「一開始,我們會耐心解釋這並非質量問題。但很快我們發現,有些人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我們提出再寄一份產品過去,還邀請對方到我們生產基地來看看,我們甚至可以報銷來迴路費,但對方都不接受,就是要『僅退款』。」「蘆粟阿哥」的探索成功後,不少網紅也進入這一市場,但大多「農業帶貨達人」並非種植戶而是販子。「少數『帶貨達人』對土地、對種植戶、對蘆粟沒有感情,一切以盈利最大化為目的,會通過拖延收購等方式壓低收購價格。」龔劍飛對記者透露,蘆粟的田頭收購價,一根3元至4元是正常的,但有些「網紅」會把價格壓到一根2元甚至1.5元。另外,非標農產品「觸網」後,往往很難迎合消費者對於「價格統一」的期待。「農產品是一分價錢一分貨的,質量高的定價自然高。但在實際購銷過程中,消費者在網絡平臺上通過銷量、單價排序,往往優先選擇銷量大、單價低的產品,這會讓高質量農產品賣不出好價錢,不得不降價出售,降價又會導致消費者對農產品期待降低,形成惡性循環。」龔劍飛說。擠掉「流量泡沫」的關鍵是保持品質為了應對這些煩惱,「蘆粟阿哥」也想了一些出路。88元一箱有機甜蘆粟,這是龔劍飛在各種網絡平臺上掛出的網購單價。即便市場上其他商戶掛出各種匪夷所思的低價,他也沒有改過這個價格。「我不想打價格戰,商戶之間不應該『卷』價格,拼品質才是關鍵。」掛出這一價格,龔劍飛有底氣。十多年來,他一邊種一邊摸索如何讓甜蘆粟口感更好、水分更足,採用給田裡蓋地膜、埋滴管等方式減少蘆粟根部水分蒸發,這樣種出的甜蘆粟汁水充沛,清甜爽口。目前,上海捷農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甜蘆粟已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證書。持續注重農產品品質的同時,「蘆粟阿哥」也有意擠掉了一些「流量泡沫」。他對記者坦言,有些網絡平臺的算法是「銷量為王」,銷量更高的商家能獲得更多推流,更多推流又能帶來更大銷量。「注重銷量就意味著要壓低價格,還要想方設法搞促銷、根據平臺的規則參與各種活動。商家的錢是賺到了,但這樣一定會損害『崇明甜蘆粟』這個品牌。」近年來,龔劍飛開始逐漸淡化對「流量」的追逐,不再單純重視銷量、一味開拓市場版圖,轉而更注重做熟客、回頭客的生意。「網絡平臺是好東西,我們當然要用,但現在我主要把這些平臺作為宣傳渠道,真正的生意還是通過電話、微信來做,這樣才能把生意做得長遠。」同時,龔劍飛也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蘆粟市場的規範、品牌和口碑的營造貢獻力量。比如,他告誡周邊種植戶不要一次性種太多。「蘆粟抗災害性很差,只要一陣強颱風,一整批蘆粟都會倒伏,種得越多虧得越多,應該採取小面積、多批次的種植方式。」另外,他還嘗試通過蘆粟榨汁、開發「蘆粟咖啡」等方式,提高這種小眾地產農產品的附加值,讓蘆粟更「出圈」。「我一直強調,我不是網紅,也不能是網紅。人的精力有限,我很難騰出太多時間精力去琢磨網絡平臺的算法邏輯,不想被平臺牽著鼻子走。做農業十多年,我明白一個樸素的道理:好東西不愁賣,與其花心思提升直播間和網店流量,還不如紮實提升農產品品質。」龔劍飛說。
上周末,62歲的鄒迷婭與丈夫就前往仙女山避暑的交通方式產生分歧——丈夫堅持開車,她則想騎著自己的山葉NMAX155踏板摩託。「大熱天騎車太曬了。」丈夫試圖勸服她,無果。最終以理服人:「才跑一個多月,上萬公裡,還沒過癮?手不痛了?」鄒迷婭彎了彎酸痛的手指,想到接下來規劃中的貴州行程,她妥協了。最終兩人驅車前往。 抵達仙女山後,鄒迷婭通過微信向記者吐槽:「隔著玻璃看風景沒勁,吹不到風,走路又太慢。」此時她正與親友漫步鄉間小道,這位剛帶領「銀髮騎行團」完成「重慶-西藏-新疆環線騎行」的資深騎手,話語裡透著意猶未盡。 自2018年退休以來,鄒迷婭保持著年均騎行4個月,累計超20萬公裡(相當於繞赤道5圈)的騎行強度。「別人退休帶孫子,跳壩壩舞,我帶車輪子到處轉。」她笑著總結自己的退休生活。 第一課是敬畏安全 很難想像,這位習慣風馳電掣的機車「女俠」,曾經是一位守護生命的白衣天使。 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護理系的她,曾在新橋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後轉業至沙坪垻區民政局。回憶往昔,鄒迷婭說:「那些年工作節奏很快,我基本都在重慶本地活動,每天睜眼就知道今天要做什麼,幾點該去哪裡,生活軌跡規律得像心電圖曲線。」這種被工作填滿的生活讓她覺得充實,也悄然埋下一顆種子——「等退休了,一定要試試沒做過的事。」 2018年,55歲的鄒迷婭退休,迎來人生急轉彎。當同齡人忙著帶孫輩、跳廣場舞時,她開始研究摩託車駕考攻略。「與其在家刷手機看別人看世界,不如自己跨上機車親眼看風景。」考取駕照後,她先從重慶周邊丘陵線路練手,漸漸把騎行半徑延伸至雲貴高原的盤山公路,在中短途海拔落差超千米的起伏路況中打磨車技。 命運總喜歡給狂熱追夢者安排點「必修課」。2020年,自認為「技術已過關」的鄒迷婭與五位騎友組隊進藏。當車隊行至川藏線巴塘段一個急彎時,意外降臨——她的摩託車失控衝入路溝。忍痛爬起來繼續騎行兩百多公裡到達駐地後,左腳踝已經腫得像發酵的麵團,專業防摔靴死死卡在腳上無法脫下。檢查結果令人心驚:左腳踝粉碎性骨折。緊急情況下,她被空運回重慶進行手術,摩託車也通過物流運回。 這場意外沒有澆滅她的熱情——休養三個月後,左腳打著鋼釘的她轉戰海南繼續騎行。但這次,她學會了敬畏:「技術孬就得練。」從此每次出發前必做詳細路書,騎行時嚴格控制車速車距,全套防護裝備成為標配。「安全不是限制,而是為了騎得更遠。」 騎行與年齡無關 引擎發出一聲輕快的「噗」聲,一輛大紅色山葉NMAX155踏板摩託穩穩停在路邊,騎士單腳輕點地面,右手一抬,摘下頭盔——頭盔左右綴著粉色蝴蝶裝飾,背後彩色飄帶輕揚。62歲的鄒迷婭取下護目鏡,眼角帶著笑意,目光明亮有神。她微微仰頭,甩了甩被頭盔壓平的短髮,嘴角揚起一抹自信的微笑——騎行的樂趣,從來與年齡無關。 8月7日,記者在山葉小龍坎店見到鄒迷婭。她剛從新疆回來,帶著穿越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新藏線、羌塘腹地的勇士證書,正與摩友熱切交流。 截至當日,她手機裡高德地圖的足跡報告顯示:她已點亮中國214個城市,歷時2447天。從最初的豪爵TR150開始,7年來她換了三輛車,總裡程已超20萬公裡。 6月19日,鄒迷婭與重慶摩友「追風天際」,貴州摩友「深谷幽蘭」一起,開啟今年的長途遠徵。這場旅行早在去年來巴中看紅葉時就已約好。 「她倆在德格就開始出現高反,到醫院輸液、吸氧,休息兩天,症狀減輕後又出發。」談起同行的兩位夥伴,鄒迷婭眼中閃爍著溫暖的光,「到了珠峰大本營,同伴還服用了速效救心丸。而我,一點反應也沒有,這大概是以前的職業經歷所賦予的基礎吧。」這支被摩友們親切稱為「奶奶團」的三人組,年齡加起來184歲,在珠峰高程測量紀念碑旁留下了珍貴的合影。視頻在摩友圈發布後,收穫了無數點讚與驚嘆。 「沒有遇見網紅狼,但當看到藏野驢、野駱駝時,所有的疲憊一掃而空。」穿行羌塘無人區時,雨夾雪讓頭盔結滿冰碴,中午一點,性子急的鄒迷婭一踩油門衝進雨幕,晚上12點成功穿越這片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土地。 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時,鄒迷婭一天跑了近800公裡,「有大貨車經過時,都會躲在陰影裡歇涼,但更多時候是暴曬。」 「三人只同路一段,各有各的目標,在共同的行程內互相幫助。」鄒迷婭坦言,摩旅約伴不比找對象容易——三觀相合、性格相投、生活習慣相近,缺一不可。對她而言,更享受獨自騎行的時光,儘管孤獨,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需要拍照時還得停下來找路過的摩友幫忙。 從新藏線的雪山之巔到羌塘腹地的無人區,從塔克拉瑪幹的漫天黃沙到撫遠的東方第一縷曙光,鄒迷婭的騎行版圖不斷擴展。最東至黑龍江撫遠,西抵新疆烏恰,北達漠河北極村,南至海南三亞——她的車輪丈量著遼闊疆域,也書寫著一位六旬騎士與年齡無關的傳奇。 視摩託為「移動的家」 翻開鄒迷婭的朋友圈,一幅幅跨越中國版圖的騎行畫卷徐徐展開:今年1月,她在海南椰林間追逐海風;3月至4月,足跡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北京、雲南;6月至8月,又踏上西藏、新疆的高原之旅。「每年至少騎行4個月,總裡程5000~10000公裡的長途跋涉是常態,再加上說走就走的周邊短途。」這位將摩託車視為「移動之家」的騎行者如是說。 摩友們眼中的鄒迷婭是個傳奇——不僅因她的年齡和騎行強度,更因那組令人咋舌的數據:山葉摩託自重132公斤,加上至少50公斤的裝備,而鄒迷婭體重僅60公斤。「若摩託車倒下,一個普通女性都難以扶起,更何況是在高海拔地區出現高原反應時。」然而,在鄒迷婭看來,這些都不是問題:「力量可以鍛鍊,何況,哪怕是單車獨行,路上不時還有無處不在的摩友嗎?」 鄒迷婭的「移動之家」裝備齊全得令人驚嘆:左側邊箱裝著四季衣物,右側邊箱安置著帳篷,尾座的防水馱包裡更是「五臟俱全」——電炒鍋、電壓力鍋、米麵糧油醬醋、蔥姜蒜,甚至還有香腸臘肉。這些裝備支撐著她在旅途中自給自足:有時搭帳篷露營,有時入住賓館、客棧或農家院。每到駐地,她都會補充物資,清晨為自己煮一碗雞蛋湯圓或稀飯饅頭,再精心準備一葷一素一湯的午餐,比如紅燒肉配涼拌胡蘿蔔、黃瓜、洋蔥,佐以番茄雞蛋湯或紫菜湯。 這次為期40餘天、行程約10000公裡的旅程,她僅花費7000元,低於往常1元/公裡的平均成本。「在新疆摩友家借住幾天,大夥又熱情辦招待,降低了開支。」鄒迷婭笑著說。在她看來,「出門在外,摩友就是一家人。」穿越羌塘時,她發現路邊溝裡有一輛重慶牌照的摩託車,立即拍照發到重慶摩友群詢問車主情況;作為重慶摩友會的活躍成員,她還經常為摩友們提供醫療諮詢。 旅途中也不乏暖心時刻:進藏途中,兩名同伴出現高原反應,她迅速架起吊床讓他們在路邊小樹林休息,對面正在蓋房的藏族同胞見狀,端來板凳和開水;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時,執勤警察關切地詢問她的行程,還邀請她到警亭休息喝水。「這些點滴溫暖,讓漫長的旅途充滿了人情味。」鄒迷婭說。對她而言,每一次跨上摩託車,都是向著更廣闊的世界出發,而摩託車這個「移動的家」,承載著她的勇氣、熱愛與無數難忘的故事。 「野孩子」家族 「我們家人都有各自的愛好,彼此關心但互不幹涉。」當被問及長期漂泊在外的騎行生活是否遭到家人反對時,鄒迷婭笑著給出了這個答案。在這個家裡,每個人都是自己領域的「野孩子」。 她的丈夫是資深驢友,玩得比鄒迷婭還要野。「他不僅在國內徒步,還去過日本、印度、尼泊爾等國家。」去年,這位硬核丈夫與兩位好友負重50公斤挑戰烏孫古道,整整失聯7天。當時正在新疆騎行的鄒迷婭每天焦急致電卻聯繫不上。「那裡不僅有高原反應的威脅,還可能遭遇泥石流、塌方和迷路。」回憶往事,鄒迷婭至今感到後怕,「徵服自然是個偽命題,活著繼續走才是最大的勝利。」 丈夫其實會騎摩託車,但在上世紀90年代摔過一跤導致手臂劃傷後,就再也不敢碰摩託了。「偶爾,鄒迷婭提出順道載他一程,但得費好大勁兒勸說。其實就是皮肉傷,自己處理了一下,醫院都沒去。但不能勉強,估計他對摩託車的看法和我對轎車差不多。」鄒迷婭說,「野孩子」家族的相處之道,在於尊重彼此的恐懼與熱愛。 女兒秦詩的人生軌跡同樣充滿冒險精神。原本從事金融行業的她,2017年第一次接觸滑雪後,覺得刺激,一下子就愛上了。逐漸跨界轉行,成為北京冬奧會上來自重慶的唯一雪上項目國內技術官員。現在,女兒跟11歲的外孫又迷上了自行車運動。「我們家每個人都在追逐自己熱愛的事情,外孫現在每天要練習騎車10多公裡。」鄒迷婭自豪地說。 雖然家人都熱愛戶外運動,但家務事主要由丈夫打理,包括照顧外孫。鄒迷婭雷厲風行的管理風格讓小外孫給她起了個「狼外婆」的綽號,她有些鬱悶。 「回重慶不到一周,又有摩友約我去貴州騎行。」她笑著說,「明年我計劃挑戰東北極寒地帶。」對於未來,這位不想停歇的騎手已經做好規劃:「年齡從來不是限制,只要身體允許,就會一直騎下去,看自己到底能走多遠。」在這個家裡,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速度與激情。 上遊財經-重慶晨報記者 路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5238
93
2025-10-24 14:30
62145
43
2025-10-24 14:30
94632
31
2025-10-24 14:30
72431
92
2025-10-24 14:30
96782
16
2025-10-24 14:30
19348
17
2025-10-24 14:30
81793
95
2025-10-24 14:30
93782
63
2025-10-24 14:30
96532
41
2025-10-24 14:30
14738
83
2025-10-24 14:30
97682
25
2025-10-24 14:30
12597
64
2025-10-24 14:30
61987
83
2025-10-24 14:30
81672
36
2025-10-24 14:30
65342
98
2025-10-24 14:30
56917
31
2025-10-24 14:30
85629
72
2025-10-24 14:30
26417
63
2025-10-24 14:30
62418
96
2025-10-24 14:30
15827
95
2025-10-24 14:30
47812
51
2025-10-24 14:30
39562
43
2025-10-24 14:30
38265
26
2025-10-24 14:30
32815
45
2025-10-24 14:30
83529
24
2025-10-24 14:30
78954
89
2025-10-24 14:30
84796
21
2025-10-24 14:30
91254
34
2025-10-24 14:30
31465
89
2025-10-24 14:30
12479
76
2025-10-24 14:30
85179
93
2025-10-24 14:30
46218
57
2025-10-24 14:30
48156
38
2025-10-24 14:30
87351
32
2025-10-24 14:30
25981
21
2025-10-24 14:30
62918
98
2025-10-24 14:30
87594
74
2025-10-24 14:30
79156
87
2025-10-24 14:30
87426
82
2025-10-24 14:30
41528
37
2025-10-24 14:30
63795
15
2025-10-24 14:30
62974
63
2025-10-24 14:30
58294
49
2025-10-24 14:30
18597
25
2025-10-24 14:30
23867
76
2025-10-24 14:30
45327
43
2025-10-24 14:30
59834
81
2025-10-24 14:30
71326
62
2025-10-24 14:30
52179
12
2025-10-24 14:30
87349
21
2025-10-24 14:30
17264
17
2025-10-24 14:30
| 九球直播 | 鲍鱼直播 |
| 比心直播 | |
| 橙色直播 | 糖果直播 |
| 极速直播 | |
| 花瓣直播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 |
| sky直播 | |
| 趣爱直播 | 婬色直播 |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
| 快猫 | 秀色直播app下载安装app |
| 秀色直播 | |
| 快猫 | 曼城直播 |
| 月神直播 | |
| 成人免费直播 | 看b站a8直播 |
| 小猫直播 | |
| 免费直播平台 | 魅影直播 |
| 秀色直播app下载安装app | |
| 黄播 | 凤蝶直播 |
| 金莲直播 | |
| 直播软件下载 | 成人性做爰直播 |
| 心跳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