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曉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世運會」)正上演精彩時刻。本次世運會是世運會歷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一屆世界運動會。由於所在場館的比賽還未進入決賽,最近幾天,軟式曲棍球場館中心的頒獎禮儀志願者王譽璇正忙著頒獎禮儀排練。「優雅的背後是無數『較真』的瞬間。」王譽璇說,訓練站姿的時候要頭頂字典,站立時膝蓋要夾紙,託盤訓練時要承重,雙肩要始終保持舒展。作為一名曾經服務過大運會的「小青椒」,那段經歷給她留下了無數溫暖的回憶。記得有一次全流程頒獎彩排,面對現場模擬嘉賓走錯位置的突發狀況,在老師的專業培訓以及同伴的協助下,她順利地完成了任務。那一刻讓她明白,「志願服務的優雅從容,不僅僅在於姿態,更在於內心的穩定與應變」。帶著這份在大運會中收穫的經驗與總結,當世運會志願者招募啟動時,王譽璇毫不猶豫地再次報名。當確定入選的那一刻,她的內心除了欣喜,更多了一份篤定。記者了解到,來自四川大學、成都大學、成都體育學院等36所在蓉高校的8600餘名賽會志願者,已分散在競賽場館、世運村、主媒體中心、開閉幕式、機場、酒店等地,全力保障賽事進程有序推進。據成都世運會執委會人力資源部(志願者部)專職副部長李路橋介紹,為提供更加專業、友善、周到的賽會志願服務,志願者部全覆蓋地對賽會志願者開展外事外交、文明禮儀等14類內容的通識培訓並組織測試。同時,各場館根據志願者的崗位職責、業務流程、服務要點等系統開展了專業培訓,開展志願者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桌面推演、崗前演練和場館全要素演練,持續提高志願者的在崗服務水平。「在上一屆世運會我得了金牌,所以這次我也會儘量爭取再次奪冠。」義大利射箭運動員基亞拉・雷巴利亞蒂賽前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非常喜歡成都這個城市,也期待能夠在城市其他地方看一看。最近幾天,陸續抵達的國外運動員開啟了成都探索之旅,在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太古裡等地標,在熱氣騰騰的火鍋店裡,都有他們的身影。為了更好地為外國賓客和市民群眾提供城市宣傳推廣和便民服務,除賽會志願服務以外,本次成都世運會期間,城市側也將同步提供志願服務。「我們指導23個區(市)縣,聯合18家共建單位,聯動眉山、德陽兩地,統籌建設532個城市志願服務小站,近萬名城市志願者參與其中。」李路橋介紹,成都世運會已系統開展「青春志願·世運有我」主題活動8場,累計吸引4500餘名市民群眾直接參與,在社區、高校、企業、商圈營造了良好的世運社會氛圍。成都世運會執委會人力資源部(志願者部)嚴格落實好賽會志願者的保險、交通、餐飲等基礎保障。制定了防暑降溫工作指南,為志願者提供遮陽帽、小風扇、冰袖、電解質飲料、藿香正氣液等防暑降溫物資。同時,合理安排志願者上崗、換班、調休,做到戶外崗位15分鐘輪換。在「志願者之家」裡,配備了冰鎮礦泉水、補充餐食、躺椅等,讓志願者能夠得到良好的休息調整。李路橋表示,賽後,他們還將為志願者發放激勵物品和志願服務證書,記錄志願服務時長,提供免費暢玩青城山、都江堰、天台山景區等福利。在王譽璇看來,「青椒」,代表著巴蜀文化,寓意青年交流、青年教育、青春活力、綠色生態。「小」,則更顯親切和活潑,更貼近青年志願服務。「『小青椒』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是一條成長的賽道。」她說,在世運會舞臺上,自己會以專業詮釋責任,以微笑傳遞友善,以青春與汗水,為成都世運會增添最溫暖、最可靠、最值得信賴的底色,讓「小青椒」成為成都最溫暖的名片。
柏林8月4日電 題:以史為鑑,中德如何共築和平未來? ——專訪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 記者 馬秀秀 近日,中國駐德國使館在柏林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研討會。專家學者圍繞「《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維護正確二戰史觀及戰後國際秩序」深入研討。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Helga Zepp-LaRouche)會後接受「東西問」專訪表示,當今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和平理念面臨挑戰,在此背景下,銘記歷史、以史為鑑顯得尤為重要。她呼籲中德加強文化對話,共同為世界和平貢獻智慧與力量。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您希望通過此次紀念活動向世界傳達怎樣的信息? 拉魯什:銘記歷史極其重要。如今在歐洲,尤其是在德國,可以觀察到一種普遍的歷史淡忘現象。也許年長者中還有人清楚記得那段往事,但在二戰後出生的幾代人中,對這段歷史的記憶似乎正在淡化。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趨勢。 許多專家——包括我自己——都認為,如今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甚至可能比古巴飛彈危機時還要接近。而德國也正在擴張軍備。在這樣的背景下,正值《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回顧歷史尤為重要。為了準備在活動上的發言,我又觀看了一些關於那段歷史的紀錄片。那些恐怖的事件、轟炸、驅逐和難民潮令人震撼。歷史真相不容忽視。如果人類不想再次重蹈覆轍,就必須銘記歷史。 當地時間2025年7月24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研討會在德國柏林舉行。研討會以「《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維護正確二戰史觀及戰後國際秩序」為題。 記者 馬秀秀 攝 記者:在德國及歐洲,二戰歷史是如何被教育與記憶的? 拉魯什:在德國,人們常稱讚這個國家已經認真反思了自身的戰爭罪行。然而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德國就歷史反思確實進行了大量工作,但其範圍逐漸變得狹隘,主要集中在與大屠殺相關的罪行上。相比之下,德國在戰爭中對蘇聯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和戰爭罪責卻被忽視甚至遺忘。據統計,約2700萬蘇聯公民在前線、德軍戰俘營中喪生。與之相對,「偉大衛國戰爭」在俄羅斯民族記憶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通過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這一事實在歐洲的歷史敘述中卻很少被提及。歐洲的歷史書寫往往以歐洲為中心,雖然名義上稱之為「世界大戰」,但在講述中卻常常忽略太平洋戰場。 記者:德國今年舉辦多種活動紀念二戰勝利,中國也將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您多年來致力於推動中歐之間的文明對話,您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和平理念上的共鳴與差異? 拉魯什:我必須遺憾地指出,當今歐洲對「和平」的理解不到位。今年3月,歐盟推出了一項名為「重新武裝歐洲」(ReArm Europe)的計劃,擬通過高達8000億歐元的融資來重整歐洲軍備。與此同時,德國也已取消「債務剎車」機制,為政府大規模加強防務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在我看來,這種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時任德意志帝國銀行行長亞爾馬·沙赫特在二戰前推行的「梅福券」(Mefo-Wechsel)政策——一種通過脫離實體經濟、與真實生產無關的貨幣創造手段,專門服務於軍事化。從實體經濟角度分析,這實則是在損毀真正的「實體資產」。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理念,認為如果沒有和平的環境,任何發展都無從談起。因為戰爭將摧毀一切。中國正在為維護全球和平作出實際努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踐行著一個核心理念:「和平的新名稱是發展」。唯有實現包容性發展,才能真正為和平奠定堅實的基礎。只要各方能從合作中受益、實現共贏,那麼即便存在矛盾,也總能找到更高層次的理性來化解衝突。 因此,我認為,當今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亟須重新學習,認知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締造和平」。 2025年7月8日,《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在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圖為小朋友參觀澳門鏡湖醫院救助難民微縮場景。 記者 張祥毅 攝 記者:德國戰後秉持對戰爭的深刻反思態度,中國倡導和平發展,您認為這兩種和平路徑對國際關係帶來哪些現實啟示? 拉魯什:當今國際政治中,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破壞。因此,我認為,僅憑局部性方案已難以有效解決各地區的衝突與危機——無論是中東問題、烏克蘭危機,還是太平洋地區的緊張局勢。正因如此,我長期以來一直提議建立一個新的國際安全與發展架構,這一架構應當考慮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利益,無一例外。 歷史上並非沒有類似經驗。例如,1648年籤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時交戰方終於認識到:如果戰爭繼續,將無人倖存來慶祝所謂的「勝利」。而在今天這個核武器時代,理解這一道理愈發顯得緊迫。 因此,構建一個全球性的安全與發展新架構應當儘快被提上國際議程。我希望聯合國大會能就此召開一場專題會議。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朝著這一方向所做的重要努力。 當地時間2023年4月19日,「全球發展倡議新進展 可持續發展議程新行動」主題展覽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取閱國合署發布的新報告——《國際發展合作的中國實踐》。 記者 廖攀 攝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德在和平建設方面加強合作的可能性? 拉魯什:我認為,這一問題必須上升到一個新層面來加以思考,將文化因素納入其中考量。早在17世紀,德國著名學者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就曾指出,歐洲和中國分別位於歐亞大陸的兩端,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兩大文明。他主張,雙方應攜手合作。 在我看來,如果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關注中國文化與德國文化中的優秀思想,或許能為當代世界的和平與合作提供新路徑。例如,孔子提出的關於整體和諧發展的思想與弗裡德裡希·席勒關於審美教育的觀點有相似之處。如果我們能在文化層面展開這種更深入的對話,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尊重也將隨之加深。 遺憾的是,如今很多德國人根本不了解中國。只有那些親自到中國旅行、經商、投資,或者與中國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如婚姻)的人,才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中國。這些人在回到德國後常常感嘆:「天啊,中國太棒了!這是一個美好的國家,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如此現代化,如此高效,在許多領域都如此先進。」這與那些從未踏足中國、卻僅憑媒體片面報導就對中國下判斷的人,形成了強烈反差。 因此,我認為,必須找到一種有效方式,讓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通過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對話,為和平建設與合作奠定基礎。(完) 受訪者簡介: 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受訪者供圖 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研究領域涵蓋德國古典人文主義思想以及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1971年,她成為最早前往中國採訪的歐洲記者之一,1984年創立了席勒研究所,致力於推動建立新的公正的世界經濟秩序,特別關注發展中國家發展,以及各文化經典傳統的復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1597
16
2025-11-19 03:03
82469
15
2025-11-19 03:03
57418
72
2025-11-19 03:03
82473
18
2025-11-19 03:03
14567
15
2025-11-19 03:03
89371
24
2025-11-19 03:03
38954
46
2025-11-19 03:03
25974
14
2025-11-19 03:03
36475
36
2025-11-19 03:03
34259
31
2025-11-19 03:03
28691
86
2025-11-19 03:03
28731
63
2025-11-19 03:03
57894
62
2025-11-19 03:03
56784
41
2025-11-19 03:03
18975
29
2025-11-19 03:03
36251
52
2025-11-19 03:03
17638
36
2025-11-19 03:03
36581
17
2025-11-19 03:03
64321
15
2025-11-19 03:03
38972
84
2025-11-19 03:03
23946
98
2025-11-19 03:03
72341
81
2025-11-19 03:03
17365
95
2025-11-19 03:03
75469
83
2025-11-19 03:03
97631
95
2025-11-19 03:03
79834
26
2025-11-19 03:03
94756
43
2025-11-19 03:03
78912
54
2025-11-19 03:03
38764
64
2025-11-19 03:03
94582
27
2025-11-19 03:03
78456
91
2025-11-19 03:03
31654
18
2025-11-19 03:03
52149
24
2025-11-19 03:03
75682
39
2025-11-19 03:03
72618
63
2025-11-19 03:03
39486
97
2025-11-19 03:03
19463
18
2025-11-19 03:03
65218
48
2025-11-19 03:03
81342
38
2025-11-19 03:03
71589
98
2025-11-19 03:03
41793
59
2025-11-19 03:03
47582
68
2025-11-19 03:03
12759
96
2025-11-19 03:03
24961
26
2025-11-19 03:03
96257
15
2025-11-19 03:03
73291
71
2025-11-19 03:03
45987
24
2025-11-19 03:03
46312
79
2025-11-19 03:03
83654
67
2025-11-19 03:03
56219
87
2025-11-19 03:03
84369
13
2025-11-19 03:03
49816
54
2025-11-19 03:03
72136
41
2025-11-19 03:03
| 凤凰网直播 | 小草莓直播 |
| 红楼直播 | |
| 零点直播 | 鲨鱼直播 |
| 桃花app | |
| 五楼直播 | 月夜直播 |
| 魅影直播间 | |
| 么么直播 | 绿茵直播 |
| 榴莲视频 | |
| 雪梨直播 | 婬色直播 |
| 小狐狸直播 | |
| 茄子直播 | 看b站a8直播 |
| 黑白直播 | |
| 青稞直播 | 桃花直播 |
| 直播全婐app免费 | |
| 红桃直播 | 美女直播app |
| 绿茵直播 | |
| 迷笛直播 | 魅影视频 |
| 蜜桃直播 | |
| 成人抖阴 | 柚子直播 |
| 伊对免费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