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8月7日電 題:踏歌而行數千裡,內蒙古烏蘭牧騎赴泉州開「藝術派對」 記者 奧藍 「有朋自遠方來嘛!這個道理我懂!這些飲料請你們喝,我不要錢。」在蟳埔村演出間隙買水時的一幕小插曲,讓楊壯津津樂道。 這幾日,「北疆文化絲路行」錫林郭勒盟·泉州市兩地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建省泉州開展,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隊員的「快閃巡演」是重頭戲之一。楊壯是此行的文旅推薦官,也是活動的臨時主持人。 烏蘭牧騎,蒙語意為「紅色的嫩芽」,是活躍在內蒙古廣大農村牧區的紅色文化工作隊。公開材料顯示,自1957年首支烏蘭牧騎成立以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聚焦現實題材,累計創作演出1.3萬多個節目,累計行程130多萬公裡。內蒙古118.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如今活躍著75支烏蘭牧騎,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就是其中之一。 連續3日來,烏蘭牧騎隊員們演出十餘場,商業街、廣場大舞臺、景區、博物館……處處是舞臺,表演曲目都是在內蒙古家喻戶曉的作品,馬頭琴雙人奏《萬馬奔騰》、舞蹈《頂碗舞》、蒙古族長調作品《走馬》、呼麥版本的《四歲的海柳馬》…… 圖為表演現場。記者 奧藍 攝 這也是一場藝術的盛宴。馬頭琴音樂、呼麥、長調,隊員們身上穿著的蒙古族服飾,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內蒙古草原上傳承千年。 「這次帶來的節目都是精心編排的,希望用這種輕鬆活潑的快閃形式打破文化傳播的壁壘,讓更多人對北疆文化產生興趣,了解北疆文化。」劉金鐸加入烏蘭牧騎已18年,他告訴記者,他們這幾年一直在探索文化交流的新方式,無論是去偏遠的牧區演出,還是到全國各地的演出交流,都是希望把北疆文化人與自然共生的根脈講給大家聽。 演出前的準備工作很簡單。隊員們一般提前半個小時拉著拉杆箱來到現場,當音響調試成功、演出服換裝完畢、馬頭琴調好弦之後,演出就開始了。 圖為演出現場。蘇日嘎拉圖 攝 演出節奏很快,強度也很大。僅6日,從早到晚一共演了6場,每場六七個節目、大約半小時。烏蘭牧騎小分隊一行6人,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演奏樂器的,每個人都一專多能。 很多當地表演藝術家們也加入「快閃巡演」,帶來的木偶戲、拍胸舞等閩南特色藝術形式與內蒙古的北疆文化相互和鳴,引起現場觀眾的熱烈回應。 「能與內蒙古的文藝團體同臺,挺榮幸的。其實,我也挺嚮往這種草原文化。」泉州提線木偶劇團的楊耀鑫這次帶來了劇團經典節目《小沙彌下山》,詼諧活潑的表演方式很有人氣。他告訴記者,他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兩次與外省文藝團體交流的機會。「(烏蘭牧騎)的歌聲舞蹈都很好,是一種比較震撼的感覺,看著自己都覺得洶湧澎湃。」 來到泉州後,隊員們入鄉隨俗,現學了閩南語流行歌曲《愛拼才會贏》,與泉州市蟳埔村的姐姐們,一同表演。 圖為演出現場。蘇日嘎拉圖 攝 演出總能吸引不少觀眾駐足,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不少觀眾表示這是第一次認識內蒙古。 「我們踏歌而來,就是想讓更多人看到北疆大地上既傳統又鮮活的文化風景。」《頂碗舞》的舞蹈演員桑薩爾告訴記者,這是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的隊員們第一次來到泉州,就是為了讓大家領略到這樣獨具特色的北疆風情。「對我來說,在哪表演都是一樣的。烏蘭牧騎的成立初衷就是服務群眾。在內蒙古,我們奔波在草原上;在泉州,也是為了把好節目帶給大家。」(完)
盛夏時節,在因青藏鐵路而興的城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風」「光」共舞,將綠色電能送到千家萬戶。 從昔日戈壁荒灘到如今的「綠色明珠」,格爾木以生態建設為底色,在守護綠水青山中開拓發展新局。 清潔能源育新機 格爾木東出口光伏產業基地,一望無際的光伏板如藍色海洋般鋪展至天際,折射出清潔能源的璀璨光芒。格爾木,年風能可利用小時數高達3500—5000小時,年日照時數超3500小時,發展清潔能源條件得天獨厚。 近年來,格爾木市錨定「打造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戰略目標,將生態保護與能源開發深度融合,讓呼嘯的勁風、熾熱的陽光轉化為驅動發展的綠色動能,搭建起從單純的能源開發到涵蓋運維服務、技術研發、設備製造的全產業鏈。 在格爾木,片片光伏板宛如座座綠色能源的寶藏,不僅持續輸送著清潔電能,還悄然改變著曾經風沙瀰漫的荒蕪地貌。光伏板所形成的「遮陽矩陣」有效降低了地表溫度,減少了水分蒸發,使得「發電+治沙+農業」的立體開發模式從設想一步步轉化為現實。 「我們正全力探索『光伏+生態治理』的新模式。」格爾木市能源局局長申傑山一邊介紹,一邊展開手中的規劃圖,「未來3年,我們計劃同步推進5萬畝沙化土地的治理與光伏開發項目,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治理—開發—致富』的良性循環,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穿梭在光伏板陣列之間,中國綠髮青海分公司光伏及儲能專業經理趙國華指著遠處的一大片紅柳林,提及這幾年的變化,平日裡不善言辭的他打開了話匣子:「以前,每年春秋兩季,沙塵肆無忌憚地席捲而來。現在,自從有了這一大片光伏板,沙塵天氣造成的破壞減少了,環境越來越好。」 據格爾木市數據局局長顧慶初介紹,格爾木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基礎設施優勢。除光照條件比較好之外,豐富的土地資源與完善的電網設施,使格爾木成為全國太陽能資源開發綜合條件最為優越的地區之一。不僅如此,這裡冷涼乾燥的氣候,為綠色智能算力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環境。 2024年11月30日,位于格爾木市崑崙經濟開發區的崑崙雲谷智算中心產業園項目開工。據了解,該項目集大規模算力系統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業務於一體。 未來,格爾木將以崑崙雲谷智算中心為起點,打造集AI超算集群、大模型算法訓練以及數據存儲備份等功能於一體的算力基礎設施,在柴達木盆地構建新能源應用端產業布局,深度融合清潔能源與算力,全力打造一條高效、低碳、智能且集約的綠色算力走廊。 人才為筆繪綠卷 從格爾木市區沿京拉線向東40公裡,一片現代化的工業建築群在戈壁中拔地而起——這裡是中國綠髮投資集團青海6萬千瓦/60萬千瓦時液態空氣儲能示範項目的所在地。 「液態空氣儲能就像一個巨型『綠色充電寶』,在用電低谷時儲存電能,用電高峰時釋放,既能平抑電網波動,又能提高清潔能源利用率,整個循環過程無汙染物排放,真正實現了『取之於自然,用之於社會,還之於生態』的閉環。」項目負責人季偉指著正在調試的設備介紹道。 2023年7月,季偉帶領一支平均年齡32歲的青年團隊,從北京奔赴格爾木。這支由中綠中科儲能技術有限公司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骨幹組成的團隊,帶著國際領先的液態空氣儲能技術,在戈壁灘上攻克高海拔低溫環境下儲能效率提升、設備防凍等多項技術難題。 在格爾木市人才服務中心的檔案庫裡,一份份人才引進檔案記錄著這座城市的「智力密碼」:41名新能源、綠色算力領域的實用型複合型人才,帶著技術與夢想奔赴而來,為生態產業發展注入動能。 季偉團隊的到來,正是格爾木「以生態產業引才,以人才守護生態」的生動實踐。「在戈壁灘上看到光伏板與紅柳叢共生的場景,大家對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共榮共生有了更具象的認識。」季偉說,正是這份對綠色事業的認同,團隊成員甘願在高原堅守,將實驗室的技術轉化為守護生態的生產力。 近年來,格爾木市修訂完善以「人才30條措施」為引領的人才政策體系,進一步釋放人才政策紅利。「我們緊盯人才『引育留』全鏈條發力,逐項量體裁衣、把脈開方,綱領式勾勒人才發展新方向,精準對接人才需求特點,推行人才引進培養新機制。」格爾木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韓彬說。 格爾木市搶抓綠色算力發展機遇,呼應清潔能源、算電協同、數字經濟、高端裝備製造等人才需求,實施綠色算力、清潔能源、數智融合等人才支持計劃,切實解決人才發展堵點問題,為綠色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在綠色算力產業園,人才公寓與數據中心僅一路之隔,科研人員步行即可抵達工作現場,這種「工作在園區、生活在社區」的模式,讓生態產業園區成為宜居宜業的綠色社區,也為引進人才解決了後顧之憂。 民族團結護生態 格爾木,35個民族共同的家園。在這裡,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在守護生態的道路上並肩前行。 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藏語意為「雄鷹不能飛越的山」,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有著「長江源頭第一鎮」的美譽。 「上世紀末,過度放牧讓部分草場加速退化,黃沙一刮起來,連太陽都看不清,藏野驢、黃羊越來越少,保護生態成了刻不容緩的任務。」唐古拉山鎮黨委書記白瑪多傑望著窗外連綿的雪山回憶。 2004年,128戶、407名各族當地牧民,毅然響應號召,告別熟悉的帳篷和草原,搬遷到420多公裡外的格爾木市長江源村。從牧民到村民,身份變了,但守護山水的初心不曾改變。當地出臺政策,優先安排搬遷群眾擔任生態管護員,「一戶一崗」,既讓大家有了穩定收入,又能繼續守護家園。 每次進山巡護,少則三四天,多則一星期,管護員們騎著摩託車,帶著乾糧和氧氣瓶,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穿梭。 「現在巡護條件比以前好多了。」白瑪多傑指著牆上的生態監測系統說,「我們有了智能管護平臺,安裝了紅外相機,管護員用手機就能上傳巡護數據。但老一輩管護員還是習慣『笨辦法』,用本子一筆一畫記下來,說這樣心裡踏實。」 在巡護過程中,管護員要面對風雪、缺氧等惡劣自然環境,還要留意草場的變化、野生動物的蹤跡以及是否存在垃圾汙染。當看到曾經退化的草場重現生機,青草茂密如毯,成群的犛牛悠閒啃食,藏野驢、狼等野生動物頻頻現身時,大家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長江源村村民才仁扎隊說,垃圾不落地已經成了全村人的生活習慣,誰要是在路邊扔個塑料瓶,會被孩子們追著教育。在環保組織的帶動下,村民們還學會了垃圾分類,把牧區和公路兩旁的不可降解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收集起來,定期送到鎮裡的處理站。 唐古拉山鎮黨委還組建了「邦吉梅朵」青年環保志願者服務隊,成員來自各個民族。 「我們開展『保護長江,保護母親河,我們在行動』等活動時,各族群眾都參與,大家配合得特別默契。」白瑪多傑笑著說,「這些年爭取到的生態治理項目,各族群眾主動義務投工投勞,很多都能提前完成任務。」 如今的唐古拉,雪山更潔,江河更清,草原更綠,各族群眾像守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著生態。 站在崑崙山口回望,格爾木的綠色轉型之路清晰可見:從風與光的利用,到儲能技術的突破;從人才隊伍的聚集,到民族團結的助力;從清潔能源的開發,到綠色算力的拓展,每一步都注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這座戈壁明珠的華麗轉身,證明了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更彰顯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深刻內涵。 本報記者 曹繼煒 文/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8月05日 第 08 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28564
12
2025-10-28 01:33
82761
98
2025-10-28 01:33
59148
95
2025-10-28 01:33
21945
97
2025-10-28 01:33
23819
93
2025-10-28 01:33
43596
25
2025-10-28 01:33
71328
27
2025-10-28 01:33
64981
86
2025-10-28 01:33
31829
14
2025-10-28 01:33
65871
21
2025-10-28 01:33
45891
79
2025-10-28 01:33
18392
64
2025-10-28 01:33
63785
71
2025-10-28 01:33
87326
24
2025-10-28 01:33
75683
34
2025-10-28 01:33
37968
53
2025-10-28 01:33
42761
45
2025-10-28 01:33
39658
72
2025-10-28 01:33
95871
62
2025-10-28 01:33
32986
15
2025-10-28 01:33
42615
12
2025-10-28 01:33
38916
13
2025-10-28 01:33
56249
34
2025-10-28 01:33
93875
18
2025-10-28 01:33
23154
69
2025-10-28 01:33
75849
85
2025-10-28 01:33
79861
89
2025-10-28 01:33
42381
76
2025-10-28 01:33
19346
43
2025-10-28 01:33
64217
29
2025-10-28 01:33
53247
24
2025-10-28 01:33
68739
69
2025-10-28 01:33
56429
57
2025-10-28 01:33
62978
71
2025-10-28 01:33
83172
61
2025-10-28 01:33
73125
24
2025-10-28 01:33
28576
37
2025-10-28 01:33
13674
42
2025-10-28 01:33
78296
84
2025-10-28 01:33
48263
63
2025-10-28 01:33
17485
51
2025-10-28 01:33
29713
64
2025-10-28 01:33
91874
34
2025-10-28 01:33
56428
19
2025-10-28 01:33
54639
37
2025-10-28 01:33
45973
93
2025-10-28 01:33
94581
71
2025-10-28 01:33
72346
25
2025-10-28 01:33
94325
32
2025-10-28 01:33
68157
89
2025-10-28 01:33
92167
83
2025-10-28 01:33
96524
41
2025-10-28 01:33
92713
67
2025-10-28 01:33
| 午夜直播 | 香蕉直播 |
| 魅影直播视频 | |
| 仙凡直播 | 凤蝶直播 |
| 打开b站看直播 | |
| 黑白直播体育 | 伊人直播网站 |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
| 伊人app | 红杏直播 |
| 成人抖阴 | |
| 免费直播平台 | 小白兔直播 |
| 蜜糖直播 | |
| 魅影9.1直播 | 红楼直播 |
| 极速直播 | |
| 荔枝直播 | 夜魅直播 |
| 蝶恋直播 | |
| 海棠直播 | 阴桃直播 |
| 荔枝直播 | |
| 黑白直播 | 苹果直播 |
| 尖叫之夜免费直播 | |
| love直播 | 520直播 |
| 蜘蛛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