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修訂後的《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認真遵照執行。 通知指出,《條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健全黨校(行政學院)培訓體系和工作機制,發揮黨校(行政學院)教育培訓幹部和黨員的主渠道、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作用,對于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培養造就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執政骨幹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通知要求,各級黨委要認真落實辦黨校(行政學院)、管黨校(行政學院)、建黨校(行政學院)的主體責任,抓好《條例》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和督促檢查,確保黨中央關於黨校(行政學院)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認真貫徹落實《條例》,堅持黨校姓黨根本原則,自覺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更好為黨育才、為黨獻策,推動新時代黨校(行政學院)事業高質量發展。各地區各部門在執行《條例》中的重要情況和建議,要及時報告黨中央。 《條例》全文如下。 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 (2019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批准 2019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發布 2025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修訂 2025年8月3日中共中央發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堅持和加強黨對黨校(行政學院)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新時代黨校(行政學院)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水平,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黨校(行政學院)是黨領導的培養黨的領導幹部的學校,是黨委的重要部門,是教育培訓幹部和黨員的主渠道,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黨和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重要智庫。 第三條 黨校(行政學院)工作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自覺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黨育才、為黨獻策,培養造就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執政骨幹隊伍,當好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生力軍,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第四條 黨校(行政學院)工作遵循下列原則: (一)堅持黨校姓黨,把旗幟鮮明講政治融入黨校(行政學院)工作全過程各方面,牢牢把握正確辦學方向; (二)堅持實事求是,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強化問題導向,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三)堅持質量立校,積極探索和遵循黨校(行政學院)教育規律、幹部成長規律,提高教學、科研、決策諮詢、人才培養引進、管理和服務水平; (四)堅持守正創新,繼承和發揚辦學治校的光榮傳統,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增強辦學活力; (五)堅持從嚴治校,大力弘揚學習之風、樸素之風、清朗之風; (六)堅持系統觀念,注重統籌謀劃、整合資源,不斷增強工作的整體性和協同性。 第五條 黨校(行政學院)的基本任務是: (一)培訓黨政領導幹部、公務員(含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人員)、國有企業領導人員、事業單位領導人員、年輕幹部、理論宣傳骨幹、高層次人才、基層幹部、黨員,開展黨校(行政學院)師資培訓; (二)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重點研究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三)承辦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舉辦的專題研討班; (四)開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為黨委和政府提供決策諮詢服務,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貢獻力量; (五)以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為主要目標,在國家批准的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內開展學位研究生教育; (六)開展同國(境)內外有關機構和組織的合作與交流; (七)參與黨委關於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政策以及幹部培訓計劃的制定工作; (八)完成黨委和政府交辦的其他任務。 第六條 黨校(行政學院)對學員的教育培訓目標是: (一)堅持對黨忠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鍛造過硬黨性,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運用能力,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強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意識,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 (四)敢於擔當作為,勇於開拓創新,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善於分析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問題; (五)全面提高履職能力,增強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本領; (六)嚴格遵守黨章黨規黨紀和憲法法律法規,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反對任何濫用職權、謀求私利的行為,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第二章 設置和體制 第七條 黨的中央委員會和地方各級委員會分別設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省(自治區、直轄市)委黨校(行政學院)、市(地、州、盟)委黨校(行政學院)、縣(市、區、旗)委黨校(行政學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各師(市)黨委設立黨校(行政學院)。有條件的鄉鎮(街道)黨(工)委,可以設立黨校。 國家舉辦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應當設立黨校。 第八條 堅持全黨辦黨校。各級黨委是辦黨校(行政學院)、管黨校(行政學院)、建黨校(行政學院)的主體,黨委書記是第一責任人,兼任黨校(行政學院)校長(院長)的黨委負責同志是主要責任人。黨委應當加強對黨校(行政學院)工作的領導: (一)把黨校(行政學院)工作納入黨委整體工作部署,根據工作需要及時研究黨校(行政學院)工作; (二)制定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參加黨校(行政學院)培訓的規劃和政策,把幹部的培訓和使用結合起來,將幹部接受教育培訓情況作為幹部考核的內容和任職、晉升的重要依據; (三)選優配強黨校(行政學院)領導班子,把優秀幹部充實到班子中來; (四)建立健全黨政領導幹部到黨校(行政學院)講課、作報告和與學員座談的制度,每學期領導幹部講課總課時佔各級黨校(行政學院)主體班次總課時的比例不低於20%; (五)加強黨校(行政學院)人才培養、經費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支持黨校(行政學院)實施綜合性的教學、科研、決策諮詢、管理和服務創新; (六)定期召開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會議,總結經驗,部署工作; (七)將黨校(行政學院)工作納入黨委黨的建設工作年度目標考核,列入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情況述職內容。 第九條 黨校(行政學院)實行校(院)務委員會〔以下簡稱校(院)委會〕領導體制。校(院)委會全面領導校(院)工作,委員由同級黨委(政府)任命。校(院)委會工作由校長(院長)或者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副院長)主持。 第十條 黨校(行政學院)校長(院長)一般由同級黨委書記、副書記或者組織部部長兼任。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副院長)按照同級黨委部門正職領導幹部選配並一般作為同級黨委成員提名人選。主管教學、科研的副校長(副院長)一般應當具有教學、科研工作經歷。 第十一條 上級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加強對下級黨校(行政學院)的業務指導: (一)對下級黨校(行政學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黨校(行政學院)辦學治校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的情況進行調研,提出指導性意見; (二)對下級黨校(行政學院)教學、科研、師資培訓等工作進行調研,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 (三)制定科學的辦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和辦法,指導下級黨校(行政學院)開展評估工作; (四)市(地)級以上黨校(行政學院)牽頭制定本行政區域內黨校(行政學院)業務工作規劃; (五)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委黨校(行政學院)對下級黨校(行政學院)的課程設置與開發、教材編寫、學科建設、科研管理等工作進行指導和協調。 第十二條 縣級黨校(行政學校)應當成為培訓黨的基層幹部和普通黨員的主渠道、主陣地。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應當統籌推進縣級黨校(行政學校)分類建設,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和辦學模式創新。 整合縣域教育培訓資源,統籌用好黨校(行政學院)資源,提升縣級黨校(行政學校)辦學水平。基礎薄弱、辦學條件差的縣級黨校(行政學校),可以通過加掛市(地)級黨校(行政學院)分校牌子等方式,多措並舉開展辦學。 第十三條 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加強對所設立分校的業務指導和工作統籌,幫助提高辦學質量。 第十四條 各級黨校(行政學院)之間應當加強在教學、科研、決策諮詢、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建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發揮整體優勢。 第三章 班次和學制 第十五條 黨校(行政學院)根據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要求,開展好基本培訓和其他重要培訓。開展基本培訓應當落實下列要求: (一)科學制定培訓方案,明確培訓的對象、內容、方式、學制、周期等關鍵要素; (二)堅持應訓盡訓,儘量擴大受益面,努力做到全覆蓋,避免重複培訓、多頭調訓和多年不訓; (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線上線下、直播錄播相結合等方式,推動優質培訓資源向基層延伸; (四)堅持集中學習,有條件的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做到集中住校培訓,嚴格規範管理; (五)健全基本培訓機制,持續提升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教育培訓質量。 第十六條 黨校(行政學院)根據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對象設置培訓班次和學制,主要開設進修班、培訓班、專題研討班、理論研修班和師資培訓班等。 第十七條 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根據幹部培訓計劃舉辦進修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進修班主要培訓中管幹部、廳局級幹部、縣(市、區、旗)委書記等。主要開設中管幹部進修班、廳局級幹部進修班,學制一般不少於2個月;市(地)黨政主要領導幹部進修班、廳局級正職任職進修班、縣委書記進修班,學制一般不少於3周。 省(自治區、直轄市)委黨校(行政學院)進修班主要培訓廳局級幹部、縣處級幹部、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等。主要開設廳局級幹部進修班、縣處級幹部進修班,學制一般不少於1個月;廳局級副職任職進修班、縣處級正職任職進修班、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進修班,學制一般不少於3周。 市(地、州、盟)委黨校(行政學院)進修班主要培訓縣處級幹部、鄉科級幹部、鄉鎮長(街道辦事處主任)等。主要開設縣處級幹部進修班、鄉科級幹部進修班,學制一般不少於1個月;縣處級副職任職進修班、鄉科級正職任職進修班、鄉鎮長(街道辦事處主任)進修班,學制一般不少於2周。 縣(市、區、旗)委黨校(行政學校)進修班主要培訓鄉科級幹部、基層黨組織負責人、黨員等。主要開設鄉科級幹部進修班,學制一般不少於3周;鄉科級副職任職進修班,學制一般不少於2周;基層黨組織書記進修班,學制一般5天。有條件的還可以舉辦基層黨組織班子成員進修班。培訓黨員的班次、學制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設置。 第十八條 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根據幹部培訓計劃開設中青年幹部培訓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主要培訓廳局級和部分縣處級正職中青年幹部。學制一般不少於4個月。 省(自治區、直轄市)委黨校(行政學院)主要培訓廳局級、縣處級和部分鄉科級正職中青年幹部。學制一般不少於3個月。 市(地、州、盟)委黨校(行政學院)主要培訓鄉科級中青年幹部。學制一般不少於2個月。 縣(市、區、旗)委黨校(行政學校)主要培訓基層中青年幹部。學制一般不少於1個月。 第十九條 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精神、中央全會精神和黨中央有關決策部署,根據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需要,在黨校(行政學院)舉辦各類專題研討班。學制一般為3-5天。 第二十條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可以開設相應的民族幹部班次。 第二十一條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委黨校(行政學院)可以舉辦主要以從事理論研究、宣傳、教育工作的廳局級、縣處級幹部和哲學社會科學教研骨幹為對象的理論研修班,以黨校(行政學院)教學、科研和管理骨幹為對象的師資培訓班。 第二十二條 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根據公務員主管部門、事業單位人事綜合管理部門等的培訓規劃和年度培訓計劃,舉辦相關培訓。 第二十三條 黨校(行政學院)可以與有關單位聯合舉辦視頻培訓班,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的培訓資源。 第二十四條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具備條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委黨校(行政學院),依法取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資格,並經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同意後,可以招收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管理。 第四章 教學工作 第二十五條 教學是黨校(行政學院)的中心工作。黨校(行政學院)教學布局應當堅持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心內容和首要任務,著眼於提高黨的領導幹部的政治覺悟、政治能力和執政本領,以掌握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為重點夯實學員的理論基礎,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宗旨觀念和改進作風為重點加強學員的黨性修養,以全面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力為重點增長學員的履職本領。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要求,不斷充實和創新教學內容,優化黨校(行政學院)教學布局,地方黨校(行政學院)可以開設體現地方特色的教學課程。 第二十六條 黨校(行政學院)教學應當突出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的主業主課地位,加強履職能力培訓。 黨的理論教育應當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培訓,重點抓好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 黨性教育應當深入開展理想信念、黨的宗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革命傳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正確政績觀、黨風廉政等教育,把黨章黨規黨紀學習教育作為黨性教育的重要內容,運用典型案例開展警示教育。 履職能力培訓應當圍繞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重點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範化解風險本領。 市(地)級以上黨校(行政學院)總體教學安排中,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課程的比重不低於每學期總課時的70%。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的主體班次都應當設置黨性教育課程,黨性教育課程的比重不低於每學期總課時的20%,1個月以上的班次應當安排學員進行黨性分析。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舉辦的黨性教育培訓班次中,課堂教學的比重不低於總課時的50%。 第二十七條 黨校(行政學院)應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學術水平、專業水平,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二十八條 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努力創新教學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學,綜合運用講授式和研討式、案例式、模擬式、體驗式、訪談式等互動式教學方法,加大案例教學力度,推進案例庫建設。加強網絡培訓平臺建設,用好網絡直播課堂、在線課堂等教學模式。省級以上黨校(行政學院)應當有針對性地開發一批精品網絡課程,推動優質資源直達基層。 第二十九條 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加強教學的組織管理,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形成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的教學實施和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學習考核體系和教學效果評估體系。 第三十條 學科建設是黨校(行政學院)提高教學科研質量、提升師資水平的基本建設。黨校(行政學院)應當重點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加強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以及黨性教育相關學科建設,積極扶持教學急需且相對薄弱學科,逐步形成突出黨校(行政學院)特色、滿足黨員幹部培訓需要的學科體系。 第三十一條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委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制定學科建設規劃。加強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學科建設的協作,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學科建設。 第三十二條 教材建設是教學的基礎工程。黨校(行政學院)應當根據教學需要組織編寫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具有黨校(行政學院)特點的教學大綱和系列教材,建立與教育培訓目標、教學布局相適應的黨校(行政學院)教材體系。 第五章 科研和決策諮詢工作 第三十三條 科研是黨校(行政學院)的基礎工作。黨校(行政學院)科研工作應當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加強理論研究、對策研究,重點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加強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為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服務,為黨委和政府決策服務。 第三十四條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經批准設立的地方黨校(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基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應當在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研究宣傳闡釋中走在前列。 第三十五條 黨校(行政學院)決策諮詢工作應當聚焦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黨委和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及時反映重要思想理論動態,提出有價值的對策建議,推動教學、科研與決策諮詢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發揮好智庫作用。 第三十六條 黨校(行政學院)科研和決策諮詢工作應當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持政治立場堅定性和科學探索創新性的有機統一,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恪守學術道德,加強科研誠信建設。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制定體現黨校(行政學院)特色的學術規範。 第三十七條 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加強有組織科研,創新管理服務工作,建立健全符合黨校(行政學院)特點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鼓勵教職工、學員參與決策諮詢工作,統籌優化科研和決策諮詢成果的考核和評價,推動決策諮詢成果的轉化應用。 第三十八條 黨校(行政學院)科研和決策諮詢工作應當面向社會,加強與黨委和政府部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交流。 第三十九條 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制定科研和決策諮詢工作規劃,並認真組織實施。 第四十條 黨校(行政學院)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前沿陣地。應當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創新思想文化宣傳方式方法,用好圖書、報刊、新媒體等傳播媒介,積極發聲、正確發聲,切實發揮思想引領作用,當好黨的創新理論的積極宣講者、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堅定維護者、用黨的意識形態引導社會思潮的可靠排頭兵。 第六章 開放辦學 第四十一條 開放辦學是提高黨校(行政學院)辦學水平的重要途徑。黨校(行政學院)應當服從服務於黨和國家對外工作大局,增強國家安全意識,遵循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互學互鑑原則,統籌各方面資源,發展對外開放辦學,在國際傳播工作中積極發揮作用。 第四十二條 黨校(行政學院)以多種方式開展同國(境)外學術研究機構、智庫、政黨等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加強同發展中國家交流與合作,構建具有黨校(行政學院)特色的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學術理論傳播、文明交流互鑑和國際合作平臺。 第四十三條 黨校(行政學院)通過選派教學、科研和管理人員等赴國(境)外學習、講學、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邀請國(境)外學者和知名人士到黨校(行政學院)訪問、講學、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舉辦或者參加國際會議、論壇等方式,加強對外合作交流。 第四十四條 開展國際和港澳培訓工作,創新培訓機制和方式,完善培訓課程體系,編制培訓教材,提高培訓實效。 第四十五條 積極參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注重用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故事,宣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組織開展國際傳播知識培訓,提高國際傳播理論研究水平。 第七章 學員管理 第四十六條 學員管理是實現黨校(行政學院)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加強領導、強化培訓、嚴格管理、注重實效,堅持從嚴要求,健全管理制度,改進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果。 第四十七條 學員管理包括黨性教育、學習管理、組織管理和生活管理。黨性教育應當貫穿學員管理全過程。學習管理應當加強導學、促學、督學,引導學員完成學習任務。組織管理應當嚴肅培訓期間黨內政治生活,完善並且嚴格學籍、考勤等制度,注重發揮學員臨時黨支部和班委會作用。生活管理應當嚴格執行校規校紀,開展健康文體活動。 第四十八條 黨校(行政學院)各個班次設專職組織員或者班主任,負責學員日常管理工作。組織員或者班主任由相應級別的幹部擔任。 第四十九條 黨校(行政學院)各個班次一般應當成立學員臨時黨支部。在校(院)委會領導下和學員管理部門指導下,組織學員開展政治學習,對學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 第五十條 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加強與黨委組織部門、學員派出單位的協調配合,形成嚴格管理、有效監督的制度和機制。 第五十一條 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加強對學員培訓情況的考核,全面考核評價學員的學習態度和表現,理論、知識掌握程度,黨性修養、作風養成和遵規守紀情況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考核情況按照幹部管理權限向組織人事部門反饋。 學員在校期間違反有關規定和紀律的,由黨校(行政學院)視情節輕重,商組織人事部門,給予約談提醒、通報批評、責令退學等處理;情節嚴重的,由有關部門給予組織處理、黨紀政務處分。 第五十二條 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嚴格執行學員請銷假制度。學員在培訓期間,一般不承擔所在單位的日常工作、出國(境)考察等任務。因特殊情況確需請假的,必須嚴格履行手續,累計請假時間原則上不得超過總學時的1/7,超過的應予退學。 第五十三條 黨校(行政學院)學業證書是學員在校學績的憑證。學員按照教學計劃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經考核合格的,取得學業證書。因故未按照規定參加黨校(行政學院)培訓或者未達到培訓要求的,應當及時補訓。補訓合格的,取得學業證書。 第八章 隊伍建設 第五十四條 隊伍建設是黨校(行政學院)事業發展的關鍵。黨校(行政學院)應當適應新時代幹部教育培訓要求,根據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需要,統籌加強教師、管理和服務人員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批政治強、信念堅、業務精、作風正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第五十五條 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堅持人才強校戰略,深入實施「名師工程」,突出抓好教師隊伍建設。黨校(行政學院)教師應當做到: (一)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信念,忠誠於馬克思主義,熱愛黨校(行政學院)事業,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黨性修養,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紮實,熟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專業基礎知識深厚,注重調查研究,勇於理論創新,堅持教研與實踐相貫通,具有較強的教學、科研與決策諮詢能力; (三)學風嚴謹,品德高尚,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遵規守紀。 第五十六條 按照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原則,加強黨校(行政學院)教師隊伍建設。專職教師佔校(院)職工總數的比例一般不低於40%。加強對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黨性教育和業務培訓,完善教師知識更新、實踐鍛鍊等機制,突出做好青年教師全鏈條培養;營造在教學方式方法和理論研究上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的良好環境;主動引進政治素質好的高水平專家學者等;選聘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善於課堂講授的領導幹部、專家學者和先進模範人物、優秀基層幹部按照規定擔任兼職教師,建立健全兼職教師管理制度。 第五十七條 建設既區別於公務員又不同於普通事業單位,符合黨校(行政學院)發展特點的教師管理體系。突出政治素質考察考核,把政治要求貫穿黨校(行政學院)教師管理始終。建立健全師資招聘、教師授課等方面的準入機制,建立健全符合幹部教育培訓特點、具有黨校(行政學院)特色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職稱評審和崗位聘用制度、師資退出機制,有序推行教師競聘上崗,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黨校(行政學院)教師納入符合規定的有關人才政策支持範疇,享受國家規定的同級國民教育教師有關的各種待遇。落實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建立健全與教學、科研等崗位職責目標相適應的黨校(行政學院)工作人員績效工資分配激勵機制。 第五十八條 各級黨委應當支持和幫助黨校(行政學院)做好優秀教師和管理人員選調工作,建立黨校(行政學院)教師和管理人員內外交流制度。各級組織人事部門應當為黨校(行政學院)輸送和引進人才提供條件。 第九章 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 第五十九條 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是黨校(行政學院)事業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堅持嚴以治校、嚴以治教、嚴以治學,把從嚴治校的要求貫徹到黨校(行政學院)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不斷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強化校規校紀,嚴格落實黨中央關於黨校(行政學院)辦學治校的原則和要求,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 第六十條 黨校(行政學院)教師承擔著教育培訓領導幹部和黨員的重要責任,應當堅持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嚴格要求自己,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弘揚教育家精神,自覺做到潛心治學、虔誠問道、悉心育人,用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學員。對師德師風不良或者不適宜從事黨校(行政學院)工作的,調整工作崗位或者調離黨校(行政學院)。 第六十一條 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倡導崇尚學習、勤奮學習的風氣。聚焦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鼓勵教師與學員之間、學員相互之間切磋交流,實現教學相長、學學相長。 第十章 機關黨的建設 第六十二條 黨校(行政學院)建立機關基層黨組織。機關基層黨組織在上級黨的機關工作委員會和校(院)委會領導下,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提高機關黨的建設質量,推動實現黨建工作與教學、科研等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為黨校(行政學院)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第六十三條 黨校(行政學院)黨的基層委員會和不設黨的基層委員會的總支部委員會的書記應當由本單位黨員負責人擔任。黨員人數和所屬單位較多的機關黨的基層委員會,設專職副書記。黨支部書記原則上由本單位黨員主要負責人擔任。 第六十四條 校(院)委會應當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主要負責人是機關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各級黨組織書記是機關黨建工作直接責任人,其他班子成員落實「一崗雙責」,抓好職責範圍內的黨建工作。 第十一章 辦學保障 第六十五條 行政管理和後勤服務是黨校(行政學院)各項工作運轉的重要保障。黨校(行政學院)應當按照管理科學化和服務規範化的要求深化改革創新,堅持勤儉辦學、力戒鋪張浪費,提高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和保障能力。 第六十六條 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所需必要經費,列入各級政府年度預算。做好基層幹部教育培訓經費保障,具備條件的地方黨委可以使用留存的黨費,對黨校(行政學院)開展基層黨員培訓進行適當補充。 第六十七條 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當重視黨校(行政學院)的教室、圖書館(室)、宿舍、食堂、信息化設施等幹部教育培訓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實用、安全、有效、節約的原則改善辦學條件。 第六十八條 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做好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高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的數位化水平。 第六十九條 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加強圖書館(室)建設,做好紙質文獻和數字資源的採集、整理、保護和開發,積極推進數字資源建設工作。 第七十條 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加強校(院)文化建設,用好紅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具有黨校(行政學院)特色、突出黨性教育主題的文化活動。 第十二章 執行與監督 第七十一條 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學員所在單位和學員本人,應當嚴格執行和遵守本條例,自覺接受黨內監督、社會監督和群眾監督。 第七十二條 各級黨委應當對本條例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於違反本條例的,依規依紀依法追究有關單位、人員的責任。 第十三章 附則 第七十三條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地方黨校(行政學院)設立的分校,按照本條例執行。黨政部門、國有企業、普通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黨組織設立的黨校,參照本條例執行。具有黨校(行政學院)性質的其他培訓機構,可以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七十四條 本條例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負責解釋。 第七十五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大力推進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經濟工作是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做好經濟工作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大任務。習近平經濟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在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經濟思想在內涵上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外延上借鑑和超越了西方經濟學,是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引領未來的科學理論,為我們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作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權威教材,《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收入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1月至2024年12月期間關於經濟建設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為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近平經濟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中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批判繼承歷史上經濟學特別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思想成果,通過對人類經濟活動的深入研究,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理論來自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列寧把政治經濟學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盡的證明和運用」。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運用。毛澤東同志先後4次集中研讀《資本論》,多次主持專題研討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鄧小平同志評價《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說:「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 習近平經濟思想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於改革開放後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偉大實踐,原創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深刻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從未遇到過的許多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這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傳統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生產關係,雖然其在研究生產關係時也必然要聯繫生產力和上層建築,但並未在經濟學意義上建立起關於生產力的完整理論體系。應當看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如果只限於生產關係,而不進入生產力領域,會使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範圍和領域越來越窄,對中國經濟的解釋能力及指導作用越來越小。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結合新的時代要求構建新的生產力理論。 早在1997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就在《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時代意義》中指出:「文章中所闡述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始終閃爍著真理的光輝,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一直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改造世界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重要思想武器。當然,由於受歷史條件的局限,馬克思對社會發展特別是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原理不可能闡述得盡善盡美,我們當前所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革正在對此進行補充和完善」「馬克思在研究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時,雖然始終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但在考察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時,重點是放在生產關係方面的」。 在這篇文章中,他進一步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偉大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對《序言》中所揭示的一些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和創新」。其中,對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發展原理的認識的新突破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對生產力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二是對生產力內在構成與發展重點的認識有了新突破;三是對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內在結構與變化的認識有了新突破。 《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的多篇文章結合新時代的創新實踐,對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概括,尤其是對構建新的生產力理論作出深刻論述。比如,《依法規範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發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指出:「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理論研究,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促進各類資本良性發展、共同發展,發揮其發展生產力、創造社會財富、增進人民福祉的作用」;《什麼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新時代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實踐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進行了總結概括,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指出:「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指出:「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等等。 新質生產力不是一個機械的靜態概念,也不是幾種具體的產業與特定的技術類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揭示了先進生產力是如何不斷湧現的。具體來看,產業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載體,以資本、勞動、土地、數據等生產要素為最小組成元素。在給定人類社會可用的科學知識條件下,一個經濟體的資本、勞動、土地、數據等生產要素稟賦及其結構,內生決定了該經濟體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決定了這些產業所用技術組成的生產結構。生產要素的積累和比較優勢的形成,為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了條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生產力發展,進而推動生產關係變革、上層建築完善,以及整個社會發展進步。同時需要看到,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一個經濟體可用的科學知識是可變的。當給定的可用的科學知識所蘊含的生產力被生產結構充分利用的同時,也需要投入資本、勞動、土地、數據等生產要素,以進行科學知識的研究和探索。這將拓展科學知識範圍、深化對科學技術的認識。這一過程進一步為生產結構升級、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新的可能性邊界。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對傳統政治經濟學只討論在給定生產力邊界條件下調整生產關係來釋放生產力,而不討論如何推動生產力邊界拓展的理論局限進行了突破與創新,在學理上形成了能夠對包括產業和技術結構、基礎設施結構、制度結構等如何決定一個經濟體生產力發展進行解釋的理論體系,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 習近平經濟思想緊扣我國發展階段,彰顯經濟制度的中國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指出,這一思想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性概括,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經濟思想深深紮根於我國國情沃土,緊扣我國發展階段,既回應了我國發展的現實問題,又貢獻了人類實現現代化的新方案,彰顯經濟學的中國特色,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 緊扣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歷史過程,而且是需要劃分為不同歷史階段的過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基於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深刻把握。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形成於發展較為成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難以解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實踐,更無法為我國改革發展提供指導。 比如,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是線性推進的,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工業文明到數字文明的轉型依次展開。西方經濟學中的「工業化理論」「城市化模型」等,都是基於單一階段的經驗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呈現出「時空壓縮」特徵:在短短幾十年內,既要完成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又要同步推進數位化、綠色化轉型;既要解決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中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又要應對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中的環境約束問題;既要補齊傳統產業的「短板」,又要搶佔新興產業發展的「先機」。這種多重轉型疊加的特殊階段,使中國面臨的發展任務遠比西方單一階段複雜。西方經濟學無法應對中國「多階段任務同步推進」的現實挑戰。 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紮實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並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注重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同時加快經濟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等,打破了西方「先汙染後治理」「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線性教條,走出了跨越式發展道路。 又如,西方經濟學的許多理論是建立在中小規模國家發展經驗基礎上的,往往忽視國家規模對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國家,人口總量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要實現的任何人均指標,乘以14億多,都將成為巨大挑戰。比如,隨著我國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端牢中國飯碗的壓力仍然較大;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創造新增就業崗位必須付出更大努力;等等。這種超大規模難題,在西方經濟學理論庫中找不到答案。 習近平經濟思想立足發揮我國規模優勢,提出一系列原創性思想:立足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通過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在重大工程、核心技術攻關領域實現突破;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等等。這些實踐突破了西方「小政府、大市場」的治理教條,展現出大國治理智慧。西方經濟學無法理解這種「大國發展邏輯」,更無法提供應對超大規模難題的方案。 再如,西方經濟學在解釋制度變遷時,要麼主張市場自發秩序,要麼推崇「休克療法」式激進改革。這些都無法對我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作出科學解釋。在實踐中,一些國家照搬西方「休克療法」陷入困境,教訓十分深刻。 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必須把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等,指引我國成功續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新篇章,避免了完善體制機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社會風險。 彰顯經濟制度的中國特色。經濟制度是經濟關係在制度上的反映,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國生產關係在制度上的體現。我國改革開放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創造的發展奇蹟,源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這一奇蹟的密碼,在於對經濟制度的中國特色的深刻把握、堅持與發展。習近平經濟思想在守正創新的基礎上,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彰顯了經濟制度的中國特色。 經濟制度的中國特色,體現在所有制結構上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我們國家這麼大、人口這麼多,又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把經濟社會發展搞上去,就要各方面齊心協力來幹,眾人拾柴火焰高;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等。 在實踐中,我國推動形成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格局,國有企業在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壓艙石」作用,在重大戰略實施、公共服務提供中承擔主體責任;民營企業在創新創造、吸納就業、活躍市場等方面展現出強大活力,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資本控制力到減稅降費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從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不同所有制資本交叉持股到出臺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這些創造性實踐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打破了西方經濟學中「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對立」的教條,也打破了西方經濟學將公有制視為「效率低下」甚至將其排除在市場經濟的理論框架之外的誤區。在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時,這種多元所有制結構的優勢尤為顯著。國有企業在疫情防控、搶險救災中衝鋒在前,民營企業在穩定產業鏈、保障民生供給中積極作為,形成了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這是西方私有制主導的經濟制度難以實現的制度效能。 經濟制度的中國特色,體現在資源配置上是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了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的獨特的資源配置機制,既避免了市場失靈的弊端,又克服了政府干預的低效。這種機制創新在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生命力。在微觀層面,通過深化價格改革、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等舉措,讓市場信號引導資源流向高效領域,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在中觀層面,通過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的精準引導,推動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在宏觀層面,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防範系統性風險,保持經濟穩定運行。 從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到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維護市場秩序,從設立科創板支持科技創新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補齊發展短板,這些開創性實踐打破了西方經濟學中長期存在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與「政府干預理論」二元對立和「市場與政府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解決了西方經濟學未能解決的市場效率與政府作用的兼容問題。特別是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我們統籌發揮政府和市場作用,既通過政府主導的精準扶貧方略增強脫貧攻堅的針對性,又通過市場機制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提升脫貧攻堅的整體效能,確保脫貧質量,最終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奇蹟,這是西方單一的資源配置方式無法達成的發展成就。 經濟制度的中國特色,體現在發展目標的價值取向上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至上為根本立場,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強調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而誕生於資本主義私有制土壤的西方經濟學,無論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還是新自由主義的「產權明晰」理論,都服務於維護私有制絕對主導的制度邏輯,其理念滲透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難以解決發展中的公平問題,導致許多西方國家陷入「貧富分化」的困境。反觀我國經濟發展實踐,從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並同時強調先富帶後富、幫後富的實踐路逕到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體系,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到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從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到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我國始終將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係作為制度完善的重要方向,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打破了西方經濟學「效率與公平不可兼得」的斷言,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不斷取得新成效,成為我國經濟制度價值優勢的集中體現。 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到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歷史性跨越,充分證明了經濟制度的中國特色決定了理論指導的獨特性。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不是否定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分,而是要打破教條束縛,從中國經濟制度的實際出發總結規律、創新理論。 習近平經濟思想既紮根於中國制度土壤,又回應了人類對更好發展制度的探索,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習近平經濟思想引領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經濟思想引領下,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國內生產總值連上新臺階,2024年超過13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6300美元上升到2024年的超過1.3萬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這一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形成了與時俱進的方法論體系。例如,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指出「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在《關於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指出「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調「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等等,為我們在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徑和方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徑和方法。 在創新發展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我國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2024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68%,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嫦娥」奔月、「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等取得突破性成果,5G通信、高鐵、特高壓輸電等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創新型企業集群加速形成。 在協調發展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注重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深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強區域合作與協同發展,推動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不斷增強。 在綠色發展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求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優化能源結構,清潔能源消費佔比不斷提高,煤炭消費比重持續下降;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穩步提升,地表水水質總體良好,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推動綠色產業蓬勃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生態修復等領域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 在開放發展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倡導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我國積極拓展對外經貿合作,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更加密切,貿易結構不斷優化,貿易夥伴多元化格局進一步鞏固,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資利用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多邊貿易體制改革和完善,堅定維護自由貿易。 在共享發展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大民生領域投入,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質量穩步提升,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康莊大道。作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科學應對重大風險挑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銳利思想武器,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我國現有人口和勞動力規模足夠龐大,人口綜合紅利仍然具有明顯優勢,要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打造高素質人力資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把「投資於物」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持續加大教育投入,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培養造就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同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銀髮經濟,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我國不斷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並提高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促進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同時,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要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我國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實踐路徑。我國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在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多邊合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現與共建國家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習近平經濟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升華。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利用好發展機遇、潛力和優勢,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紮實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本文系全國政協辦公廳「習近平經濟思想理論研究」課題成果) 林毅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2日 09 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76458
76
2025-10-30 05:21
15234
89
2025-10-30 05:21
82597
82
2025-10-30 05:21
65437
38
2025-10-30 05:21
72594
83
2025-10-30 05:21
21593
78
2025-10-30 05:21
24685
67
2025-10-30 05:21
62785
96
2025-10-30 05:21
91642
81
2025-10-30 05:21
93625
31
2025-10-30 05:21
93215
64
2025-10-30 05:21
32864
37
2025-10-30 05:21
72418
53
2025-10-30 05:21
43219
26
2025-10-30 05:21
96435
17
2025-10-30 05:21
42317
45
2025-10-30 05:21
56129
41
2025-10-30 05:21
78354
64
2025-10-30 05:21
65923
21
2025-10-30 05:21
21489
14
2025-10-30 05:21
51384
13
2025-10-30 05:21
95623
37
2025-10-30 05:21
68273
37
2025-10-30 05:21
78513
16
2025-10-30 05:21
62953
79
2025-10-30 05:21
63149
34
2025-10-30 05:21
56437
38
2025-10-30 05:21
64512
86
2025-10-30 05:21
37421
28
2025-10-30 05:21
93184
29
2025-10-30 05:21
93658
83
2025-10-30 05:21
58127
67
2025-10-30 05:21
91862
67
2025-10-30 05:21
64912
82
2025-10-30 05:21
49256
54
2025-10-30 05:21
93512
63
2025-10-30 05:21
19342
46
2025-10-30 05:21
36198
79
2025-10-30 05:21
24869
89
2025-10-30 05:21
29857
84
2025-10-30 05:21
87319
39
2025-10-30 05:21
21836
48
2025-10-30 05:21
38695
52
2025-10-30 05:21
47692
52
2025-10-30 05:21
78629
63
2025-10-30 05:21
84236
51
2025-10-30 05:21
75983
62
2025-10-30 05:21
87123
64
2025-10-30 05:21
26175
63
2025-10-30 05:21
21647
17
2025-10-30 05:21
84971
51
2025-10-30 05:21
| 520直播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 趣播 | |
| 秀色直播app下载安装app | 水仙直播 |
| 免费直播平台 | |
| 小妲己直播 | 奇秀直播 |
| 小草莓直播 | |
| 伊人app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大全 |
| 河豚直播 | |
| 花椒直播 | 樱桃直播 |
| 奇秀直播 | |
| 色花堂直播 | 红桃直播 |
| 月神直播 | |
| 蜜唇直播app | 红杏直播 |
| 莲花直播 | |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月夜直播 |
| 山猫直播 | |
| 深夜直播 | 祼女直播app |
| 桃花直播 | |
| 四季直播 | 比心直播 |
| 直播黄台app凤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