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的「陸遊三書」雖然完成於特別繁忙而喧鬧的時期,追求的學術品位和敘述深度卻沒有絲毫的減損,距今60多年常看常新,仍舊是了解陸遊人生經歷、文學成就和愛國情懷最好的著作之一。」朱東潤的弟子陳尚君感嘆。今年是南宋偉大詩人陸遊誕辰900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推出朱東潤所著「陸遊三書」的簡體版,即《陸遊選集》、《陸遊傳》和《陸遊研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與朱剛昨天來到上海書展,與讀者分享他們眼中的朱東潤和「陸遊三書」。「最近一直在讀這本《陸遊傳》,放在今天讀也絕不過時。」朱剛說。朱東潤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史家、傳記文學家。作為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開拓者,他開創了歷史人物傳記的寫作範式,創作了數量可觀的古代作家傳記作品。「陸遊三書」寫成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初版為繁體豎版,此次再版改為簡體橫排。其中,《陸遊傳》和《陸遊研究》合為一冊,由陳尚君教授予以修訂,對詩文作了逐字校核,並撰寫了《新版弁言》;《陸遊選集》則據舊版重排重校,以方便讀者閱讀。近代以來,陸遊詩歌的價值獲得全新認識。「與中國傳統傳記寫法有什麼不同,朱東潤《陸遊傳》通過通讀陸遊的作品,比照他的人生經歷,勾勒他的一生,交代其作品的變化。」陳尚君認為,陸遊一生勤奮,留下來的詩有九千多首,而且各階段分布不均,要通讀還要讀懂讀透,實在不容易。朱東潤把陸遊一生所作詩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從少時到乾道六年(1170)陸遊入蜀,從抵達夔州到淳熙十六年(1189)六十五歲時被劾罷官,從六十五歲到去世。其中第一階段存詩僅一卷半,原因是陸遊自己對早年詩作刪除太多,保存者僅佔實際所作詩之二百分之一,這就為勾查陸遊早年經歷、心境和交遊留下太多的困惑,要一條一條梳理他人和陸遊後來追憶的詩篇來恢復,需要做大量的考證。 作為陸遊900多年後的同鄉,小時候生活在紹興的朱剛指出,文學研究注重問題意識,比如,陸遊是主張戰還是和?他與理學的關係是怎樣的?南宋黨爭對他的仕途有何影響?朱東潤抓住了理解陸遊人生的三個關鍵,即隆興二年(1164)他在鎮江的工作,乾道八年(1172)他在南鄭的工作,以及開禧二年(1206)他對韓侂胄北伐所取的態度。《陸遊傳》對這三個時期皆著墨濃烈,分析深刻。「陸遊的祖父陸佃是王安石的弟子,因而山陰陸氏被視為新黨子弟。這一身份在南宋否定新黨的朝野共識下,深深影響了陸遊的人生選擇,他必須抓住任何機會,無法如元祐子弟那般超然與恬退。」朱剛認為,陸遊的愛國,不止是愛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還包括北宋以來的故土,或是更久遠的漢唐故地,其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接近今日的中國。朱東潤寫陸遊非常關注現實主義的層面。在陳尚君看來,《陸遊研究》也值得推崇,尤其是一些精彩的文獻考證。以陸遊卒年為例,一般多作「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但朱東潤分析陸遊歷年詩,加上陰陽曆的差別,作出最完滿的結論: 陸遊死於嘉定二年十二月,這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冬至,因此說陸遊享年八十六,是符合山陰風俗的。用公元表達,陸遊死在嘉定二年十二月五日以後,四日是1210年的元旦,因知陸遊的亡日在1月3日至26日之間。《陸遊研究》還表明,陸遊的散文為他的詩名所掩。朱東潤的評價是:「在其成就若與唐宋八大家比較,應該在蘇洵、蘇轍之上,說南宋第一可能過譽,但足與朱熹齊肩,代表南宋散文的成就,應可論定。」
上海8月4日電(範宇斌 任曉慧)在近日舉辦的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節江南民歌大賽決賽上,飽含深情的歌聲演繹著江南文化的詩意與韻味,也為傳統民歌藝術注入新時代活力。民盟盟員、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創作部音樂指導宋頻平受邀擔任賽事評委,同時她也是「江南民歌」創、培、演孵化基地項目負責人,持續不斷為江南民歌輸送新鮮血液。 2007年,宋頻平在沈傳薪、馬莉莉等民盟盟員藝術家的推薦下加入民盟,此後始終在文化領域深耕不輟,在江南民歌的傳承路上刻下深深的民盟烙印。 她說:「我們完全可以把江南民歌作為一個切入口,深入挖掘源頭,提煉其中的本土音樂元素、語言,甚至這一方水土的精神品格,用這些元素進行創作,把民間歌曲變成當代人喜聞樂見、具有當代審美價值、藝術價值的音樂作品。」 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節江南民歌大賽決賽現場。 受訪者供圖 民歌傳承的實踐者 宋頻平的民歌之路始於上海音樂學院,師從民盟盟員、中國民族聲樂教育家、歌唱家鞠秀芳。鞠秀芳對歌曲潤腔的嚴格要求,讓宋頻平意識到民歌的「魂」根植於地域文化中。 「鞠老師教我的《茉莉花》在蘇北方言中,『茉莉』發音更偏向『mè lì』而不是『mò lì』,這一個字加一點方言的語調,整個曲子色彩更鮮明了。再比如歌曲《太湖美》第一句的兩個『美』字,如果完全照譜子唱,第二個『美』字的音如不加以改變,很可能被人聽成『太湖妹』。為了正腔,我把第二個『美』字唱成『來咪哆』。經過這樣的處理和潤飾,既把字音唱正了,又能使得演唱更加生動、傳神。」 宋頻平曾經走訪過一些民歌傳承人,有的甚至都不識字,但卻能精準指出她歌詞唱得不對。她意識到,真正的民歌一定根植於土地,是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迸發出的聲音,流傳在家家戶戶。 2013年,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舉辦「上海市民藝術大課堂」——宋頻平走進基層個人專場音樂會。她原本認為觀眾會更偏愛耳熟能詳的晚會歌曲,沒想到恰恰是《太湖美》《紫竹調》這樣的江南民歌引發雷鳴掌聲。 演出結束後,一位觀眾洋洋灑灑寫了兩頁紙的表揚信。信中寫道:「這些鄉音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弄堂。」這場經歷讓她堅定了傳承民歌的信念。此後,她帶著江南民歌走進上海郊區,致力於煥發民歌新的活力。 「這些曲子那麼好,但是現在大部分都是『養在深閨無人識』的狀態。」在宋頻平看來,民歌不是凝固的歷史,而是流動的生活。 江南民歌演唱現場。 受訪者供圖 激活民歌的現代生命力 「改編民歌需要改編者具備非常深厚的音樂功底,否則激發不出民歌的生命力。」談及江南民歌的現代轉化,以編曲人彭程改編的《潮水娘娘》為例,宋頻平介紹說,這首改編自上海崇明山歌的作品,將傳統旋律以世界音樂風格的手法進行表現,經歌唱家龔琳娜翻唱後引發高度關注。「彭程通過對民歌和現代配器的理解,仿佛『舊瓶裝新酒』,成功打造出帶有民歌元素的流行音樂作品。」宋頻平解釋道。 2020年,在宋頻平的推動下,上海市群眾藝術館牽頭成立了「江南民歌」創、培、演孵化基地,並聯合上海音樂學院專家教授與上海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構建起傳統民歌保護與創新的系統性平臺。上述基地以「原生態保護、次生態改編、新生態創作」為脈絡,通過田野採風、學術研討和創作實踐,探索民歌的現代轉化路徑。 近年來,宋頻平作為項目負責人,組織作曲家、專家學者深入上海郊區多地的非遺傳承現場,或是記錄即興拖腔的韻律,或是嘗試將勞動號子的節奏融入現代音樂的創作。 宋頻平說:「只有親身感受方言的韻味,才能抓住民歌的精髓。」 江南民歌演唱現場。 受訪者供圖 「燭光行動」用音樂傳遞溫暖 「民盟平等包容的氛圍讓我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宋頻平熱心民盟盟務工作,多次參加民盟上海市委會組織的培訓班和社會服務活動,更是連續三年參與「農村教育燭光行動」,赴貴州畢節教授聲樂培訓課程,為當地師生帶去專業指導。 在畢節一所中學裡,有個女孩子令宋頻平印象深刻。這個因嗓音沙啞而被同學嘲笑的女孩問:「老師我很喜歡唱歌,可是我嗓子是這樣的,我唱不了。」宋頻平鼓勵她:「你想唱就可以做到。如果你相信我的話,我帶你試試。」周圍的同學都笑她,宋頻平帶著她從基礎發聲練起,從C調開始唱《茉莉花》,一點點調整歌唱氣息、狀態,最終唱到原曲的F調,成功完成一整首歌。 一曲唱罷,這個女孩激動地抱著宋頻平哭泣:「太感謝您能讓我唱出聲音了!」周圍的同學和老師也十分感動。溫暖通過音樂得以傳遞,宋頻平在這一刻體會到「燭光行動」的初衷。 近年來,宋頻平還策劃了多場「四史」教育音樂黨課,用《映山紅》《黃河大合唱》等經典作品串聯中國共產黨史脈絡。在新疆澤普的一次演出中,她以交響樂《紅旗頌》開場,雄渾旋律與戈壁星空交織,令人動容。她說:「音樂能跨越語言,喚起共同的情感記憶。」 宋頻平將青春全部投入到江南民歌的傳承與推廣中,還總想著再多做一點:「我輩之力即使微薄,也終不負韶華、不負師恩。」 採訪結束時,她輕聲哼起《茉莉花》——那是她的老師逐字打磨的版本,每個轉音都浸染著江南的晨曦與暮色。(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鲨鱼直播 | 九球直播 |
夜月视频直播 |
橘子直播 | 柠檬直播 |
直播软件下载 |
韩国直播 | 暖暖直播 |
夜魅直播 |
樱桃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春雨直播安装包 |
尖叫之夜免费直播 | 花儿直播 |
魅影视频 |
魅影直播视频 | 蜘蛛直播 |
六月直播 |
凤蝶直播 | 少女6夜半直播nba |
雨燕直播 |
蜜疯直播 | 大鱼直播 |
红楼直播 |
山猫直播 | 花瓣直播 |
少妇免费直播 |
魅影视频 | 蜘蛛直播 |
橙色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