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8月14日電 題:「雲端架橋」 新疆檢察機關護民生見實效 記者 張素 從南疆來到烏魯木齊市一家快餐店務工的小江(化名),被老闆拖欠工資7850元(人民幣,下同)。今年8月初,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走進住所附近的沙依巴克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下稱綜治中心)尋求幫助。 8月初,在新疆烏魯木齊沙依巴克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檢察官為尋求幫助的小江(右一)提供法律諮詢服務。記者易海菲攝 「我現在心裡有數了,知道該怎麼辦了。」小江對記者說,值守在綜治中心檢察服務區的沙依巴克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黃林盛告訴他「兩步走」方法——先拿著證據去找勞動監察大隊調解,如果依然無法解決問題,可以再向檢察機關尋求幫助。 檢察官孫曼補充說:「如果當事人有起訴意願,檢察機關將受理民事支持起訴案件。我們架設起民意直通『連心橋』,精準服務解民憂。」 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辦公室近日在新疆組織開展「新時代法律監督工作巡禮·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集中採訪活動。記者了解到,新疆檢察機關積極參與根治農民工欠薪專項行動,發揮支持起訴職能,有效化解勞動關係矛盾糾紛。2024年至今年上半年,累計支持農民工索薪2122件,幫助索薪5520.7萬元。 檢察機關積極履職築牢民生之本,還體現在貫通部門聯動,搭建多元化解「立交橋」。 2023年初,時任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哈斯亞·哈銀扎兒收到一幅寫有「懷愛民之心 辦利民之事」的錦旗,落款是「墨玉縣普恰克其鎮農民工阿卜利孜·託合提瓦柯代表12人」。 在這起案件中,為讓被拖欠勞務費的12名維吾爾族農民工儘快拿到血汗錢,奇臺縣人民檢察院「方榮工作室」的檢察官與村民委員會聯動,找到失聯三年的欠薪人阿某,通過召開公開聽證會,向其釋法說理,最終阿某認可其欠款的事實。 此後,檢察院支持農民工將阿某訴至法院,並依託兩院協作機制啟動綠色通道,當日便以調解方式幫助農民工拿到可申請強制執行的法律文書。 「這些農民工身上已經沒有多少錢,根本拖不起,我們加班加點也要拿到調解書。但我沒想到,他們在臨行之前特意送來一面錦旗。」哈斯亞·哈銀扎兒感慨道。 「弱勢維權+快速辦理」「支持起訴+多元聯動」「公開聽證+司法調解」……近年來,新疆檢察機關多措並舉,更藉助「雲端架橋」的力量,以檢察「力度」提升民生「溫度」。 據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研究建設了全疆層面的數字檢察服務平臺,各地檢察機關亦緊盯社會治理難點,研發應用數字監督模型,積極運用科技檢務裝備助力辦案,取得較好效果。 在這個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檢察機關還通過直播、短視頻、微動漫等多種形式「雲」端普法,為民眾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法律幫助。 「我們開展了『網上為民辦實事』活動,累計點擊量逾1.5億次,提供網上法律諮詢和解決群眾涉法訴求近千人次。」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張濤說。 張濤是「瑪檢說法」團隊主創人員。從取材真實案例拍攝講述涉罪未成年人、留守兒童冬冬重返校園的微電影《一十六》,到與福建檢察機關聯合開展「明瑪共畫未成年人保護同心圓」活動、跨越4000公裡的閩瑪兩地6萬人在線同上法治課,再到在社交平臺開設「小瑪有話要說」話題、聚焦「鄰裡糾紛」等民生問題線上線下閉環解決網友法律訴求……現如今,「瑪檢說法」已成為粉絲量超過40萬的普法品牌。 更讓張濤等人感到欣喜的是,當地刑事發案率逐年下降,「側面反映出老百姓提高了法律意識,我們的普法工作也收到成效。」 瑪納斯古城形似鳳凰,當地也被稱作「鳳凰城」。在張濤看來,鳳凰有「正義、祥和」等美好寓意,「瑪檢說法」也將從中汲取營養,「讓法律法規像鳳凰一樣,飛過天山南北,飛入千家萬戶。」(完)
1938年的武漢, 長江在咆哮, 戰火在蔓延。 一群文人以筆墨為槍, 在這座城市凝聚起抗戰的精神力量, 築起了一道特殊的「抗戰長城」。 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在漢口總商會禮堂召開。(翻拍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紀念館) 鄭子顏 攝 視頻:探訪武漢抗戰文化地標:筆墨為鋒,舊址藏山河來源:中國新聞網 為什麼是武漢? 盧溝橋事變後, 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從華北到華中、華南, 戰火所及之處, 皆是苦難與瘡痍。 隨著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繼淪陷,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和 諸多政府機關遷入, 武漢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中心。 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曇華林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 鄭子顏 攝 加之大革命時期紅色之都的歷史底蘊, 武漢成為文化界人士嚮往的「精神前線」。 「到武漢去」, 成為當時愛國人士, 尤其是文化界人士中 最具感召力的流行語。 美國記者斯諾在武漢與郭沫若、鬱達夫會面時合影。 (翻拍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紀念館) 張芹 攝 一場特殊的「遷徙」隨之展開: 老舍告別濟南的書桌, 郭沫若輾轉歸國, 茅盾、巴金等大批文人也朝武漢匯聚。 位於武漢中山大道上的永康裡街頭博物館。 鄭子顏 攝 老舍在自傳中回憶道: 「文人們仿佛忽然集合到武漢。 我天天都可以遇到新的文友。」 至1937年底, 各地先後轉移到武漢的各種文化團體 多達一兩百個, 各類文化人數量以千計, 武漢已然成為當時全國新的文化中心。 以筆為武器,聯合起來! 在武漢市中山大道上, 藏著一棟西式古典建築, 這裡便是中華全國文藝界 抗敵協會舊址所在地。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舊址。 鄭子顏 攝 1938年,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以下簡稱「文協」) 在此誕生, 築起了文藝界最廣泛的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證章。 萬學工 供圖 「面對日軍暴行, 匯聚武漢的文人們 愈發意識到『分散的吶喊難以穿透硝煙』。」 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江漢大學武漢抗戰研究中心主任 鄧正兵教授介紹, 戲劇家陽翰笙最先提出了 成立「文協」的想法, 這一想法 也得到周恩來、馮玉祥等人士的 大力支持。 經過3個多月的籌備, 1938年3月27日, 「文協」成立大會在漢口總商會禮堂召開。 主席臺前懸掛著兩行標語: 「拿筆桿代槍桿,爭取民族之獨立; 寓文略於戰略,發揚人道的光輝。」 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在漢口總商會禮堂召開。 武漢博物館供圖 周恩來親臨會場, 發表演說稱: 「這種偉大的團結,不僅僅是在最近, 即在中國歷史上,在全世界上, 如此團結,也是少有的!」 當日,警報與轟炸聲不時傳來。 大會選舉老舍、郭沫若、茅盾、田漢、 巴金、沈從文、曹禺、朱自清等 45人為理事, 周恩來、蔡元培、宋慶齡、 于右任等為名譽理事, 推選老舍為總務部主任, 主持文協日常工作。 從此, 原本各自為戰的文人, 有了統一的「精神司令部」。 《新華日報》上刊登的《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社論。 (翻拍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紀念館) 鄭子顏 攝 鄧正兵稱,「文協」的成立, 令當時全國的文藝家們捐棄前嫌, 實現了不分黨派、不分流派、 不分地域前所未有的大團結, 其廣泛性、包容性、融合性、 民族性、大眾性前所未有。 吶喊震山河,文心照汗青 「文協」成立時, 便提出「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口號。 作家們踴躍走出書齋,深入鄉間前線, 湧現了一批如《第七連》《戰地書簡》 《北方的原野》《臺兒莊戰場散記》 等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 郭沫若在武漢開展抗戰宣傳。 (翻拍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紀念館) 張芹 攝 「他們一方面將前線戰士的英勇事跡 以及侵略者的暴行報告給全國人民, 另一方面也將抗戰文化 帶到廣袤的敵後與疆場。」 鄧正兵稱, 這些活躍在鄉間和前線的「筆部隊」, 開創了抗戰文藝的新局面。 為服務前線將士及廣大民眾, 「文協」開展了創作通俗文藝作品的運動。 市民在武漢博物館參觀。 鄭子顏 攝 在武漢, 老舍主持召開了「通俗文藝座談會」, 並創作相聲、大鼓詞、河南墜子等 通俗作品, 以激勵士兵和民眾的抗戰熱情。 田漢一有機會, 便深入各劇種藝人之中, 創作、改編了 《新雁門關》《新兒女英雄傳》 《江漢漁歌》《嶽飛》等戲曲劇本。 艾青寫下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向太陽》等經典詩篇, 完成了從「吹蘆笛的詩人」 到 「時代的吹號者」 的轉變。 蕭紅開啟了《呼蘭河傳》創作 …… 周恩來、郭沫若與部分三廳工作人員在武漢珞珈山合影。 武漢博物館供圖 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 與該部三廳廳長郭沫若一起, 倡導並推動大批「文協」會員 投入到宣傳救亡活動中。 武漢博物館展出的「文協」會刊《抗戰文藝》。 張芹 攝 「文協」在武漢及全國各地主編的《抗戰文藝》《七月》等文藝刊物。 (翻拍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紀念館) 張芹 攝 「文協」會刊《抗戰文藝》, 從1938年5月4日創刊到1946年5月4日停刊, 是唯一從全面抗戰初期 持續出版到抗戰勝利的 全國性大型文藝刊物。 成為傳遞抗戰信念的重要載體, 也在推動抗日文藝活動、 繁榮創作、培養青年作家 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薪火傳千古,旌旗永不滅 武漢會戰後,日軍步步逼近武漢。 1938年7月底8月初, 「文協」總會遷至重慶。 作為抗戰時期存續時間最長、 影響最廣的文藝團體, 「文協」先後在廣州、成都、 昆明、桂林、香港等地成立分會, 組織遍布全國各地。 武漢博物館《為抗戰吹響號角——中國共產黨與抗戰文化》展。 鄭子顏 攝 同時,「文協」還積極與世界各國 革命文學界取得聯繫, 努力將中國人民誓死不屈的決心 和勇氣傳遞給全世界。 正如老舍所言, 「分散開來, 他們也許只能放出飛蚊的微音; 聯合起來, 他們定能發出驚天動地的怒吼—— 大家『能』湊在一起吶喊, 就是偉大!」 永康裡街頭博物館裡記載了老舍與「文協」的故事。 鄭子顏 攝 從「文協」舊址左轉步行幾十米, 便是永康裡, 這裡曾是老舍等「文協」總務部人員 辦公地和住所, 如今這裡已成為街頭博物館。 位於武漢市江岸區鹹安坊內的蕭紅雕塑。 張芹 攝 蕭紅短暫停留過的「小金龍巷21號」, 雖已難覓蹤影, 但鹹安坊裡端坐的雕像, 仍在以凝視的姿態, 守護著那段與文字共生的歲月。 位於武漢市中北路上的田漢雕塑。 鄭子顏 攝 位於武漢大學的郭沫若舊居。 鄭子顏 攝 當我們回望那段歷史, 文人齊聚武漢的身影, 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印記, 更是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 眾志成城的生動寫照 —— 文字不能直接擊落敵機, 卻能喚醒沉睡的靈魂, 凝聚起戰勝一切的力量。 這力量, 穿越八十餘載, 至今仍在迴響。 市民在武漢博物館觀展。 鄭子顏 攝 作者:張芹 武一力 來源:微信公眾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6359
72
2025-11-09 23:24
58912
78
2025-11-09 23:24
17584
48
2025-11-09 23:24
24698
12
2025-11-09 23:24
41387
36
2025-11-09 23:24
49873
84
2025-11-09 23:24
54238
29
2025-11-09 23:24
21894
26
2025-11-09 23:24
52849
48
2025-11-09 23:24
38572
48
2025-11-09 23:24
68547
58
2025-11-09 23:24
75394
14
2025-11-09 23:24
52473
31
2025-11-09 23:24
24785
13
2025-11-09 23:24
46298
85
2025-11-09 23:24
96842
84
2025-11-09 23:24
17354
75
2025-11-09 23:24
57863
91
2025-11-09 23:24
27581
64
2025-11-09 23:24
46957
15
2025-11-09 23:24
61583
57
2025-11-09 23:24
19237
42
2025-11-09 23:24
85164
37
2025-11-09 23:24
85217
21
2025-11-09 23:24
28639
48
2025-11-09 23:24
38925
52
2025-11-09 23:24
78395
97
2025-11-09 23:24
84293
29
2025-11-09 23:24
62381
29
2025-11-09 23:24
49851
54
2025-11-09 23:24
47912
94
2025-11-09 23:24
16329
57
2025-11-09 23:24
58691
82
2025-11-09 23:24
89641
64
2025-11-09 23:24
91782
62
2025-11-09 23:24
52847
63
2025-11-09 23:24
31684
25
2025-11-09 23:24
56981
85
2025-11-09 23:24
48725
85
2025-11-09 23:24
48395
94
2025-11-09 23:24
15639
21
2025-11-09 23:24
62438
29
2025-11-09 23:24
71364
52
2025-11-09 23:24
94768
23
2025-11-09 23:24
76295
35
2025-11-09 23:24
79623
25
2025-11-09 23:24
27541
62
2025-11-09 23:24
58731
41
2025-11-09 23:24
42895
15
2025-11-09 23:24
16527
56
2025-11-09 23:24
35642
97
2025-11-09 23:24
51763
65
2025-11-09 23:24
61397
92
2025-11-09 23:24
| 绿茵直播 | 心跳直播 |
| 迷笛直播 | |
| sky直播 | 零七直播 |
| 红杏直播 | |
| 秀色直播app下载安装app | 极速直播 |
| 奇秀直播 | |
| 小猫咪视频 | 糖果直播 |
| 妲己直播 | |
| 97播播 | 蜜糖直播 |
| 榴莲视频 | |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大全 | 伊对免费下载 |
| 雨燕直播 | |
| 黄播 | 莲花直播 |
| 糖果直播 | |
| 暖暖直播 | 成人性做爰直播 |
| 柠檬直播 | |
| 9.1樱花ppt网站大片 | 月神直播 |
| 魅影视频 | |
| 美女直播app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 |
| 现场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