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榴槤季」,東南亞瀰漫起熟甜香氣,激發著人們對綿密濃厚口感的記憶與想像。泰國金枕、越南幹堯、馬來西亞貓山王是這場感官遊戲的明星,它們從熱帶雨林來到城市街巷。 世界旅人紛至沓來,開始尋找榴槤。他們中既有迷戀「臭乳酪+洋蔥+松節油」另類甜蜜的老饕,也有流連在味道之外的體驗者。 面對這種大氣味食物,有涇渭分明的兩群人:愛之深與恨之切。不敢吃、不愛吃的大有人在,甚至滿嘴怨言。民國時期漫遊南洋的鬱達夫先生評價榴槤「又臭又香又好吃」;史學家寧可先生憶起少年事,是拍打榴槤果殼尖刺,只聽起源故事,抗拒吃一塊果肉;還有作家王蒙先生調動了所有的腎上腺素「用意志的力量克服」榴槤的「惡臭」,吃進去反而感慨沒有什麼稀奇。在味道的爭議之外,人們對榴槤情有獨鍾到底為何?時光沉澱之下,東南亞「水果之王」見證了怎樣的歷史? 城市生活的慢板 找榴槤,是打開東南亞城市文化之門的速通方式。這一區域的早期國家是建立在農業、貿易和寺廟之上:農耕文明提供穩定的物產之源,河流與海洋承載著商旅追逐財富的故事,寺院鐘聲悠悠,不同經文講述著本地傳統信仰與外來宗教交融的歷程。從考古資料分析,大量水稻、陶片、農具的出土證明東南亞大部分居民在公元前一千年已進入較為穩定的農業社會。至十世紀初,該區域處於早期國家階段,其文明中心和政權核心基本位於主要的水稻生產區。稻作文化的勃興是人口增長與物資豐富的保障,也深刻影響著飲食習俗——餐桌上多大米、蔬菜、水果、魚,少豬、羊、牛肉。 密林中的野果如何成為盤中餐,怎樣實現人工種植,一直受到學界關注。榴槤在什麼時候被發現和食用?考古學家彼得·貝爾伍德在《最早的島民:島嶼東南亞史前史及人類遷徙》一書中推斷,早在新石器時代,生活於東南亞地區砂拉越內陸和加裡曼丹北部內陸森林地區的人們已利用海拔一千米以下的小型旱地棕櫚林採集野生的紅毛丹、榴槤與山竹。自然生長的榴槤很可能從此進入人們的飲食體系。植物學界一般認為其原產地是印度半島、馬來半島一帶——它在終年高溫的環境下才能生長結果——後傳到鄰近的菲律賓、斯裡蘭卡、泰國、越南、緬甸等地。榴槤傳播的具體時間比較模糊,考察東南亞種植榴槤的村莊,種植歷史最長的有數個世紀,比較確切的文獻記載是在十八世紀末。當人類掌握榴槤的栽培技術後,傳統部落內多以團體協作的方式一起種植,即使平時漫遊在外,人們也會在榴槤樹栽種的時節返回家庭,共同完成這項工作。 水果的規模化種植與買賣伴隨著國家的形成和城市化發展。新加坡、雅加達、馬尼拉、仰光、曼谷、吉隆坡,在十五世紀前很多只是雞犬相聞的鄉鎮或小漁村,當地最熱鬧的當屬集市和港口。以《馬來紀年》的記載為例,馬六甲最初只是一個小漁村,1402年後發展為港口城市,由於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優越,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商路的交通要道,很快成為貿易中心。商貿與港口疊加的經濟活動模式為東南亞沿海地區各王國吸收,統治者通過控制港口城市向外參與國際貿易,向內謀求國家富裕、經濟繁榮。每天,市場上披著朝露的蔬菜果瓜被簇擁、搶購,風味獨特的榴槤自然是攤鋪上的「緊俏貨」,甚至因暢銷受到各王國執政者的關注。曼谷王朝初期的拉瑪二世在稅收政策裡,有土地稅、果園稅、菜園稅、市場稅以及其他名目多樣的雜稅,要求按照種植作物的品種、面積、數量繳納費用,其中特別規定:經營果園內有榴槤,每棵樹要交稅一銖,由官方派人核查,按棵數登記在案。學者們認為這是十九世紀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即水果管理的制度化、市場的規範化,是現代城市出現的先聲,隨之而來是商館、貿易站、交易所、銀行的建設以及工商業的突飛猛進。 在扁擔挑起的竹篾筐裡搖擺,於高速敞篷貨車內顛簸,榴槤走過工業時代,見證了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曼谷為例,今日被列為「網紅打卡地」的丹能莎朵水上市場,位於城市的西南方向,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時已經成為買水果的好地方。最初,那裡只有些臨河而建的小商鋪,前店後宅,木橋相連,幾家人圍繞著小碼頭忙碌,每天靈活地穿行在狹窄的河道間送貨,急切地划船,想趕上早、午市集。現在去,仍能看到這番風貌,水光中頭戴鬥笠的老闆娘熟練地移舟相近,熱情地推薦果蔬與小吃。 文獻記載賭爾焉(Durian,榴槤)讓東南亞地區「土人與華人嗜之若命」,正如民謠所唱「典紗籠,買榴槤,榴槤紅,衣箱空,脫了紗籠換榴槤」,它的神奇魅力超過了美麗的紗籠裙。高朋滿座的榴槤店內,老闆用小木棍輕輕敲打榴槤,為顧客挑選成熟的果實,切開整理好,放入細長的條盤,插上帶有產地、品種名稱的小旗,四到六種人氣款任君品嘗。暖通贊、貓山王、託曼尼、金枕,不待看完,熱心的老闆已湊近身旁,比畫著品嘗的順序,先淡淡奶香再逐漸濃鬱、甜蜜,最後務必喝上一口榴槤殼裡的鹽水,說有降火奇效。與中國一樣,在東南亞的民間文化裡,每種水果對身體會有「寒涼」或「燥熱」的影響,應搭配食用。 榴槤的眾多衍生物豐富了飲食的種類,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鵝黃色的果肉切丁、磨碎,化為派、蛋撻、麵包、千層餅、班戟、糯米飯、粿加蕉。其中的千層餅工藝考究,既有泰國傳統千層糕的吉祥寓意,又有法國千層可麗餅的鬆軟,餅皮是用黃油、牛奶、麵粉調成糊狀,過篩、冷藏再煎制,做9層是因為9被認為是幸運數字,包裹的夾心是厚厚堆疊的奶油與榴槤。「榴槤千層」是晚近出現的甜點,但因受到大眾的喜愛傳播很快,是如今曼谷、清邁甜點店的常備佳品。另一甜品明星榴槤粿加蕉(也叫多多糕)更加本土化,因其爽滑彈牙令食客難忘。這種馬來西亞美食是椰子與榴槤的親密邂逅——以椰糖、椰漿、斑斕葉熬製湯底,加入攪拌成泥的榴槤果肉,輔以糯米粉,凝固成閃耀著深褐色光澤的果凍狀。 熱氣騰騰的榴槤湯則混合著雞肉、海鮮的味道。榴槤的百變與百搭,源於東南亞的飲食傳統——熱帶水果的運用與多樣化口感的追求。以泰國為例,幾千年來與中國、印度、中東以及歐洲國家雜糅出融合型的飲食文化,南洋菜的調味、中國風的烹飪技法與本地香料、新鮮草藥結合,椰子油、椰子汁替代乳製品,糯米作甜品基底,大米及其製成的河粉、米線是主食。烤水果、水果入湯不再稀奇,有鮮奶、檸檬、香茅、九層塔、芫荽等保持它的泰式風味。榴槤還可以孕育出酸的滋味。糊狀的果肉加微量鹽,密封三至五日就能得到榴槤果醬,在麵包片上淡抹厚塗,一口下去是滿嘴清新的酸與即將消逝的甜。如果用來燉煮鯰魚,發酵的醇厚酸味與魚肉的鮮嫩融合,成為特色菜榴槤魚,是對嗅覺和味覺的一大挑戰。 熱帶雨林的合奏 等榴槤,是東南亞熱帶雨林裡獨有的生活日常。與其他水果齊聚枝頭靜待採摘不同,重達8、9公斤的大榴槤有自己的時間表,它們會在成熟後自然落下。固守傳統的果農會等待這個瞬間,它意味著榴槤的風味達到最佳,也應和著雨林裡「一切順其自然發生」的哲學。堅硬帶刺的巨果似乎長了眼睛,很少砸傷行人。正如馬來西亞詩人吳岸在《榴槤賦》裡的吟詠: 「上市的消息比風還快,那檔口的老闆娘已笑不攏嘴, 看著她的顧客彎腰屈膝,如痴似醉, ………… 在潔白的子宮裡,孕育著稀世的醇膏, 披上盔甲,戴上自由女神的皇冠, 伴著八月驟雨的前奏,悠然降臨人間。」 體驗榴槤樹下等榴槤,需驅車離開鬧市,向果園、稻田、農場交錯之地出發,比如檳城州西南部的浮羅山背。作為馬來西亞的聯邦州之一,該行政區內東部地勢平緩,以港口喬治市為經濟文化中心,西部多山,其中浮羅山背被稱為檳城「後花園」,地處山脈環抱的臂彎間,正對馬六甲海峽。這裡的種植園歷史悠久,十八世紀陸續有各地移民遷來墾荒,十九世紀時以出產香料聞名,被中國的史學家記載。現在園中的植物多是「壽星」,三四十米高的榴槤樹有一百多歲,其腳下一米多高的「小樹苗」是經過人工培育、產量翻倍的新品種。美食家蔡瀾評價,只有高齡的榴槤才有極致的芳香與濃甜,是時間浸泡、提純後的滋味,取出果肉、混合奶油(奶油)做成大菜糕就能香到極點。遊人穿行在榴槤林中,難免懼怕被從天而降的巨大果實擊中。外殼布滿釘子般的尖刺,「釘子果」並非榴槤本名,卻因形態而在日常交流中流傳。只要比畫出釘子的尖角,或說出英文單詞「nail」,同時雙手圈出大大的橢圓形,當地人特別是小朋友就能立刻明白這是榴槤。 如今榴槤果農已不再等待,而是提著麻布袋、斜挎背簍入林採摘。新品種的榴槤樹低矮,果實「肩並著肩」綴滿枝丫,站在地面即可摘下。十年以上的老樹高度多在十米以上,需要兩人默契配合才能順利獲取果實:一人敏捷地爬至樹頂,小心翼翼地晃動枝幹試探榴槤的成熟度,雙手環抱樹幹,用腳靈活地夾住果蒂向下一壓,由樹下的夥伴用麻布袋精準接住。如果急於獲取較為青澀的果實,則用小刀割斷果蒂。剛採下的榴槤擺上大雨棚下的長條桌,新鮮的果肉口感硬朗爽脆,比超市裡軟糯的塑封裝榴槤多出幾分靈動與野性。 商鋪貨架上,除了大明星榴槤,還有貌美如花的熱帶「麗人」們,紅毛丹、山竹、野芒果、巴沙果、番石榴、龍宮果、椰子,以及特色混合果汁和豆蔻水——用以解除熱帶水果的極致甜膩與「暈碳水」類似的高甜「上頭」。這些水果與香料在熱帶雨林中共同生長,浸染於馥鬱芬芳。木香、降香、豆蔻、肉豆蔻、龍腦香曾經承載著異邦人對東南亞文化的想像,是祭祀的聖物與神秘的「靈藥」。以龍腦香樹為例,它比榴槤樹更加高大(40~70米),生長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和加裡曼丹島,其產出的羯布羅香也稱龍腦香,能調製出「狀若雲母,色如冰雪」的冰片。早在隋唐時期,龍腦香傳入中國,《隋書》記載南海中的「赤土國」送來金芙蓉冠和龍腦香。唐人筆記《酉陽雜俎》裡唐玄宗贈給楊貴妃十枚龍腦香,「香氣徹十餘步」。五代十國花蕊夫人的《宮詞》描寫皇帝出行前,地面要鋪上龍腦香和鬱金香,「青錦地衣紅繡毯,盡鋪龍腦鬱金香」。至明清時期,《廣東新語》辨析龍腦香與樟腦,前者出「佛打泥」(馬來半島上的邦國),後者是廣東本地樟樹的樹脂,不容混淆,足見時人對東南亞香料的認知與喜愛。美國歷史學家薛愛華概括,它是一種「南方的溫暖氣息」,穿越時空讓人難忘。每種香料、水果都有自己的傳奇,它們融匯為熱帶雨林複雜百變的風味,榴槤是其中的一員,它的濃烈有深厚的積澱。 海洋文化的共鳴 運榴槤,是海洋託舉起的時間賽跑。當唐代荔枝震蕩於奔馳的馬背,擔心色香味盡去,東南亞的榴槤亦在海浪的翻湧中憂慮果肉老去、鮮甜漸衰。揚帆萬裡,海運的發展拉近各大陸人與物的距離。不同歷史時期的商船在海洋的懷抱中暢遊,但也面對變化無端的風暴、巨浪、海霧以及長達數月、數年的漫漫旅程。所以,早期經由海上運輸的貨物往往珍貴、穩定,不拘於保質期限,比如香料。 據《舊唐書》記載,貞觀年間(七世紀早期)南海諸國的商人已在廣州等港口進行貿易,他們販賣的「尖貨」包括香料、珍珠、玳瑁等。到十世紀,三佛齊、闍婆政權以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及周邊地域為中心,控制馬六甲海峽兩岸,成為東西方貿易的海上要衝,大量的瓷器、金銀器、絲織品、香料在這裡匯聚、銷售到世界各處。不易長期保存的榴槤暫時還未成為登船常客。明代,鄭和下西洋團隊裡的馬歡在海外見聞錄《瀛涯勝覽》中描述蘇門答剌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有一種「臭果」,「如中國水雞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則五六瓣裂開,若爛牛肉之臭。內有慄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可食,其中更皆有子,炒而食之,其味如慄。」學界認為他見到的很可能是榴槤。 伴隨著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也發現了這種獨特的水果,十五世紀葡萄牙醫師加西亞·奧爾塔的《印度香藥談》、十九世紀英國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華萊士的《馬來群島自然科學考察記》都提到過榴槤。《馬來群島自然科學考察記》有詳細調查該水果的段落:行至沙撈越(今馬來西亞砂拉越州),他在河兩岸茂密的果林中與榴槤相遇。面對馬來群島上土著珍愛的「水果中上品」,華萊士先是細緻察看它的外觀——整體像榆樹,樹幹更光滑,樹皮呈鱗狀,果實體積與大的可可果相仿,乳白色的果肉,可以鮮吃或鹽醃加工。繼而他回顧了前輩勘探者的手稿:1599年旅行家林斯科特記錄,「品嘗過這種水果的人都眾口一詞地說,這水果異常甘甜,鮮美無比。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水果的味道可以與之相比」;帕魯丹納博士認為榴槤的果肉有溼熱的天然特性,不了解的人會聞到「爛洋蔥的臭味」,但捏住鼻子嘗試後會讚不絕口,冠以美名,最後,他撿起地上一個熟透的榴槤果,還沒到家,已經迫不及待吃完,宣布榴槤是水果之王,自己是「鍾愛榴槤果的人」。 除了文字描述,西方旅人也用圖像記錄下榴槤的「倩影」。1596年出版的《巡航:東方與葡萄牙、印度以及對於土地和海岸的描述》是荷蘭旅行家揚·林斯霍頓收集的亞洲地理資料,其手繪圖上出現了馬六甲碩果纍纍的榴槤樹以及成熟墜地的果實。十七世紀植物學家格奧爾格·郎弗安斯在自己整理的植物志中繪製出榴槤的外形(根、莖、葉、花)與果實內部構成。從抽象到具象,由表及裡,人們對榴槤的觀察和認知在逐步深入。有一種說法,榴槤的傳播路徑包括從東南亞到斯裡蘭卡,再由「海上馬車夫」荷蘭人推廣至歐洲。事實上,直至工業革命後歐美大眾對榴槤依舊陌生,穩定、持續的果實輸送網絡並未形成。 怎麼把榴槤帶走是個難題。老舍先生在散文《到了濟南》中寫自己與榴槤在新加坡的相遇,聽聞「英國維克陶利亞女皇吃過一切果品,只是沒有嘗過榴槤,引為憾事」。維多利亞女王是否吃過榴槤難以考證,但遠距離運輸的難度真實存在。張愛玲小說《連環套》裡「南洋捎來的紅紙封著的榴槤糕」,《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琥珀色的熱帶產榴槤糕」,都散發出誘人的異域氣息,細嗅來有海洋的味道。 運輸業的發展使榴槤由「奢侈果」變為「親民果」。東南亞仍然是它的重要產地,在海運與陸運攜手合作下,青黃色「刺蝟」殼包裹著鵝黃果肉來到中國各地的尋常菜市、超市、網絡大賣場。東南亞水果每日由「瀾湄快線」冷鏈列車運抵昆明,分裝打包後再接力輸送出去。榴槤的故事不疾不徐地訴說著東南亞的城市生活見聞、雨林風情、海洋文化,穿越舊時光,孕育出新的濃香,開啟新的旅行。 (作者:廖靖靖,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也是「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 20年前的這一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來到安吉餘村考察調研,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 沿著「兩山」理念的科學指引,餘村之變今非昔比,中國之美日新月異。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兩山」理念不僅深刻改變中國,也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球探索凝聚共識、指明路徑。 (一)人文底蘊 人民情懷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餘村,遊客在刻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前留影(2025年8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一場陣雨過後,餘村草木蒼翠、蟬鳴悠長。抬眼望去,山腰間,氤氳旖旎,好一幅江南風光圖。 20多年前,這個位於浙江北部的小山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有礦,那就開山炸石;有水,那就徑直排汙。一時間,粉塵瀰漫、溪流渾濁…… 走老路,難以為繼;找新路,忐忑迷茫。那天下午,熱浪滾滾,不大的村委會會議室裡,座無虛席。 「我們通過民主決策,關了礦山和汙染企業。」時任村黨支部書記鮑新民匯報工作時聲音放低,顯得有些彷徨。 「你們關礦停廠,是高明之舉!」習近平同志面帶笑容,果斷明了地說,過去我們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本身,它有含金量。 寥寥數語,讓大家心頭一亮、茅塞頓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論斷,闡明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 「我曾在中國黃土高原的一個小村莊生活多年,當時那裡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百姓生活也陷於貧困。我那時就認識到,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七年知青歲月,生態環保的意識紮根在青年習近平心中,「兩山」理念蘊含的對於保護和發展的深邃哲思其來有自。 這是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山地蘋果園(2023年6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在陝西梁家河,利用有限條件在生態脆弱的黃土高原修淤地壩、建沼氣池,改善人居環境;在河北正定,扛著自行車蹚過滿是泥沙的滹沱河,「我那個時候就想治理這個滹沱河,想防汛、修壩」;在八閩大地,不由得感嘆「我來自北方,對廈門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貴的」;在黃浦江畔,謀劃上海產業的「騰籠換鳥」,鮮明指出「產業發展做『加法』,能源資源消耗做『減法』,生態環境保護要成為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河北省正定古城南城門春色(2025年3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梁子棟攝) 河北省石家莊市滹沱河沿岸景色(2024年11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看山、看水、看林、看田、看湖……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生態」「保護」始終是高頻詞,「兩山」理念的大思路一以貫之。 在雲南洱海邊,仔細察看生態保護溼地,留下「立此存照」的約定,殷殷囑咐:「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在內蒙古赤峰市馬鞍山林場,叮囑護林員們,要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淨。 2020年3月再訪餘村,看到村裡的變化,強調:「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遊客在雲南大理洱海生態廊道騎行(2025年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蓮芬 攝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麼幸福可言。」 從農村大隊知青到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同志的自然情懷和人民情懷未曾改變、愈發深切。 「兩山」理念和以其為核心理念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兩個結合」的生動詮釋。 面對生態危機,馬克思主義告誡我們:「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徵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 「兩山」理念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生產力」理論,蘊含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揭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 2018年5月4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 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很早就形成了質樸睿智的自然觀。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2016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信手拈來的古語積澱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生態智慧。 「這『兩座山』要作為一種發展理念、一種生態文化」,在《之江新語》中,習近平同志闡明「兩山」理念蘊含環境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培育等深刻意涵。 「兩山」理念這一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盼的科學論斷,早已飛出餘村,在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成為全黨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以「兩山」理念為指引,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二)辯證思維 系統謀劃 與西方現代化遵循的生產力發展單純服從於資本邏輯截然不同,「兩山」理念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習近平總書記道出其中關鍵。 「兩山」理念的一個重要取向,就是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短視做法。與此同時,講求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後發展的高歌猛進。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強調「一定要算大帳、算長遠帳、算整體帳、算綜合帳」。 在海南,提出「要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海南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在雲南,叮囑「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決不能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在貴州,強調「優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 美國知名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者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在其《生態文明與生態革命:基於生態馬克思主義視角》一文中指出,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不僅從根本上與資本主義的本質相對立,更是完全超越了西方社會所推崇的環保理念。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牽掛。 上海陸家嘴、外灘、北外灘夜景(2025年4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明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候鳥在黃河寧夏段一處溼地棲息、覓食(2025年2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對黃河流域發展,強調「黃河流域發展的內涵一定要定義清楚,不是不發展經濟,而是要以黃河生態保護為重要的背景依據」。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我國山更綠、水更清,家園更加美麗。森林覆蓋率超過25%;全國地表水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90.4%;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為87.2%。 當然,保護綠水青山不是不發展,而是要更好地發展。「兩山」理念講究以綠生金,塑造經濟發展的綠色新動能、新優勢。 2021年全國兩會,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現場。聽大興安嶺林區的林場工人周義哲代表提起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成效時,習近平總書記回應:「你提到的這個生態總價值,就是綠色GDP的概念,說明生態本身就是價值。」 總書記進一步指出:「這裡面不僅有林木本身的價值,還有綠肺效應,更能帶來旅遊、林下經濟等。」 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良好生態本身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兩山」理念生動詮釋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的關係,成為引領促進綠色發展的新導向。 這是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水土保持示範園(2024年6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陝西榆林高西溝,幾代村民拍崖畔、築地埂、挖水溝、壘埝窩,種上了蘋果樹、棗樹、杏樹、核桃樹,再不是「山上光禿禿、年年遭災荒」的舊日光景。 市民在四川宜賓三江口長江公園的親水堤岸休閒、散步(2024年10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萬裡長江第一城」宜賓,昔日廠房變身長江公園。遠處,三江新區日新月異,一些企業已將產業延伸到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電池材料,走上新的產業賽道。 遊客在西藏林芝市嘎拉村賞花(2025年4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一個多月前,一封回信讓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村民激動不已。「得知這幾年村裡又有新變化,鄉親們的收入增加了,為你們高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信裡表達了「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護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的殷切希望。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引下,各地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三)創新變革 久久為功 走進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捷文村,溪流潺潺,滿目蒼翠,令人心曠神怡。村口的大石頭上,「全國林改策源地」幾個大字格外顯眼。 「當年在摸索中搞改革,幹部和群眾都忐忑不安。正是當時擔任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來調研,及時肯定了我們的探索,才給我們吃下了定心丸。」今年60多歲的鐘泰福,曾是捷文村村支書,一路見證了村裡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歷程。 鍾泰福說,林改前,村裡林子的產權是集體的,當地群眾習慣了靠山吃山,亂砍亂伐的行為管不勝管,就連趕上火燒山,很多群眾都只等著村幹部來救火。 2002年6月21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同志到武平縣調研,明確指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確定了林改方向。 所有權明晰激發了群眾的積極性,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武平加快發展林下產業,武平林改經驗很快在全省推開。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正式向全國層面推進。 如今,捷文村種起了紫靈芝等中藥材,養雞、養蜜蜂也如火如荼,建起了「我有青山」主題館,推出了靈芝採摘節、生態研學等項目。2001年到2024年,捷文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00元增加到35750元。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 在風景秀麗的新安江畔,有一家化工企業,是當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縮影。2003年4月23日和2005年9月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兩次前往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考察,對這家企業的循環利用技術給予肯定,稱讚這就是循環經濟的具體表現。 「我們從草甘膦生產過程中回收氯甲烷,用於有機矽單體的生產,然後從有機矽單體生產中回收鹽酸,用於草甘膦的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引下,新安股份進一步推進技術迭代、產業集聚和體系升級,走上一條從傳統化工企業向現代製造企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子。 2006年9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裡鮮明指出:「走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變」。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福建廈門杏林灣一帶的溼地及城市景觀(2024年1月24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修訂實施「史上最嚴」環境保護法,出臺土壤汙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溼地保護法等多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駛入「快車道」,昭示黨中央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守護綠水青山的決心。 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我國出臺「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從淘汰落後煤炭、鋼鐵、水泥產能,到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改造,再到堅持源頭防控、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以及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管控土壤環境風險等,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一系列舉措共同發力,我國成為全球空氣品質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河湖面貌也實現根本性改變。 更多綠意在大江南北蔓延。從生態產品到生態旅遊,從橫向生態補償到建立健全碳排放權、排汙權、用水權、碳匯權益等交易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不斷探索深入,以綠生金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挑戰,習近平主席向世界莊嚴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我國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陸續發布「雙碳」目標下的「1+N」政策,加快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努力推動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追求。 「兩山」理念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當地時間7月14日,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一場關於中國「兩山」理念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專場活動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框架下舉行,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代表出席,聆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聲音。 近年來,以「兩山」理念為代表的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同和高度讚譽。 ——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會議通過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 ——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宣介中國生態文明之道。 ——2018年,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在考察浙江後,對「兩山」理念表示高度讚賞:「我們希望把這些經驗帶給世界各國,並以此來激勵各國改善生態環境。」 「兩山」理念讓中國與世界有了更多共鳴。「在推動全球面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道路上,中國正在成為引領者。」美國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安德魯·施瓦茲表示,中國通過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領域當中,在發展模式上提供了一種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這種引領是及時的、有遠見的、鼓舞人心的。」 「在這個氣候危機、生物多樣性喪失與生態壓力交織的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應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普遍信條,這不僅是中國智慧,更應該是人類共識。」比利時前駐華大使派屈克·奈斯說。 長江巫峽一帶景色(2025年6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鄭重宣示啟迪人心、光照未來。在壯闊實踐中,「兩山」理念展現出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兩山」理念源自中國、面向世界,指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夢想穩步化為現實,也必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保護地球家園作出新貢獻。 文字:新華社記者 海報設計:殷哲倫 統籌:朱思明、張愛芳、金怡、聶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83921
26
2025-11-26 21:46
31846
53
2025-11-26 21:46
13457
46
2025-11-26 21:46
38651
52
2025-11-26 21:46
76841
32
2025-11-26 21:46
71235
91
2025-11-26 21:46
59182
36
2025-11-26 21:46
81243
78
2025-11-26 21:46
27315
94
2025-11-26 21:46
69748
26
2025-11-26 21:46
32419
42
2025-11-26 21:46
83629
15
2025-11-26 21:46
31754
59
2025-11-26 21:46
49623
94
2025-11-26 21:46
91647
35
2025-11-26 21:46
46812
16
2025-11-26 21:46
89754
87
2025-11-26 21:46
47215
87
2025-11-26 21:46
12487
81
2025-11-26 21:46
28476
38
2025-11-26 21:46
76482
56
2025-11-26 21:46
93751
42
2025-11-26 21:46
72963
94
2025-11-26 21:46
17496
69
2025-11-26 21:46
52361
51
2025-11-26 21:46
86321
49
2025-11-26 21:46
57381
53
2025-11-26 21:46
36458
94
2025-11-26 21:46
25318
74
2025-11-26 21:46
75613
12
2025-11-26 21:46
32568
53
2025-11-26 21:46
25139
63
2025-11-26 21:46
49568
12
2025-11-26 21:46
51437
81
2025-11-26 21:46
49513
17
2025-11-26 21:46
69738
21
2025-11-26 21:46
47193
14
2025-11-26 21:46
57623
87
2025-11-26 21:46
14973
37
2025-11-26 21:46
27196
49
2025-11-26 21:46
95246
41
2025-11-26 21:46
27549
92
2025-11-26 21:46
23759
19
2025-11-26 21:46
59486
92
2025-11-26 21:46
58617
37
2025-11-26 21:46
42651
91
2025-11-26 21:46
57468
69
2025-11-26 21:46
41253
78
2025-11-26 21:46
43958
84
2025-11-26 21:46
16534
64
2025-11-26 21:46
48396
17
2025-11-26 21:46
| 杏爱直播 | 桃花直播 |
| 蝴蝶直播 | |
| 青稞直播 | 苹果直播 |
| 巧克力直播 | |
| 青草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 抓饭直播 | |
| 抖音成人版 | 尖叫之夜免费直播 |
| 魅影直播 | |
| 花儿直播 | 小草莓直播 |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
| 黑白直播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 成人免费直播 | |
| 杏仁直播 | 橙色直播 |
| 小蝌蚪app | |
| 春雨直播 | 金桔直播 |
| 杏爱直播 | |
| 婬色直播 | 伊人下载 |
| 月神直播 | |
| 婬色直播 | 成人性做爰直播 |
| 樱花直播nb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