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8月9日電 題:貴州何以成為避暑勝地? 記者 周燕玲 當酷暑開啟「高溫蒸籠」模式後,地處中國西南地區的貴州,以其獨有的清涼氣候與戶外野趣體驗,成為海內外遊客競相奔赴的「避暑勝地」。 貴州避暑有「涼」方 貴州何以成為「避暑勝地」?秘密深藏於這片土地獨特的「骨骼」之中。貴州地形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北部大婁山、中南部苗嶺、西部烏蒙山以及東北部武陵山共同構成山地「骨架」,最高海拔2900.6米,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四季氣候溫和,夏無酷暑。 圖為貴州省赫章縣阿西裡西大草原。張榮升 攝 雨熱同季的豐沛水汽滋養了蔥鬱森林。貴州森林覆蓋率達63.3%,赤水、江口等地更達到75%以上,森林密集區負氧離子濃度可達每立方釐米1萬個至3萬個,遠超城市地區,具有天然的「森林療愈」效果。 明代大儒王陽明謫居貴州龍場時便深得其妙,在《書庭蕉》這首詩中寫道:簷前蕉葉綠成林,長夏全無暑氣侵。 6月以來,貴州平均氣溫僅24.2攝氏度。貴州省氣候中心預測,2025年8月貴州全省平均氣溫24.8攝氏度,相較中國許多地區持續盤踞的高溫「紅區」,貴州保持著一份令人心安的「清涼優勢」。 清涼「引力」:遊客用腳投票 高溫持續「烤」驗下,「清涼遊」熱度一路飆升。「清涼」二字既是遊客的迫切渴求,亦成為撬動文旅消費的關鍵支點,這一需求在交通數據上得到了清晰印證。 圖為遊客在貴陽市甲秀樓景區遊覽。 記者 瞿宏倫 攝 貴陽北站作為貴州客流量最大的鐵路樞紐,暑運高峰期間日均旅客量飆升至12萬人次,環比激增約50%。特別是從廣州、重慶、成都等城市方向駛來的列車,趟趟滿員。 空中通道同樣繁忙異常。2025年7月31日,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單日旅客吞吐量達82589人次,一舉刷新歷史峰值;整個7月,機場累計完成旅客吞吐量236.3萬人次,日均保障旅客7.6萬人次。 這股避暑熱潮也迅速傳導至核心景區。貴州省畢節市憑藉涼爽宜人的氣候成為今夏熱門目的地,作為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5A級景區的織金洞,連日迎來客流高峰。據景區介紹,8月以來日均接待遊客超2萬人次,8月1日至5日,接待遊客量便突破10萬人次大關。 在第三方平臺發布的全國十大避暑目的地中,貴州貴陽、六盤水、安順榜上有名。坐擁「漂流、'村超'、苗寨侗寨風情」的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暑期文旅熱度增長197%,位列美團旅行「小眾避暑目的地」增速榜首。 野趣天堂:山水的清涼邀約 素有「公園省」美譽的貴州,有峽谷、瀑布、溶洞、天坑等自然景觀,為戶外運動提供了絕佳舞臺。與以往單純的觀光不同,當下的年輕人更熱衷「玩著降溫」,刺激的峽谷漂流、驚險的懸崖鞦韆、洞中槳板等新興玩法,正吸引源源不斷的客流。 這個暑期,在貴州省鎮遠高過河、施秉杉木河、南江大峽谷等地,橡皮艇劈波斬浪,激起的冰涼水花瞬間澆透暑氣,伴隨兩岸青山的歡呼,遊客的驚叫與歡笑在山谷間久久迴蕩。 圖為遊客在貴州鎮遠高過河體驗漂流。(鎮遠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貴州漂流是這個夏天最快樂的事,一邊漂流一邊打水仗,好玩又清涼。」來自廣州的遊客王潔說,河流兩岸綠意盎然,猶如一個「天然大空調」。 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暑期以來,「貴州漂流」搜索量同比上漲超500%,成為最受矚目的避暑玩法之一,其中「00後」年輕遊客成為漂流大軍的主力。 貴州以獨特的地貌、清涼的氣候及濃濃的綠意,為炎熱中的人們提供一處無需遙控器的天然庇護所。這份清涼饋贈,既是自然的慷慨,亦是對生態守護的迴響。(完)
由陳冬、陳中瑞、王傑三名航天員 組成的神二十乘組 「太空出差之旅」仍在繼續 三名航天員的在軌工作 依舊忙碌且充實 上周 中國空間站內有哪些新亮點? 一起來關注 ↓↓↓ 新上行艙外服完成啟封 上周,乘組完成了隨天舟九號上行的艙外航天服D、E的貨包拆卸、轉運、解包、啟封,以及功能性能檢查與維護等工作。期待它們的太空「首秀」! 在軌實(試)驗有序推進 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 乘組開展了基於器官晶片技術的空間環境對人體血腦屏障的影響研究,可探究空間環境在細胞、組織、器官等多層次對人血腦屏障及腦功能的影響及潛在機理,為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提供健康風險預測與幹預手段。 上周,乘組完成了相關細胞組織實驗單元轉運安裝、樣品採集和儲存處置等工作。 航天醫學實驗領域 乘組完成了骨代謝交互調控、菌群與營養代謝等多項研究相關工作。指令長陳冬利用太空拉曼光譜儀檢測尿樣中的代謝組分,通過採集相關信息,助力地面科研人員進一步修正和完善相關特徵代謝物指標體系和評判準則。 此外,乘組還開展了空間站環境下呼吸道微生物對呼吸系統健康影響的相關研究,三名航天員互相採集咽拭子,冷凍保存後等待下行分析。 空間新技術與應用領域 乘組持續開展地外居留艙設施微生物防控技術試驗。航天員使用細菌檢測片對選定的艙內表面進行消殺前和消殺後檢測,通過比較消殺前後細菌檢測片微生物數量的變化評估消殺效果。 此外,乘組還完成了「先進物質能量轉化再生系統核心技術功能驗證項目」的試驗裝置安裝工作,科研團隊將通過同步開展天地對照試驗,明確基於集成式微生物燃料電池的航天廢水深度淨化與原位能源化利用技術在軌服役行為。 微重力物理科學領域 乘組根據燃燒科學實驗安排,完成了實驗插件內燃燒器更換等工作。 在軌混合現實訓練裝置試用 上周,乘組完成了在軌混合現實訓練裝置試用工作。訓練中,航天員佩戴可攜式混合現實眼鏡,通過簡單的語音或手勢指令,即可與混合現實系統進行流暢交互。 此外,乘組完成了問天實驗艙內-80℃空間冰箱安裝測試相關工作,並按計劃對核心艙睡眠區門進行安裝更換。 除開展上述工作外,在健康維護與保障方面,三名航天員完成了骨密度與肌維度測量、最大等長力量測試及聽力測試,並積極開展失重防護鍛鍊。 欲知乘組後續工作如何 咱們下周見 (央視新聞客戶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