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運會昨天賽程過半,中國隊在當天舉行的水上項目中再添3枚金牌。截至目前,中國代表隊以14金,4銀,2銅的成績暫居獎牌榜首位。 在競賽組織專場新聞發布會上,成都世運會執委會表示,目前賽事運行基本平穩。截至昨天,世運會34個大項60個分項中,已有26個分項完賽,11個分項正在進行中。今天開始,美式橄欖球、自由搏擊、無人機等18個大項的23個分項將陸續開賽。 談到美式橄欖球、自由搏擊,包括作為潮流運動項目的無人機競速,這些項目到底怎麼玩、怎麼比?相對於籃球、足球來說,恐怕很多人對這些項目並不熟悉。而世運會正是這些小眾項目的大舞臺。藉助世運會契機,小眾項目也正在日益走進大眾視野。 11日,成都世運會賽程過半,而在關注體育競技的同時,一些大家原本不太熟悉的世運項目,也開始走進街頭巷尾,融入了市民生活。在國際奧委會新聞委員會委員周杰看來,成都世運會,可能會成為小眾運動破圈的一個窗口。 周杰:世運會它給了很多平時很少被媒體關注的項目一次集中亮相的機會,這個時候我們看的可能不僅僅就是一個競賽,它是一個小眾項目展演的大舞臺,小眾項目的一次文化的傳播。通過世運會這些小眾項目讓更多人看見嘗試,甚至可能會去喜歡從事這些小眾項目。 事實上,世運會作為重點聚焦非奧項目的全球頂級賽事,一直以來都在推動著小眾項目走進大眾視野。羽毛球、跆拳道、山地自行車這些項目,也是通過世運會獲得了足夠的關注與熱度,才得以登上奧運會賽場。 今天上午(12日)即將出戰世運會荷球混合團體賽第7名爭奪戰的中國荷球隊隊長趙靜說,荷球這個項目追求的是團隊合作,對青少年身心發展都是非常有好處的,也適合以家庭的形式開展。 據《2023―2024年版中國運動康復產業白皮書》顯示,全國約4.3億有長期運動習慣的人群。不過相較於校園、街頭常見的籃球、足球,一些運動在日常生活中相對少見,也就失去了一大批自然受眾。對此,周杰提醒,小眾運動對於構建健康的體育生態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周杰:小眾不一定意味著它是冷門或者是沒有價值,健康的森林它不能是只有大樹,灌木、小草、藤本植物等等各有各的角色。體育的世界也是一樣的,舉例來說,比如像龍舟、冰壺、橄欖球7人制等等,它是特定文化或者地理一個區域裡面的,它是生根的,它能夠支撐一個地方的體育氛圍,也能為大眾項目輸送人才。 事實上小眾運動的發展也正在我們的身邊悄然加速。以成都為例,2022年腰旗橄欖球的風颳到了成都,3年下來,成都已有超過20家橄欖球俱樂部,常年參與的市民接近萬人。而就在今年,成都溫江區的魯家灘潮玩運動公園搖身一變成了亞洲最大的板式網球公園,也成了市民運動休閒的新去處。不過周杰也建議,小眾運動走進大眾視野,行穩才能致遠。 周杰:規則一定要簡單,一下子就能玩得上看得懂,入門的成本不要太高,器材裝備不要太貴,也不要太複雜,也需要搞一些體驗活動,慢慢地吸引人去參與,吸引更多人去關注。 龍舟起源於中國,有著數千年歷史,此前曾作為表演(展示)項目登上世運會及東京奧運會。本次成都世運會中,龍舟首次成為正賽項目。 世運會這兩天還在成都如火如荼地進行。其中,龍舟比賽決出了8人座、10人座 公開組200米、500米、2000米追逐賽金牌。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中國龍舟隊竟然沒拿到冠軍,而拿到金牌的不只有泰國、印尼這樣的東南亞隊伍,還有烏克蘭這樣的歐洲隊。事實上,全世界玩兒龍舟的國家很多,不完全統計有80多個。幾個月前,國際龍聯組織的世界錦標賽現場5000多人,光入場式就進行了幾個小時。 很多人可能會問,既然中國的龍舟已經成為世界的龍舟,那龍舟想要進入奧運會的比賽序列難度在哪兒呢? 難在競技性的定型以及與奧運文化的接軌。 第一個難度,就是人數。這次世運會上的龍舟比賽有8人和10人兩種船型,10人座是傳統龍舟,8人座是競技龍舟。10人座其實是10名槳手,加一名鼓手和一名舵手,12人在艇上,日常的民俗比賽中看到的比較多的。還有8人座龍舟,這個是國際劃聯,針對把龍舟這個項目推進奧運會,單獨和中國皮划艇協會聯合打造和設計的,在東京奧運會、巴黎奧運會作為展示項目的龍舟就是8人競技龍舟。而10人龍舟,則是在杭州亞運會上看到類型,更早以前的廣州亞運會上比的是22人龍舟。 平時看的傳統龍舟比賽,翻江倒海的氣勢,和一條龍舟上動輒幾十人的配置相關。但是如今的奧運會在強調瘦身。雖然項目這些年一直有增加,但是總得參賽人數規模一直變化不大。而作為集體項目的龍舟,一個代表隊如果有20多人的話,12支代表隊就好幾百人。這入奧的難度就大了。 其次,龍舟的舟,從競技的角度,也得有統一的標準,使用什麼樣的材料,配重是多少,划槳的標準。從科技角度來講,未來的趨勢會是減輕龍舟的重量,傳統龍舟是木質的。而我們現在用的複合材料中間都是碳纖維,更輕的材料也會增加競技速度。 事實上,很多民族運動入奧都經歷了提取文化精華,精簡運動規則的路線。比如,由韓國推動入奧的跆拳道。從2000年雪梨開始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大項。這些年來,為了增加觀賞性和競技性。跆拳道增加了電子護具,提高了旋踢頭部的分值等等。 龍舟的「瘦身」與「定型」,看似褪去了些翻江倒海的鄉情,實際上換來了揚帆奧運的可能。畢竟,奧林匹克的魅力,本就在於讓不同文明的「鼓點」在同一個賽場當中共振。當龍舟競速的浪花最終能託起五環旗幟時,誰奪首金已不重要——因為這槳,早已划進了全人類的大江大湖。
北京8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前段時間,著名導演鄭曉龍出現在了第3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綻放」頒獎典禮上,清晰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要做老百姓愛看的戲。 此次行程之前,鄭曉龍接受了一撥密集的採訪:由他擔任總導演、曹譯文擔任導演的《藏海傳》播出,口碑收視都非常不錯。 在影視圈,鄭曉龍的名字堪稱「金字招牌」。從《渴望》《北京人在紐約》到《金婚》《紅高粱》《甄嬛傳》《功勳》《幸福到萬家》《偵察英雄》等,再到如今的《藏海傳》,三十多年來,由他策劃、監製、執導的許多電視劇,都堪稱經典。 這些作品有時代的印記,亦有對當下的反映。即便是古裝題材,他也秉承著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態度去拍攝。一部《甄嬛傳》,十餘年來各種熱梗和解讀層出不窮、常說常新,成為風靡至今的文化現象。 不過,他從來不會提前設想自己的劇能不能「爆」。拍《甄嬛傳》時,有人跑到別的劇組參觀,回來議論紛紛,鄭曉龍給大家打氣,「我說你們有點自信吧,我們把自己的片子做好了就行,對不對?」 海報設計:徐洋 「它能不能火你不用想,也不用比,你拍好了觀眾自然會喜歡。」他想,儘自己的力量把這件事做好就行了。一部劇會不會火,那是留給觀眾去考慮的。 細節落地 今年「白玉蘭」頒獎之際,《藏海傳》劇組低調地在上海舉辦了一個簡單的「慶功宴」。 從網絡流出的照片看,鄭曉龍和曹譯文兩位導演面帶笑意站在前面,「藏海」的扮演者肖戰站在後排,俏皮地比了個「耶」。所有到場主創的開心幾乎都寫在了臉上。 說是「慶功」,但看上去更像一次小型劇組重聚,亦像是賦予這部「爆款」劇一個圓滿的收官儀式。自播出以來,《藏海傳》憑藉豐富的內容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 它沒有局限於復仇故事,裡面有人物的成長和變化,也有對封建社會的批判。鏡頭考究,服化道精良,諸多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彰顯了東方美學的特質。 一組數據可以證明這部劇有多火。此前,《藏海傳》在CCTV等多臺同步播出,雲合數據顯示其正片有效播放市佔率高達40.1%。在中國臺灣連續7天穩坐「臺灣本日熱播前十」。 拍戲時,鄭曉龍其實沒怎麼想過劇爆不爆的問題。那時他跟曹譯文一樣,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打磨質量上。與細節較勁的痕跡,在《藏海傳》的拍攝過程中幾乎隨處可見。 有一場推開墓門的戲,時間不長,但花的心思足夠多。鏡頭中,藏海要推開沉重的墓門。但當時製作好的道具墓門重量不夠,人往那一站,輕輕一推,門「吱呀」一聲就開了。 鄭曉龍一看,這絕對不成,道理很簡單,過了那麼多年,又是巨大的石門,推的時候得有力量,那個「推」的勁兒得出來,不然,跟艱難進入墓道的狀態就對不上了。 他將這些細節考慮周全,再講給演員聽。肖戰也給出了令鄭曉龍滿意的反饋。「演員表演呢,你一說他就明白,努力地用勁(推),再加上門開了的配音,就覺得(對了)。」 「生活化的細節很影響劇的質量。包括臺詞怎麼說、動作怎麼做,一點一滴,有的劇本提供這些,有的劇本不提供。」鄭曉龍覺得,作為導演,這些都應該想到。 《藏海傳》劇照。劇方供圖 《藏海傳》的時代背景是架空的,但服飾、官制、環境營造等都落地到了明朝。如此這般,一部劇才會富有質感,豐富的細節,則會令作品血肉飽滿。 在流量內卷的網際網路時代,鄭曉龍、曹譯文和其他主創們用40集的《藏海傳》證明一個道理:高質量的長劇依然富有生命力。 一句話,尊重觀眾,耐心打磨細節才能出好作品。 時代印記 摳細節、講人性,《藏海傳》有一種不同於尋常「爽劇」的味道。拍了幾十年戲,鄭曉龍手握多部「爆款劇」,這些作品亦如同鏡子,映照出時代與行業幾十年來的變化。 翻一翻鄭曉龍的履歷,他出身軍人家庭,也當過兵,在部隊服役期間就因文筆出眾受到賞識,後來成為機關單位的宣傳幹事,一邊工作一邊大量讀書,為踏入影視圈夯實了基礎。 大學畢業後,鄭曉龍來到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工作。那時,他已經隱隱感覺到,大眾文化的時代即將來臨,便打算拍一部聚焦普通人生活的作品。 後來,鄭曉龍召集了李曉明、王朔等人,一起琢磨劇本。經過緊鑼密鼓的拍攝,1990年,《渴望》播出,一舉成為現象級電視劇,「劉慧芳」也成了「好媳婦」的代名詞。 他並沒有止步於此。之後,鄭曉龍策劃拍攝了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開創中國室內情景喜劇先河;一部《北京人在紐約》,反映了上世紀90年代的出國潮,一時成為經典。 資料圖:鄭曉龍這位中國電視劇史上殿堂級的傳奇導演,一直恪守藝術家的操守,幾十年如一日的兢兢業業創作,為廣大觀眾奉獻了一部部堪稱裡程碑式的影視精品。發 常江 攝 在這些電視劇中,鄭曉龍此後在創作中堅持的「現實主義態度」已初見端倪:細節要真實、有質感,人物舉止要有邏輯,講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但也要對時代和社會有所反映。 鏡頭中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卻又有著代際相通的情感。基於此,鄭曉龍擔任出品人、總策劃或執導的許多國產劇都很能引發共鳴,如《甄嬛傳》等,都成了經典之作。 哪怕是古裝劇,劇情也必須符合生活邏輯和真實的人性。《甄嬛傳》原著小說是架空的,電視劇則將其背景落到了雍正年間,賦予故事一個真實的朝代。 有了背景支撐,鄭曉龍又將細節填入故事框架,人物逐漸有了靈魂。安陵容的「冰嬉舞」所佔比例並不多,但從服裝設計到滑冰鞋怎麼做,都花費了大量心思。 對細節的精細打磨,使得《甄嬛傳》播出後長盛不衰。十多年來,這部劇被「盤」的幾乎包了漿,解讀《甄嬛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觀眾熱衷於討論各種細節,邊邊角角都沒落下。 不過,鄭曉龍當初壓根沒預料到《甄嬛傳》能這麼火,「拍的時候沒想到,播的時候也沒想到。」他總覺得,一部劇拍完後就有了獨立的人格,漸行漸遠,跟自己就沒關係了。 但每次別人提起這部劇,他依然非常高興,因為它證明了一件事:大浪淘沙,經過時間選擇,能留下來的、大家都愛看的作品才是好作品,這甚至跟拿不拿獎、掙不掙錢都沒多大關係。 做好作品,做能夠留下來的作品。闖蕩影視圈三十餘年,這是鄭曉龍最重要的心得。 成就「爆款」 許多年來,在網絡平臺上,鄭曉龍很多作品的熱度幾乎從未衰減。 他不怎麼上網,但拍出的劇情,經常能夠精準踩中網絡文化的「流行點」。而如何製造「爆款」的答案,其實就藏在他的作品裡:注重細節,貼近觀眾。 鄭曉龍與曹譯文在工作中。劇方供圖 把細節當成情節拍,是創作文藝精品的秘訣。在他看來,我們常常大量拍情節而沒有細節,但想讓觀眾產生信任感,細節恰恰是最重要的,最後是要功力的。 細節夠了,人物也就豐滿了。想要拍出令人信服的細節,就要充分了解生活和常識,他堅持認為,如果不是從生活中來,而是從自己的想像中來,就可能有問題。 在鄭曉龍的觀念裡,對細節的把控,應該貫穿整個拍攝過程。《甄嬛傳》的後期製作時間很長,由於北京故宮並非處在群山環繞之中,他便讓人逐幀將橫店宮殿後面的山抹掉。 說到底,還是他堅持許久的那個創作標準:現實主義。同時跟上時代,不落窠臼。 他有自己的原則,但並不墨守成規,在《藏海傳》劇組裡,會耐心傾聽青年導演曹譯文的想法,比如為什麼要在這裡設置反轉、如何「填坑」,然後點點頭,「哦,原來你們這麼想。」 「認真,但不嚴厲。」是曹譯文對鄭曉龍最為直觀的印象之一。 在漫長的時光裡,鄭曉龍始終保持著一顆好奇心,認真對待每一部作品。而這,或許就是他多年來「創作之樹」常青的秘訣。(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520直播 | 小k直播姬 |
糖果直播 |
69美女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桔子直播 |
凤蝶直播 | 桃子直播 |
打开b站看直播 |
69美女直播 | 桃花直播 |
大鱼直播 |
山猫直播 | 97播播 |
阴桃直播 |
直播软件下载 | 直播软件下载 |
魅影5.3直播 |
花瓣直播 | 伊人下载 |
深夜直播 |
零点直播 | 嫦娥直播 |
香蕉直播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春雨直播全婐app免费 |
蜜桃app |
看少妇全黄a片直播 | 凤蝶直播 |
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