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8月3日電 澳大利亞雪梨、墨爾本和阿德萊德等地3日舉行遊行活動,呼籲儘快結束巴以衝突以及加薩走廊的饑荒。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在新南威爾斯州首府雪梨,大批民眾3日下午從市中心出發,高喊支持巴勒斯坦的口號,步行前往雪梨地標性建築海港大橋遊行。澳大利亞前外長鮑勃·卡爾、「維基揭秘」網站創始人阿桑奇等知名人士參與此次遊行活動。 新南威爾斯州警方表示,遊行期間,已在海港大橋附近增派數百名警察。約9萬人參加了此次遊行。 同日,在維多利亞州首府墨爾本,數千人聚集在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遊行。遊行組織者鼓勵參與者攜帶鍋碗瓢盆,以提醒加薩走廊正在遭受饑荒。 南澳大利亞州首府阿德萊德當天也舉行了遊行活動。遊行組織者表示,希望澳大利亞政府能夠「對以色列實施嚴厲制裁」。 法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多國近日相繼宣布將承認巴勒斯坦國。對於澳大利亞是否將承認巴勒斯坦國,澳總理阿爾巴尼斯近日向媒體表示,澳政府始終支持通過「兩國方案」解決巴以衝突,將綜合考慮各方因素,在適當的時候作出決定。(完)
青海共和8月9日電 題:青海共和沙珠玉治沙記:黃沙變綠洲 記者 李江寧 站在青海共和縣沙珠玉治沙區遠望,一片綠色林帶牢牢守在龍羊峽水庫西北邊。這是「三北」工程多年治理的結果——樹木「鎖住」了移動的沙丘,耐旱植物紮根沙地,讓黃沙變綠洲。 「小時候聽爺爺說,這裡到處是流動沙丘,老百姓種地時,早上撒在地裡的種子,中午就被風吹走了。」今年48歲的趙雪彬是青海省治沙試驗站的副站長,也是第三代治沙人。講起沙珠玉地區的「前世今生」,趙雪彬兒時那些被風沙肆虐的記憶也再次浮現眼前。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沙珠玉地區是黃河上遊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這裡曾流傳著一句俗語:「在這裡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彼時,沙珠玉既無「珠」更無「玉」。 圖為沙珠玉鄉治沙現場。薛蒂 攝 1958年,飽受風沙之苦的沙珠玉地區建立起共和縣防風治沙林場。1982年改制為青海省治沙試驗站,2000年後由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直屬管理。 建站之初,趙雪彬的祖父趙文軒與其餘6名建設者從全國各地奔赴沙珠玉地區,成為第一代治沙人。那時沒有機械,人背驢馱運樹苗。他們在這片沙土上摸索著育苗的法子,試驗著造林的技術。二十多年過去,終於在沙地上豎起了一道生態屏障。 「那時我在讀小學,爺爺會帶著我一起去治沙現場種樹,他有一根扁擔,挑著兩桶水,小心翼翼地給樹苗澆水,到了冬天,還會用沙土或草把育好的苗子蓋好越冬。」趙雪彬回憶道。 1979年,趙文軒的兒子趙士學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成了第二代治沙人,苦心鑽研沙珠玉的農田林網建設和治沙試驗。1997年,趙雪彬循著爺爺和父親的足跡,成了第三代治沙人。 圖為沙珠玉鄉治沙現場。薛蒂 攝 「從小看著爺爺和父親在這裡治沙,看著沙珠玉一點點的變化,我也想為這裡出份力,不讓祖輩和父輩的心血付諸東流。」趙雪彬說,爺爺和父親退休後,還會時不時來到沙珠玉探望,「『一座流動沙丘都沒有了,真好。』這是父親退休後來到沙珠玉地區時最常說的一句話。」 昔日的滾滾黃沙,今朝已化作連綿綠浪。當年種下的幼苗在沙海中倔強紮根,終成百裡林海。風沙收斂了脾氣——沙塵天氣越來越少,雨水也越來越眷顧這片土地。 「老一輩為治沙而治沙,而現在治沙不光要把沙治住,還要做好生物措施,讓它恢復到自然地生長的那種狀態。」趙雪彬說。 如今的沙珠玉,荒漠化土地面積11.7萬畝,佔全鄉總面積的數值從1956年的90.28%減至12.3%,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根本性轉變,成為鑲嵌於青藏高原的「明珠美玉」。(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六月直播 | 莲花直播 |
西甲直播 |
成人免费直播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大全 |
妖姬直播 |
红桃直播 | 祼女直播app |
小草莓直播 |
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 | 伊人直播 |
巧克力直播 |
橙色直播 | 樱桃直播 |
伊人直播网站 |
69美女直播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魅影直播间 |
魅影直播视频 | 五楼直播 |
春雨直播全婐app免费 |
蜜桃app | 快猫 |
九球直播 |
趣爱直播 | 金桔直播 |
杏仁直播 |
月夜直播 | 魅影直播视频 |
山猫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