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8月9日電 題:大山:願外國演員中文「飆戲」成為舞臺新常態 記者 王君妍 「過去外國作品搬上中文話劇舞臺,多由中國演員戴假髮、貼假鼻子扮演外國人;而這部話劇是外國演員用流利中文演繹原本的西方故事。我希望10年或者20年後,這會成為一種常態。」在中文版話劇《肖申克的救贖》天津演出前夕,大山(Mark Rowswell)8日晚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8月8日晚,在話劇《肖申克的救贖》中飾演瑞德的加拿大演員大山(Mark Rowswell)在天津大劇院接受媒體採訪。記者佟鬱攝 話劇《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同名小說,由張國立導演、大山領銜主演,來自加拿大、美國、法國、俄羅斯、阿根廷等多個國家的11名外籍演員9日晚將在天津全程用中文「飆戲」。自2024年首演以來,該話劇已在多地巡演。 大山說,隨著中外交流日益頻繁,會說中文的外國人已不再「稀罕」,他們活躍在中國的各行各業。「我們能湊齊一支全由外籍演員組成、用中文演繹西方經典的話劇團隊,這在中國話劇舞臺上是一次突破。我們可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壓力很大,但幾十場下來,這次嘗試還是很成功的。」 「劇組演員來自不同國家,中文是我們唯一的共同語言,也是劇組的工作語言。」大山介紹,演員們在舞臺上、排練時都用中文交流,這不僅是表演的需要,也讓他們在日常溝通中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繫。 大山飾演肖申克監獄中的「老大哥」瑞德——這一角色既在情節中與其他人物互動,有時又走到臺前,以一句旁白將觀眾帶入新的場景。大山說,正是這種兼具角色與敘事者的特點,讓他能夠在舞臺上直接與觀眾交流,也發揮了自己多年在相聲、主持、詩詞朗誦中的經驗,「這是我最喜歡這個角色的一點」。 7月26日,大山(右)在鄭州演出。劉倩瑤攝 在大山看來,《肖申克的救贖》打動觀眾的關鍵不在于越獄情節的緊張刺激,而在於其中蘊含的「希望」。「這是一個『極度內卷』的故事。安迪的可貴之處在於帶來了希望,不僅成功越獄,也讓瑞德的心靈得到解放。最打動人的,並非越獄本身,而是心靈蛻變所帶來的激勵。」 1989年的元旦晚會上,一句「玉蘭,開門吶,我是大山」讓中國觀眾記住了這位來自加拿大的「洋笑星」。30多年來,大山始終活躍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舞臺上,從相聲到話劇,從主持到詩詞朗誦,不斷拓展藝術與交流的邊界。 大山坦言,自己過去主要是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相聲還是古詩詞朗誦,都是在吸收、傳播中國的藝術精華;而這次則反過來,把一個地道的西方經典原汁原味地呈現給中國觀眾,「這種雙向交流讓我覺得很新鮮,也很充實」。 展望下一步,大山透露,在繼續話劇表演的同時,他的主要精力將放在古詩詞朗誦上,希望2026年推出一場結合朗誦與脫口秀的創新演出。「我們要對傳統文化保持尊敬,同時用輕鬆活潑的形式,把詩詞背後的故事和趣聞串起來。既有文化底蘊,又能讓觀眾放鬆,這是我想繼續走的交流之路。」(完)
海南為深海裝備測試與應用搭臺 深海科技澎湃旺盛創新力(大數據觀察) 今年,「深海科技」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海南四面環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深海裝備測試與應用搭建了平臺。無人風帆航行器穿越颱風,載人潛水器探索深海,科學考察船遠航大洋……在海南,眾多團隊在此攻關深海科技,各種深海科技裝備從這裡出發,服務於科研,彰顯出澎湃的創新力。 「信天翁」無人風帆航行器 追風探海 實測數據 颱風越來越近,浙江大學海南研究院海洋過程與裝備團隊的成員們各司其職:張小波和同事乘坐小艇,將「信天翁」無人風帆航行器布放到海面上,升帆的航行器漸行漸遠;岸邊,李彥君聚焦屏幕,時刻關注航行器的狀態。 穿越颱風,觀測颱風內部氣象變化、海洋動力過程等,這是「信天翁」此次探測肩負的任務。 「信天翁是一種善於利用風的鳥,既能在空中翱翔,又能潛水捕魚。以它為名,是希望航行器能憑風借力,航行得又快又遠,也能潛進深海。」李彥君介紹,「信天翁」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海洋探測裝備,升帆時利用風力,收帆漂流時吸收光照發電,低能耗的設計使其能夠長距離行駛,最大下潛深度達1000米,可在颱風、中尺度渦等複雜氣候、海洋環境中開展科學觀測。 這次航行,「信天翁」從距離颱風北部530公裡處出發,進入颱風眼,從東南部穿出,歷時3天。它能自主航行、規劃路徑,在最大風力超過30節的惡劣條件下,將採集到的颱風觀測數據實時回傳。 「一次颱風實測獲取的經驗,遠超傳統的海測。『信天翁』穿越颱風,各方面性能都經受住了實測檢驗。」浙江大學海南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團隊負責人李培良介紹,「信天翁」收集到的氣象、海浪等數據,為科學家了解颱風的內部結構、形成機制、演變規律等提供了支撐,將顯著提升颱風預報的準確性,增強防災減災能力。 不僅追風,還能探海。「風能驅動的航行器在水面上行駛,通常只能觀測水上目標。下潛後,『信天翁』能觀測海洋剖面,搭載聲吶等設備探測水下目標。」李彥君認為,「信天翁」在未來還將發揮出更大的潛能與作用。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 挺進深淵 觀測採樣 海南三亞市鹿回頭半島,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坐落於此。憑藉「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與自研深海探測裝備的密切協作,深海所得以更加高效地開展科研與應用。 在近萬米深的海底,目前已知全球最深、規模最大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呈現在「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的鏡頭中。如小樹苗般的管狀蠕蟲、緊貼在巖石上的雙殼類軟體動物,靠著海底微生物製造的硫化氫等維持生命——這一發現,拓展了人類對深淵生態系統的認知。 「在萬米海底,壓強極大,每平方米承受1萬噸左右的壓力。『奮鬥者』號耐高壓的球艙與生命支持系統,能讓科學家更好地看清海底世界,並獲取樣本、進行分析。」深海所深海科學研究部主任杜夢然說。 有了「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這個好幫手,科學家們不僅能探訪海洋深處的「生命綠洲」,還能捕捉藏於深海的魚類。 深淵著陸器迅速下墜,到達海底。它用腐肉作誘餌,引得一群深淵獅子魚聚攏而來,進入裝置。在燈光和攝像機下,它們的形態和一舉一動被記錄下來。這種生活在海洋深處的魚類,體形像蝌蚪,體色較透明,遊動姿態十分優雅。 「常規的著陸器在布放到水中前,已經設定好了狀態,在水下難以調整。『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巡航深海,藉助吸管裝置和機械手臂,將深淵獅子魚置入採樣籃中,實現了『被動等魚』和『主動捕魚』相互配合。」深海所深海科學研究部博士後徐涵介紹,基於我國自研深潛技術獲取的深海及深淵魚類樣本庫,深淵獅子魚等深海魚類演化和基因組的相關研究取得了成果,並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 「深海探測裝備緊密協作,讓探索領域不斷延展。我們對深海生物『生命進化樹』的認知也更加充分,這為未來生物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打下了基礎。」杜夢然說。 藉助「奮鬥者」號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探索」系列科考船,海南的深海進入技術及作業能力不斷提升。相關企業同深海所共同建設的聯合實驗室也已經落地,將在深海照明、虛擬實境技術等方面推動成果轉化,助力本地深海科技產業發展。 南山港公共科考碼頭 資源共享 服務研發 科考船從三亞市南山港公共科考碼頭出發,到深海進行裝備測試,僅需半天時間。 「公共科考碼頭面向所有科研機構開放,以滿足科考船靠泊和海洋裝備測試需求。」三亞南山港碼頭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沈悅介紹,「碼頭既能充分利用岸線資源,又能發揮集聚效應,吸引科研機構、企業在此駐留,帶動深海科技產業鏈發展。」 三亞深海科考碼頭與岸基實驗保障平臺項目,當前正在建設中。建成後,項目將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統籌銜接,形成更加開放共享的海洋科技平臺。 從2020年的30航次,到2024年的1416航次,南山港服務的科考航次越來越多。「今年上半年我們服務的科考航次,快趕上去年全年的量了。」沈悅說。 原先以貨運為主的南山港,已轉變為擁有科考、貨運、船舶維保等多功能場景的綜合性港口:在海試應急備件方面,就地集成裝配調試,為深海裝備測試提供保障;此外,利用傳感器、無人遙控潛水器等,進行水域搜救、水下打撈,大幅降低因裝備測試不利造成的損失。 「我們還提供代海試服務,通過整合船舶、海域、氣象等資源,制定相關方案,試驗周期平均縮短30%。」一家海洋科技相關企業的負責人劉港介紹,代海試服務可以促成資源共享,提升研發效能。 截至目前,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深海裝備產值達7.7億元,初步貫通了「試驗場—研發—製造」環節鏈條。「我們將用好自然資源稟賦和政策優勢,推進深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鼓勵發明創新、推動成果轉化,打造具有特色和優勢的深海科技產業。」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人民日報 記者 董澤揚)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sky直播 | sky直播 |
青柠直播 |
浪花直播 | 凤蝶直播 |
凤凰网直播 |
青草直播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嗨球直播 |
抖音成人版 | 打开b站看直播 |
心跳直播 |
雨燕直播 | 私密直播全婐app |
山猫直播 |
杏爱直播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免费直播 |
秀色直播 | 蜜糖直播 |
黑白直播 |
橘子直播 | 比心直播 |
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 |
免费直播 | 直播黄台app凤蝶 |
97播播 |
杏爱直播 | 深夜直播 |
蜘蛛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