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8月13日訊(全媒體記者 李廣軍)到駕校報名交了培訓費後一直沒有去學車,後來又因各種原因不想學了,可以退費嗎?開始學車後駕校倒閉,除了科目一之外的考試都是自己找的私教,怎麼維權?記者從長沙市各基層法院獲悉,隨著汽車駕駛需求的日益增長,考駕照成了一種普遍現象,駕校與學員之間因各種原因產生的退費糾紛也時有發生。律師提醒,學員在籤署培訓協議時應仔細閱讀合同中的退費標準條款,同時務必妥善保管駕校報名時的原始發票單據。 患糖尿病不敢開車要求退費?駁回 徐女士2023年12月29日在某駕校報名學車,交了3580元培訓費。「報名後我一直沒有去學,主要是身體不舒服。我患有糖尿病,經常頭昏頭痛,有時犯病站著就要摔倒,所以不敢學車。」徐女士說,她先後多次去駕校要求退費,但因為合同與發票遺失,以及未提供醫院證明均未協商成功。於是,她向望城區法院起訴,要求駕校退還培訓費。 望城區法院認為,雙方籤訂的《駕駛員培訓合同》中約定「報名後3日內可無條件退費,1個月內可退50%,自報名日起超過一個月或者已在交警部門註冊的,不予退費」。但徐女士首次提出退費時間為2024年1月8日,且未按合同要求提出書面申請、收據原件等材料,駕校在合同籤訂後5日內也已為徐女士辦理註冊手續,履行了合同義務,駕校依約有權拒絕退費。 徐女士主張因糖尿病等身體原因無法學車,但其病情為慢性病,非突發重大疾病,籤約時已知或應知自身情況,也未提供醫學證明證實其完全喪失駕駛能力,合同亦未約定此類情形可退費,且健康風險非法定解除事由。徐女士因個人原因未參加培訓,非駕校違約導致,法院遂駁回了徐女士的訴訟請求。 「已參加科目二考試的,不予退費」 在雨花區法院審理的一起教育培訓合同糾紛案中,漆先生與某公司籤訂《機動車駕駛培訓合同》,約定由該公司為其提供駕校培訓服務,漆先生支付考試費、培訓費用3000元。「但在我接受完科目二培訓後對方就消極履行培訓義務,損害了我的合法權益,所以我要求解除雙方之間籤署的合同並要求對方退還3000元服務費。」漆先生說。 經法院審理查明,漆先生已經通過了機動車駕駛人考試的科目二考試。因駕校經營原因致使培訓教練車過了保險期限,但某公司承諾購買保險之後會繼續為漆先生提供駕駛技術培訓服務。 法院認為,漆先生要求解除雙方籤訂的《機動車駕駛培訓合同》,但並未提供證據證明其與某公司已協商解除、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某公司不履行駕駛培訓服務或者遲延履行致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等情形,不符合解除合同的法律規定。漆先生要求某公司返還3000元費用,經查明,漆先生已經通過了機動車駕駛人考試的科目二考試,根據雙方籤訂《機動車駕駛培訓合同》的約定「已參加科目二考試的,不予退費」,該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 駕校倒閉,學員該如何維權? 唐先生與某駕校籤訂了《機動車駕駛培訓合同》學車,支付了3580元培訓費。但直至某駕校因經營不善倒閉,唐先生僅在駕校考過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均為其自費請私教練習,且自行交納考試費用。唐先生遂起訴要求駕校退還培訓費用。 雨花區法院認為,某駕校經營不善倒閉,無法為唐先生提供合格的駕駛證培訓服務,視為雙方以實際行動終止合同履行,唐先生主張退還相應費用具有事實和法律依據。關於退費金額,應當根據某駕校向唐先生實際提供的服務進度,收取相應的培訓費用,將剩餘培訓費用退還。根據駕駛證考試科目難易程度以及駕校提供駕考培訓服務的成本,酌定科目一培訓及前期服務費用佔比10%、科目二培訓及服務費用佔比40%、科目三培訓及服務費用佔比40%、科目四培訓及後續服務費用佔比10%。根據培訓進度,法院酌定已產生費用部分為10%,即358元(3580元×10%,含科目一培訓及前期服務費),某駕校應當退還唐先生3222元(3580元-358元)。 泰和泰(長沙)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副主任李志員律師提醒,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學員要妥善保管合同、發票、繳費憑證、溝通記錄等重要證據,因為這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重要支撐,「當駕校因經營不善倒閉無法繼續提供服務時,學員有權要求退還剩餘費用,應該及時通過法律途徑主張權利。法院會根據駕校實際提供的服務進度,合理確定退費金額。」
暑期社會實踐作為連接課堂與社會的紐帶,是大學生認知國情、錘鍊本領的重要路徑。然而,當前部分實踐存在「重形式輕實效」「重短期輕長效」的傾向,導致教育價值不夠理想。當前,應從制度設計、實踐深度、長效機制三個維度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推動實踐教育從「走過場」向「走心」轉變、從「短期活動」向「成長工程」升華、從「任務完成」向「價值塑造」轉化,進而讓大學生在實踐中觸摸社會溫度、在服務中感悟家國情懷,並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業,讓青春之花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 構建「三位一體」制度體系 夯實實踐教育根基 暑期社會實踐的實效性首先依賴於科學規範的制度設計。高校應建立目標導向、過程管理、資源保障「三位一體」的制度體系,將實踐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建立需求對接機制。高校需主動構建「雙向互動」的需求對接機制,推動實踐內容與地方發展需求同頻共振。一方面,建立常態化需求摸排機制,通過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社區組織籤訂戰略合作協議,設立專項聯絡崗位,定期收集地方在產業發展、基層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實際需求,形成動態更新的「實踐需求清單」。另一方面,結合高校學科特色與人才培養目標,對需求清單進行篩選與整合,將地方需求轉化為具有專業針對性的實踐項目,避免實踐內容的隨意性與盲目性。此外,應建立「需求—項目—反饋」的閉環管理機制,通過實踐後的效果評估與地方反饋,動態調整實踐內容,形成需求對接的持續優化循環,確保實踐教育始終服務於地方發展實際。 完善過程管理規範。高校需制定全覆蓋的社會實踐標準化流程,構建前中後期「三位一體」的過程管理體系。在前期階段,鼓勵實踐團隊開展實地預調研與需求分析,制定包含目標設定、方法選擇、進度安排的詳細實施方案,並通過專家評審確保方案可行性。在中期階段,建立過程記錄與動態調整機制,要求團隊定期提交工作日誌、影像資料與階段性報告,記錄實踐過程中的關鍵節點,並根據實際情況對方案進行必要調整,確保實踐活動靈活性。在後期階段,強化成果轉化與質量評估,制定包含調研報告、解決方案、實踐感悟等在內的多維度成果評估標準,並將成果質量納入團隊考核,推動優秀成果向政策建議、社會服務轉化。 構建資源保障網絡。高校需構建資金、人員、平臺等多維資源保障網絡,為實踐活動提供全方位支持。在資金保障方面,整合校友捐贈、企業贊助、政府補貼等資源,設立社會實踐專項經費,並根據項目類型、實施周期與覆蓋範圍進行差異化資助。在人員保障方面,建立複合型導師團隊,吸納專業教師、行業專家、基層幹部擔任指導教師,明確「學術導師—實務導師—思政導師」的分工職責,形成協同指導的「三師制」模式。 創新沉浸式實踐模式 深化社會認知度 暑期社會實踐的核心在於讓學生真正融入社會場景,通過深度參與實現認知升級。這需要突破傳統「觀光式」實踐,構建參與式、研究式、服務式相結合的創新模式。 推行「角色代入」實踐。高校需與實踐單位協同設計角色方案,結合地方實際需求與學生專業背景,確定可操作的職責範圍。如在基層治理實踐中,學生可擔任「社區協管員」,參與矛盾調解、政策宣傳等工作;在產業發展實踐中,可擔任「項目助理」,協助完成市場調研、方案優化等任務。為確保角色代入的有效性,可建立「任務清單—過程記錄—反饋調整」全流程管理機制,保障學生通過「做中學」的體驗,深刻理解專業價值與社會需求的連接,推動其認知從「書本知識」向「實踐智慧」轉化。 開展「問題導向」調研。高校需構建「主題篩選—方法指導—成果轉化」的閉環調研體系。在主題篩選環節,結合學科特色與地方發展痛點,建立動態更新的調研主題庫,例如圍繞鄉村振興中的「產業可持續性」、基層治理中的「數位技術應用」等關鍵問題,確保調研選題兼具專業性與現實性。在方法指導環節,開設社會調研方法課程,系統培訓問卷設計、深度訪談、數據分析等技能,並配備專業導師全程指導,確保調研過程的科學性。在成果轉化環節,建立多層次的成果應用機制,將實踐數據納入地方決策參考,創新方案可對接企業或社會組織進行孵化。 實施「持續服務」計劃。高校應構建「基地建設—團隊接力—資源聯動」的長效服務機制。在基地建設方面,與實踐地籤訂長期合作協議,設立固定實踐基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確保服務的穩定性。在團隊接力方面,採用「老帶新」模式,由往屆實踐團隊向新團隊傳授經驗,形成「調研—服務—反饋—優化」循環鏈條,確保服務的連續性。在資源聯動方面,整合校友資源、企業資源與政府資源,如邀請基層工作校友擔任實踐導師,聯合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對接政府部門推動成果落地。 構建「全周期」成長體系 實現實踐價值升華 暑期社會實踐的最終目標在於引導青年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這需要建立從實踐參與到職業選擇的「全周期」引導機制。 建立實踐成果轉化平臺。高校應設立「社會實踐成果孵化與轉化中心」,構建「篩選—培育—推廣」全流程轉化機制。在篩選環節,建立多維度評估指標,重點考察成果的創新性、實用性與社會價值,並遴選出具有轉化潛力的優秀成果。在培育環節,配備專業導師團隊,對入選成果進行深度指導,如幫助完善政策建議的邏輯框架、優化創業項目的商業模式等。 構建校友聯動網絡。高校需建立「實踐基地校友聯繫制度」,構建「校友參與—經驗傳遞—職業發展」的協同機制。在聯繫制度建設方面,與實踐基地校友建立常態化溝通渠道,組建「校友實踐指導委員會」,明確校友在過程指導、成果評估中的職責。在經驗傳遞方面,設計系統化的校友參與模式,定期開展「校友實踐分享會」,邀請紮根基層、服務西部的校友分享其工作心路歷程與實戰經驗。在職業發展引導方面,構建實踐表現與職業推薦的聯動機制,將實踐表現納入校友企業的招聘參考,為在實踐地表現優異的學生提供就業對接服務,推動「實踐地」向「就業地」轉化。 完善激勵評價機制。高校需改革現有評價體系,構建「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多樣化評價機制。在過程性評價方面,應建立實踐表現動態記錄系統,通過導師評語、團隊互評等方式,全面記錄學生實踐參與度、貢獻度與成長度。在結果性評價方面,制定標準化的成果評估指標,並將結果納入獎學金評定等核心指標體系。在發展性評價方面,關注實踐對學生長期發展影響,如跟蹤學生畢業後職業選擇、工作表現與社會貢獻,將服務基層、紮根西部就業情況納入高校就業質量報告。 (作者:康秀雲、於千惠,分別系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博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4325
64
2025-11-10 09:03
28416
63
2025-11-10 09:03
95648
41
2025-11-10 09:03
69214
82
2025-11-10 09:03
69425
85
2025-11-10 09:03
85132
32
2025-11-10 09:03
29486
35
2025-11-10 09:03
92436
72
2025-11-10 09:03
92836
51
2025-11-10 09:03
93174
82
2025-11-10 09:03
26314
96
2025-11-10 09:03
93782
21
2025-11-10 09:03
92548
71
2025-11-10 09:03
82543
85
2025-11-10 09:03
97825
37
2025-11-10 09:03
84269
83
2025-11-10 09:03
54216
64
2025-11-10 09:03
16357
84
2025-11-10 09:03
87653
53
2025-11-10 09:03
56319
47
2025-11-10 09:03
36958
39
2025-11-10 09:03
12437
19
2025-11-10 09:03
69518
69
2025-11-10 09:03
41679
42
2025-11-10 09:03
82963
81
2025-11-10 09:03
97482
27
2025-11-10 09:03
85342
34
2025-11-10 09:03
59246
84
2025-11-10 09:03
29316
32
2025-11-10 09:03
56278
18
2025-11-10 09:03
97245
98
2025-11-10 09:03
29786
57
2025-11-10 09:03
31492
16
2025-11-10 09:03
18729
97
2025-11-10 09:03
39285
48
2025-11-10 09:03
31489
49
2025-11-10 09:03
13769
85
2025-11-10 09:03
13842
95
2025-11-10 09:03
89524
27
2025-11-10 09:03
25841
61
2025-11-10 09:03
84391
46
2025-11-10 09:03
98743
35
2025-11-10 09:03
27684
46
2025-11-10 09:03
91564
93
2025-11-10 09:03
76395
72
2025-11-10 09:03
13786
28
2025-11-10 09:03
83724
38
2025-11-10 09:03
15629
43
2025-11-10 09:03
43916
52
2025-11-10 09:03
21469
69
2025-11-10 09:03
| 蜜桃直播 | 花儿直播 |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
| 小草莓直播 | 贵妃直播 |
| 金桔直播 | |
| 蜜桃app | 荔枝直播 |
| 红杏直播 | |
| 打开b站看直播 | 樱桃直播 |
| 快猫 | |
| 红桃直播 | 杏爱直播 |
| 魅影9.1直播 | |
| 比心直播 | 蜜桃直播 |
| 花蝴蝶app直播 | |
| 心动直播 | 奇秀直播 |
| 橘子直播 | |
| 樱花直播nba | 桔子直播 |
| 零点直播 | |
| 奇秀直播 | 蜜唇直播app |
| 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 | |
| 春雨直播安装包 | 杏爱直播 |
| 伊人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