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寶雞市岐山周公廟的「鳳鳴岐山」銅雕。 八百裡秦川西端的寶雞 古稱陳倉 是周秦文明的發祥地 是青銅器之鄉 「中華第一古物」石鼓 宛如歷史的眼眸 注視著千載風雲的興衰榮辱 圖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奔騰不息的渭河 裹挾著時光的泥沙穿城而過 入川的千年古道 夾雜旅客的步伐蜿蜒而出 寶雞 這座古老而堅韌的城市 以其獨特的氣質 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勤勞勇敢的人民 鳥瞰寶雞。 一寸山河一寸血 在山河破碎、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 無數民族工業遭到摧毀 為保留工業火種 一批愛國民族工業企業衝破重重艱難險阻 從武漢等地陸續內遷到寶雞 在荒灘上建廠復工、支援前線 彼時這座西北小城以其不屈不撓的工業脊梁 扛起了供應抗戰軍需的重任 為民族的存續源源不斷輸送著力量 書寫了一部轟轟烈烈的「實業救國」壯麗史詩 圖為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張遠 攝 在寶雞市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區 有4處歷史遺蹟 分別為抗戰時期全國最大的「窯洞工廠」 申福新辦公樓、樂農別墅、薄殼車間 這裡既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抗戰工業遺產 也是抗戰時期西北最大的工業園區 窯洞內的工業火種 藏著中國人的熱血抗戰史 圖為鳥瞰工廠(局部)。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管委會 供圖 1938年 日軍的侵略步伐步步緊逼 申新紗廠等15戶企業內遷至此 建成了擁有200多戶企業的「秦寶十里舖工業區」 佔到當時全國工業企業的20.56% 日軍戰機對此地集中轟炸了26次 為保障生產的持續進行 當時的申新紡紗廠總經理李國偉 提出將生產線遷入窯洞的設想 圖為李國偉(前左三)和夫人榮慕芸(二排右五)與廠高管人員在辦公樓前合影。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管委會 供圖 面對土質不穩、物資短缺 工人們就地取材用耀縣石灰砂漿和糯米水替代水泥 一寸一寸地開鑿 一尺一尺地推進 建成總長約1.75公裡地下窯洞車間 將1.2萬枚紗錠和70%的設備安裝其內進行生產 如同一座地下的工業堡壘 見證了中國人自強不息、勇敢智慧的抗戰歷史 圖為「窯洞工廠」外。張遠 攝 「窯洞工廠」共有24孔 步入洞內 巷道縱橫交錯、連線成網 一件件工業內遷的珍貴文物陳設其中 有齒輪模型、紡紗機等 窯洞隧道內還修建了通風口、儲水井、避讓洞 圖為仍可運轉的「粗紗頭開松機」。張遠 攝 在6號窯洞 工作人員按下電鈕 1921年的「粗紗頭開松機」徐徐轉動 像是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歲月 李國偉曾說:「環視西北半壁,紗廠寥寥無幾家。 無論前方將士,無論後方民眾,均有賴吾等接濟。 值此艱難時刻,多增加一分生產就是多增加一分國力, 我們應從速完成建廠任務,努力增加生產。」 抗戰時期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盧廣綿也曾怒吼: 「日本人炸一次,我們就恢復一次, 日本人炸10次,我們就恢復10次!」 圖為1944年的窯洞並條車間。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管委會 供圖 自從窯洞車間建好 紡紗設備沒有再被日軍摧毀 周圍居民也能及時進入窯洞躲避轟炸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管委會主任王敏告訴記者 當時「窯洞工廠」 共生產了43.2萬匹棉布、6.4萬噸棉紗,支援前線 工合也在寶雞組織生產了 180萬條軍毯、30萬件軍大衣 支援前線 福新麵粉廠53%的麵粉,也是支援到前線 圖為當時的窯洞生產車間。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管委會 供圖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之所以被稱作中國工業的火種, 是因為這些內遷企業到達寶雞後, 帶來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 還有先進的工業生產設備。」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說: 「西北工業產值不如一條福特汽車生產線」 申新等企業的到來 如同一顆顆希望的種子 在寶雞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圖為窯洞內。張遠 攝 1951年公私合營 申新紗廠走出了200多名廠長經理去西北各廠任職 2000多名技術工人參與西北各廠的技術指導與生產 為新中國的西北工業建設添磚加瓦 圖為隴海線上的貨運列車從工業遺址園區旁駛過。張遠 攝 站在今天的長樂塬南望 百米之遙的隴海線上列車往來不息 幾分鐘就有一列火車隆隆駛過 生機勃勃 窯洞內「苦幹實幹快幹」「一起幹」等標語 已融入了寶雞城市精神 曾經的星星之火 化作現代裝備製造領域的璀璨星河 圖為寶雞夜景。張遠 攝 如今,寶雞已成為西北工業重鎮 汽車製造產業蓬勃發展 一輛輛嶄新的汽車從寶雞駛出 駛向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海外 成為寶雞製造的閃亮名片 鈦材料產業更是熠熠生輝 憑藉其卓越的品質和領先的技術, 在全球市場上佔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 圖為寶鈦集團高品質鈦及鈦合金管材、型材生產線。寶鈦集團 供圖 從戰火紛飛中艱難誕生的工業火種 到新時代製造之光 從窯洞深處傳出的機器轟鳴 到智能工廠裡精密的機械運轉 八十餘載悠悠歲月 書寫著寶雞從抗戰後方 到智造高地的壯麗蛻變 圖為寶鈦集團展覽館內,用鈦製作的水壺、水杯。黨田野 攝 八十年前,窯洞裡的紗錠在黑暗中倔強轉動 照亮了民族存亡的漫漫長夜 八十年後,寶雞的工具機精密運轉 加工出一件件高精度的零件 鈦合金閃耀著科技的光芒 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醫療等多個領域 視覺超算中心跳動著智慧的脈搏 引領著科技創新的潮流 這座被隴海鐵路喚醒的城市 如同一個不知疲倦的行者 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 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壯大 圖為焊裝車間俯視圖。寶雞吉利汽車部件有限公司 供圖 如今,寶雞的工業發展成果舉世矚目 在汽車製造領域 形成了以吉利、陝汽等為龍頭的產業集群 涵蓋整車製造、零部件生產等多個環節 2024年寶雞汽車產業實現產值600億元 圖為寶鈦集團展覽館內,用鈦製作的直升飛機引起參觀者的關注。黨田野 攝 在鈦材料產業 寶雞被譽為「中國鈦谷」 聚集各類鈦企600餘戶 鈦產業規模居全球首位 產品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航海、新能源等領域 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寶雞還在積極布局新興產業 成為全國中高端數控工具機重要生產基地 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 眾多工業企業積極實施綠色低碳轉型 湧現出22個國家級綠色工廠 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圖為寶雞市太白縣內秦嶺深處的黃柏塬原生態風景。黃柏塬原生態風景區供圖 秦嶺北麓的生態答卷寫滿綠意 千年古剎法門寺吸引著無數遊客紛至沓來 太白山高聳入雲引人攀登 西府社火、鳳翔木版年畫、鳳翔泥塑等民俗文化 似顆顆璀璨的星星 點綴寶雞文化的天空 各縣區因地制宜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格局 千陽矮砧蘋果暢銷全國各地 眉縣獼猴桃走向全球市場 催生生態旅遊、休閒農業等新業態 促進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 圖為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內。張遠 攝 蜿蜒的陳倉古道 迴響著商旅匆匆、戰馬嘶鳴 在時光裡漸行漸遠卻又從未被遺忘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 是一段波瀾壯闊歷史的忠實見證者 更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勇於創新精神的生動象徵 一顆永不熄滅的工業火種 跨越時空的界限 照亮前路 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徵程中繼續奮勇前行 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未來! 作者:張遠 李一璠 來源:微信公眾號
《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收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文稿79篇,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和原創性貢獻。認真學習這部重要著作,對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本報邀請多位專家撰寫學習體會文章,深入研討相關問題。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通篇貫穿著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人民立場,生動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至深至厚的人民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環境就是民生。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直接影響人類生存質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替代的。」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已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同時,生態環境具有天然的公共屬性,為所有社會成員共同享有,任何個體或組織都不能為追求私利而將潛在環境風險轉嫁給他人或社會。保護生態環境,有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已經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良好生態環境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盼,是直接回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的體現,對於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向汙染宣戰,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_2.5)平均濃度降低至29.3微克/立方米,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從「奢侈品」變成「常用品」。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0.4%,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和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全國森林覆蓋率超25%,截至2024年底已建設口袋公園超4.8萬個,綠道超12.8萬公裡,開窗見綠、推門見景、出門見園成為高品質生活標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人民群眾感受得最直接最真切,全國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4年超90%,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和實踐性。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新徵程上,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期望值更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容忍度更低,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更好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將美麗中國建設藍圖轉化為全體人民可感可及的幸福實景。持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準確落實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方針,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力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統一。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依靠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生態福祉的公平享有與代際傳承。 當前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要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重點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汙染物治理等方面問題,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因地制宜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效治理農村生活汙水、垃圾和黑臭水體,讓廣大農村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俞 海 作者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城市發展領域的創新實踐,也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對這一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刻系統論述。《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強調,「城市工作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出,「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建設新時代美麗城市」。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美麗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必須以打造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為最終目標。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城市發展曾陷入「重建設輕治理」「重速度輕質量」「重眼前輕長遠」等誤區,城市常被視為經濟增長的「容器」,城市發展往往被簡化為GDP增長、高樓大廈等「物」化指標,而生活其中的「人」的感受和需求常常被忽視或邊緣化。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也強調,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這些都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城市發展從「物本主義」向「人本主義」的價值回歸,建設「美麗家園」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目標,促進「和諧共生」成為城市發展的價值追求。 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必須以優化城市空間格局為前提和基礎。過去「重速度輕質量」「重地上輕地下」「重新城輕老城」的發展模式造成城市空間割裂與資源浪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城市發展要把握好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繫」。這要求我們必須以系統思維推進城市空間結構重塑,摒棄「攤大餅」式的粗放擴張模式,轉向精明增長與內涵提升。當前,我國部分城市仍存在產業布局與生態功能衝突、職住分離導致通勤壓力大、生態空間被大量擠壓等問題。需以「多規合一」為抓手,嚴格控制城市開發強度,科學劃定水體保護線、綠地系統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構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城市空間格局。例如,可打破機械化的城市功能分區,使住宅、辦公、商業、文化等不同功能區相互交織、有機組合,增強城市布局的合理性;打破封閉式小區壁壘,構建開放共享的街區網絡,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盤活存量用地,將工業遺址改造為生態公園或創新園區;推動職住平衡規劃,減少長距離通勤交通帶來的碳排放和環境汙染;等等。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是建設美麗城市的核心路徑,也是重要動力。必須摒棄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貫穿於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和各環節,通過綠色低碳轉型重塑發展新動能。優化城市能源結構,支持城市能源系統進行節能低碳改造,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支持分布式電力系統建設。按照綠色低碳理念推進城市建設,支持發展大運量、高能效、低排放的城市公共運輸體系,加大對現有建築物和城市照明系統的節能改造力度,積極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建設一批零碳園區和低碳社區示範工程等。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堅決淘汰落後產能,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城市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連接。(單菁菁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和有力支撐。《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對這一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論述。《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指出,「要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強調,「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這些重要論述為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態環境直接關係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福祉,關係鄉村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生態環境,提供清新空氣、潔淨飲水、放心食品,可以有效提升農民幸福感,有助於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發達,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從歷史經驗看,我國古代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時代,更要汲取歷史智慧,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將生態振興擺在鄉村振興的突出位置。守護好鄉村的綠水青山,守住鄉村「根」和「魂」,讓鄉村真正成為人們嚮往的美好家園。 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革命。當前,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仍面臨不少挑戰:圍湖造田、過度養殖等破壞生態的行為尚未根除,部分農村「髒亂差」面貌未根本改變,生活垃圾與汙水治理、廁所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仍有短板,一些地方整治標準不高、推進力度不夠,存在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必須著力破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難題,紮實推進農村生態保護修復,讓廣大農民共享生態紅利。 堅持系統治理,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和科學有序的空間布局體系,推動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強化土壤汙染修復、實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以「美麗生態」催生「美麗經濟」,將田園風光轉化為發展動能,讓湖光山色孕育生態農業、鄉村旅遊等業態,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有效施策。農村發展基礎各異,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和人文傳統,聚焦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汙水治理、廁所改造等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既不搞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也不迴避「髒亂差」的現實問題,讓每一項整治措施都貼合鄉村肌理、契合農民期盼。 保持戰略定力,夯實長效善治根基。生態環境改善非一日之功,浙江「千萬工程」二十餘年久久為功、紮實推進,造就萬千美麗鄉村,造福萬千農民群眾,這正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生動例證。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長期任務,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從推進農業面源汙染綜合防治,到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再到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讓農民成為綠色守護人,每一步都必須穩紮穩打。唯有以「釘釘子」精神抓常抓長,才能讓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鄉村畫卷在接續奮鬥中徐徐展開,讓農民在逐步改善的環境中收穫穩穩的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不僅關乎農民群眾生活品質,更是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唯有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系統治理、因地制宜、久久為功,才能讓廣大農民在生態改善中收穫更多獲得感與幸福感,從而築牢美麗中國建設的鄉村根基。 (李 軍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對兩者關係作出深刻闡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這為我們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生態環境和保護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有著豐富內涵。表面上看,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存在一定矛盾,但本質上良好生態自身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綠水青山不僅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還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助於自然資源資產保值增值,使綠水青山得以持續轉化為金山銀山。我們既要避免「要金山銀山就必須放棄綠水青山」的片面化思維模式,又要避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必須平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實現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生態環境和保護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創造性地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深刻揭示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新高度,具有很強的理論創新性和實踐指導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深刻闡明怎樣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問題,創造了最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成功實踐。據統計,從2013年至2024年,我國經濟總量從59.3萬億元增長到134.9萬億元,翻了一番多,而細顆粒物(PM_2.5)平均濃度下降約57%,重汙染天數減少93%,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大幅增加,森林覆蓋率提高3.4個百分點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我國真正實現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跨越。 新徵程上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理念,大力培育發展綠色生產力,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要鼓勵因地制宜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有選擇性地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等特色優勢產業,延長綠色產業鏈條,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綠色生產力發展,加大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投入,加快研發應用節能環保、汙染治理、生態修復等技術,促進傳統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態環境破壞風險,推動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調查監測、價值評估、經營開發等機制,優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和交易機制,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牽引作用,加快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持續探索跨區域、跨流域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強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以更高標準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充分激發並引導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李維明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資源政策研究室主任) 用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保護生態環境,不僅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續的制度安排。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明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收錄的《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等多篇著作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重要論述。這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系統性制度安排和嚴密法律規範約束。制修訂生態環境保護法律30餘部、行政法規100多件,形成以環境保護法為龍頭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賠償、後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並強調「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黨中央推動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等等。劃定生態文明建設的「紅線」「底線」,著力破除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明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2014年以來,人民法院審結環境資源案件200多萬件,生態環境治理取得積極成效。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資源壓力較大、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的國情沒有改變,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然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必須深化相關領域改革,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這其中,有些需要通過立法將改革措施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化,有些需要通過法律制度創新加以引領。 要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法治思維強調以法律作為行為處事的理性思維方式,通過規範人的行為來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法治方式要求我們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方方面面。要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一,完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提高立法工作質量和效率,著力解決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等問題。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生態文明保護法治建設和法律實施監督。同時,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實現法治建設和實施監督協同推進。第二,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水平。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實施是生態環境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其關鍵在於解決執法不規範、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第三,構建綠色司法保護體系。在司法實踐中更多注入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更好發揮環境公益訴訟的積極作用,助力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第四,加強守法教育,鼓勵人民群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要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和法治意識。強化環境信息公開,加快構建環保信用監管體系,通過推行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建立環境損害賠償基金等方式,管控生態環境風險。【李宏偉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84516
73
2025-11-18 11:47
71532
82
2025-11-18 11:47
61587
52
2025-11-18 11:47
19784
96
2025-11-18 11:47
45362
38
2025-11-18 11:47
25739
15
2025-11-18 11:47
41652
41
2025-11-18 11:47
73541
36
2025-11-18 11:47
56783
31
2025-11-18 11:47
87213
82
2025-11-18 11:47
43956
57
2025-11-18 11:47
56172
38
2025-11-18 11:47
84931
98
2025-11-18 11:47
19573
21
2025-11-18 11:47
71596
81
2025-11-18 11:47
45219
67
2025-11-18 11:47
35674
72
2025-11-18 11:47
18635
89
2025-11-18 11:47
54782
59
2025-11-18 11:47
98257
69
2025-11-18 11:47
12985
16
2025-11-18 11:47
73189
58
2025-11-18 11:47
91364
89
2025-11-18 11:47
58369
15
2025-11-18 11:47
19837
91
2025-11-18 11:47
15462
38
2025-11-18 11:47
49721
51
2025-11-18 11:47
49367
58
2025-11-18 11:47
87621
93
2025-11-18 11:47
37158
45
2025-11-18 11:47
75832
91
2025-11-18 11:47
67591
85
2025-11-18 11:47
16579
87
2025-11-18 11:47
49238
95
2025-11-18 11:47
65837
27
2025-11-18 11:47
16972
14
2025-11-18 11:47
96725
89
2025-11-18 11:47
35217
91
2025-11-18 11:47
16538
91
2025-11-18 11:47
42793
13
2025-11-18 11:47
79381
12
2025-11-18 11:47
23568
42
2025-11-18 11:47
91835
31
2025-11-18 11:47
45268
31
2025-11-18 11:47
28351
95
2025-11-18 11:47
65847
74
2025-11-18 11:47
75193
68
2025-11-18 11:47
53924
96
2025-11-18 11:47
68352
61
2025-11-18 11:47
46251
32
2025-11-18 11:47
27359
37
2025-11-18 11:47
32861
53
2025-11-18 11:47
31672
98
2025-11-18 11:47
| 9i安装下载 | 嗨球直播 |
| 夜月视频直播 | |
| 魅影直播视频 | 韩国直播 |
| 黄瓜直播 | |
| 伊对免费下载 | 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 |
| 春雨直播全婐app免费 | |
| 魅影视频 | 魅影app免费下载安装 |
| 榴莲视频 | |
| 海棠直播 | 蜜疯直播 |
| 魅影5.3直播 | |
| 青草直播 | 凤凰网直播 |
| 橘子直播 | |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 | 零点直播 |
| 迷笛直播 | |
| 抖音成人版 | 成人性做爰直播 |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
| 榴莲视频 | 妖精直播 |
| 抖音成人版 | |
| 五楼直播 | 夜月视频直播 |
| 9.1樱花ppt网站大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