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8月7日電 (記者 徐珊珊)8月7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在副熱帶高壓強勢控制下,江南多地暑熱反撲,高溫升級,體感溫度持續「爆表」。 進入立秋節氣後,南方高溫依舊「頑固」。據中央氣象臺預報,未來一周,江南、華南地區將持續高溫悶熱天氣,其中杭州10日最高氣溫或達40℃,熱如「蒸桑拿」。 具體來看,上海中心氣象臺於7日8時58分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預計當天最高氣溫可達36℃至37℃。未來兩天,上海最高氣溫將持續在37℃左右。立秋當天,浙江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在午前突破30℃,預計未來兩天最高氣溫可達35℃至38℃,局地超39℃,高溼度加重悶熱感。 7日,安徽省氣象臺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預計未來三天沿江江南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將達35℃至37℃,局地超37℃。在江蘇,預計無錫將連續三日出現35℃至36℃的高溫。 數據監測顯示,今年立夏至大暑期間,中國經歷了1961年以來「最熱夏天」。雖已進入秋季第一個節氣,但江南地區暑熱不減反增。氣象專家指出,立秋並非入秋,氣象學上,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低於22℃才算真正入秋。目前江南仍處於三伏天的中伏階段,暑熱正盛,中暑風險高。 氣象部門預測,8月11日起,北方高空槽東移或使副熱帶高壓減弱,南方高溫有望短暫緩解。但真正入秋通常要到9月,在此之前「秋老虎」仍將活躍,防暑降溫工作不可鬆懈。(完)
烏魯木齊8月9日電 題:探「方圓」絕代雙塔 觀絲路文化交融 作者 苟繼鵬 在新疆喀什市城區外荒漠中的莫爾寺遺址現場,矗立著一高一矮、一圓一方兩個高大的「土墩子」惹人注目。今年,莫爾寺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後,搭乘火車的人們途經此處,總不免透過車窗搜尋絕代雙塔的身影。 「這是迄今發現中國最西部、保存較完整的大型地面土建築佛寺遺址,是中國早期大型地面佛寺和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負責上述遺址考古發掘的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肖小勇說。 圖為莫爾寺遺址。 苟繼鵬 攝 2019年,中央民族大學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啟莫爾寺遺址主動性考古發掘。「第一次去現場勘察,從地面上看感覺幾乎沒有多少工作的餘地。」肖小勇回憶說,但發掘不到半個月,第一座僧房就出現了,讓考古團隊看到了希望。 6年間,在考古人員不斷深挖下,僧舍、迴廊式佛殿、長方形大佛殿、講經堂、廚房、儲物間、餐廳等建築浮出地面。累計發掘4600平方米,發現遺蹟包括18座單體建築共計62個房間、2條階梯式踏道,出土上萬件各類文物和文物殘片。 圖為莫爾寺遺址現存圓塔。 苟繼鵬 攝 「莫爾寺既有自身特色,也能在其中看出印度、犍陀羅、中亞、當地和中原等不同地方的元素。」肖小勇說,其提供了中國早期佛寺布局及其發展演變的樣本,推進了古疏勒及絲綢之路佛教考古和中國早期佛寺起源研究。 根據考古研究,莫爾寺遺址始建於公元1世紀,約9世紀末10世紀初廢棄,前後延續約900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建築主要為帶有印度、中亞風格的覆缽式塔(即現存的圓塔)及僅見於本地的獨棟多室僧房。第二階段在原有建築基礎上,新增方形大塔和帶迴廊的佛殿,寺院禮拜中心逐漸演變為「塔殿並重」。7世紀以後,還新修講經堂和大佛殿,應是受到了中原文化影響。 肖小勇認為,佛教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傳入新疆後,在喀什地區形成一個佛教傳播中心,並影響到庫車及更遠的地方,繼而向中原地區傳播,與當地文化形成交融互動格局。後來,隨著歷代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管轄,中原佛教又「西漸」至此,對當地產生重要影響。 在2024年考古發掘中,一塊泥瓦片的出現讓肖小勇十分驚喜。「泥瓦是唐代大型高規格建築中常被使用的構件。結合史料記載,武周時期曾在疏勒鎮修建大雲寺,我們有理由推測莫爾寺可能是一座國家級寺廟。」肖小勇說,這不僅證明了新疆地區宗教的多樣性,更彰顯了中央王朝對西域地區的有效管轄和宗教管理。 肖小勇表示,多年來對該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中原文化在商品經濟、佛教建築和佛教藝術等方面對西域地區產生深遠影響,實證了中原和西域交往交流交融、中央政權對西域有效管治和宗教管理、人類不同文明交流互鑑。莫爾寺遺址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的有力見證。(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巧克力直播 | 樱花直播 |
青柠直播 |
西甲直播 | 九球直播 |
69美女直播 |
少妇免费直播 | 蜜桃视频 |
柠檬直播 |
黄瓜直播 | 嗨球直播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蝴蝶直播 | 97播播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魅影5.3直播 |
520直播 |
魅影直播视频 | 韩国直播 |
魅影视频 |
黄瓜直播 | 优直播 |
花瓣直播 |
小白兔直播 | 柠檬直播 |
蜜桃直播 |
曼城直播 | 奇秀直播 |
sky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