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電 遇到城市內澇或者道路積水時,民眾該如何應對?需要注意哪些安全注意事項?在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5日舉行的汛期安全知識發布會上,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中心副主任楊昆作出解答。 楊昆介紹,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城市積水內澇的現象比較普遍。一般來說,當降雨量超過了城市的排水能力,一些地區就會發生積水的現象,這就是常說的「城市內澇」。面對城市內澇,作為普通民眾,有幾點安全提示。 第一是關注預警,要時刻關注應急、水利、氣象、交通等部門發布的暴雨、洪水紅色預警以及實時路況等信息。 第二是避險為上,在暴雨期間要堅持非必要不外出、不涉水。平時在家中準備好一些瓶裝水、不易變質的食物、收音機、常用的藥品,還有應急燈等應急物資,如果地下室、地下車庫已經進水了,千萬不要涉險進入。 第三是要注意斷電,在室內有積水進入風險的時候,要立刻關閉家中的電源總閘,避免觸電風險。 第四是遠離帶電物。外出的時候一定要遠離電線桿、路燈杆,還有變壓器、配電箱等可能帶電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還要留意電線,如果說電線掉下來落在水裡面,這個是非常危險的,一定要遠離。 第五是要注意漩渦。如果在路上看到有漩渦,一定要遠離,因為漩渦意味著這個地方可能有下水道井蓋是被衝走了、衝開了,還有可能有深坑、有激流,要遠離它,避免被吸進去。 第六是要果斷地棄車,在駕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如果不能準確地判斷水深,寧繞行不涉水。一般情況下,如果涉水深度在20-25釐米,對於普通轎車來說,就有發動機進水的風險,如果積水深度到了60釐米,那一般車輛大概率會熄火、會漂浮,漂浮這種狀態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被困在深水裡,要馬上棄車逃生;如果車門因為水壓被擋住了,打不開,就應該用破窗器等工具擊打側窗的四個角,然後破窗逃生;另外,汽車的天窗也可作為逃生的一個出口。 第七是要及時地求救。如果被困,要立即地撥打110、119來求救。 第八是要做好衛生防疫。不要讓皮膚長時間地接觸積水,涉水之後要儘快地、徹底地清潔皮膚。如果皮膚上有傷口,更要避免進入積水。另外,還要注意,只喝瓶裝水或煮沸的水,不要吃被洪水浸泡過的食物。
8月12日晚,第十二屆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的主論壇在雷士德工學院舉行。雷士德工學院地處北外灘,這一帶曾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群星璀璨之地,左聯作家在這裡掀起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的熱潮,影響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方向。在這個承載著中國文學史記憶、見證了中外國際文化交流史的特殊地理空間,今年的文學周主論壇圍繞「流變與轉化中的古典」展開,形成經典與當代、歷史與現實的文學復調。愛爾蘭都柏林喬伊斯中心主任達裡娜・加拉格爾、瑞典作家派屈克·斯文松,馬來西亞作家戴小華、林雪虹,美國作家馬丁·普克納、張明皚,英國作家艾禮凱,韓國學者薛熹禎,韓國作家金草葉、千先蘭,德國翻譯家李棟,中國作家孫顒、郭爽、程婧波、張秋子,翻譯家餘中先、戴從容、黃雪媛等輪流演講。論壇主持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方笑一引用《說文解字》的釋義,「經」即「編織」,這呼應著達裡娜・加拉格爾的說法:經典的本質是從過去通向未來的「光明之織」,隨時吸收來自當代作者的新聲。誰能想到,卡夫卡曾讀過《聊齋志異》,《消失的地平線》靈感來自《桃花源記》,正如馬來西亞作家林雪虹的感慨:經典讓不同時空的「異鄉人」在故事中指認彼此。古典不古,經典並不凝固作家孫顒因為個人經歷格外感慨,70年前,幼年的他生活在東長治路,如今重回童年故地,長街物是人非,雷士德工學院建築依舊,在「變亦不變」的環境裡,「流變與轉化中的古典」這個主題對他而言是切身的生命體驗。他明確地提出「古典不古」的觀點,回顧《荷馬史詩》誕生於3000年前,《詩經》同樣有3000年歷史,無論西方東方,整個世界經歷滄海桑田的變化,在全面數位化的當代社會,印刷術面臨被淘汰。全世界的年輕人除了應付進入教科書的內容,多數人不會主動閱讀《荷馬史詩》或《詩經》這些遙遠的詩篇。但古典寶藏並沒有在當代社會中喪失它們存在的意義。因為在變遷的時代、技術和社會生活中,文學的硬核之心沒有變化,古典作品觀察和表達的人性,並沒有在3000年中發生本質變化。西方的遊吟詩人吟誦的人類的貪婪、掠奪和暴力,依然能在今天看到;中國民間歌詠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今天依然在上演。人類社會的發展摧枯拉朽,技術變革翻天覆地,然而人的欲望和需求沒有變化,所以,古典作品依然能夠滋養著現代人的精神。這也是古典帶給當代的啟示,一切文學創作能否流傳的關鍵在於對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畫。達裡娜同樣在發言中談到《荷馬史詩》,她平行對照了荷馬和喬伊斯的寫作,後者的《尤利西斯》正是對《奧德賽》的再創造。喬伊斯創造了布魯姆在1904年6月16日漫遊於都柏林,這是在20世紀愛爾蘭的背景下,創造性地改寫奧德修斯的歷險。喬伊斯不是第一個改寫荷馬史詩的人,更不是最後一個,經典的生命力在於不斷演化,經歷一代又一代作家的重述,每次重寫和改寫都是經典的新生,歷代讀者的閱讀體驗也是在不斷更新的。事實上,喬伊斯的研究者發現,他寫作《尤利西斯》的靈感來自童年閱讀《尤利西斯歷險記》,那是一部英語翻譯、簡寫的兒童文學讀物。所以,古典不是靜態的被膜拜之物,它是在時代變遷中不斷被豐富的、從過去通向未來的「光明之織」,對歷代的寫作者而言,經典是能夠不斷汲取靈感的源頭,也是一部隨時能把自己的聲音置入其中的發展中的作品。翻譯家餘中先進一步強調「經典並不凝固」的觀點。他分享了自己閱讀加繆的體驗:初讀《鼠疫》和《局外人》,他震驚於人類群體的不理性和荒謬;再度閱讀時,體會到加繆想要表達的「集體抗爭中的人性溫度」,也從中重建對人性的信心;到第三、四次重讀這兩部作品,他試著把兩部獨立的作品納入「加繆寫作」的完整系統,體會加繆在創作中的變化,作家對沉默和行動有了不同的理解,以及不同的書寫態度;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思考加繆的文學創作與他所身處的法國當代哲學語境之間的張力。餘中先總結,閱讀經典意味著一場對話的起點,經典是一扇等待被打開的門,推門而入,但門後並沒有終點和標準答案。無論身份是作者、譯者或讀者,哪怕帶著疑惑和不解,「只要進門,就參與了經典的再創造。」變形的孩子在故事中指認彼此美國作家馬丁·普克納堅持跨文化思維的寫作,他在新作《文化的故事》裡,回顧從歐洲巖畫到韓國女團的人類文化變遷。對於「流變與轉化中的古典」這個主題,他認為「經典」不僅意味著時間軸上的傳承和演變,更值得關心空間層面的「流變與轉化」,也即經典在跨文化語境下的挪用和共享。他認為,當代社會陷於「文化戰爭」焦慮的大環境,上海國際文學周創造了促成文明交流的場所。把文化視為特定區域、特定族群的「財產」,這種強烈的「文化歸屬地」理念固然能珍惜和捍衛文化遺產,但他推崇另一種更開放的文化觀——它不是被佔有、被壟斷的資源和私產,文化是不同文明和文化相遇後的交集。他一直被玄奘的故事吸引,這位中國高僧旅居印度16年,把佛經手稿帶回長安,據說,在他離開印度前,當被問起一生的信念是什麼,他提起童年受到的儒學啟蒙。他既是旅者也是譯者,最終成為佛學大家,是因為「儒」和「釋」在他的生命經驗中融合。普克納因玄奘的故事堅信,經典因跨文化、跨地域、不斷跨越壁壘而獲得持續的生命力,文化的借鑑、共享以及和合共生,非但不是自卑和軟弱的表現,反而是力量的象徵。作家郭爽分享了她的閱讀經驗,與普克納的觀點形成共鳴。郭爽提到她青年時期讀到兩則刻骨銘心的「變形記」故事。其一來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講述一個青年變成蟋蟀,在皇宮鬥蟋蟀比賽中戰無不勝,奇異地改變了他家人的貧苦命運。另一部是卡夫卡的《變形記》,格裡高利變成甲蟲並被冷酷的家人拋棄。後來郭爽震驚地得知卡夫卡讀過《聊齋志異》,這讓郭爽既意外又感到釋懷,想到卡夫卡從無望的工作經歷中寫出絕望的《變形記》,「也許在他讀到《聊齋》時,蒲松齡的故事部分地化解了他的孤獨。經典的流變意味著,世間所有變形的孩子,終能藐視世俗規則,在語言和想像的世界裡飛翔。」英國作家艾禮凱用一口字正腔圓的中文分享了又一則「經典跨越時空存續」的故事。2020年初,定居北京7年的他在節奏飛快的大城市裡深感疲憊,為此決定旅居大理。他回憶,火車飛馳在西南高原,穿山越谷,當火車從最後一個長長的隧道裡穿行而出,他豁然看到洱海在眼前鋪展,那一瞬間,他體會到漁夫進入「桃花源」的震撼,陶淵明的文字在他身上具象化了。他在大理古城租下一棟老舊的木屋,儘管他很快意識到旅遊業發達的大理並非他想像的世外桃源,但是在放慢的生活節奏中,他找回內心的平靜並決定寫作分享他的大理日常,這就是後來出版的《大理一年》。大理距離香格裡拉4小時車程,艾禮凱試圖在「大理」和「桃花源」、他本人和陶淵明之間建立起文學聯繫時,他發現他的同胞、《消失的地平線》作者詹姆斯·希爾頓早一步做到了,希爾頓視陶淵明為文學偶像,《消失的地平線》不僅來自作者的親身經歷,創作靈感更源於《桃花源記》。艾禮凱說到,《消失的地平線》有著和《桃花源記》相似的結尾,主人公一旦離開就永遠地失去了那個「理想之地」。他寫完《大理一年》,也從大理搬遷到喧囂的紐約,這不是刻意地在個人生活中模仿經典,而是:「桃花源和香格裡拉在現實中註定是『消失的地平線』,如果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生活的避難所,那也許只能在寫作中、在文學中尋找和造就,那必然是精神性的存在。」用中文寫作的馬來西亞作家林雪虹認為,不斷轉化的經典給流變的人生提供了錨點。她歷時六年寫作非虛構作品《林門鄭氏》,在文字中悲悼母親不為人知的頑強人生。寫作中途,她重讀《奧德賽》,注意到從前忽略的小角色埃爾佩諾爾,他是奧德修斯行伍裡最年輕的一個,既不勇敢,也不聰明,毫無功績,因為酒醉後一腳踏空,從高處摔落摔死了,他死的時候,夥伴們正急著開拔,忘了安葬他。後來,奧德修斯遊歷冥府,遇到的第一個亡靈就是埃爾佩諾爾,小人物對英雄哭訴:請你在海岸邊為我築墓,讓後來的人們紀念我這個不幸的人。林雪虹回憶,她讀到這段,失聲痛哭,她意識到荷馬寫出了她多年的心結,她通過寫作重構記憶,恰如奧德修斯為被遺忘的亡魂築墓。古典的幽靈頑固地遊蕩在當代創作中,不僅埃爾佩諾爾的「未竟之葬」與她的個人生命經驗產生共振,她同樣在伯格曼的電影《呼喊與細語》裡看到希臘神話《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的影子,她為此有感而發:「幸而有了經典,穿梭在不同時空中的異鄉人能在這些故事中指認彼此,否則我們的世界該多麼的蒼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51392
94
2025-11-08 14:54
85437
56
2025-11-08 14:54
45261
48
2025-11-08 14:54
81247
47
2025-11-08 14:54
94516
39
2025-11-08 14:54
18739
45
2025-11-08 14:54
31462
82
2025-11-08 14:54
65829
82
2025-11-08 14:54
32487
89
2025-11-08 14:54
61253
76
2025-11-08 14:54
53941
12
2025-11-08 14:54
98146
17
2025-11-08 14:54
74189
51
2025-11-08 14:54
97351
29
2025-11-08 14:54
34671
91
2025-11-08 14:54
58476
76
2025-11-08 14:54
45728
43
2025-11-08 14:54
52378
21
2025-11-08 14:54
26837
26
2025-11-08 14:54
21657
17
2025-11-08 14:54
67138
23
2025-11-08 14:54
54129
38
2025-11-08 14:54
45819
21
2025-11-08 14:54
39721
63
2025-11-08 14:54
96213
48
2025-11-08 14:54
63958
87
2025-11-08 14:54
45782
34
2025-11-08 14:54
78296
89
2025-11-08 14:54
42751
92
2025-11-08 14:54
57618
65
2025-11-08 14:54
27653
25
2025-11-08 14:54
85613
93
2025-11-08 14:54
64278
21
2025-11-08 14:54
12496
76
2025-11-08 14:54
41637
84
2025-11-08 14:54
82346
97
2025-11-08 14:54
76298
13
2025-11-08 14:54
14893
78
2025-11-08 14:54
94652
35
2025-11-08 14:54
25691
15
2025-11-08 14:54
14279
67
2025-11-08 14:54
25691
65
2025-11-08 14:54
45128
29
2025-11-08 14:54
27164
32
2025-11-08 14:54
46371
74
2025-11-08 14:54
26893
72
2025-11-08 14:54
32478
19
2025-11-08 14:54
87165
21
2025-11-08 14:54
36721
93
2025-11-08 14:54
64289
49
2025-11-08 14:54
28354
36
2025-11-08 14:54
23914
34
2025-11-08 14:54
| 奇秀直播 | 蝴蝶直播 |
| 牡丹直播 | |
| 抖音成人版 | 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 |
| 密桃直播 | |
| 韩国直播 | 成人性做爰直播 |
| 香蕉app免费下载 | |
| 免费播放片色情a片 | 百丽直播 |
| 桔子直播 | |
| 深夜大秀直播app | 小蝌蚪app |
| 水仙直播 | |
| 河豚直播 | 伊人下载 |
| 花儿直播 | |
| 柚子直播 | 魅影5.3直播 |
| 魅影直播游客免登录 | |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红桃直播 |
| 仙凡直播 | |
| 嗨球直播 | 秀色直播 |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大全 | |
| 金桔直播 | 尖叫之夜免费直播 |
| 嫦娥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