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電 國新辦8月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介紹,西藏始終把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作為最大的價值、最大的責任、最大的潛力,不斷地鑄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堅定不移地守護好西藏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8月5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嘎瑪澤登介紹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並答記者問。 記者 張祥毅 攝 一是依法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嚴格執行《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出臺了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措施,堅持「兩高一低」項目和企業零審批、零引進,堅決不許帶有汙染性質項目上高原,積極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縱深推進南北山綠化工程,讓拉薩的山更綠、天更藍、水更清。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全區國土面積的50%以上,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到了37.95%,西藏成為全國首個市級全部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的省份。 二是堅定不移堅持綠色發展理念。2024年,全區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總數達到了404個,綠色有機成為「藏字號」農畜產品的金字招牌。綠色工業加速轉型,2021-2024年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17家、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1家,高原特色產業的含綠量、含金量、含新量不斷提升。 三是深入推動低碳發展。依託世界級水能、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快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積極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西藏的力量。2024年西藏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達到99%以上,基本實現了全清潔電力供應,成為全國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最高的地區。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55%以上,位居全國前列。人均碳排放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 四是推進生態惠民。各領域生態補償制度不斷建立優化完善,2021-2024年,累計落實草原生態補助獎勵資金136.8億元,226.22萬農牧民享受了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累計落實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51.47億元,10.3萬群眾專兼職從事公益林管護工作;全區年均提供生態崗位44萬個。 王君正表示,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之以恆地以守護者的身份,讓青藏高原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生態財富,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巴彥淖爾8月14日電 題:河套金秋的「增收密碼」:田成方、果滿枝 記者 張林虎 秋日的河套平原,處處是豐收的景象。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的萬畝麥田裡麥浪翻滾,磴口縣的溫室大棚裡果滿枝頭。近年來,當地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特色產業培育,打出政策、資金、科技組合拳,讓土地煥發新生,讓農民腰包更鼓,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圖為河套大地鮮食玉米豐收。 臨河區委宣傳部供圖 碎田煥新 糧倉豐盈 臨河區西海村的2000畝麥田裡,金黃的麥浪在秋風中起伏,收割機穿梭其間,將飽滿的麥穗收進糧倉。村民趙栓站在自家15畝地邊,看著車鬥裡堆成小山的麥子,笑意盈盈。「以前地塊碎,農機進不來,全靠人工收,累得直不起腰。現在地塊平了、連成片,從種到收都是機械化,省心不說,產量還高了不少。」 西海村曾長期受地塊零散、鹽鹼化困擾,糧食產量上不去,村民種地積極性不高。2023年,當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村裡1.36萬畝農田完成改造。2024年,5000畝糧食園區基地建成,主打小麥套種玉米。如今的田間,連片土地平展展鋪向遠方,硬化機耕路四通八達,灌溉管道順著田壟延伸。 「園區裡小麥畝產約600斤,玉米畝產1200斤,算下來一畝地能掙2274元。」村黨支部書記王繼偉算起收益帳,眼裡滿是歡喜,「不光產量提了,種地也省心了,農民收入實打實漲了。」 糧食增產的背後,是真金白銀的投入。臨河區財政局局長郭慶宏介紹,財政部門把農田建設當作「硬任務」,既爭取上級支持,又拓寬投入渠道。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臨河區完成36.09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總投資達7.5億元。 這些資金重點投向農田平整、水利設施、田間道路等五大工程,靶向解決地塊分散、鹽鹼化嚴重等老難題。如今,臨河區農業規模化、土地集約化、管理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昔日零碎田變成了高產田,農民從體力活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精細化管理上。 圖為磴口縣河壕村的玲瓏小番茄。馬超峰 攝 棚室增效 果紅民富 在磴口縣補隆淖鎮河壕村駐村工作隊創新實踐園,溫室大棚裡綠油油的枝蔓上,黃色番茄花點綴其間,底部掛著一串串珍珠瑪瑙似的玲瓏小番茄。工人們在篩選車間裡忙著分級打包,裝好的精品果隨即送入保鮮庫,鎖住新鮮與清甜,隨時準備出庫銷售。 「以前這些溫室存在閒置期,現在種上小番茄,實現了一棚兩收。」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賈虎說。2024年以來,工作隊多方調研,提出利用村裡44棟溫室的閒置期種植玲瓏小番茄,採用「黨支部+駐村工作隊+公司+農戶+投資人」的模式,讓閒置資源活了起來。 今年1月至4月,村裡將溫室承包給育苗戶進行頭茬育苗;5月中旬後,又承包給兩家農業公司種植玲瓏小番茄。7月以來,小番茄陸續上市,深受消費者喜愛。「種植企業統一提供種苗、技術和銷售渠道,村民以務工形式參與。」賈虎說。 這樣的模式讓村集體每畝地增收2000餘元,還帶動附近村民務工就業,月增收超5000元。「我家土地流轉出去了,現在在園區打工,月工資5000元,成了上班族。」農民葉德強說。 圖為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為高產穩產提供保障。 臨河區委宣傳部供圖 模式創新 機制保障 無論是臨河區的糧田提質,還是磴口縣的棚室增效,都離不開機制的保障。在臨河區,財政部門對涉農資金實行精細化管理,嚴格落實中央和自治區政策,加強資金監管,提高使用質效。 「每一分支農資金都要撬動鄉村振興的大效益。」郭慶宏說,未來還將繼續強化財政支農舉措,拓寬投入渠道,完善資金監管和績效管理長效機制,讓更多農田變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良田。 磴口縣則通過創新經營模式,延長產業鏈條,讓小番茄從田間到車間再到市場,形成完整產業鏈。「我們不光要種得好,還要賣得好。」賈虎說,配套設施的完善讓鮮果能及時保鮮、分級,賣出更好價錢。 從麥田裡的機械化耕作,到大棚裡的特色種植,初秋的河套大地,正上演著糧增產、錢增收的生動圖景。(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看b站a8直播 | 秀色直播app下载安装app |
五楼直播 |
蝴蝶直播 | 鲨鱼直播 |
五楼直播 |
阴桃直播 | 花蝴蝶app直播 |
金桔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香蕉直播 |
看少妇全黄a片直播 |
伊人直播 | 伊人app |
97播播 |
直播软件下载 | 春雨直播安装包 |
就要直播 |
杏爱直播 | 520直播 |
花儿直播 |
迷笛直播 | 仙凡直播 |
免费直播 |
看b站a8直播 | 蜜疯直播 |
贵妃直播 |
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 | 少妇免费直播 |
蜜桃app |